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瓊
教師在提出問題以后,要著重分析學生的反應,包括分析學生能不能回答,回答是否扣題,思路是否清晰,答案是否正確,有沒有創(chuàng)新,有沒有為難表情等。如果教師精心準備的課堂問題,拿到課堂上,問題問下去,學生并非“一石激起千層浪”,小手直舉,小手如林,而是一瓢水潑在青石壁上,沒有什么反應,說明他們準備不足。這時,教師應該巧妙追問,或變換話題,或者降低問題的難度,進行啟發(fā)誘導。
一、提供已知,以舊引新
為了溝通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教師常常在新舊知識的交匯點上提問。學生回答這類問題受阻時,教師可以采用追問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相關知識,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以舊引新,引導回答。如教學《數(shù)星星的孩子》時,教師提問:“小張衡聽爺爺說,北斗星總是圍繞北極星轉,他為了證實爺爺說的話,一夜沒睡好覺,幾次起來看星星。如果他不去睡覺,一直觀察不是更能表現(xiàn)他的刻苦精神嗎?”這個問題截取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引起了教材與學生生活經驗之間的矛盾。有的說:“一直站著看,脖子會酸,膀子會麻,腿也會軟,那樣實在太累了。”有的則反駁說:“課文中說張衡刻苦鉆研天文,他不會怕酸怕麻怕累的。”這兩種回答都不準確,因為他們都只是孤立地思考,沒有聯(lián)系有關的知識背景來回答。看準了這一點,教師采用“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復習一下科學課上關于北斗星和北極星的知識”,以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科學課上學過的有關知識:北斗星轉動很慢,它圍繞北極星轉一周就是一晝夜。聯(lián)系這一知識,學生恍然大悟:長時間不停地觀察反而不容易看出北斗星的移動,所以張衡才一夜起來觀察幾次,可見張衡不僅刻苦而且聰明。
二、舉例類比,啟發(fā)思路
有些問題,答案內容較多,教師可以舉一點為例,讓學生進行“反三”。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教師提問:“本文主要寫了魯迅先生哪些事?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的什么品質?”這個問題需要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概括回答,對學生來說,有點困難。此時,教師可以采用追問的方式提示:“課文第一件事寫的什么?”并例舉第一件事:魯迅和我談《水滸傳》,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認真讀書的態(tài)度,其余則由學生思考回答。這樣,學生照著教師的提示,順利作答。
三、分解問題,降低難度
教師提出的問題容量過大,難度太高,超過學生思維的實際水平,學生苦苦思索也不能正確回答,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采用追問的方式把問題分解,降低思考的難度。在教學《少年閏土》時,教師講了閏土的外貌描寫后,向學生提問:“這說明閏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可學生都沒有舉手,教師馬上反應,將問題分解成三個小問題進行追問:(1)“紫色的圓臉”說明了什么?(日曬雨淋,健康)(2)“頭戴一頂小氈帽”說明了什么?(浙江農村孩子)(3)為什么“頸套銀項圈”?(父母疼愛他)。這樣,學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四、補充追問,由表及里
課堂教學千變萬化,學生回答無奇不有。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根據(jù)具體情況,及時進行追問。有些問題學生表面上回答完了,但并沒有真正領會問題的實質,教師可以進行補充追問,引導他們由表及里地理解問題。例如在教學《詹天佑》時,教師提問:“帝國主義者為什么要對清朝政府進行要挾?”學生回答:“因為帝國主義者想利用對方的弱點,來強迫清政府答應他們的要求?!睂W生的回答盡管是正確的,但還不能深入教材內容,達到真正理解的目的。這時,教師可以追問:“聯(lián)系課文內容說一說,‘對方指的是誰?”(清朝政府)“帝國主義者抓住了清朝政府的什么弱點?”(既無自己的工程師,又缺乏技術力量)“帝國主義者強迫清政府答應什么要求?”(把修筑京張鐵路的修筑權交給他們)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提出“帝國主義者為什么要對清朝政府進行要挾?”學生順利地回答:“因為帝國主義者想利用中國當時沒有自己的工程師和缺乏技術力量的弱點,來強迫清政府答應他們擁有京張鐵路的修筑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