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判“刺死辱母者”案
人們經常談論“殺人償命”,然而,近日山東“刺死辱母者”被判無期卻引發(fā)巨大爭議。其實自古以來,“刺死辱母者”絕非個例,翻開那些青史留名的案例,類似的事情,古代是如何判刑的呢?
董仲舒六世孫董黯,因“刺死辱母者”被稱為“董孝子”名垂青史。寧波至今有董孝子廟留存
淮南王劉長,母親趙姬獲罪被逼自殺后,心里就一直怨恨辟陽侯審食其。異母哥哥文帝即位后,劉長入朝,前往辟陽侯府上求見。辟陽侯出來見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鐵椎捶擊辟陽侯,又命隨從魏敬殺死了他。
事后,劉長馳馬奔至宮中,向漢文帝袒身謝罪:“我為天下人殺死了危害社稷的賊臣辟陽侯,為母親報了仇,特來朝中跪伏請罪?!睗h文帝哀憫劉長為母報仇,不予治罪。
漢代為父為母復仇,真正抵罪的少之又少。除了一兩人被優(yōu)待留下子嗣后自殺謝罪的,復仇者基本上要么逃亡后被赦免,要么不但無罪,還會因孝揚名,得官有之,褒獎有之。
東漢章帝年間,有人侮辱人父,而被其子殺掉,漢章帝免除了為父報仇者的死刑,從此成為判例,稱《輕侮法》。不過到東漢和帝時,該法被廢除,但卻是“名亡實存”。
“刺死辱母者”,最“慘”的情況,也是享有優(yōu)待的。
據(jù)《后漢書》《山東通志》等記載:安丘男子毋邱長,和母親在街上同行,遇一醉漢辱母,毋邱長把醉漢給殺了。被抓住后,當?shù)毓賳T吳祐說:子見母辱,人情所恥,但是白日殺人,“赦汝非義,刑汝不忍”。得知毋邱長還沒有兒子后,吳祐讓毋邱長與妻子在獄中同住,直到毋妻懷孕。毋邱長感念這位吳祐官爺?shù)膬?yōu)待,最后選擇自殺謝罪,還讓兒子取名“吳生”。
東漢“刺死辱母者”陽球,有些極端?!逗鬂h書·酷吏傳》所記,郡中有位官員侮辱了他的母親,他就糾集了幾十名少年將這個官吏和全家殺死,陽球因此出名,還被舉薦為孝廉,補任尚書侍郎。
“刺死辱父者”,也有極端例子,為“魏湯報仇”。《太平御覽》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孝子傳”:一個叫魏湯的少年,與父親相依為命,一次父親被惡霸毆打,魏湯只能不斷磕頭求饒,好在被路人相助,父子倆沒被打死。后來魏湯一直隱忍到父親壽終正寢,才去實施復仇計劃,最終提著惡霸的腦袋祭奠父親?!拔簻珗蟪稹钡墓适?,還被刻在了山東嘉祥縣武氏祠的畫像磚上。
“孝”,對于古人來說有多重要?在漢代,官吏判殺了復仇孝子,可能會被上司治死罪。如一位叫路芝的縣令,就因為殺了復仇的孝子,被橋玄笞殺,“以謝孝子冤魂”。
董仲舒六世孫董黯,也因“刺死辱母者”名垂青史。據(jù)傳,這位“董孝子”的母親,被鄰居辱罵毆打,臥床不起,繼而病逝。為報辱母之仇,他竟在青天白日殺人。漢和帝聞其孝心,“表其異行”,寬恕了他的殺人之罪,還要授他官職,使孝子“海內聞名,昭然千秋”。
如果把“刺死辱母者”,擴大到為母復仇、為父復仇,古代的“刺死辱母者”、“為父復仇者”,基本上也會得到地方官甚至皇帝的寬宥,減刑乃至免罪是標配。
《后漢書·列女傳》記載:酒泉人趙娥(因是龐子夏之妻,又稱“龐娥”、“龐娥親”),父親被同縣人所殺,她隱忍多年,找機會報了殺父仇,主動自首,而當?shù)毓賳T感其孝行,不愿治罪,最后遇大赦被免罪。
隋唐時,王舜有姐妹三人,父親被人所殺,發(fā)誓父仇未報不愿出嫁。
《隋書·列女傳》里記載,姐妹仨手刃仇人后,一起自首,爭相攬罪,判官不能做出判定。后來這事傳到唐高祖李淵那里,李淵被她們的孝行感動了,因而赦免了她們。
和姐妹三人一樣,《舊唐書·列女傳》里,也有兩位女子,為報父仇,免于罪罰。貞觀年間,絳州有位叫衛(wèi)無忌的女子,父親被同鄉(xiāng)人衛(wèi)長則所殺,她在一次宴會上用磚頭擊殺了衛(wèi)長則,主動請罪。這事經褚遂良傳到了唐太宗耳中,唐太宗不但免了衛(wèi)無忌的罪,還嘉獎了她的孝烈,給田宅嫁妝。
唐高宗時,濮州有一位孝女賈氏,父親被同族人殺害,她發(fā)誓不嫁,將弟弟撫養(yǎng)長大以報父仇,待弟弟殺了仇人,取其心肝,祭奠亡父后,要被判罪,賈氏又欲代弟服罪,高宗知道后,哀憐姐弟倆,給予特赦免罪。
唐以前,“刺死辱母者”、“為父復仇者”不抵死罪很普遍,從唐代開始,也有抵死罪的。武則天時期,同州下邽縣有個叫徐元慶的人,父親徐爽被縣尉趙師韞殺了,他最后親手殺掉殺父仇人,自己捆綁著身體到官府自首。
當時的諫官陳子昂,上《復仇議狀》,提出了殺人犯法、應處死罪,而報父仇卻合于禮義、應予表彰,所以他建議處徐元慶死罪,同時在他家鄉(xiāng)表彰他為“烈士”,并請朝廷將這種處理方式編入法令,永遠作為國家的法律制度。
后來,作為禮部員外郎的柳宗元,寫了一篇《駁復仇議》,穿越時空都要和陳子昂開撕。柳宗元認為,陳子昂的意見不但賞罰不明,而且自相矛盾。柳宗元還在這篇著名的奏議文中指出,徐元慶報殺父之仇的行為既合于禮義,又合于法律,應予充分肯定。
唐憲宗年間,一個12歲的男孩梁悅,為了替父報仇,殺死仇人秦杲?!霸凇抖Y》父仇不同天,而法殺人必死”。在定罪性質上,又引起較大爭議。
韓愈的《復仇狀》說,“復仇之名雖同,而其事各異”,殺或赦不能一概而論,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尚書省經過辯論,最終裁定梁悅為父報仇,投獄請罪,特敕免死,決杖一百,發(fā)配循州。
從此形成案例,為父報仇可免一死,不免于流放之刑。一直到明代都是這樣,可查閱何競、張震的案例。
《宋刑統(tǒng)》也曾明確提出,“如有復祖父母、父母仇者”,應根據(jù)具體案件詳察,最后讓皇帝裁決量刑。而皇帝一般本著“以孝治天下”,奉行減刑寬宥。
《新唐書·列女傳》上,有一位叫謝小娥的女子,是豫章商人的女兒,后來嫁給歷陽俠少段居貞為妻。父與夫同時被強盜殺害,謝小娥也受了重傷,落水被救。她立誓報仇,喬裝打扮為男子,四處尋訪,最終手刃仇人申蘭,并報官將申蘭的同黨一網(wǎng)打盡。
刺史張錫表彰小娥為父、夫報仇的節(jié)義,免其死罪,附近豪族聞小娥之名,都來求聘。但小娥卻誓不再嫁,削發(fā)為尼。最后成為了文學作品的好素材,寫入各種傳奇故事,廣為流傳。
明代富平人李忍,家貧卻很孝順,也曾為母刺人?!蛾兾魍ㄖ尽じ黄娇h志》里說,他惹上官司,縣里有個叫羅武朱的衙役,素來橫行霸道,抓不到李忍,就把人母給綁了游街,還將繩子從李忍母親的裙下穿過,以此羞辱。李忍怒了,如此辱母,不共戴天,就把羅武朱給弄死了,然后自首??h官依法處置,又敬重他的孝行,改死刑為流放。
嘉靖中葉,有一位“刺死辱母者”,山西保德人崔玘。《萬歷野獲編·卷十八》記載,14歲時,崔玘父親與鄰女魏氏勾搭上,母親被驅逐羞辱,崔玘憤而手刃魏氏。嘉靖皇帝知道這事后,覺得這小伙不錯,年紀輕輕為了孝義“快意恩仇”,就免其死罪,判勞改三年。
為父報仇的,還有兩兄弟?!肚迨犯濉ぞ硭陌倬攀恕匪?,清代江南丹陽人黃元洪、黃福元兄弟,父親黃國相被同鄉(xiāng)虞庠請的黑社會團伙捆綁沉河而死,兩兄弟長大后,持斧將虞庠砍死,然后自首,官府將哥哥下獄,弟弟免罪。第二年,黃元洪被赦免后,出家為僧。
由此可見,在古代,“為父復仇者”、“刺死辱母者”,不但不該殺,判無期都嫌量刑過重,唯恐傷了天下孝子的心。這樣的例子,從漢代列到清代,都不能窮盡。
(《華西都市報》2017.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