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歷史迷霧中的阿里象雄蒼茫的背影

      2017-05-17 18:38李初初
      西藏人文地理 2017年3期
      關鍵詞:銀城吐蕃

      李初初

      在阿里,內(nèi)心會不由自主地被某種蒼茫和厚重感所撼動。

      而若是生活在古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也似乎只有借助“夏瓊”那樣的翅膀,

      那廣袤蒼涼之地上的深溝險壑,

      才會盡是通途。

      在藏文古籍中,“阿里”一詞出現(xiàn)在9世紀中葉,

      其特定含義為,吐蕃贊普的政權滅亡后,

      其后裔來到了藏西這塊原屬象雄十八部的統(tǒng)治區(qū)域,

      享有了其管轄權,故此才有了“阿里”這一稱謂。

      我們通常所稱的“阿里”,指的是中國西藏西部的一個行政區(qū)域,共轄有七縣一鎮(zhèn),面積龐大,擁有獨特的高原自然風貌,平均海拔達4500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qū)之一?!鞍⒗铩币辉~,本屬于藏語的音譯,其意思為“領地”或“屬地”,直到9世紀初葉時,那里仍稱之為“象雄”。9世紀末至10世紀,“阿里”一詞開始屢見于各種藏文文獻。

      象雄,漢文史料中稱之為“羊同”,在古象雄語中,意為“大鵬鳥之地”。根據(jù)有限的象雄典籍記載,象雄人自認為他們是大鵬鳥的后代,臣民以大鵬鳥為圖騰,國王戴著鵬犄王冠。因受到大鵬鳥的護佑,他們國強民盛,豐衣足食,是青藏高原上早期的一個文明中心,有著自己的語言、文字。信仰本教。政治、軍事高度發(fā)達。

      在漢文史料里,象雄一般分為大、小兩個,即“大羊同”和“小羊同”。日喀則吉隆縣境內(nèi)仍存的摩崖碑銘《大唐天竺使之銘》上記載,“夏五月介于小楊童之西”,楊童系唐史中“羊同”的別稱,亦稱“楊同”,可見當時的吉隆曾經(jīng)叫作“小羊同”。唐時《冊府元龜·外臣部》及《唐會要·卷九十九》中記載:“大羊同國,東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闐,東西千余里,勝兵八、九萬,辮發(fā)氈裘,畜牧為業(yè)……酋豪死,抉去其腦,實以珠玉,剖其五臟,易以黃金鼻銀齒,以人為殉,卜以吉辰,藏諸巖穴,他人莫知其所。多殺牛馬羊以充祭。其王姓姜葛。有四大臣,分掌國事?!痹诓匚墓偶侗窘淘戳骶分袆t載,“象雄之實際地域,上部與克什米爾、錫克相接,北與霍爾、松巴相壤,南至印度、尼泊爾。”

      這些史料說明,當時象雄國,勢力非常強大。藏學家杜齊先生認為:“在吐蕃帝國建立之前,象雄是一個大國(或?qū)幙煞Q為部落聯(lián)盟),但當吐蕃帝國開始向外擴張時,他便注定地屈服了。象雄與印度喜馬拉雅接界,很可能控制了拉達克,向西延伸到巴提爾斯坦及和闐,并且把勢力擴展到羌塘高原??傊?,包括了西藏的西部、北部和東部。”

      事實上,古代的象雄可能是由結構渙散的部落聯(lián)盟組成的。藏族的古籍《漫談精粹》載:“象雄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瓊隆一帶,中部為當日、達廓,下部為景敘六宗?!币簿褪钦f,象雄的上部是以岡仁波齊和瑪旁雍錯附近的“瓊隆”為中心的神山圣湖地帶;中部以藏北現(xiàn)在仍是本教著名神山達果雪山和神湖的當惹雍錯為中心,包括了現(xiàn)在羌塘自然保護區(qū)大部分的牧場;下部以藏東昌都丁青縣著名的本教神山孜珠六峰山為中心的山嶺地帶。

      對于象雄人的來源,現(xiàn)在學界的說法仍莫衷一是。本教研究學者察倉·尕藏才旦認為,“象雄人的祖先,象雄典籍中推測可能是鬼氏部族占領青藏高原中部以后,一部分穆族人向西逃亡到岡底斯山以西,以岡底斯山為屏障,定居下來,繁衍后代。他們定居的地方叫穹隆銀,意思是大鵬展的平川,這里幾乎全是連綿起伏的光禿禿的土山,他們掏筑洞穴而居,得到當?shù)赝林木次?,雙方漸漸融合,后來又吸納從東邊逃避雪災而來的卅九族部落,共同建立了以窯洞為主體的四座城堡:穹隆銀城堡、普蘭猛虎城堡、門香老鼠城堡、度邦波唐城堡。

      最初的本教宗教意識,對大自然的崇拜這時開始萌芽。他們把自己的成功歸功于的長年披雪戴銀的神秘的岡底斯山的保護、福佑,對岡底斯山充滿敬畏與感恩,產(chǎn)生了對天、地、山作為神來崇拜的意識。其后,隨著本教的逐步形成,象雄王國以本教治國,本教在象雄地區(qū)得以弘揚后發(fā)展成為雍仲本教?!?/p>

      這種觀點現(xiàn)在還充滿爭議,但可以肯定,象雄盛世之時,也是西藏本教盛行之際。本教從一種土著或外傳影響而形成的原始宗教,到成為系統(tǒng)性的雍仲本教,逐步從象雄拓展到吐蕃地域,曾在整個青藏高原都居于至高無上的位置。根據(jù)西藏科社院本教專家頓珠拉杰先生的推斷,“雍仲本教從象雄傳播到吐蕃,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左右,也就是吐蕃第二世贊普穆赤贊普時期。”當時,穆赤贊普從象雄邀請了百余位本教大師來傳授本教教法,并在吐蕃的腹地前藏和衛(wèi)藏兩地,修建了三十七處本教修煉道場,從此,本教成為吐蕃倚重的王室宗教。而另有一些學者認為吐蕃第一代王聶赤贊普就是本教法師迎請的,個人之見,其“本教”,可能只能作為雅礱地方土著性的信仰,與雍仲本教應該區(qū)別對待。

      按照本教的說法,象雄的都城為瓊隆銀城,位于上象雄,也就是神山圣湖以西的瓊隆地方,那里為本教創(chuàng)始人辛饒米沃的修行和說法之地。此外,上象雄還在今天的阿里境內(nèi),從普蘭到札達一路建有許多著名城堡,如:布讓達拉咔爾(普蘭猛虎城),普蘭縣境內(nèi),后在其上建立了賢沛林寺和普蘭宗堡;瑪旁波莫咔爾(瑪旁香草城),位于瑪旁雍錯東南岸醉香山東北側;象雄米香皆瓦咔爾(米香老鼠城),在札達縣達巴鄉(xiāng)境內(nèi);卡游當巴咔爾(泥城),在達巴鄉(xiāng)達巴遺址處;就連古格王朝最終的都城札布讓,也曾是象雄人盤踞之地,叫古格札布讓咔爾。

      此外,《詳部神山志·雪山之王——岡底斯》還記載,遠在聶赤贊普之前,古象雄就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十八代國王,國王們頭頂上都戴著有大鵬鳥之角的王冠,號稱“十八位鳥角王”。所以,可以肯定,吐蕃贊普的后裔們在藏西遼闊的土地上建立古格、普蘭、拉達克等王朝以前,那里還叫象雄而不是阿里。另據(jù)《瑪旁湖的歷史》記載,這十八王每個王都有名字,都有自己的部落首府,他們都臣服于象雄王室,后來可能由于陸續(xù)被象雄王室統(tǒng)一了的緣故,在以后的史書中未再見到十八位王承襲的記載。

      而根據(jù)藏文史籍《賢者喜宴》和《敦煌吐蕃歷史文書》來看,早在聶赤贊普之前的西藏“十二小邦”時代,后來還發(fā)展到了四十個,象雄就是其中的一個小邦。史籍中還列出了象雄當時的王國名叫李納許,大臣名叫麻吉熱桑。這說明,象雄王國極有可能是以象雄小邦為基礎,在不斷兼并和征服周邊各小邦之后形成的一個部落聯(lián)盟。

      總之,早期那些出現(xiàn)于青藏高原的小邦,在經(jīng)過長期的戰(zhàn)爭和兼并后,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在西藏高原上逐漸形成了三個勢力較大的部落聯(lián)盟:象雄、悉補野和蘇毗。它們中間,年代最早、歷史最久的當屬象雄。并且,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了公元6世紀以后——隨著以山南雅礱河谷為中心的悉補野部落的逐漸崛起,至少三大部落聯(lián)盟在當時曾形成過類似漢地三國時三足鼎立的局面。藏史《佛法鐵柱》記載:“象雄與吐蕃,以后藏之卡日阿為界,藏西北大片地方皆為古象雄之轄區(qū)?!?/p>

      雅礱部落向北擴張時,他們在囊日松贊時期,利用當時蘇毗王森波杰·達甲吾的昏庸及部族內(nèi)部矛盾,里應外合,一舉擊破蘇毗,統(tǒng)一了雅魯藏布江南北。

      囊日松贊被“進毒遇弒而薨逝”后,在其子一代偉大君王松贊干布時,把政治中心也由雅礱河谷經(jīng)甲瑪逐步遷移到了現(xiàn)在的拉薩,從而開啟了強大的吐蕃王朝。

      然后,其目標又對準了曾經(jīng)遠較悉補野強大許多的象雄。

      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夾在兩個權力中心、

      兩個男人中間的薩瑪噶,成了政治籌碼。

      她是象雄的王妃,卻又得不到國王的寵愛,

      只能孤獨守候于瑪旁雍錯旁的宮殿中,

      按照哥哥松贊干布的意思,最終和哥哥里應外合,

      結束了象雄王朝。

      “夜宿在吉烏寺下面的旅館里,睡夢中我仿佛聽到湖的微動,有絲絲縷縷的濤聲,不知道是不是只是幻覺。

      “破曉之前,我們爬到吉烏寺邊的小山頭上,那里是觀看瑪旁雍錯日出的最好地點。不遠處,一群喝水的藏原羚走向水氣氤氳的湖面,我們的到訪并沒有驚動它們。神湖的朝陽仿佛不是逐漸升起來的,而是突然‘蹦出來的,先是在遠處的岡仁波齊與納木那尼峰上,打出金色的光影,然后突然就從山脊上面跳了出來,讓周邊的草場與群山全染上金黃的顏色。一天一地,兩湖兩山,美妙的光影,讓手中的相機難以取舍。

      “觀望瑪旁雍錯的另一絕佳之地,位于瑪旁雍錯旁邊的一個小山頭上,從神湖去往神山門戶塔爾欽的公路經(jīng)過那里。瑪旁雍錯美麗雍容,大氣磅礴,幽藍碧綠的湖面不無透露著安詳與平和。面向神湖瑪旁雍錯,納木那尼峰守護在她的右手方向,神山岡仁波齊則在左邊深情注視著,她就這樣集萬千寵愛和呵護于一身?!?/p>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瑪旁雍錯時,在晨曦之光中所看到的神湖的容顏。實際上,立在這美麗的神湖之畔,讓我最先聯(lián)想到的,卻是有關象雄覆滅的故事。

      這個故事來自于古老的《敦煌吐蕃歷史文書》之《贊普傳記》。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美麗的女子,她的名字叫薩瑪噶。她的哥哥,就是吐蕃歷史上最赫赫有名的贊普松贊干布。如同他后來對大唐、尼泊爾所采取的和親手段相似,在他年輕的時代,象雄的勢力還非常強大,作為政治聯(lián)姻手段,松贊干布將妹妹薩瑪噶嫁給了象雄王李迷彌夏。

      根據(jù)記載,薩瑪噶嫁給李彌夏后,李彌夏卻一直與“墟格妃”相好,“與贊蒙(王后)薩瑪噶不合。贊蒙憤圭心”??梢娡罗鱽淼较笮弁醯膶m殿穹隆銀城后,并未受到歡迎。象雄王也許出于本能的防范與警覺,對她避而遠之。況且她的丈夫,英武非凡的象雄王李迷彌夏,早已有過三位王妃,其中與墟格妃關系格外親密。最后,受到冷落的薩瑪噶連子女也不養(yǎng)育了,毅然離開穹隆銀城王宮,來到了東邊的瑪旁雍錯,就住在美麗的湖邊。

      史書并未記載薩瑪噶嫁到象雄后,過了多少年才來到瑪旁雍錯湖邊。也未記載她在湖邊究竟住了多少日子??傊沼型蹂x的她久而生怨,心如鐵石般生起了要求哥哥滅了夫君的念頭。

      終于有一天,報復的機會到了。一隊人馬遠遠地從東方來了,那是王兄遣來的使者金贊芒穹。金贊芒穹向薩瑪噶問候禮畢,薩瑪噶嫁則以一曲長歌,一頂女帽,一串松耳石(綠松石)作為贈答。

      歌曲太長,其核心歌詞大意是:“上部北方的草原上,有一頭兇猛的野公牛,從山谷里傳來呼喊聲,從谷口處傳回應答聲,這時從衛(wèi)地射來一支箭,把野公牛殺死了;虎肉正掛在鐵鉤上,有窺伺者盯著了,如果不火速來取,過了明天后天,就落于魚鷹和水獺的嘴里了;一條很大很大的魚啊,能抓就抓住吧,天上的銀河和地下的水,相距雖遠也連在一起,沿著河水就可以越走越近,往上走就可以直達天際……”

      這歌聲仿似謎語,但經(jīng)金贊芒穹復唱,松贊干布馬上聽懂了。而松耳石和女帽,在今天看來,則更像是激將法,暗示哥哥“若敢攻打李迷彌夏則為英雄,配得上戴英雄才能享有的松耳石,若不敢則如膽怯的婦人,那就戴一頂女人的帽子吧!”早有滅象雄之意的松贊干布,因妹妹這個激將法,立馬起兵,一舉消滅了象雄,史載:“君臣火急發(fā)兵,滅李迷夏,統(tǒng)其國政,象雄李迷夏失國,象雄一切部眾咸歸于轄下收歸編氓。”

      正所謂愛之深恨之切,根據(jù)史學家考證,松贊干布發(fā)兵象雄實為公元644年。偌大的高原,以吐蕃當時的實力要達到一統(tǒng),松贊干布確實費了很大一番苦心。著名吐番史學者林冠群先生在《唐代吐蕃對外聯(lián)姻之研究》一文中,重點介紹了吐蕃通過聯(lián)姻政策來達到鞏固其疆土的目的,其實,松贊干布不只將妹妹嫁給了李迷彌夏,還迎娶了象雄公主李特曼為妃,當然另外還包括尼泊爾妃赤尊、蒙妃尺江、黨項公主盧庸妃潔莫尊,以及大唐公主文成。

      根據(jù)頓珠拉杰先生對這段歷史的進一步解析,當時象雄為青藏高原西部軍事力量強大的游牧大國,吐蕃悉補野部落欲一統(tǒng)全藏,在武力不足的情形下,就必須先籠絡象雄,與象雄結盟。在吐蕃軍事力量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在王妹的激勵下,發(fā)兵象雄。

      攻打象雄后,不同史書所載史實和年代不盡一致,大體上吐蕃先是保留了象雄國的地位,只是將李迷彌夏囚禁于瑪旁雍錯之畔,將象雄權位轉(zhuǎn)給了其繼任者李聶秀。后又廢黜了李氏政權,并將李迷彌夏處死,另立了李氏家臣窮波拉桑杰。公元653年,吐蕃以布金贊·瑪窮任象雄之“岸本”,征收象雄部的賦稅,進行了制度化的管理。除伍茹、約茹、葉茹、茹拉、蘇毗茹外,增設象雄茹,擁有10個豪奴千戶,其中還包括“古格”千戶。然好景不長,到了公元677年以后,象雄又叛服無常。678年,窮波拉桑杰再被廢黜,680年,其家產(chǎn)被沒收,至此,象雄完全被吐蕃所吞并。

      另有史學家推測,由于象雄疆域遼闊,為了便于管理,分別在上、中、下三部都設立了行政管理處和行宮。李迷彌夏在每個行宮住2?3年。薩瑪嘎嫁給李迷夏至后,便于掌握其行蹤,并將消息透露給王兄。

      李迷彌夏中部的行宮設在當惹雍錯邊的的窮宗山,至今還有遺址而尋。薩瑪嘎告訴松贊干布,李迷彌夏每年1月15日,會在窮宗祭祀本教的神湖,也是象雄王室的神湖當惹雍錯。李迷彌夏在窮宗附近活動的時候,兵力不足,防備也比較松懈。另外從地理位置上看,窮宗離松贊干布蓄養(yǎng)兵馬,以父親姓氏命名的兵營“囊日”不遠。冰兵營位于納木錯湖附近的一處地方,此地水草豐美,所以松贊干布在那兒囤積了大批兵力。從那里發(fā)兵,越過班戈就可直撲窮宗,便于突襲。

      于是松贊干布趁李迷彌夏在窮宗的時候,開始發(fā)動軍事行動,并最終讓這個以大鵬鳥為圖騰的國度,消逝在歷史的煙云中。

      象雄消失了,只留下依稀背影,

      以至于對那充滿神奇的王城“瓊隆銀城”,

      相對于今天的西藏更像是一則傳說,還缺少統(tǒng)一認識。

      2013年深秋的一天,我從神山西邊的門士出發(fā),沿著象泉河經(jīng)古如甲木寺、曲龍,去體會象雄的兩個“疑似”瓊隆銀城遺址,繞了一圈,最后從曲龍到西蘭塔,又回到了神山岡仁波齊。

      象雄覆滅后,由于吞彌·桑布扎等人創(chuàng)造的吐蕃藏文鋪開,導致了象雄的文字與記載中斷。但好在象雄人信仰的本教,雖備受打壓,但還是一步步退守到邊遠偏僻之地安身立命,堅硬倔強地延續(xù)到了現(xiàn)在。所以,現(xiàn)在對象雄的研究,學者們多從本教的典籍入手,能夠得出瓊隆銀城的大致范圍,位于今阿里噶爾縣和札達縣兩縣交界一帶。瓊,即大鵬鳥之意;隆,隆巴,意指山溝或山谷溝坡地帶;“瓊隆銀城”合起來,意思約等于“看起來像是大鵬鳥的銀色城堡”,其藏語稱法是“瓊隆威咔爾”,所指意思一樣。那么,“瓊隆銀城”到底在哪里?或者說,那個大鵬之地的銀色城堡在哪里?

      現(xiàn)在持有兩種主要的觀點,一種認為是在噶爾縣門士鄉(xiāng)境內(nèi),被當?shù)厝朔Q為“瓊隆卡爾東”遺址的地方,一種認為是在札達縣達巴鄉(xiāng)的曲龍村遺址。

      卡爾東遺址位于門士鄉(xiāng)古如甲木寺約一公里的地方,古如甲木寺寺門正朝向那里。我們從那里經(jīng)過時,放眼望過去,卡爾東就像是一個金字塔狀的小山,十分普通。持瓊隆銀城在卡爾東觀點的主要有專家、學者霍巍、李永憲等人。2004年,四川大學考古系與西藏自治區(qū)文物局聯(lián)手,對象泉河上游流域進行了1個多月的考古調(diào)查,在卡爾東遺址采集到大量早于佛教時期的文化遺物。其中包括居住遺跡、古碉樓、防衛(wèi)墻、暗道、祭壇等120多組建筑。另外還有陶器殘片、石磨盤、鐵鎧甲殘片、鐵棘藜、鐵鏃、骨雕等生活用品和工具。

      最讓兩位考古專家驚訝的是,在遺址的建筑堆積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牛、羊等動物骨骸,符合象雄人殺牲祭祀的本教習俗。在古城遺址一處長方形石砌祭壇中,還出土了一尊青銅雙面神像,其頭部的前后各有一個面部,一手執(zhí)法器,一手扶膝,兩個乳房凸現(xiàn),根據(jù)造像風格分析,專家認為,這極有可能是公元七世紀之前的造像,與象雄時期極為流行的本教神靈崇拜系統(tǒng)有著密切關系。此外,那次考古,還在古城遺址周圍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了多處建筑遺跡群、古墓群、祭祀遺跡群,專家們推測,如此巨大的墓丘應是高級別統(tǒng)治者的身份象征,很可能是象雄貴族甚至是王族的陵區(qū)所在,因此,他們傾向于認為卡爾東遺址,就是象雄的王城“瓊隆銀城”的所在。

      此外,持這種觀點的還有古如甲木寺的僧眾。這座阿里地區(qū)唯一的本教寺院僧人們都對瓊隆銀城在卡爾東深信不疑。這是因為,當年創(chuàng)建古如甲木寺的本教大師瓊追說過,“卡爾東是穹隆銀城,是象雄的都城,還有真巴南喀大師的修行洞?!薄八芏嗳苏f過,穹隆銀城就在卡爾東。見一個,說一個。大家都知道?!贝送猓湃缂啄舅碌纳诉€說,各種經(jīng)書上都是那樣記載的。

      瓊追是上一代本教大師,巴青人,出生于1897年,1919年,在日喀則著名本教寺院門日寺師從堪布平措羅追。他雖然是本教徒,但佛本雙修,1924年他在阿里尋找穹隆銀城時,確定卡爾東是穹隆銀城,于是在正對卡爾東的位置修建了古如甲木寺。瓊追也被認定為8世紀本教圣人真巴南喀的轉(zhuǎn)世。真巴南喀是本教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有說法他是象雄王的兒子,長了3只眼睛,永不圓寂。他在瓊隆銀城旁邊的修行洞里修行虹化后,坐的地方長出了一個與他一模一樣的石像。

      認為瓊隆銀城在札達縣達巴鄉(xiāng)曲龍村的人也為數(shù)不少,比如寫作了《從象雄走來》一書的金書波先生,就是持這種觀點的:

      “到達曲龍村后,視野中的情景,讓我們驚訝:抬眼望去,一座巨大的古城堡巍然屹立!如果從地形位置上看,這座古堡的一切特征,都符合文獻記載中象雄都城‘瓊隆銀城位于‘岡底斯以西一日路程這一地理條件。

      “峰回路轉(zhuǎn),順著一條40度的沙石斜坡,前行30米,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里有一個二三百平方米的小廣場,幾十米高的巨大建筑群如刀削斧劈,橫空出世,氣宇非凡!雖然只剩下殘垣斷壁,但宏大的氣勢仍然奪人魂魄。這組建筑已經(jīng)是城堡的頂點,也是群堡的核心位置,想必一定是王宮。它是不是象雄故都瓊隆銀城呢?在我的心里,已認定是它了?!?/p>

      金書波推斷的依據(jù)中,重要一條就是《敦煌吐蕃歷史文書》中記載的瓊隆銀城大致外形,包含于薩瑪噶唱給哥哥的歌詞中:“我陪嫁之地啊,是瓊隆銀堡城,他人說地域?qū)拸V,從外看是險峻山崖,從內(nèi)看是黃金寶石。做居住之地不行嗎?從外看蒼白又崎嶇?!币虼耍跁袕娏曳瘩g了瓊隆銀城為卡爾東遺址的觀點:

      “被不少人認定為瓊隆銀城的卡爾東城堡,位置在距曲龍村十幾公里的噶爾縣門士鄉(xiāng)古如甲木寺北側,我在此處考察時并未發(fā)現(xiàn)何處地形像大鵬。我認為,僅從字面意思來講,認定大鵬銀城至少需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有一個像大鵬的地方,或山形或地勢。二是這里所講的銀色肯定是有所指的,是山的顏色還是地的顏色?應該是和色彩有關系。三是必須是城池、城堡。卡爾東城堡具備了城堡的條件,但不具備前兩個條件,因此,把它認為是大鵬銀城,是站不住腳的。而曲龍的城堡則同時具備了以上三個條件,因此,在曲龍村探尋到的城堡才應該是象雄故都——瓊隆銀城?!?

      對于古象雄人而言,倘若他們真是經(jīng)過萬水千山,

      不遠萬里由東方遷徙而來的話,

      被現(xiàn)在的我們依然看作是千山之宗的岡仁波齊,

      那雄渾威儀的山形一定給了他們心靈的慰藉,

      使之成為精神上的崇拜與圖騰。

      關于象雄都城,到底在卡爾東還是曲龍,估計能讓專家、學者們繼續(xù)爭論一陣子了。但當我第一次從神山圣湖往西,沿著象泉河上游從古如甲木寺到曲龍,一路上望著河岸兩側越來越無限接近札達縣那種常見的土林地貌時,突然意識到,對于古象雄人而言,倘若他們真是經(jīng)過萬水千山,不遠萬里由東方遷徙而來的話,那么,被現(xiàn)在的我們依然看作是千山之宗的岡仁波齊,那雄渾威儀的山形一定給了他們心靈的慰藉,使之成為精神上的崇拜與圖騰。而作為萬水之源的神山圣湖地區(qū),所形成的四條不同方向上的大河,則對他們的實際生存提供了庇護和潤澤。

      先來看神山岡仁波齊。作為岡底斯山的主峰之一,要認識岡仁波齊,首先應該認識岡底斯山系,它橫貫我國西藏自治區(qū)西南部,與著名而偉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平行,呈西北-東南走向。“岡”為藏語,意即“雪”,“底斯”為梵語,“雪山”之意,兩種文字合二為一,意思被引申為“眾山之主”,又被稱作“世界之軸”。實際上,在藏文的典籍及佛經(jīng)中,岡仁波齊一般也被稱之為“岡底斯”。岡底斯整個山脈,西起喀拉昆倉山脈東南部的薩色爾山脊,東延伸至納木錯西南,與念青唐拉山脈銜接,其走向受噶爾藏布雅魯藏布江地質(zhì)斷裂的控制。

      這座長度約1100千米、海拔高5500~6000米的綿延山系,是青藏高原南北重要地理界線,還是西藏印度洋外流水系與藏北內(nèi)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嶺。岡底斯山以北,為高寒的羌塘高原內(nèi)流區(qū),氣候嚴寒干燥,以高山草原為主,絕大部分土地只宜放牧綿羊和牦牛,或為無人居住的荒寂原野,是野生動物的樂園。以南,則為氣候溫涼稍干燥的谷地,廣闊的草場在雪山和河流邊連綿無際,海拔4000米以下的雅魯藏布江河谷地區(qū)為灌叢草原,較高地區(qū)為亞高山草原。這一地區(qū)草場遼闊,耕地集中,為西藏自治區(qū)人口集中,農(nóng)牧業(yè)發(fā)達的地域。時至今日,如果你能驅(qū)車馳騁過阿里南線及大北線,從沿途的風物人情以及自然生態(tài)特點出發(fā),聯(lián)想到岡底斯山南北氣候、地理的微妙反差,一定會覺得妙趣橫生。

      拋卻“千山之宗”的神性傳說,岡仁波齊峰頂終年冰雪覆蓋、白云纏繞。潺潺的雪水,從它和瑪旁雍錯附近分別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流淌,從而形成了以天國中的馬、獅、象、孔雀四種神物命名的四條河流,分別又是著名的恒河、印度河、薩特累季河和雅魯藏布江的源頭,流經(jīng)西藏自治區(qū)五個地市二十三個縣,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國家及地區(qū)。這也正是岡仁波齊和瑪旁雍錯這一區(qū)域,被譽為“萬水之源”的真正原因。

      阿里民間稱之為阿里嘴涌四河,有頌歌曰:

      “當卻喀巴東流卓薛方,卓薛馬術高超從此來;

      馬甲喀巴南向普蘭城,普蘭姑娘美貌從此來;

      朗欽喀巴西涌古格方,古格富足輝煌從此來;

      森格喀巴瀉入拉達域,拉達力士勇氣從此來。

      喀巴,河流之意,與藏布一個意思?!?/p>

      向東流去的當卻藏布——馬泉河(中游為雅魯藏布江,下游為布拉馬普特拉河),源于形似駿馬嘶鳴的山口而得名。傳說這條河流經(jīng)的地方綠寶石豐富,飲此河水的人們?nèi)缌捡x一般強壯。馬泉河在日喀則仲巴縣境內(nèi)被稱為“瑪藏布”,自薩嘎縣境內(nèi)被開始稱為“雅魯藏布江”,一直由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繞過喜馬拉雅山脈最東端的南迦巴瓦峰轉(zhuǎn)向南流,經(jīng)巴昔卡流出中國國境后被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流經(jīng)印度北部和孟加拉國,同恒河匯合后,注入印度洋孟加拉灣。

      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為恒河)。相傳這條河源自狀如孔雀開屏的山谷,河水兩岸,銀沙豐富,飲過這條河水的人們會如孔雀一般可愛。孔雀河流經(jīng)普蘭縣城及朗噶瓊宗卡、噶爾東卡、達拉卡、嘉迪卡等象雄古城遺址。這里盛傳著諾桑王子的故事,這里的歌舞與服飾別具特色。孔雀河畔,依山傍水而建的科迦寺,是藏傳佛教后弘期“上路弘傳”的重要寺廟之一??兹负訌闹袊鞑鼐硟?nèi)經(jīng)席爾瓦山谷進入尼泊爾,在喜馬拉雅山南坡開始被稱為恒河,流入印度和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游為薩特萊杰河)。因發(fā)源于形似大象鼻子的山谷而得名。傳說這條河流經(jīng)的地方金礦豐富,飲用這條河水的人們像大象一樣健壯。象泉河從源頭西流至門士,經(jīng)札達縣城、古格王國遺址、大譯師仁欽桑布的故鄉(xiāng)底雅等名勝古跡后,從什布奇穿越喜馬拉雅山后西流入印度后,稱為薩特萊杰河,是印度河的主要支流,全長1450米。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為重要的古代文明發(fā)祥地,象雄王國、古格王國都曾以這一流域為中心,創(chuàng)造過輝煌燦爛的文化。

      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獅泉河(下游為印度河)。以源頭流自形似雄獅大嘴的山崖而得名。傳說這條河兩岸鉆石礦藏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勇似雄獅。獅泉河發(fā)源于岡底斯山主峰岡仁波齊峰北面的冰川湖,自南向北流至邦巴附近轉(zhuǎn)向西流,經(jīng)革吉在扎西崗附近與噶爾藏布相匯合轉(zhuǎn)向西北,流入克什米爾地區(qū)。獅泉河在中國境內(nèi)長500千米,由源頭到革吉為上游段;革吉到扎西崗為中游段;扎西崗以下為下游段。位于獅泉河與噶爾藏布交匯處的獅泉河鎮(zhèn),為阿里地區(qū)行政公署駐地,也以獅泉河而得名。獅泉河全長3180千米,它流經(jīng)印度和巴基斯坦后進入印度洋。

      四條令人遐思的河流,養(yǎng)育了四大廣袤流域的各族先民,也孕育了沿河兩岸燦爛的古象雄、古格以及古印度的文明。同時,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以岡仁波齊為中心的岡底斯山,又占據(jù)著獨特的地位。古時,從岡仁波齊經(jīng)普蘭可到尼泊爾與印度,沿著象泉河經(jīng)什布奇或者楚魯松杰也可以到印度西北部,往西經(jīng)日土可以抵達克什米爾,所以,還在遠古時期,神山圣湖區(qū)域便是連接青藏高原和南亞、西亞的人類交流、交融通道,后期在吐蕃時還正式形成了著名的貿(mào)易路線“麝香之路”。

      再來看無論象雄還是古格人遺留下的那些城堡遺址,幾乎無一例外都處于離河流很近的土林地帶。它們北起曲松,南到達巴,西至薩讓,東到噶爾,包括了象雄的故都瓊隆銀城以及古格時期最著名的札布讓、香孜、多香、達巴、東嘎·皮央、瑪囊等眾多遺址(其中很多也是象雄遺址)。今天通過地質(zhì)學我們知道,土林的形成,除了這片區(qū)域是由海底逐漸隆起,而呈現(xiàn)出河湖相的地貌外,其后期發(fā)育與河流的持續(xù)切割作用也是分不開的。土林中,這些難以滲水、直立性很強、挖掘又相對方便的土層,為建造洞穴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同時該區(qū)域干燥少雨、木材缺乏的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不需木材的洞穴創(chuàng)造了發(fā)展契機。

      正是這些洞穴遺址,誕生了象雄和古格時期璀璨的文明,眾多的石窟和洞穴秘密隱藏在廣袤的土林深處,在千多年的歲月里,經(jīng)歷王朝的盛衰,最后漸漸與身后土黃色的山丘渾然一體,消隱于世外。

      松贊干布開啟的吐蕃王朝滅掉了象雄,兩百多年后,

      吐蕃王朝也未能幸免地毀于了松贊干布的子孫——

      被后世人貶謫為“朗達瑪”的達瑪鄔東贊之手。

      而且有意思的是,其原因正是

      達瑪鄔東贊為了抑佛而重新興本。

      歷史總是周而復始,充滿巧合。到了松贊干布六世孫熱巴巾贊普時期,本教勢力再次抬頭,據(jù)說,正是信仰本教的貴族大臣,清除掉熱巴巾的左右親信后,趁熱巴巾醉酒,用繩子勒死了他,并扶持熱巴巾之兄“朗達瑪”上臺執(zhí)政,并再次開始了禁佛運動。

      之后,“朗達瑪”被佛教僧侶刺殺,最終導致了吐蕃王朝的分崩離析,吐蕃從此四分五裂,難復統(tǒng)一,但佛教卻在吐蕃后裔們建立的古格、貢塘等王朝中,在著名佛教大師阿底峽、大譯師仁欽桑布等人的主導下,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藏傳佛教后期弘期的“上路弘法”。

      隨著藏傳佛教政治地位的增強,尤其黃教(格魯派)勢力的進一步鞏固,佛教在青藏高原上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一直延續(xù)至今。本教的地位日趨下降,最后逐漸向西藏偏遠地區(qū)退守萎縮,偏安一隅。

      這一結果這也直接導致了象雄歷史缺少翔實史料記載的局面,今人在研究象雄以及阿里早期的歷史時,莫不有“盲人摸象”的感覺。

      在阿里唯一的本教寺院古如甲木寺,2005年的一天,一輛載重卡車經(jīng)過寺門時,由于稍稍偏離公路而陷車。司機下車后發(fā)現(xiàn)車輪碾過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個巨洞,隨后寺院的僧人趕來,發(fā)現(xiàn)是一座以規(guī)整的石塊砌成的2米見方的方形墓壙。內(nèi)置方形箱式木棺,骨架保存較好。隨葬遺物包括“王侯”銘文的禽獸紋絲綢殘片,以及大量素面褐色絲綢殘片、馬蹄形木梳、長方形木案、木奩、草編器、鉆木取火棒、青銅釜、青銅缽等。

      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引起了考古學者的高度關注,2012年6月至8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西藏自治區(qū)文物保護研究所聯(lián)合對墓地進行了測繪和試掘,發(fā)掘出了大量青銅器皿、微型黃金面具、中原式鐵劍及大量殉葬動物骨骼等,與古如甲木寺僧人清理出的器物風格一致。

      其中黃金面具很小,約4厘米見方,以至于最初差點兒以為是土中的垃圾而丟掉。其面部用黑色和紅色的顏料勾勒出五官以及牙齒和胡須,周邊有一排小孔用以縫綴在其他軟質(zhì)材料上。在黃金面具被發(fā)現(xiàn)的位置周邊,還出土了一些琉璃珠飾,可能與面具搭配使用。這種黃金面具與在札達縣城和北印度等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黃金面具,同屬一個文化系統(tǒng)。其使用者,很可能是霸居一方的部落酋豪和高級貴族。

      絲綢是僧人們第一次打開墓葬時發(fā)現(xiàn)的。尤其是一塊帶有“王侯”銘文和復雜的鳥獸圖案的絲綢,是青藏高原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絲綢??脊艑W者一致認為,“王侯”銘文禽獸紋錦為墓葬提供了相對準確的斷代。這種帶有漢字“王侯”及其鏡像反字的類似絲綢殘片,在3世紀至4世紀的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地也出現(xiàn)過,由此可知,該墓葬的絲綢年代應為3世紀至5世紀之間。

      考古人員清理墓葬時,還在一些青銅容器中發(fā)現(xiàn)了極像茶葉一樣的東西,“容器的底部都被這種黑色的東西覆蓋了”。

      是不是茶葉?如果是茶葉,怎么會有這么多呢?

      所以考古專家仝濤推測,也許只是一種食物而不是茶。如果真的是茶葉,它來自哪里?

      現(xiàn)有的說法,茶葉歷史最早可以推到漢代,出自云南,但考古學上沒有確切的證據(jù)。如果該墓葬中出現(xiàn)的東西真的是茶葉,它會將茶馬古道的歷史向前推進很大一步。

      仝濤分析,若是茶葉,來自云南的推測也是成立的,因為古象雄國的自然資料非常缺乏,很多東西依賴于“進口”,青銅劍的發(fā)現(xiàn)就證明那里與我國西南地區(q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也許,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以及各種新的發(fā)現(xiàn),象雄王國以及阿里早期的歷史、社會、經(jīng)濟與文化生活,都有可能極大地顛覆我們現(xiàn)有的認知。

      猜你喜歡
      銀城吐蕃
      穿過自己,理解一切下沉
      吐蕃王權研究海外學術史鉤沉①
      我喜歡的漢字
      ——『?!?/a>
      吐蕃金銀器知見錄
      吐蕃相論恐熱降唐考
      西夏及其周邊吐蕃語地名考釋舉隅
      銀城國際增收不增利背后:多項目“離奇降價”“影子公司”浮出水面
      鏡子中的我
      《弟吳宗教源流》(吐蕃史)譯注(二)
      《弟吳宗教源流》(吐蕃史)譯注(一)
      杂多县| 霍城县| 电白县| 常山县| 大埔区| 大庆市| 正宁县| 芦山县| 绥宁县| 江源县| 丰都县| 顺平县| 周口市| 长阳| 蛟河市| 兴文县| 黄大仙区| 丹江口市| 洮南市| 固始县| 芒康县| 沭阳县| 宣汉县| 和政县| 东港市| 钟山县| 措勤县| 彩票| 平陆县| 蕲春县| 嘉荫县| 晴隆县| 钟祥市| 潜山县| 陵川县| 安多县| 杂多县| 崇信县| 北碚区| 西乌珠穆沁旗|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