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做“大了”(dà liǎo,天津方言,指婚喪嫁娶儀式的組織者),我最怕的還是遇到孩子的白事。有的老人都80、90多歲,已經算是老喜喪,但是小孩子不是,他們還沒有看懂這個世界就離開。太可惜。
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患有白血病。她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她媽媽還算堅強,拿出一件米黃色的小裙子,自己給孩子換上。小胳膊小腿,瘦瘦的。梳著兩個小辮子,辮子上扎著紅色的綢子。眉心間點了一個紅色的小點,淡淡的紅色口紅,粉色的小嘴巴。小嘴緊緊地閉著。她媽媽說:“孩子終于不再難受,不知道疼了?!?/p>
每次遇到這種情景,我都不知道該說什么好,也只有沉默。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任何安慰的語言都顯得多余。作為一個“大了”,我們只有多做少說。
這個孩子小名叫夏夏,她是夏天出生的。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還健在。四位老人坐在孩子身邊,始終不肯離開,就是吃飯時,扶著他們走,老人也是堅持守著。奶奶說:“還有兩天,夏夏就真的離開我們了。最后這兩天,讓我們好好陪陪孩子?!?/p>
做一個合格的“大了”,還有一個地方是最能體現(xiàn)他工作能力和作用的,就是在遺體告別見最后一面的時候??吹竭@四位老人我就開始擔心那個最考驗我的環(huán)節(jié),我不建議老人去火葬場參加追悼會,不希望有老人因為過度傷心而有意外發(fā)生,雖然他們一再堅持一再承諾。因為我知道不傷心不難過誰也無法保證做到。
我沒有想到的是,老人們自己打車跟在靈車的后面,偷偷地到了追悼會現(xiàn)場,站在最后面。當我發(fā)現(xiàn)他們四位老人的時候,他們已經站在了孩子的面前。沒有大哭大鬧,戴著老花鏡,貼著水晶棺材,像欣賞一件藝術品一樣,靜靜地抹著眼淚。我讓人上前攙扶,老人也安靜地說:“讓我們再看一眼夏夏,我不哭,哭了看不清。夏夏生病的時候都不哭,我們也不哭?!?/p>
那個鏡頭很長時間都留在我記憶里,怎么都忘不掉。
(摘自《今晚報》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