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
二十四孝中,有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后來演化為七仙女為其孝心所感動而下嫁的神話傳說。
在董永之后的東漢末年,帝國又出了一個姓董的孝子。他的名字叫董黯,他孝母的事跡,雖未記入二十四孝,但在歷朝諸多典籍里被記載??计湫⒛甘论E,我們才驚覺其中還藏著和于歡案相類似的“辱母”情節(jié)。
據(jù)東晉史學家虞預《會稽典錄》中的記載,董黯的孝母事跡大體是這樣的:“盡心色養(yǎng),喪致其哀。單身林野,鳥獸歸懷。憤親之辱,白日報仇。海內(nèi)聞名,昭然光著?!?/p>
這段《孝子董公贊》文,語雖簡短,但事跡昭然:父親去世后,董黯盡心盡力供養(yǎng)寡母。母親去世后,他深感悲哀,獨自一人在荒山野林為母守墓,以致百鳥為其孝義所感,紛紛翔集于墓。為報辱親之仇,他選擇在青天白日殺人。
“憤親之辱”,這四個字便是這起辱母事件的最早文字記錄。唐明州刺史崔殷在為董黯修廟所撰碑文中,又概述了他孝母及因憤親之辱而殺人的事跡:“卒斬東鄰,祭于中野……和帝聞其異行,特舍專殺之罪,召拜郎中,不起,竟以壽終?!?/p>
宋《寶慶四明志》的記載則更為詳盡,從中我們得以詳盡了解這起辱母事件的細節(jié):“董黯,事母孝。母疾,嗜句章溪水,遠不能常致。黯遂筑室溪濱,板輿就養(yǎng),厥疾乃痊。比鄰王寄之母,以風寄。寄忌之,伺黯出,辱其母。黯恨入骨。母死,慟深切,枕戈不言。一日斬寄首以祭母,自白于官。奏聞和帝,詔釋其罪,且旌異行,召拜郎官,不就。由是以慈名溪,以董孝名鄉(xiāng)?!?/p>
元代以及明清兩朝寧波本地的地方文獻,在記敘董黯孝母及“殺死辱母者”的細節(jié),多源出于此,內(nèi)容大同小異,略有增刪。
為了能讓母親喝上干凈的句章溪水,董黯在溪水邊建房,一直到母親病愈。東鄰王寄的母親和董母“各言其子,寄聞而銜之”,仇恨的種子在王寄心里種下。一天,王寄趁著董黯不在,就百般侮辱董母。
王寄辱董母的細節(jié)究竟是怎樣的,無論《會稽典錄》還是《寶慶四明志》這些典籍和地方志都沒有詳細記載,一方面可能是董黯為尊者諱,另一方面,王寄也不敢向四鄰揚言其侮辱過程。后來董母去世,或許與這次侮辱有關。董黯是個孝子,選擇枕戈不言,是因為王母尚在,所以選擇在王母去世后“刺死辱母者”,然后向官府自首,既見其孝,也見其智。
董黯的結(jié)局是“(和帝)詔釋其罪,且旌異行,召拜郎官,不就。”漢和帝對這起“刺死辱母者”的處理是很得人心的,他不僅下昭免了董黯的殺人罪,還因董黯的孝母行為而決定封其為郎官。在漢和帝心里,董黯不僅不該承擔殺人的罪名,反而因為他為民除害,應當褒獎,因為他的賢德,提拔他出來當官,讓更多的賢能之人被發(fā)現(xiàn),這自然也很符合漢和帝選官重賢的出發(fā)點。董黯不愿意,后來老死鄉(xiāng)里,漢和帝就利用官方文告,表彰他的孝舉,此事也因此而得以被歷史記錄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