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
好久沒有一部電影,能像《摔跤吧!爸爸》一樣讓觀眾看完集體鼓掌的了。在中國上映7天后,該片總票房近1.7億元人民幣,創(chuàng)印度影片在中國票房新高。父女情、愛國心、競技體育的殘酷和精彩,讓很多人看后不禁感嘆:原來體育電影可以這么好看。
事實上,印度并非體育大國。從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擁有12億人口的印度在36年中僅獲得1枚金牌。但就是在這塊并不肥沃的體育土壤中,卻拍出《摔跤吧!爸爸》。而中國培養(yǎng)出這么多的世界冠軍、奧運冠軍,能讓人記住名字的體育電影卻只有《女籃五號》《破風》等寥寥幾部。
“金牌大國”沒有感人的體育故事嗎?顯然不是。女排幾度沉浮后里約再奪冠,看哭了多少中國球迷;老女足拿著微薄工資,踢著蕩氣回腸的比賽,在一片荒漠中開出鏗鏘玫瑰;拳擊冠軍鄒市明從陪練到兩屆奧運冠軍,再到32歲“高齡”改打職業(yè)拳擊,最終35歲斬獲WBO世界拳王金腰帶……這些跌宕的故事如果寫成電影,其精彩程度應不輸《摔跤吧!爸爸》。
《破風》導演林超賢曾表示,在電影拍攝期間共有80多人受傷,5、6人骨折?!端影?!爸爸》里的演員都實打實學了幾個月的摔跤,女主角也曾被摔骨折。與很多劇情不夠“小鮮肉”來湊、速戰(zhàn)速決賺快錢的電影相比,體育電影有些吃力不討好。謝晉《女籃五號》的成功已經(jīng)是60年前的事,近些年沒有體育電影票房大賣的榜樣,投資人更傾向于選擇保險系數(shù)更高的青春片、喜劇片、玄幻片這些熱門類型。
熱門類型片能保證票房,體育電影比較小眾,觀眾是否買賬不得而知,很少有人愿意冒這個風險。結果,留給體育的只剩紀錄片。但礙于資金、篇幅和表現(xiàn)形式,這些片子很難達到《摔跤吧!爸爸》的高度。
筆者多年前曾有幸參與央視紀錄片節(jié)目《體育人間》中國奧運冠軍特輯的制作,金牌背后的 故事多半變成“XX說”(XX是運動員及其家人和教練)。與《摔跤吧!爸爸》父女兩代摔跤運動員的汗水和淚水相比,與電影中飽滿的細節(jié)和故事相比,這樣的講述顯得過于簡單說教。
《摔跤吧!爸爸》中,父親告誡女兒一定要奪得金牌,成為全印度女孩子的榜樣,唯有榜樣才不會被忘記。作為一個體育大國,我們不乏這樣的榜樣,如今需要做的是借助藝術感染力,把榜樣的力量傳播得更遠、更廣,讓更多人喝下這碗暖心雞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