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國榮
谷雨是春季六個節(jié)氣中最后一個節(jié)氣,到了谷雨時節(jié),敏感的人就會知道春季快結束,而夏日快來了。谷雨時太陽循環(huán)至黃經30。位置,大地開始下起粗疏的大雨,和清明時像鵝毛般的紛紛雨絲不同,谷雨之名的由來,即來自雨水生百谷,谷雨是春季最重要的農業(yè)節(jié)氣,谷雨后降雨量大增,氣溫回升也加快,農作物受滋潤生長加速,農事也跟著忙碌起來,尤其清明前種的都是豆或菜,但谷雨后,卻是要已種秧插苗的五谷快快生長。
除了忙種谷外,谷雨前后亦是茶人采收新茶的時候,所謂雨前茶,即指在谷雨前加快采收的嫩葉,為什么雨前茶珍貴呢?因為谷雨前的雨小,茶葉還保持一心二葉的小嫩蕊,可制作如龍井雀舌般鮮嫩之茶,但谷雨后茶葉生長迅速,茶葉就厚了粗了,制一般茶還可,但制不了極纖細之茶。
谷雨時節(jié),養(yǎng)桑人家也開始忙碌起來,因為桑樹長出翠綠的新芽葉,正是蠶寶寶最需要的食糧,但采桑葉一定得采干葉,不可采濕葉,因此采桑娘子最怕下雨,但偏偏種谷的人盼及時雨,因此民間有一首谷雨農業(yè)詩,最能說明這樣的兩難:做天難作谷雨天,稻要溫暖麥要寒。種田郎君盼時雨,采桑娘子望天晴。
谷雨前百花早已盛開,到了谷雨,雨勢雨量加大,反而要小心雨打花殘的情景。由節(jié)氣看自然都有一定的道理,春季花開,都是從需水量不多、薄花瓣形小的花開起,如水仙、櫻花、杏花、桃花、杜鵑等等;到了春分時節(jié),百花都開得差不多了,才有春分花會之事。
從春分到了清明這十五天是一年中賞花最好的時節(jié),但清明后盛開的花就開始要萎凋了,尤其是谷雨一來,就如蘇軾(蘇東坡)在詩中所寫:一夜翦刀收玉蕊。尊前還對斷腸紅,人有淚。花無意。明日酒醒應滿地。
落花滿地,詩人多情,谷雨一來就知春遲,惜春要趁早??!
春日百花之中,只有花瓣繁復碩大的牡丹花開得最晚,非要等到谷雨才開,因此牡丹才有谷雨花的別稱。牡丹雖晚開,卻也顯出牡丹的貴氣與別具一格,就像大明星都要壓軸演出一般,當年在長安,傳說連武則天命令百花要同時在春分盛開,只有牡丹不從,才被貶抑到洛陽。
小時候讀牡丹亭,并未察覺此劇用牡丹花命名之意,后來才發(fā)現(xiàn)牡丹花正是整出劇的隱喻,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情愛并非開得正時,是遲來的愛,遲來的團圓,只有牡丹才能代表這份遲,才象征出兩人獨立一格之情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