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娟
摘 要: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發(fā)生極大的變化。人口流動加劇,尤其是農村地區(qū)青壯年人口紛紛進城務工,農村留守老人漸漸被置于社會的邊緣,其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急劇下降。子女長期與留守老人異地分離,造成這部分老年人其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甚至因此出現(xiàn)老年人自殺情況。本文以貴州省XY村為例,對該村38位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發(fā)現(xiàn)XY村村留守老人在精神慰藉、社會交往、娛樂休閑及心理狀態(tài)等精神文化生活層面有著不同程度的欠缺,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必須同時結合留守老人自身調節(jié)、子女后輩關注、鄰里群眾幫助和營造和諧社區(qū)環(huán)境為一體的支持性策略。
關鍵詞:農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求;城市化
連續(xù)時間達半年及以上而自己卻留在農村老家的農村老年人。精神文化是指為了滿足超越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產生的新的對創(chuàng)造性和自由的需要,人類實踐創(chuàng)造出來的,以意識、觀念、心理等有形或無形的形態(tài)而表現(xiàn)著的客觀存在①。
一、農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況
(一)XY村的基本情況
XY村地處貴州省東北角并與重慶東南角毗鄰,屬于武陵山區(qū)的一個組成部分,重山連綿,造成了交通極度不便,阻礙了與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學習。因此,這里成為貧困省的貧困縣的貧困村。現(xiàn)該村有600余人,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85人,占該村總人口的13%。
根據2015年的統(tǒng)計情況,該村外出務工且連續(xù)時間達半年及以上的人數(shù)為251人,占總人口數(shù)的40%,并且大多數(shù)都是一年回一次家甚至幾年回一次家。
(二)留守老人數(shù)量結構
該村老年人總數(shù)為85人,其中留守老人就有38人,占總老年人數(shù)的 45%。而38人
留守老人中喪偶人數(shù)就有28人,占總留守老人的74。
(三)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狀況
從筆者的調查以及長時間居住的觀察發(fā)現(xiàn)該村的留守老人基本上沒有精神文化生活,待到晚上會看電視節(jié)目或新聞,對于聽力、視力不好或者家里面根本沒有電視機的老人只有早早上床睡覺,最多到鄰居家坐一會兒。受城市化的影響,農村人口密度大大減小,老人們鄰里之間的交往對象也變得很有限。同時,在文化精神方面的活動,如看書、看報及下棋玩撲克等活動基本沒有,一是沒有時間,二是沒有條件,三是沒有文化不識字。
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能夠健康養(yǎng)老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是增加幸福度的關鍵因素。該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活動極其少和單一。這種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質量和主觀幸福感。
二、XY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問題
(一)精神慰藉的方式單一
根據對XY村留守老人的調查,子女外出后其精神慰藉的方式只有打電話。據統(tǒng)計,該村留守老人平均兩個人有一臺電話。然而,由于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等原因,其手指的靈活性減弱、視力下降及學習能力缺陷等,造成近一半的留守老人不會使用電話,通常都是單方面的被動性的接聽電話。對于近一半的沒有電話的留守老人,他們就只有跑去鄰居家接聽。甚至為了不給鄰居添麻煩或老人聽力不佳等原因,就直接從鄰居口中獲取老人最近的生活信息及傳達慰問。
案例1:TJZ ,男,78歲,留守老人,老年性中度耳聾,眼睛模糊。由于老人聽不見電話,子女們每個月打一次電話到鄰居家,便向鄰居了解老人近來的生活狀況,便向老人轉告慰問和自己的工作狀況。
(二)精神慰藉的次數(shù)有限
根據對該村留守老人的調查顯示,有3位留守老人與子女一天通一次電話,占總體的8%。并且這3位老人中有2位老人患有慢性疾病;一周一次電話通話的占16%;一月一次電話通話的占34%;一年內無電話溝通有2位,占總數(shù)的5%。其余14位老人與子女通電話沒有規(guī)律,有時一個月幾次,有時一年也只有數(shù)次,占總體的37%??汕逦乜吹剑獬鰟展ぷ优c留守老人通電話的頻率并不高。且2位老人竟長年沒有與子女進行電話溝通。他們在生活中所積累的委屈與壓抑等不良情緒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調整和化解,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
(三)精神慰藉的效率不高
很多留守家庭的經濟狀況非常差,外出務工子女的收入也不高?!伴L途電話很貴,能不說的就不說,把重要的講清楚了就掛了”,為了節(jié)省話費,雙方都會盡可能地把通話時間縮到最短。而且,很多留守老人家里沒有安裝電話,接聽電話需要去鄰居家里,這樣的通話環(huán)境給老人產生溝通壓力,在通話內容上和時間上都受到了限制,從而致使溝通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通話內容中往往以家務為主,情感交流極少。多以簡單籠統(tǒng)慰問詞語,如“身體好不”等問候,達不到心靈溝通和理想精神慰問效果。且受文化程度、價值觀念的影響,子女們沒有精神贍養(yǎng)的概念,能吃飽、能穿暖就萬事大吉,而忽視了老人精神贍養(yǎng)的重要性。
(四)受尊敬度和社會地位均有所下降
筆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超過一半的留守老人言訴子女外出后與他人的交往變少了。前30年望父敬子,后30年望子敬父,“受尊敬度與子女的成就有關,子女收入或成就高就受人尊敬,總的來說沒有年輕時受人尊敬”,相應的,社會地位也就變低了。
案例2 TWJ,男,73歲,黨員,留守老人,糖料病且腿腳不便?!白优畟儾辉诘脑挍]有人來家里玩,自己也很少出去,交往少。受尊敬度一般,大不如年輕時候了。和年輕人一起在酒席上吃飯會吃不飽,人老了吃的慢,如果再有一次選擇的機會就會選擇接受黨的邀請進城為官而不是回老家搞建設”。老人充滿遺憾和懊悔。
(五)交往對象單一
隨著村里年輕人的外出,村里剩下的多為老人和小孩。這意味著留守老人的鄰居還是留守老人或同輩群體和小孩,這些群體就成了他們的主要交流對象。在天氣好時,村里可見在一起的老年人,他們要么“擺龍門陣”,要么一起靜靜地坐。很多老人表示,“無聊或有空時會去鄰居家坐坐,都是老年人,可以聊聊天”,“有時候端著飯就到壩子下面的公路上去了”,“家里打了幾斤好酒也會請感情好的同輩來品嘗”。很多老人的心事傾訴的對象是同輩群體,他們會相互獲得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留守老人們的交往對象非常單一,這是被動的,是環(huán)境所致。
案例3 XGC,女,66歲,已婚兒子在廣州安家,老伴也常年在外務工。家壩子下面就是公路,每天傍晚時鄰居們都會端著飯到公路上去吃,還會相互嘗試碗里的菜。“和周圍的老人關系還好,經常相互幫助,如借鋤頭,借鐮刀等農用工具”。
三、改善XY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對策
子女外出務工后,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缺失、不良情緒得不到及時排解、心理狀態(tài)欠佳等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嚴重影響到了留守老人生活質量。針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相應的應對方式或策略。
(一)留守老人做好自身心理調節(jié)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較簡單,常常去參與一些娛樂性比較強且自己有能力進行的社會活動,如下棋、玩“老牌”及簡單的健身,完全可以合理利用閑暇時間來進行適當?shù)男睦碚{節(jié)。當生活中遇上不開心或困惑的事情時,及時向子女或身邊的人通過電話或面對面溝通進行傾訴宣泄,達到調整心態(tài)、化解憂愁、促進心理健康的效果。
(二)在農村社區(qū)普及通訊設施
每戶外出務工的子女應當在家里安裝一臺操作簡單且音量大的電話,這樣可以改變通話的被動性和聽力不好所帶來的溝通缺陷,同時也改變了留守老人須得去鄰居家接聽所帶來的尷尬的通話環(huán)境。這樣能夠讓留守老人能夠在自己家里與子女們進行心底話的溝通及情感交流,達到精神上的慰藉效果。使其生活中產生的消極情緒和不良心境得到及時的調節(jié)化解,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村里制定獎勵機制,促進村民相互幫助
由于子女不在身邊,生活中常遇到的困難難以自行解決。如家電維修、日用物品和藥品的購買等。針對類似的情況,村里面可以制定一個制度,每當為村里的留守老人提供幫助或便利,便記錄下來并折算為分數(shù),當積累到一定的分數(shù)后便可以獲得獎勵。形成一種互幫互愛的風氣,達到村內人際生態(tài)的良性循環(huán)。
(四)農村社區(qū)建立和完善公共休閑場所
當?shù)卣畱撛诖謇镄藿ü残蓍e活動場所,讓村里的留守老人在閑暇時間來這里度過。這個公共活動場所應該備有普通的健身器材、棋牌室及小型廣場等供村民聊天、下棋、玩撲克等等休閑活動,改變以往的獨坐或只與鄰近鄰居交往的單一死板的閑暇時間度過方式,在這里找回自己應有的快樂。
四、結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和經濟建設投入,農村大部分剩余勞動力得到釋放及勞動力資源跨區(qū)域配置,農村年輕體壯的農民紛紛進城務工致使農村留守老人在生活中處處遇困境,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tài)普遍欠佳及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滿足。作為留守老人自身,應當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采取各種有利的方式使自己遠離困境、及時調解,減少子女離家后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作為社區(qū)群眾,應當有所擔當和作為,盡可能地多為有需要的留守老人提供便利和幫助,使其老有所助;作為子女后輩,應當在忙于奔波的同時兼顧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老有所依;作為社區(qū)的領導者,應當心系群眾、心系“靜寞夕陽”,積極為他們營造一個和諧安康的社區(qū)生態(tài)、文化環(huán)境。
注釋:
①董偉武.精神文化概念初議[J].理論觀察,2011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
[2]葉敬忠.靜寞夕陽—中國農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8.
[3]韋璞.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狀況調查分析[J].西部學刊,三農問題,2013第12期.
[4]劉文琴.中國農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困境與化解[J].思想戰(zhàn)線,2014第1期.
[5]蘆明輝.農村留守老人精神生活問題及解決途徑[J].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012第4期.
[6]劉芳.農村留守老人精神贍養(yǎng)困境與對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第1期.
[7]陳軼錚.當前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狀況[J].湖北社會科學,2009第8期.
[8]方菲.勞動力遷移過程中農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慰藉問題探討[J].農村經濟,2009第3期.
[9]李佳倫.社會學視角下農村留守老人問題探析[J].黑河學刊,2012第5期.
[10]許明明.信陽地區(qū)農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第5期.
[11]杜鵬、丁志偉等.農村子女外出務工對留守老人的影響[J].人口研究.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