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馬曉
摘要:綠化植物在截留沙塵、降低大氣顆粒污染物濃度、改善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河南省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大葉女貞、廣玉蘭、香樟、桂花和法國冬青)為試驗材料,連續(xù)3年研究和比較了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滯塵效應及生理特性,并探討了不同綠化植物滯塵量及滯塵能力大小。結果表明,鄭州市不同典型植物滯塵效應存在顯著差異(P<0.05),滯塵能力基本表現(xiàn)為大葉女貞和香樟顯著高于其他植物。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降塵粒徑主要分布在2.5~100 μm之間,葉面降塵中顆粒物粒徑集中分布在100 μm以下(占99%以上),降塵物主要為在大氣中經(jīng)一定距離漂移的TSP。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葉片比表面積、比葉重、葉面積指數(shù)、葉綠素a含量、葉綠素b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葉片N和P含量與植物滯塵能力變化趨勢相一致,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與植物滯塵能力變化趨勢相反。不同綠化植物比葉重與滯塵能力存在明顯的冪函數(shù)關系,即比葉重較大的植物滯塵能力較大,以大葉女貞相關性較好。相關性分析表明,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滯塵量與比表面積、比葉重、葉面積指數(shù)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而與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呈負相關,由此可知,表面積、比葉重、葉面積指數(shù)是影響綠化植物滯塵能力的主要環(huán)境因子。
關鍵詞:鄭州市;綠化植物;滯塵效應;生理特性
中圖分類號:X17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1302(2017)06-0127-05
大氣污染己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危害因子,隨著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的進程,城市大氣污染中的可吸入顆粒物是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并且表現(xiàn)最強的污染物[1-2]。大氣污染物成分復雜且在環(huán)境空氣中持續(xù)時間長和影響范圍廣,在城市發(fā)展進程中給人類帶來了新的生存危機[3]。我國很多城市大氣粉塵超標現(xiàn)象嚴重,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同時也對城市本身的生存與發(fā)展提出嚴峻的挑戰(zhàn)[2,4-5]。
綠化植物是城市、自然和景觀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具有重要自凈功能的組成部分,作為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主體,對大氣中的粉塵、顆粒物有過濾、阻擋和吸附的作用,在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減少陽光輻射、增大空氣濕度、凈化空氣、調(diào)節(jié)氣候等方面起著“除污吐新”的作用[6]。綠化植物葉片表面可以劫取和固定大氣塵埃,使其脫離大氣環(huán)境,因而成為凈化城市的重要過濾體,通過粗糙濕潤的葉面和氣孔、毛被等微觀結構有效地滯留大氣顆粒物,經(jīng)過葉表面的生理作用,產(chǎn)生復雜的生理生態(tài)響應,被稱為城市粉塵過濾器[7]。綠化植物因其自身生物學特性的差異,滯塵能力也有較大差異,依據(jù)植物滯留大氣顆粒物能力和生理生態(tài)響應,選擇和優(yōu)化城市綠化植物,對減少城市大氣顆粒物污染和提高空氣質(zhì)量有著重要意義,也是城市綠地建設的基礎和城市環(huán)境質(zhì)量的重要保障[7]。為建立良好生態(tài)循環(huán)的城市生態(tài)系統(tǒng),迫切需要對綠化植物的滯塵效應及葉片生理特性進行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
河南省鄭州市作為我國的中心樞紐城市,近年來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隨著機動車輛的快速增長,大氣污染已經(jīng)成為城市污染的主要問題,可吸入顆粒物中細顆粒的含量不斷增加,城市空氣混濁,霧霾天數(shù)增加,嚴重威脅著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和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8],而綠化植物在滯塵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當前仍缺乏綠化植物滯塵效應及其生態(tài)特性等的研究[9-10]。因此,本研究以鄭州市區(qū)主要綠化植物為研究對象,對城市道路中5種綠化植物(大葉女貞、廣玉蘭、香樟、桂花和法國冬青)滯塵能力差異及生理特性等進行研究,探討了生理特性與滯塵能力之間的關系,為城市植物與環(huán)境污染相互關系的深入研究和城市綠地規(guī)劃等方面提供理論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qū)概況
鄭州市地處河南省中部偏北,黃河中游的南岸,介于112°42′~114°14′E和34°16′~34°58′N之間,西依嵩山,北臨黃河,東南部為廣闊的黃淮平原;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依次呈現(xiàn)春季溫暖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日照長,冬季寒冷多風。年平均氣溫14.4 ℃,極端最高溫度42.3 ℃,極端最低溫度-17.9 ℃,7月份最熱,平均27.3 ℃,1月份最冷,平均0.2 ℃。年降水量652.9 mm,多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2.3%。地帶性森林植被是落葉闊葉林。土壤類型較多,自西向東依次分布為棕壤土、紅黏土、褐土、潮褐土、潮土等,以褐土和潮土分布面積最大,分別占土壤面積的64.4%和30.17%,土壤濕度較大,地勢差異較為懸殊,為多種綠化植物生長提供了有利的環(huán)境生活條件。鄭州市綠化植物種類繁多,可開發(fā)利用的園林觀賞植物資源豐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鄭州市的種子植物共2 000多種,屬于150科800多屬,與全國植物科屬種數(shù)相比,科占35.2%,屬占16.4%,種占8.4%,足以說明鄭州市植物區(qū)系成分的豐富,綠化植物約有42科106屬200余種(含變種、變型和亞種)。20世紀80年代中期,鄭州市綠化覆蓋面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為鄭州贏得了“綠城”的美譽。2000年鄭州市提出創(chuàng)建國家園林城市的目標,通過大規(guī)模的建造綠地工程,先后獲得“河南省園林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2006年正式成為“國家園林城市”[9-10]。
1.2試驗方法
對鄭州市內(nèi)28條主要街道、6個公園、5處街道公共綠地、5個居住區(qū)的綠化植物進行調(diào)查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xiàn):大葉女貞、廣玉蘭、香樟、桂花和法國冬青為城市綠化植物中的主要樹種,故選這5種具有代表性的樹種作為試驗樹種(表1)。
在2013—2015年連續(xù)3年的8月初,對鄭州市建成區(qū)內(nèi)主要的公園綠地、道路綠地以及各高校校園綠地等城市綠地進行實地調(diào)查,分別在鄭州市不同街道雨后采集不同綠化植物葉片,根據(jù)景觀分類單元選取主要的綠化植物(大葉女貞、廣玉蘭、香樟、桂花和法國冬青)進行標記,每10 d左右采集1次樣本,共采集3次,采樣時帶上聚乙烯塑料手套,每個樹種采集樹冠1、2、4 m高處(從地面算起)不同方向的健康成熟葉片30~50張,樣品選擇能充分接受粉塵的植物葉片,將葉片小心封存于錐形瓶內(nèi),帶回實驗室處理,比較不同植物滯塵能力差異及生理特性。
1.2.1葉片滯塵量的測定[11]植物葉片滯塵量的分析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標準方法,本研究中植物樣品先用蒸餾水清洗,然后用微孔濾膜裝置(孔徑0.45 μm)過濾清洗液,過濾前后烘干濾膜,用精度為萬分之一的電子秤對濾膜稱質(zhì)量,收集附在濾膜上的降塵,分別為W1、W2。用手持激光葉面積儀(CI-203,CID Bio-Science,Camas,USA)測定清洗過的葉片的面積S。單位葉面積滯塵量的表達式為(W2-W1)/S(單位:g/m2)。測量同一樹種滯塵量時,取不同高度滯塵量的平均值。
1.2.2葉面塵粒徑測定[12]將樣品置于85 ℃烘箱中烘干至恒質(zhì)量(48 h),過2 mm篩后取降塵樣1.0 g溶解于300 mL蒸餾水,使其充分擴散,用粒度分析儀進行粒徑分析,微電腦激光粉塵儀測定PM10、PM2.5和TSP的濃度。
1.2.3葉片生理指標的測定[13]選取一部分植物葉片樣品進行各項生理指標的測定,每項試驗重復測定3次,比葉重的測定采用加熱烘干法;另選取一部分植物葉片洗凈85 ℃烘箱烘干,粉碎后過1.5 mm篩,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葉片全氮含量;采用釩鉬黃吸光光度法測定葉片全磷含量;除去葉脈研磨混合,以80%丙酮溶液浸提比色分析測定葉綠素a、葉綠素b含量;采用考馬斯亮藍-G250染色法測定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測定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測定游離脯氨酸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測定丙二醛(MDA)含量。
應用數(shù)字圖像處理技術測定葉面積(包括葉柄),比葉重(SLW)=單位面積葉干質(zhì)量/單位葉面積。
1.3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和整理,SPSS 18.0進行方差分析和統(tǒng)計學檢驗,LSD多重比較(顯著水平設置P<0.05),Pearson相關系數(shù)檢驗滯塵量與生理特性之間的相關性,比葉重與葉片滯塵量采用SPSS 18.0進行曲線擬合,篩選出最佳擬合曲線(r2最大)。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綠化植物滯塵效應
2.1.1不同綠化植物滯塵能力比較滯塵量指單位葉面積單位時間中滯留粉塵量,對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進行滯塵量的測定,比較不同綠化植物滯塵能力大小。由圖1可知,鄭州市5種綠化植物滯塵量有明顯差異,滯塵量基本表現(xiàn)為香樟>大葉女貞>廣玉蘭>法國冬青>桂花,滯塵量最大的是香樟,其滯塵量達8.24 g/m2,大葉女貞次之,其滯塵量達 7.36 g/m2,桂花最低,滯塵量僅為5.13 g/m2;鄭州市5種綠化植物自然塵降量有明顯差異,自然塵降量基本表現(xiàn)為香樟>大葉女貞>桂花>法國冬青>廣玉蘭,自然塵降量最大的是香樟,達35.96 g/m2,大葉女貞次之,自然塵降量達 28.44 g/m2,廣玉蘭最低,自然塵降量僅為15.18 g/m2,香樟自然塵降量為廣玉蘭的2.37倍,由此表明不同綠化植物滯塵量和自然塵降量差異較大。
2.1.2不同綠化植物葉面降塵粒徑由表2可知,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PM2.5含量范圍為0.85~1.56 μg/m3之間,基本表現(xiàn)為大葉女貞>香樟>廣玉蘭>法國冬青>桂花,其中大葉女貞和香樟差異不顯著(P>0.05),二者顯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PM10含量范圍為41.58~46.74 μg/m3之間,基本表現(xiàn)為香樟>桂花>大葉女貞>法國冬青>廣玉蘭,其中香樟和桂花差異不顯著(P>0.05);TSP含量范圍為 97.12~99.13 μg/m3之間,基本表現(xiàn)為香樟>廣玉蘭>大葉女貞>法國冬青>桂花,其中5種植物差異均不顯著(P>005);>100 μm顆粒含量較小,并且5種植物差異均不顯著(P>0.05);比表面積基本表現(xiàn)為香樟>大葉女貞>桂花>法國冬青>廣玉蘭。由此可知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降塵粒徑>100 μm含量基本不存在,主要分布在2.5~100 μm之間,葉面降塵中顆粒物粒徑集中分布在100 μm以下(占99%以上),并且降塵物主要為在大氣中經(jīng)一定距離漂移的TSP。
2.2不同綠化植物葉片生理特性
2.2.1不同綠化植物生長特性由表3可知,不同綠化植物葉面積指數(shù)變化范圍為9.14~14.18,基本表現(xiàn)為香樟>大葉女貞>桂花>廣玉蘭>法國冬青,其中大葉女貞和香樟差異不顯著(P>0.05),二者顯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比葉重變化范圍為6.35~10.04 mg/cm2,基本表現(xiàn)為大葉女貞>香樟>桂花>法國冬青>廣玉蘭,其中大葉女貞和香樟差異顯著(P<0.05),二者顯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葉片N含量變化范圍19.58~28.69 mg/kg,基本表現(xiàn)為香樟>大葉女貞>廣玉蘭>法國冬青>桂花,香樟和大葉女貞明顯高于其他植物(P<0.05);葉片P含量變化范圍1.69~1.92 mg/kg,基本表現(xiàn)為香樟>大葉女貞>法國冬青>廣玉蘭>桂花,香樟和大葉女貞明顯高于其他植物(P<0.05),其中5種植物差異均不顯著(P>0.05)。
2.2.2不同綠化植物葉片生理特性由表4可知,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可溶性蛋白含量變化范圍在86.25~116.98 μg/g,基本表現(xiàn)為香樟>大葉女貞>桂花>法國冬青>廣玉蘭,香樟和大葉女貞差異不顯著(P>0.05),二者顯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可溶性糖含量變化范圍為009%~0.32%,基本表現(xiàn)為香樟>大葉女貞>廣玉蘭>法國冬青>桂花,香樟和大葉女貞差異不顯著(P>0.05),二者顯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葉綠素a含量變化范圍為125~3.02 mg/g,基本表現(xiàn)為大葉女貞>香樟>桂花>法國冬青>廣玉蘭,香樟和大葉女貞差異不顯著(P>0.05),二者顯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葉綠素b含量變化范圍為073~1.83 mg/g,基本表現(xiàn)為香樟>大葉女貞>廣玉蘭>桂花>法國冬青,香樟顯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大葉女貞和廣玉蘭差異不顯著(P>0.05),二者顯著高于桂花和法國冬青(P<0.05);脯氨酸含量變化范圍為5.69~9.14 μg/g,基本表現(xiàn)為廣玉蘭>桂花>法國冬青>香樟>大葉女貞,香樟和大葉女貞差異不顯著(P>0.05),二者顯著低于其他植物(P<0.05);丙二醛含量變化范圍為16.78~25.18 μmol/g,基本表現(xiàn)為桂花>廣玉蘭>法國冬青>香樟>大葉女貞,桂花顯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香樟和大葉女貞顯著低于其他植物(P<0.05)。
2.3不同綠化植物滯塵量與葉片生理特性的相關性
由表5可知,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滯塵量與葉片生理特性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大葉女貞滯塵量與比表面積和葉面積指數(shù)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比葉重、葉片N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葉綠素a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脯氨酸含量呈顯著負相關(P<0.05);廣玉蘭滯塵量與比表面積、比葉重、葉面積指數(shù)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葉片N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脯氨酸含量呈顯著負相關(P<0.05);香樟滯塵量與比表面積和比葉重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葉面積指數(shù)、葉片N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葉綠素a、葉綠素b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丙二醛含量呈顯著負相關(P<0.05);桂花滯塵量與比表面積和葉面積指數(shù)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比葉重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脯氨酸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法國冬青滯塵量與比表面積、比葉重、葉面積指數(shù)和葉片N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葉片P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顯著正相關(P<0.05),與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呈顯著負相關(P<0.01)。綜上所述,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滯塵量與比表面積、比葉重、葉面積指數(shù)呈顯著或極顯著的正相關,而與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呈負相關。
2.4不同綠化植物比葉重與滯塵量之間的相關關系
對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葉面特征的分析結果表明(表6),葉面特征明顯影響葉片滯塵能力,為進一步探討其影響因素,對比葉重與滯塵能力的關系進行研究。比葉重是單位面積的葉片干質(zhì)量,反映葉片質(zhì)地的厚薄與輕重,也是表征葉片特性的一種指標,對3種綠化植物比葉重與滯塵能力進行相關性分析,擬合多種常用曲線中,比葉重(x)與葉片滯塵能力(y)之間的冪函數(shù)關系最佳,其中大葉女貞擬合方程為y=0.152 8x2.369 7,(r2=0.832 1,調(diào)整r2=0.752 3,P<0.000,F(xiàn)=83.66);廣玉蘭擬合方程為y=0.236 7x0.597 4,(r2=0.753 6,調(diào)整r2=0.701 6,P<0.000,F(xiàn)=92.04);香樟擬合方程為y=0.530 2x0.056 9,(r2=0.657 4,調(diào)整r2=0.608 2,P<0.000,F(xiàn)=73.52);桂花擬合方程為y=1.038 9x0.012 56,(r2=0.705 8,調(diào)整r2=0.653 4,P<0.000,F(xiàn)=81.23);法國冬青擬合方程為0.094 1x3.026 7,(r2=0.684 1,調(diào)整r2=0.624 7,P<0.000,F(xiàn)=86.57)。表明鄭州市綠化植物比葉重與滯塵能力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即比葉重較大的植物滯塵能力則較大,并且以大葉女貞的相關性較好,由此可知,比葉重的大小與滯塵能力的大小趨勢表現(xiàn)基本一致,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3討論與結論
作為空氣質(zhì)量監(jiān)測的重要方法,綠化植物葉片滯塵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空氣中顆粒物含量[14]。近年來關于植物滯塵效應的研究報道較多,植物葉片滯塵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葉片滯塵與粉塵脫落同時進行,此過程中,植物葉片滯塵作用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說明了植物滯塵能力的絕對性[15]。本研究對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2013—2015年滯塵量進行測定,結果顯示不同植物滯塵能力存在顯著差別,基本表現(xiàn)為大葉女貞和香樟顯著高于其他植物,主要是由于大葉女貞和香樟葉片和冠層大、枝葉茂密,其植株滯塵量最高,這種特性有利于阻擋風力和接受地面的揚塵[6]。由此可以建議大葉女貞和香樟可以作為滯塵能力優(yōu)良的城市綠化植物。此外,植物滯塵能力還受單葉面積大小、葉片組織結構、樹冠密集度、整株葉量多少等因子制約,與所在街道、人為干擾情況、植物本身屬性、植物的株型、葉片特性、分枝方式有密切關系[7]。大氣顆粒物通過干、濕沉降到植物的葉表面,葉片表面細微結構對顆粒物產(chǎn)生的吸附作用在大多數(shù)植物中均存在,由于細微結構的差異性,不同細微結構對顆粒物的支持固定作用效果也不盡一致[15]。一般認為,PM10(<10 μm)是危害人類健康的最主要顆粒物,而PM2.5(<2.5 μm)則是能直接進入人體肺部導致肺泡發(fā)炎的顆粒物。本研究中,不同綠化植物降塵物中PM2.5、PM10和TSP相對含量均以大葉女貞和香樟最高,而大葉女貞和香樟粒徑偏小,反映出它們所處街道的粉塵污染狀況較為嚴重,并且不同植物PM2.5與PM10的比例不同,可能是因為各樣點大氣環(huán)境中顆粒物組分不同,說明綠化植物葉面降塵與所處地區(qū)的環(huán)境狀況及植物類型有關,而綠化植物葉片所吸收的灰塵中,TSP含量最高,由此說明了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均可以滯留可吸入顆粒物,以吸收和滯留TSP為主。本研究雖然分析了滯塵的試驗數(shù)據(jù),但對影響植物葉片滯塵效應的因素,尚未建立全面的數(shù)學模擬模型,在未來的研究工作中,需要將更多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同時,植物粉塵抗性、地被植物和垂直綠化植物滯塵效益、植物滯塵機理研究以及城市綠地滯塵總量估算可能成為今后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本研究中不同綠化植物生理特性存在顯著差異,大葉女貞和香樟比表面積、比葉重、葉面積指數(shù)較大,而植物的生理代謝和形態(tài)建成導致葉面積指數(shù)和比葉重呈現(xiàn)出不同的變化規(guī)律。植物生長發(fā)育受葉片光合特性、生理代謝和光合產(chǎn)物代謝的共同影響,葉面積指數(shù)是植物冠層生長狀況的指標,葉面積指數(shù)較大有利于捕獲更多的光能[16]。葉綠素作為植物光合作用的物質(zhì)基礎和光敏化劑,在光合作用過程中起著接受和轉(zhuǎn)換能量的作用,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包含一些代謝的酶,其含量的多少與植株體內(nèi)的代謝強度有關[17]。有研究表明,植物葉片受到大氣污染的影響后,其葉片中的葉綠素a、葉綠素b均會受到破壞而分解,致使葉綠素含量下降[18-19]。本研究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葉綠素a、葉綠素b含量均以大葉女貞和香樟最高,相比較可知,大葉女貞和香樟更能夠利用光能和轉(zhuǎn)化光能,從而為光合補償生長提供物質(zhì)和能量基礎,從而具有更高的滯塵能力。綜合比較可知,大葉女貞和香樟通過增加葉面積指數(shù)和光合作用進而影響其自身的生長,二者的生理生態(tài)指標均顯著高于其他植物。較低的光合利用效率導致體內(nèi)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大量積累,另一方面,綠化植物在高濃度粉塵污染下,能夠產(chǎn)生大量自由基,與可溶性糖含量積累,以阻止和減輕植物細胞膜脂過氧化程度,緩和細胞膜透性的變化,這是植物抗御大氣污染脅迫的適應和表現(xiàn)之一。丙二醛含量(MDA)作為膜脂氧化的最終產(chǎn)物能夠衡量植物細胞膜傷害的程度[20]。粉塵污染會影響葉片活性氧清除系統(tǒng),致使抗氧化酶系統(tǒng)活性上升,并使植物體內(nèi)丙二醛積累增加,丙二醛積累越多說明植物受傷害越嚴重,植物所處環(huán)境越惡劣[21]。本研究中植物丙二醛含量與脯氨酸含量表現(xiàn)一致的變化趨勢,這與細胞膜系統(tǒng)受損傷和酶活性的改變有關,在粉塵污染條件下,大葉女貞和香樟較高的光合利用率對膜具有一定的保護和修復作用,這是綠化植物對于環(huán)境的脅迫,所表現(xiàn)出來的細胞過氧化產(chǎn)物增多而啟動的一種應激機制,而其他植株體內(nèi)細胞膜透性增加,細胞內(nèi)溶物滲出導致活性氧積累,從而降低了各項生理功能和代謝失調(diào)[20];通過測定不同植株體內(nèi)N、P含量可知,不同綠化植物體內(nèi)N、P含量變化相一致,但不同綠化植物體內(nèi)磷含量差異并不顯著(P<0.05),這與粉塵污染下植物自身的生理特性有關[18-19]。
比葉重反映葉片質(zhì)地的厚薄與輕重,比葉重小,則葉片較輕且質(zhì)薄,容易隨風抖動,影響葉面滯塵的穩(wěn)定性,致使植物滯塵受外界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增大,滯塵能力弱,可將比葉重作為比較選取滯塵植物的指標之一[18]。本研究中,比葉重(x)與葉片滯塵能力(y)之間的冪函數(shù)關系最佳(P<0.000),表明兩者間存在明顯的相關關系,即比葉重較大的植物滯塵能力較大,由此可知,比葉重的大小與滯塵能力的大小趨勢表現(xiàn)基本一致,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6-7,18-19]相一致。由相關性分析可知,鄭州市不同綠化植物滯塵量與比表面積、比葉重、葉面積指數(shù)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而與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呈負相關,由此可知,表面積、比葉重、葉面積指數(shù)是影響綠化植物滯塵能力的主要環(huán)境因子。
參考文獻:
[1]彭超,翟崇治,楊復沫,等. PM2.5中有機碳和元素碳的研究概況[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2(10):17-21.
[2]王躍思,張軍科,王莉莉,等. 京津冀區(qū)域大氣霾污染研究意義、現(xiàn)狀及展望[J]. 地球科學進展,2014,29(3):388-396.
[3]高玉冰,毛顯強,Corsetti G,等. 城市交通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xié)同控制效應評價——以烏魯木齊市為例[J]. 中國環(huán)境科學,2014,34(11):2985-2992.
[4]吳蒙,吳兌,范紹佳,等.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氣污染與邊界層特征研究進展[J]. 氣象科技進展,2014,4(1):22-28.
[5]崔亮亮,周連,陳曉東,等. 近10年南京市典型區(qū)域大氣污染物濃度時空變化特征[J]. 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3,40(18):3356-3360,3370.
[6]賈彥,吳超,董春芳,等. 7種綠化植物滯塵的微觀測定[J]. 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3(11):4547-4553.
[7]巴成寶,梁冰,李湛東. 城市綠化植物減噪研究進展[J]. 世界林業(yè)研究,2012,25(5):40-46.
[8]陳強,梅琨,朱慧敏,等. 鄭州市PM2.5濃度時空分布特征及預測模型研究[J]. 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2015(3):105-112.
[9]陳純,朱澤軍,劉丹,等. 鄭州市大氣PM2.5的污染特征及源解析[J]. 中國環(huán)境監(jiān)測,2013,29(5):47-52.
[10]鄭瑤,邢夢林,李明,等. 鄭州市PM2.5和PM10質(zhì)量濃度變化特征分析[J]. 干旱環(huán)境監(jiān)測,2014,28(3):104-108.
[11]楊佳,王會霞,謝濱澤,等. 北京9個樹種葉片滯塵量及葉面微形態(tài)解釋[J]. 環(huán)境科學研究,2015,28(3):384-392.
[12]阿衣古麗·艾力亞斯,玉米提·哈力克,依力哈木·艾力亞斯,等. 新疆阿克蘇市13種綠化樹種滯塵量特征[J]. 中國沙漠,2014,34(6):1475-1479.
[13]李合生,孫群,趙世杰,等. 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Kretinin V M,Selyanina Z M. Dust retention by tree and shrub leaves and its accumulation in light chestnut soils under forest shelterbelts[J]. Eurasian Soil Science,2006,39(3):334-338.
[15]Ellenbecker M J,Leith D. The effect of dust retention on pressure drop in a high velocity pulse-jet fabric filter[J]. Powder Technology,1980,25(2):147-154.
[16]王希群,馬履一,賈忠奎,等. 葉面積指數(shù)的研究和應用進展[J]. 生態(tài)學雜志,2005,24(5):537-541.
[17]王蕾,王志,劉連友,等. 城市園林植物生態(tài)功能及其評價與優(yōu)化研究進展[J]. 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2006,28(1):51-54.
[18]柴一新,祝寧,韓煥金. 城市綠化樹種的滯塵效應——以哈爾濱市為例[J]. 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2,13(9):1121-1126.
[19]陳瑋,何興元,張粵,等. 東北地區(qū)城市針葉樹冬季滯塵效應研究[J]. 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3,14(12):2113-2116.
[20]李海亮,趙慶芳,王秀春,等 .蘭州市大氣污染對綠化植物生理特性的影響[J].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1(1):55-57,60.
[21]秦天才,吳玉樹,王煥. 鎘,鉛及其相互作用對小白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響[J]. 生態(tài)學報,1994,14(1):46-50.薛志忠,楊雅華,李海山,等. NaCl脅迫對菊芋幼苗及根系生長的影響[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17,45(6):132-134.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7.0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