■文·圖/本刊記者 陳蕭軍
青砂器:百年窯火
■文·圖/本刊記者 陳蕭軍
65歲的第四代青砂器傳人王啟杰
起爐
風(fēng)雪青砂器
鑄模
拉胚
等待燒制
燒制好的青砂器泛著一層青色光澤
簡單吃上一口
歲月如流沙,一代又一代匠人用粗糙的雙手捏出生活的希望——青砂器。河北省蔚縣生產(chǎn)青砂器的歷史悠久,明清時曾作為貢品聲名遠(yuǎn)播四方。如今蔚縣青砂器卻逐漸沒落,陷入無人傳承的尷尬境地。
2017年1月初的一個清晨,天還未亮,記者從蔚縣縣城出發(fā),頂著飄舞的雪花來到南留莊鎮(zhèn)白河?xùn)|村。第四代青砂器傳人王啟杰的青砂器作坊就在這里。冬日里的青砂器作坊爐火熊熊,5個灶口一字排列,正在燒制青砂器。制好的坯就放在灶上,上面罩著直徑1米多的半圓形籠盔。由于臨近春節(jié),加上冬奧會即將在北京-張家口舉辦,河北當(dāng)?shù)卣畬⑶嗌捌髯鳛榉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大力宣傳,如今青砂器銷路有所好轉(zhuǎn)。
今年65歲的王啟杰從小就跟著父輩制作青砂器,入行已有50年了。燒制的青砂器通常都是家常使用的器皿,但在王啟杰眼里,每一件都是他心血的結(jié)晶。
燒制一爐青砂器的時間大約為1小時,掀開蓋在上面的籠盔,熱浪撲面而來。由于溫度太高,燒窯師傅須頭戴自制的護具,身披棉氈,以抵擋爐火的烘烤。這是最繁忙的時候,槽爐邊站著兩名工匠,一個挑籠鍋,迅速將籠鍋用杈挑起;一個扠砂鍋,同等速度將鍋從爐上用杈扠到旁邊早已掘好的鋪滿木屑的土坑里,頃刻間,坑里躥出一股火苗,熊熊燃燒。
王啟杰青砂器作坊的幾名工匠都來自白河?xùn)|村,大多都50多歲了,利用農(nóng)閑時間來青砂器作坊幫工。從早上6點多到作坊和泥拉胚,直至下午5點離開,平均每人一天可以捏40個青砂器,燒制七八爐青砂器。捏好的胚子需要晾曬兩至三天。每個胚子掙2元錢,算下來每名工匠一個月收入2000多元。
目前,白河?xùn)|村以及周邊的會捏青砂器的手藝人加起來也超不過10個人,因為掙錢太少,基本沒人來做。村里的年輕人都到廣州、深圳等地打工,沒人愿意學(xué)這門又臟又累且看上去不太體面的“技術(shù)活”,青砂器的產(chǎn)量和銷量早已不及當(dāng)年,青砂器制作面臨失傳的境遇。現(xiàn)在,南留莊鎮(zhèn)白河?xùn)|村一帶青砂器作坊僅剩下王氏一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