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fā)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在《智力的重構(gòu)》一書中指出,智力是“在一種文化環(huán)境中個體處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潛能,這種潛能可以被文化環(huán)境激活以解決實際問題和創(chuàng)造該文化所珍視的產(chǎn)品”。它是由八種智力組成的:邏輯——數(shù)理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jié)奏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然觀察智力,由此可見,它不是由傳統(tǒng)意義上單一的邏輯——數(shù)理智力組成,而是一個多維智力組譜。
一位哲人說過:“人是生物,生命便是第一要義?!比说闹橇Χ鄻有砸哺嬖V我們,要尊重個體差異,讓每一個個體都發(fā)展,教育不能以單一的知識為本,而要以“人的生命為本”。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事業(yè),當下的工具教育要向生命本體教育轉(zhuǎn)變。但現(xiàn)實情況如何呢?
先看目前教育之現(xiàn)狀:在這文明、民主、多元的社會,教育成了工業(yè)流水線上的生產(chǎn),活潑開朗的學生,幾年學習之后就成為橫豎成行的“俄羅斯方塊”,嘴上說的是素質(zhì)教育,實際做的是應試教育,學生在題山題海中飽受煎熬,在大小輔導機構(gòu)之間奔波,身心疲憊,苦不堪言。
再看一些教師對“語文”的偏頗理解。有人認為,語文就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學;也有人認為語文是以語言為核心的包括語言、文字、文章、文學及相應文化在內(nèi)的言語學科體系;還有人認為語文是一個語言和語言學習的生成、掌握、運用的教學活動和過程。這些視角大多是關注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對學習語言主體學生關注不夠,凸顯了語文教學對生命成長教育的缺失。
呂叔湘先生很早就痛批過這一現(xiàn)象:“語言說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可是打開任何一本講語言的書來看,都只看見工具,人們沒有了?!币虼苏Z文教學要有“育人”的立場,要讓語文特有的精神文化成為生命成長中的鈣元素,要讓語文教學有語文意義上的形象和標準。既然生命是至高無上的,那么生命成長當是語文教學的必然擔當。
語文課堂教學如何促進學生生命成長?
一、目中有人——積極樂觀的學生觀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學生被物化了,學生個個成為知識的容器,人人都是成績的符號,曾幾何時,我們越來越不將學生看作一個有興趣、有愛好、有能力和具有潛力的人,學生成為由分數(shù)、績點、排名等數(shù)字組成的“數(shù)字人”。這樣有意或是無意地影響了學習主體的興趣、愛好、動機等諸多心理因素的發(fā)展,這種非人化的教學,讓許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常常有挫敗感,久而久之失去了學習動力。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戈早在3000年前就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弊匀话讶嗽斓眉让利愑謩蚍Q,是有道理的。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統(tǒng)一體,所以育人就應該是以聰明、靈活、強壯、全面發(fā)展為終極目標,而不能以單一的生命內(nèi)涵取向為育人標準。多元智能理論告訴我們,不同的學生智能是有差異的,表現(xiàn)為他們的學習方式、思考方式、學習習慣是不一樣,這些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是學生發(fā)展的前提,也是我們教育的基礎。教育者要把學習主體當作具有獨立性的人來看待,當作是自然賜予人類的一塊璞玉,而不應該視為工業(yè)流水線上的半成品。
要有于永正“蹲下去看學生”的育人理念,不應當把孩子當成成人,也不應把孩子當成分數(shù),人是高山大海,“分數(shù)”是小丘小溪,他們是世界上具有獨立個性特點的小大人。這正是“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它的地位;在人類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當作孩子?!?/p>
強調(diào)學生學習主體性,就要心中裝有學生,堅持教育民主,營造教育平等。2014年徐州市實施的“學講計劃”,其核心部分“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個人質(zhì)疑學習、同位互助學習和優(yōu)生教學困生學習”等學習方式,就是十分重視發(fā)揮學習主體積極性作用的體現(xiàn),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的體現(xiàn)。再如“學講課堂”中“緩一步”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要急于總結(jié)、概括,給學生留出想一想、悟一悟的時間。這樣的教學行為就是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展示時間,這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表現(xiàn)。
在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問題上,我不斷研究,2011年在核心期刊《語文建設》發(fā)表論文《平等:語文課堂教學的起點》,網(wǎng)上點擊率高達1000次,下載頻次竟100多次。文中課例成功在于平等:語文課堂上老師并沒有帶著事先設計好的教學套路,讓學生去鉆,讓學生去表演,而是真正把自己也當成學生,和他們一起平等地研討課文,感悟思想,體驗情感。此系列成果2013年還受到徐州市人民政府的表彰獎勵。
如同教學楊絳的《老王》這樣一篇作品,教初中學生與教高中學生就應當有不同的目標定位:初中老師教學時應把閱讀重點聚焦在人物描寫、對弱者的同情等目標上;而高中老師應集中在文本人物、心理活動描寫及冷峻的思考上。因此,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探尋與學生年齡特征相近及心理特點符合的閱讀路徑,才是真正地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生命成長的本色閱讀。
愛的教育有三個熱詞:激勵、包容、提醒。雖然提倡挫折教育,但好孩子很多是夸出來的,因此突出的優(yōu)點要鼓勵;生命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下才能成長,教育要有海納百川的博大情懷,一般特點、缺點要包容,這在教育中占90%的成分;留出底線及時提醒。自信源于鼓勵,自愛來自認可,公正只因誠實。學校是師生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所,是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
愛情是青年時代最美好的事物,但中學生進入青春期后,渴望嘗試愛情,極易出現(xiàn)情緒躁動。不少家長談“情”色變,很多教師說“愛”語鈍,講愛情教材猶抱琵琶半遮面。但教材中經(jīng)典的愛情詩篇教學,既可以幫助中學生建構(gòu)青春時期美好的精神家園,又可以讓進入青春期后的中學生,理性地對待情感上的躁動不安。因此愛情是學生生命成長中不可回避話題。教師如何大膽地上好愛情第一課,幫助懵懂學生走好青春第一步呢?
近幾年探究了愛情詩篇教學范式。①大大方方談情,品味感情。引導學生品味愛情神圣的感情:感知它樸實,讀懂其浪漫,理解其責任。②坦坦蕩蕩說愛,挖掘內(nèi)涵。巧設活動,領悟真諦,讓學生真正明白擁有愛情只能是在你成為有智慧的人的時候。③敞開心扉悟感,反思現(xiàn)實。引導學生由人及己,進行自我反思,開展“早戀”話題談論及進行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拒絕網(wǎng)戀,感受愛情的偉大,樹立正確的愛情觀。通過品味、挖掘、思悟的教學路徑,學生認為:愛情是人類情感的一種,我們應該像對待親情、友情一樣正視它。愛情不是生離死別的傷感,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尊重、寬容、責任等的集合體。
雖然愛情很曼妙朦朧,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筆者系列論文成果《愛情,語文教學繞不開的話題》《管窺語文教學中愛情教育》均在省級期刊發(fā)表。
二、教中有法——因材施教的教育觀
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樣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每個人的興趣、愛好、特長等素養(yǎng)都不相同,有的人在語言方面有天賦,有的人對數(shù)學情有獨鐘,有的人愛好足球運動。他們都是具有各自智力特點和不同發(fā)展方向的可造人才,因此教學方法和手段應各不相同?,F(xiàn)在我們使用的是統(tǒng)一的教材,但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我們的教育只要針對學生各自智力特點和不同發(fā)展方向 “對癥下藥”,因材施教,那么教育的百花園中,就會呈現(xiàn)萬紫千紅春滿園的靚麗風景。
如在魯迅作品教學時,許多老師缺乏對學生身心特點的研究,缺乏對學生“前理解”應有的了解,只做教參資料的“搬運工”,因此魯迅作品難教、難學已成普遍現(xiàn)象。2010年秋又出現(xiàn)了以人教版為代表的刪減魯迅作品的情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學生對魯迅作品的學習。魯迅作品中的莊與諧、情與趣、理和智,是學生生命成長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學習魯迅的“民族魂”,是人生初始階段必需的文化奠基。如何讓現(xiàn)代中學生欣然接受魯迅作品,并收獲多多,那就要有兒童的視角。如《社戲》中眾多小朋友是作者喜歡的,如果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按讀課文—找句子—悟感情的思路,人物形象歸納就庸俗化了。要讓學生深入文中,找到一兩個“偶像”,讓學生扮演喜歡的角色,讀相關的句子,體會感情,這樣一來,人物形象就如在眼前,學生就會與文本中雙喜、阿發(fā)的形象融為一體。這就是用兒童的感受體驗情感。再如《故鄉(xiāng)》中月下瓜田的描寫更是充滿神奇色彩,可以讓學生據(jù)此學寫類似的生活片段,相信學生能夠做到娓娓道來。先用兒童的眼光鏈接生活,再轉(zhuǎn)化為學生的生活體驗,才能激發(fā)學生自我表達的欲望,才不是“復制”作者的生活體驗和思想感情,而是自己進行創(chuàng)造。
筆者探索魯迅作品教學路徑的文章《用兒童的視角解讀魯迅作品》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優(yōu)化教學,讓學生愛上魯迅作品》發(fā)表在省級期刊《江西教育》《魯迅作品想說愛你也容易》發(fā)表在省級期刊《遼寧教育》上。
語文教學要密切關注不同個體特色化的發(fā)展狀態(tài),承認、尊重個體性差異和發(fā)展傾向的多樣性,采取與之相應的教育措施,讓學生的每一種天賦、才能、個性傾向性都能夠得到相應的尊重和發(fā)展,進而實現(xiàn)各自的人生價值。但目前教育對學生特別優(yōu)勢的潛能或素質(zhì),時常視而不見,甚至加以打擊壓抑,有的還被視為異端,致使學生可貴的特長、興趣,長期得不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和尊重,這些學生因此失去自信,漸漸淪為“差生”。這些“差生”就是對教育的控訴,是教育失敗的信號。
生命成長的教育教學就要堅信“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三、心中有稱——靈活多樣的評價觀
尊重個體就是要顧及每個學生的不同差異,多一把尺子量學生,就會出現(xiàn)一大批優(yōu)秀學生。以往我們教學習慣用統(tǒng)一的教材、同一個標準來要求一大群不同智力特點的學生,把千差萬別的學生變成“一個人”,這完全就是工業(yè)流水線上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特別是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考試成績是評價學生好壞的重要指標,也是唯一指標,而考試卻過分強調(diào)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難以對學生的應用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做出客觀的評價;難以真實、準確地反映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難以衡量學生生命成長的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競爭加劇,網(wǎng)絡與信息時代來臨,僅僅掌握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人發(fā)展的要求,人們開始關注個體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對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人等進行綜合評價。例如德國孩子的共同特征是:勤奮、認真、言而有信、按計劃辦事、值得信賴。法國則尤其強調(diào)對學生態(tài)度的評價,對學業(yè)成績的評價放到第二位。日本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考試成績、學習情況、品行與性格這三方面。古今中外的多樣性人才,燦若繁星,無不證明尊重個體、評價多元的重要。英國的演說家、政治領袖丘吉爾,文壇泰斗莎士比亞,中國的至圣先師孔子,他們中有幾個是在學校、專業(yè)、分數(shù)、排名中脫穎而出的。什么是教育?愛因斯坦說得好,當孩子們在學校學得知識遺忘以后,留下的部分就是態(tài)度、情感、思維方式,這是生命成長的核心價值觀。
再從目前我國的教育方針看,教育對象的千差萬別,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學生是不現(xiàn)實的,這五個方面除德育的要求不能降低外,其余的四項都應該因人而異。顧明遠也曾倡議廢除三好學生評選制度,讓“優(yōu)秀少年”“陽光少年”等評比取而代之,因為每一個學生無論文化成績?nèi)绾?,也不論是否全面發(fā)展,只要覺得自己身上有優(yōu)點,就可以參加評選。我們的教育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這樣的教育才能稱得上對生命本體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學校要達到三項具體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門特別喜愛的學科,鼓勵他“超綱”;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項入迷的課外制作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他自己最喜愛的書籍。這就是對生命成長教育的最好詮釋。
為做好生命成長與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語文教學研究,筆者2012年申報了《多元智能與語文學業(yè)成績評價方式的研究》市級研究課題,剖析了當下學校教學只以考試分數(shù)來衡量學生學業(yè)發(fā)展水平的評價方式的危害。首先分數(shù)嚴重挫傷了起點低、基礎差的學生學習積極性,盡管他們平時各項語文學習活動都參加,但成績報告冊上幾十分的回報,讓他們對學習、對自己、對未來失去信心。其次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荚嚨母偁帀毫Σ焕谒麄兓ハ嗪献鳎o學生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使他們處于焦慮、自卑、煩躁的狀態(tài)。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把所有的學生都看成是“最重要”的教育對象,相信每一個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都有強烈的自我發(fā)展意識;其次我們要有永恒的差異觀,學生由于受到先天和后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呈現(xiàn)在老師面前的是“一個個只像他自己”的個體;再次,我們還要有全面的質(zhì)量觀,要有“大質(zhì)量”觀念,明確學生的“成長”永遠高于“成績”,學生的“素養(yǎng)”一定重于“分數(shù)”,“成績”和“分數(shù)”是人生前十幾年的事,而“成長”和“素養(yǎng)”則是一輩子的事情。最后課題還提出學生語文學業(yè)成績的評價多元、多維、多主體具體方案,并設計了學業(yè)成績評價量表,潤澤點化了孩子生命,提升了孩子人文素養(yǎng),增強了孩子創(chuàng)新意識。課題研究成果除在本地區(qū)介紹推廣外,還在《山東教育》《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江蘇教育》等報刊媒體發(fā)表系列研究成果論文,進行介紹推廣,網(wǎng)上點擊率、下載頻次非常高。
對待生命成長要尊重、相信、理解,這是基于民主素養(yǎng)對生命的態(tài)度;相信每個生命的潛能巨大;理解豐富的個性,不能簡單地用好壞去取舍。充滿愛的課堂,教師是泥土,泥土不僅把營養(yǎng)獻給鮮花,也同樣獻給小草。
總之,真語文的課堂教學,不能有生命成長的缺席,必須有生命成長的擔當。教師要用開放的心態(tài),營造生命的語文課堂,給每一朵花開放的權利,給每一個學生成功的支點,讓課堂變成創(chuàng)新火花不斷迸發(fā)的智能培養(yǎng)陣地,讓課堂變成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強力磁場。
作者簡介:
張玉武,男 1962年11月生,現(xiàn)在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梁集中學任教, 1985年6月銅山師范學校中師畢業(yè),1990年6月徐州教育學院專科畢業(yè),2002年6月江蘇教育學院本科畢業(yè)。長期在張集、梁集等農(nóng)村中學工作,擔任過教研組長、年級主任、教務主任等職務。1986年至1996年參加徐州市課堂目標教學改革,1997年至2013年參加徐州市“三讀教學法”培訓和實踐,2014年以來參加徐州市“學講計劃”教學實驗。是江蘇省中語會會員,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徐州市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學科帶頭人,徐州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多次在省、市、縣評優(yōu)課和優(yōu)秀課件評選中獲獎, 40多篇教學論文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教學月刊》《語文建設》《中小學教師培訓》《江蘇教育》《江西教育》《遼寧教育》等核心、省級雜志發(fā)表。研究方向:以人為本的多元教育、生命成長的個性化培養(yǎng),有市級課題《學生個性培養(yǎng)的語文教學研究》《多元智能與語文學業(yè)成績評價方式的研究》;省級課題《本色閱讀的狀態(tài)及研究》,其中《多元智能與語文學業(yè)成績評價方式的研究》2013年獲市一等獎,《本色閱讀的狀態(tài)及研究》2016年獲江蘇省教育研究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