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麗
第二單元:記事寫人線索清晰
記事寫人的文章,總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把記敘的內(nèi)容有機地連綴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線索猶如縫制衣服的線。做衣服,先要裁剪布料,然后用線把一塊塊布料縫制起來。沒有線,縫不成衣服,記敘性文章如果缺少線索,材料再精彩,也不能成為好文章。常見的記敘線索有四種:1.以“人”或“人的某種感情”為線索,如《我們家的男子漢》,課文以“男子漢”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逐步成長為線索,記敘了“男子漢”生活的方方面面。2.以物為線索,如《柳葉兒》,課文以“柳葉兒”為線索,敘寫在饑荒歲月里的往事。3.以“中心事件”為線索,如《社戲》一文以“社戲”為線索,再現(xiàn)作者兒時在平橋村的一段美好生活。4.以時間為線索,如《竊讀記》,按時間順序,表現(xiàn)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
一生中,總有些東西值得我們珍藏。對我而言,最值得珍藏的東西是一輛自行車,因為它承載了母親對我的愛,這種感情無可取代。
孩提時,母親的自行車一直陪伴著我。最初,我是不愿去幼兒園的,而母親總是耐心地給坐在自行車后座上的我講故事,哄我開心。慢慢地,我不再反抗,去幼兒園的那條路,漸漸成了我每天最開心的一段路程。我喜歡跟母親講幼兒園里發(fā)生的趣事,她很少插話,一路上我的笑聲總是不斷。我知道,正是母親和自行車的陪伴,我幼時的夢才是五彩斑斕的,才能散發(fā)出幸福的光輝。
步入小學,母親的自行車仍然陪伴著我。入學第一天,老師便給我們布置了一項“我?guī)蛬寢屪鳇c兒事”的任務,可做家務我并不擅長,還經(jīng)常給母親幫倒忙。思來想去,我求父親買了一輛雙人騎的自行車,想分擔母親接送我的辛苦。之后的每天,我和母親一起騎著雙人自行車穿行在上下學的路上。我喜歡和母親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母親依舊扮演著傾聽者的角色。我知道,小小的我還不能幫母親分擔生活的重擔,但我能為她擦去額頭上的汗水,我能體諒她的辛苦。
時至今日,母親的自行車依舊陪伴著我。我升入初中以來,母親的體力不像從前那么充沛了,蹬車的速度也明顯慢了下來,但她仍舊堅持騎車接送我。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我提出買輛自行車和她同行,母親雖一百個不情愿,但最終還是拗不過我的軟磨硬泡。那之后,我和母親每天騎車并肩同行。有時,正值青春期的我在母親面前也表現(xiàn)得很叛逆,但母親總是耐心地教育我。我渴望能和母親平等地交談,像朋友那般分擔她前行的重擔。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母親雖日夜辛勞,但她的笑容依舊燦爛;母親的力量雖弱,但騎自行車時仍舊平穩(wěn);母親的容顏雖變,但她對我的愛卻有增無減。母親,感謝您騎著自行車一路陪伴著我,我會將承載著您的愛的自行車,連同我們在自行車上共度的幸福時光永遠珍藏于心底。
點評
文章以“自行車”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串聯(lián)起“我”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中的三個階段的成長故事,循序漸進地寫出了“我”對母親的感恩之情和對自行車的珍惜之情。在成長的道路上,母親與自行車的陪伴讓“我”印象深刻,自行車也成了別具意義的珍藏品。那盛滿母愛的自行車,架起了一座溝通母親與“我”之間的心靈的橋梁,也見證了“我”的成長。文章語言流暢,字里行間流露著真情實感,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