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長女 ,王 娟,周 飛
(1.河南工業(yè)大學 土木建筑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1;2. 河南工業(yè)大學 人事處;河南 鄭州 450001)
糧食顆粒比重(相對密度)是衡量種子品質、種子成熟度和糧食安全儲藏的重要指標。小麥容重測試時,由于其包含籽粒間的空隙,不能完全反映籽粒本身的實際重量,而比重的測定能更好地反映籽粒的重量[1]。因此,正確測定糧食比重,對于保證糧食在購、銷、調(diào)、存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2]。
《土工實驗規(guī)程》(SL 237—1999)[3]定義土顆粒比重為土粒在105~110 ℃下烘至恒值時的質量與同體積4 ℃純水質量的比值。對于粒徑小于5 mm的土,采用比重瓶法,即在100 mL比重瓶內(nèi)裝15 g的干土進行測試?!都Z油檢驗糧食、油料比重的測定》(GB/T5518—85)[4]中規(guī)定糧食比重為一定絕對體積的糧食重量與同體積水重量之比,可采用量筒法或比重瓶法測試。采用量筒法測試時,規(guī)定在20 mL的量筒中試樣質量為5 g,采用比重瓶法測試時試樣質量為10 g。而國外標準規(guī)定取500 mL 的比重瓶和150 g代表性試樣進行實驗[5]。不同標準規(guī)定的比重實驗的取樣質量有較大差別?,F(xiàn)有文獻中關于糧食比重實驗沒有深入研究比重實驗的實驗質量和酒精體積這2個關鍵參數(shù),可能會導致測試結果的較大差異。小麥顆粒比土顆粒等大得多,因此,比重實驗中我國標準推薦的試樣質量有待進一步研究,以便獲得可靠的小麥比重。
針對不同小麥產(chǎn)區(qū)的試樣,設計了比重實驗時不同試樣質量和酒精體積對比重影響的實驗方案,提出適宜的小麥比重實驗方法,以及試樣質量和酒精體積推薦值,并給出小麥比重參考值,以期為工程應用和理論研究提供可靠的參考數(shù)據(jù)。
根據(jù)我國小麥產(chǎn)量和產(chǎn)區(qū),選取了典型地區(qū)的小麥進行實驗,主要包括:河南省(駐馬店市、鄭州市、安陽市)、河北省石家莊市、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共5個地區(qū)的小麥。實驗用小麥按標準規(guī)定進行篩選,為了保證試樣相同的含水量,對試樣進行反復吸水和干燥,測試用小麥含水量為11.6%。小麥的其他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實驗用小麥基本指標
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實驗中每個實驗均重復不少于10次,取實驗平均值作為測定值??疾炝瞬煌瑢嶒灧椒ā⒕凭|量、試樣質量對比重的影響。
1.2.1 比重瓶和量筒法對比
實驗加入酒精量為50 mL。試樣質量為5~30 g。
1.2.2 小麥試樣質量變化對比重的影響
小麥試樣質量從5 g到300 g。加入的測試用酒精體積考慮2種情況,一種是根據(jù)標準規(guī)定,酒精體積量是試樣質量的2倍;另一種是設定酒精體積不變。
以駐馬店小麥為樣品,研究比重瓶法與量筒法的差異,如圖1所示,結果表明量筒法的測試精度與比重瓶法相差很小,2種方法都可以作為測試比重的方法。
圖1 比重瓶法與量筒法測定小麥比重的比較
圖2顯示了5個地區(qū)小麥取樣質量與比重關系。由圖可見,不同地區(qū)小麥的比重有一定的差別,小麥的比重受產(chǎn)地、籽粒的大小、形狀、重量等特征的影響較大,石家莊地區(qū)小麥比重達到1.295,牡丹江地區(qū)比重最小,為1.281。隨著小麥試樣質量的增加,小麥的比重也逐漸增加,取樣質量達到100 g左右比重才逐漸趨于穩(wěn)定,按標準規(guī)定的小麥試樣質量為5 g或10 g進行實驗,獲得的小麥比重還處于比重上升階段中,并沒達到最終穩(wěn)定的比重。因此,當選擇的小麥試樣質量較小時,不能準確反映小麥的比重,容易低估小麥的比重。本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采用穩(wěn)定后的比重更可靠。因此,測定小麥比重時,小麥試樣質量以不少于100 g為宜。
圖2 5個地區(qū)小麥取樣質量與比重關系
本實驗對不同地區(qū)小麥比重進行了實驗,可得出:試樣質量對小麥比重影響較大,隨著試樣小麥質量的增加,小麥比重逐漸增加,逐漸趨于穩(wěn)定;測試用酒精體積對小麥比重影響不大;小麥比重測定標準規(guī)定的小麥試樣質量偏小,導致比重測試值偏小,推薦測定小麥比重時,小麥質量應不低于為100 g。各地區(qū)小麥比重在1.281~1.295之間。
參考文獻:
[1]陳福海,李學富,王育熙.小麥容重簡易測定方法探討[J].糧油倉儲科技通訊,2005(6):48-50.
[2]張紅生,胡晉.種子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SL 237—1999,土工實驗規(guī)程[S].
[4]GB/T 5518—85,糧油檢驗 糧食、油料比重的測定[S].
[5]Manoher S S.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a wheat[D]. Master Thesis, University of Ottawa,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