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平
(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鄭州 451460)
?
以漢俄語料為基礎(chǔ)探討通感的作用
于春平
(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鄭州 451460)
通感的形成可以分為生理成因和心理成因,共同的成因決定了通感對于各民族語言都有相同或相近的影響及作用。漢語和俄語雖屬于不同語系,但是通感在兩種語種中的使用,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并且都對語言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漢俄語料;通感 ;定義;共因
對于語言來說,穩(wěn)定是相對的,而發(fā)展變化是絕對的。語言的基本單位分為音位(фонетика)、形位(морфема)、詞位(слово)和句位(предложение)。在語言的變化發(fā)展中,音位是相對穩(wěn)定、不易變化的,而日常使用中,詞是最小的表意單位,語義結(jié)構(gòu)較易發(fā)生變化。在俄語中,從語義理據(jù)性的角度,可以把詞義劃分為非派生意義和派生意義。所謂的非派生意義就是指最初出現(xiàn)的原始意義,而派生意義是指以非派生意義為理據(jù)而衍生的次生意義。通過使用通感,詞匯在原有的非派生詞義基礎(chǔ)上,由原始意義又產(chǎn)生出新的含義。
例如:視覺形容詞яркий,原始意義是明亮的、晴朗的,用來修飾陽光、早晨,還有顏色,派生出了聽覺意義——яркий голос 明快的聲音。
聽覺形容詞кричащий,詞根與動詞кричать相同,原始意義是好喊叫的、刺耳的,用來修飾嗓音、聲音,派生出了視覺意義——кричащие краски 花哨顯眼的色彩。
觸覺形容詞тяжелый,原始意義是重量輕的,用來修飾物體重量,派生出了聽覺意義——тяжелый звук 低沉的聲音;視覺意義——тяжелая дымка 濃煙。
味覺形容詞сладкий,原始意義是甜的,用來修飾食物、味道,派生出了嗅覺意義——сладкий запах 甜甜的氣味;聽覺意義——сладкий мелодия 動聽的旋律。
在俄語中,由通感派生出新意的派生詞不勝枚舉,無法一一列出,尤其是在口語中,詞組的選擇和使用更加靈活,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很多已經(jīng)在書面語中存留下來。
再來看通感在漢語中對于語言發(fā)展的作用。
同俄語一樣,漢語中的詞匯詞義的擴大同樣是由原始意義發(fā)散出來,借助通感,有的詞匯有了新的使用方法和含義,經(jīng)過時間的驗證,由個別的言語現(xiàn)象成為約定俗成的語言固定下來。
比如:視覺形容詞“暗”,原始意義從偏旁可以看出,是指光線暗的,不光亮的,用來修飾光亮和顏色等,在“暗香”一詞中,以視覺修飾嗅覺。
觸覺形容詞“柔”,原始意義是動作的輕柔,用來表示觸覺感受,在“柔聲細(xì)語”這一短語中,以觸覺修飾聽覺。
味覺形容詞“苦”,原始意義是指味道,用來表示味覺感受,在“苦笑”一詞中,以味覺修飾視覺。
以上三個例子,是為和上文提到俄語形容詞的詞義擴展相對應(yīng)。事實上,俄語形容詞多以單純詞形式出現(xiàn),因此容易出現(xiàn)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比如острый原始意義是尖的,鋒利的,但是在和不同的詞搭配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意義。Острый взгляд, острый запах, острая еда,在這三組詞中,相同的Острый可以分別譯為“敏銳的”、“嗆鼻的”和“辣的”。而漢語中,雖然也有單純詞存在,但更多的是復(fù)合詞形式。因此在單純詞的使用中,沒有俄語中靈活,比如同樣是形容詞“尖的”,漢語中并不習(xí)慣用“尖的目光”,而是使用復(fù)合詞,“尖銳的目光”。以復(fù)合詞形式出現(xiàn)的通感詞匯就明顯比單純詞多且靈活,比如:
觸覺和聽覺的融合冷靜、冷颼颼視覺和觸覺的融合紅潤、厚重聽覺和視覺的融合響亮、動聽觸覺和味覺的融合熱辣、尖酸觸覺和視覺的融合冷淡、冷眼
盡管俄漢兩語在構(gòu)詞方式上各有側(cè)重,但是通感都是衍生新意的重要手段。經(jīng)過通感,采用聯(lián)想的方式,推動了語言的發(fā)展,詞匯量得到了擴大。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美感呢?朱光潛先生在《論美》這本書中,開篇就指出: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他在《論美學(xué)》這本書的第一節(jié)也指出:凡是文藝都是根據(jù)現(xiàn)實世界而鑄成另一超現(xiàn)實的意象世界。(葉朗 2009:55)他認(rèn)為,美要有一個客觀對象,審美也確實要有個主體。其實美感就是在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相互作用后得到的。文學(xué)作品是用文字發(fā)音、說話的語言藝術(shù),它的最高目標(biāo)是通過文字鑄造一個意象世界,喚起讀者最強烈和直觀的感受,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思考。為達(dá)到這一目的,作家們樂于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段和利用這一心理特點,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聯(lián)想和想象,把現(xiàn)實世界鑄成引人入境的超現(xiàn)實世界。
蘇聯(lián)著名作家高爾基就非常喜歡使用通感,甚至被譽為俄羅斯文學(xué)中真正的通感使用冠軍。比如以下例子摘自于他的短篇小說《伊則吉爾的老婆子》:
“Казалось, голос женщин звучал совершенно отдельно, все они казались разноцветными ручьями и, точно скатываясь откуда-то сверху по уступам, прыгая и звеня, вливаясь в густую волну мужских голосов, плавно лившуюся кверху, тонули в ней, вырывались из нее, заглушали ее и снова один за другим взвивались, чистые и сильные, высоко вверх” (“Старуха Изергиль”).
“每個女人的聲音都可以跟別的聲音很清楚的分別出來的,它們像是五顏六色的流水從上面什么地方流下來,流過一些險峻的山巖,帶跳帶唱地流進那個涌上來迎接它們的深沉的男聲的浪濤里,它們沉在浪濤中,又從那里面跳出來,把它蓋過了,然后它們,清新而有力,一個連接一個高高的升騰起來”。(高爾基1980:112)
在這一段話中,有兩處使用了通感,首先是голос женщин和разноцветные ручья。由女人聲音的多種多樣、各不相同聯(lián)想到五顏六色,同時由聲波的震動聯(lián)想到溪水的跳動,利用這樣的想象鏈接,從而把聽覺和視覺融合在一起。還有一處同樣是把聽覺和視覺聯(lián)系在一起,мужский голос和густая волна。接著上句女人的聲音像跳躍的溪水,此處男人的聲音由聽覺轉(zhuǎn)化為視覺上的浪濤,來表現(xiàn)男人聲音的低沉以及用這樣的聲音與女人的聲音融合在一起,如大浪吞沒涌上來的溪水。使用通感,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力,通過視覺和聽覺的交融,就把聲音的不同,男聲的渾厚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
同樣是描寫聲音,漢語中也有相類似的例子。這段話來自于錢鐘書先生的《圍城》。是對主人公方鴻漸鼾聲的描寫:
“有時這一細(xì)絲高上去,高上去,細(xì)得,細(xì)得象放足的風(fēng)箏線要斷了,不知怎么象過一個峰尖,又降落安穩(wěn)下來。”
在這段話中,可以看到作者通過使用通感的修辭方法,把鼾聲描寫的入木三分。打鼾的聲音又尖又細(xì),越是發(fā)聲到尾聲,這一特點就越發(fā)揮到極致,仿佛高放的風(fēng)箏,越來越遠(yuǎn),越來越高,緊繃著的繩子都要被掙斷了。而鼾聲的起起伏伏,也好像風(fēng)箏放線的長度受人的控制,忽長忽短。這種相似性,使得通感的使用恰到好處,把抽象的聲音變成有形的圖像,幫助讀者理解作者的本意,同時又不失幽默,添加文采。
文似看山不喜平,通感打破常規(guī)的表達(dá)方式,借助想象,調(diào)動作者與讀者的溝通,確實有化舊為新,化腐朽為神奇的作用,從而達(dá)到最理想的審美需求,增強文學(xué)作品的美感。
[1] 葉朗.美學(xué)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55-56.
[2] 高爾基.高爾基短篇小說選[M].瞿秋白,等,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0.
[3] 張偉華.漢語通感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xué),2008.
[4] 劉芳.俄語多義形容詞的詞義派生現(xiàn)象初探[J].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3,(01):13-17.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synaesthesia based on Chinese and Russian corpus
YU Chun-ping
(Zhengzhou Railwa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451460, China)
The formation of synaesthesia can be divided into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auses, and the common cause determines the same or similar impact on national languages. Although Chinese and Russian are different languages, the use of synaesthesia in the two languages is inextricably linked, and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Chinese and Russian corpus; Synaesthesia; Definition; Common cause
2016-12-09
于春平(1987-),女,助教,碩士研究生。
H146
B
1674-8646(2017)03-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