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
摘 要:美術評價如同班主任的操行評語都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對學生課堂上出現(xiàn)的問題做以及時的評價,可使學生受到啟發(fā)與教育,從而起到使學生揚長避短,全面發(fā)展的作用。真實的評價,最終目標在于促進學生透過美術教學活動,達到成就標準。
關鍵詞:多元課堂;美術評價
選擇以“美術課堂中的多元評價為主題”主要源于對一個案例的剖析。在學習《生活中的暖色》的時候,教師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創(chuàng)造自己的暖色系作品。一些對美術學習熱情較高的學生會很認真地創(chuàng)作,并且作品十分美觀。而一些平時對美術沒有太大熱情的學生也可以安靜下來進行繪畫,但繪畫質量不高。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A對畫作不好的學生的評價是“你什么時候可以畫得好一點?”教師B這樣評價“恭喜你,已經可以坐下來創(chuàng)作自己的作品了,繼續(xù)努力?!庇纱宋蚁氲竭@樣一句話“未成曲調先有情”,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老師由內而外的“情”在哪里?我在無限的思考當中成就了該主題。在我看來,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無論對與錯的答案,教師都要給予鼓勵的評價,給予學生正能量。
沒有評價就沒有教育,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有成效的教育,沒有先進的技術參加的科學評價就沒有現(xiàn)代化的教育。在新課程下沒有新的教學評價,就根本談不上是新課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給每一個學生得到表揚的機會,有利于促進課堂學習氣氛的濃厚,讓學生都參與到美術學習中來。教師對學生學習評價的方式若充滿了負能量,那么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美術的態(tài)度和學習效果,弄不好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我們應當正視當前美術教學評價的弊端:
傳統(tǒng)評價誤區(qū):教師以傳統(tǒng)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畫面干凈、比例適當、涂色均勻為標準,忽視兒童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表現(xiàn)力以及學生的自身特點和年齡特征。同時評價形式單一,影響學生個性與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利于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習興趣的調動。
主觀評價誤區(qū):教師認為美術教學評價就是教師評價,課堂上,學生作業(yè)剛完成,教師就憑主觀意識給出一個等級,評上好的固然高興,但不知好在哪里,評上差的心里難過,也不知差在何處……導致學生未能及時掌握學習信息,抑制了學生的美術學習積極性,長此以往,則造成迷惑厭學情緒。
單一評價誤區(qū):教師除了只重視作業(yè)評價外,對學生期末美術成績的評定也采用簡單的"一畫定成績"的做法。即讓學生完成一幅畫,然后給出一個成績,這樣未能很好地體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素質的要求,忽視了美術評價的全面性和美術教育的特殊性。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我們在美術教學目標的制定、課型的設計、現(xiàn)代技術與美術課教學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卻忽視或忽略了對美術教學評價的研究與實踐,使得美術教學評價相對滯后。加上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師對學生的美術評價更容易步入誤區(qū)。
基于上述,構建一種全面的、完善的、重過程、重創(chuàng)新的美術教學評價體系甚為重要,這也符合《新課程標準》“為學生全面發(fā)展而評價”的理念;符合省義務教育美術教學指導綱要提出的“評價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注意對學生學習目的、態(tài)度、審美意識的評價,注意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評價”的要求。
美術課的評價雖不長,但也要求美術老師要情真意切,充滿愛心,不要語氣生硬。
一、以“話”暖心
語言評價最為平常,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例如:當美術老師提出觀察的問題后,有的學生很認真,老師可以說有的同學考慮問題的樣子非常專注,老師真喜歡。再如:有的同學發(fā)言很流利,我會馬上表揚道:“這位同學說話又敏捷又流利還有邏輯性呢。”又如:面對作品畫的好的孩子,我會表揚道:“你的畫就像你的名字一樣漂亮。”面對畫得不好的學生我也會鼓勵道:“哪位同學能輔導他,當一回小老師?!?/p>
二、以“行”暖心
動作評價對學生有暗示性。當孩子出錯,老師可溫柔的搖搖頭,讓他知錯,但孩子畫得很出色時,老師可以向他豎起大拇指,此時更能達到“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對孩子心靈上的啟示和愛護也是很大的。
三、以“律”暖心
紀律好,美術課才能順利進行。美術課堂上的評價以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為主,對于上課表現(xiàn)好的學生可進行適當?shù)奈镔|獎勵,隨年齡增長逐步轉為精神獎勵,那么就自控而言,也符合從他律到自律的成長變化。
總之,讓學生的心暖起來,從愉悅點進行教學,使教學過程具有愉悅性特征,這一方面表現(xiàn)為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都處于一種愉快的狀態(tài),都獲得美感滿足,都感到意趣盎然,這必然是一堂無人能及的課。
參考文獻:
[1]談振華.《課堂教學理論讀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7月.
[2]尹少淳.《美術課程標準解讀》走進新課程叢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02年.
[3]張玉田.《學校教育評價》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