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馥
安徽清涼峰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安徽省績溪縣和歙縣交界處,與績溪縣伏嶺鎮(zhèn)、歙縣三陽鄉(xiāng)兩個鄉(xiāng)鎮(zhèn)毗鄰,以石門、斷崖、云海、虬松著稱,作為天目山脈主峰的清涼峰海拔1787米,是華東第二高峰。清涼峰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在華東地區(qū)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稀有性,是華東地區(qū)的“天然動植物園”和“物種基因庫”。
因科研項目需要,我們的調查小組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3月兩次奔赴安徽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兩次登上清涼峰。季節(jié)不同,天氣不同,心情也不盡相同。
冬季到山里來看雪
12月的清涼峰氣溫早已降至冰點,但是我們不能穿太多,因為爬山是個體力活,需要衣著輕便。所幸剛到的兩天,陽光充足,山里空氣清新,對于久居城市的人而言,天空藍得甚至有點“刺眼”。保護區(qū)內植被茂密,生命繁盛。我們需要在短短的一周之內,在預先設置的各條樣線上完成鳥類和獸類的調查,并布設了11臺紅外相機,以便獲得更豐富的鳥類、獸類數據。
每天清晨,我們都要從駐地穿過山下的田間小徑前往清涼峰。天朗氣清的日子里,鳥類的活動也頻繁。紅嘴藍鵲或在田間地頭的圍欄上鳴叫,或“拖”著筆直的尾巴從路的這邊飛到那邊,偶爾也會下地蹦上幾步找點吃的,果實、昆蟲還有一些小型鳥類都是它們的食物,有時它們甚至還會合伙圍攻猛禽。
山澗匯成小溪一路流淌,滋潤著山里的生靈。遠遠地我們聽到一聲“哨聲”,原來是一只白冠燕尾在山澗邊停棲。白冠燕尾是溪流邊的常客,往往是先聽到它們如哨子般細而略長的叫聲才發(fā)現它們。它們的羽色黑白相間,叉形的長尾讓人很容易就能辨識出來,溪流中的水生昆蟲是它們的最愛。第一次在浙江天童山見到這種鳥時心中便已生了喜愛之情,那時每天都會下山到水邊等它們,看它們洗澡、嬉戲。
除了白冠燕尾,褐河烏和紅尾水鴝也喜歡在溪流附近的石頭上停留。褐河烏常停在溪流中間的大石頭上一動不動,而紅尾水鴝更為活潑,常成對出現。雄性的紅尾水鴝拖著的栗褐色尾羽顯得異常明顯。相較而言,灰色雌性紅尾水鴝就太不起眼了。鳥類世界就是這樣,大多數時候雄性都比雌性羽色艷麗,更具視覺沖擊力。
山谷中,常常會響起陣陣急促的叫聲,那是大山雀的標志性叫聲。大山雀辨識度極高:它們臉上的白斑明顯,且胸中央有一道明顯的黑色條帶。它們總是或單只或成雙地在枝丫間跳躍,一刻不得閑地叫著,有時甚至飛到我們的跟前,完全無畏懼之態(tài)。而體型略小的紅頭長尾山雀則喜結大群,窸窸窣窣在樹冠、樹干層跳躍、取食。它們模樣十分可愛,常被我們稱作“小海盜”,你看看,是不是很像?
雖然天氣晴好,但來到海拔1400多米的野豬塘時,溪水邊的植物上已經結了冰溜子,掰一段放在嘴里,還略帶甜味。坐下來曬曬太陽,潺潺的溪水聲襯托了山里的幽靜。工作站附近的土壤層表面常出現霜柱,這是由于土壤中豐富的液態(tài)水在遇到地面低溫的時候形成了豎絲狀結構。經過辛苦的一周,我們完成了調查區(qū)域內設置的各條樣線的鳥類調查和獸類考察,并在當地林業(yè)站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在不同樣線上布設了11個紅外相機,第一次調查順利結束。
收獲的初春
3月,我們再次來到安徽清涼峰自然保護區(qū),之前布設的紅外相機已經結束工作。經過一個漫長冬天的等待,大伙都已經按捺不住想要盡快地取回布設的紅外相機。剛到那天的下午,我們就迫不及待地前往第一條樣線。3月的清涼峰,天氣時陰時雨,飄零的小雨和山里的水霧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大伙兒甚至在剛上山不久就已渾身被打濕了。山林仿佛隱匿在一片迷蒙的云霧之中,山路上到處回蕩著時斷時續(xù)的鳥鳴,清脆的鳴叫聲就在耳旁,卻又始終尋不得鳥兒的身影,只能通過鳴叫聲來分辨它們。
在前往最后一條樣線時,天氣總算放晴了。春日陽光下,溫暖的春風喚醒了沉睡一冬的生靈。山路上,一只藍尾石龍子趴在路中間。以前在上海和浙江也見過藍尾石龍子,只是每次剛看到它們,它們就迅速逃離了。許是早晨的氣溫還太低,它就懶洋洋地趴著,似乎絲毫沒有被我們打擾。我們輕輕地繞過藍尾石龍子繼續(xù)向前,路邊的嫩葉和小花帶著清晨的露珠在陽光下熠熠發(fā)光,山坳和路邊的油菜花成片地盛開,把山野染成了燦爛的黃色。
按照原定的樣線,我們重復完成了鳥類的生物多樣性調查,并順利在各個取樣點收回了紅外相機。每天下山后,我們都會迫不及待地到電腦前翻看影像資料。在111天內,所布設的紅外相機共拍攝了5978張照片,錄制了32段視頻。當我們看到照片中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鷴、勺雞、鬣羚,以及黃麂、野豬等動物時,滿滿的收獲讓我們覺得之前一切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兩次野外工作經歷讓我們感觸良多。這種工作除了要克服天氣上的困難,對體力的要求也很高。調查過程中,平均每天需要步行十多千米,小腿基本上一直處在酸脹的狀態(tài),偶爾還會發(fā)生掉進刺骨溪水里這樣的意外。盡管如此,野外考察的日子還是讓人難以忘懷,匆忙的城市生活反而讓人更加渴望與自然的親密接觸。真心希望這片華東地區(qū)的生物寶庫能夠一直繁盛下去,我們也期待著與它的再次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