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申
以五谷為本而成口中之食,即主食,過去是人們一日三餐頓頓離不開的?,F(xiàn)在可不是了,好多人尤其年輕女士,基本就告別了主食,或變主食為副食。我女兒為保持體形,好幾年不吃一口大米飯,且一天就正經(jīng)吃一頓,餓了抓個水果嚼嚼就對付過去,弄得我老伴急不得惱不得。
當年我們年輕時,沒啥像樣的副食,主食就是我們的“命”。插隊時有個同學一頓吃了24個薯干餑餑(起碼三斤),名聲大振。一時提起“24個薯干餑餑”,幾乎無人不曉。說來慚愧,凡那年代的國人,都曾“死能吃”(鄉(xiāng)下話)過。那會兒袁隆平雜交稻尚未推廣,“晉雜五號”先閃亮登場:齊刷刷立在地里,胸口高,紅花花密麻麻全是高粱穗,那叫一個漂亮。可惜呀,打場時驢嚼一口就噴,澀,麻嘴。就那樣,人也得吃,不吃這吃啥?那天我跟外孫憶苦思甜,外孫說你們真傻,去吃肯德基呀?我一聽拉倒吧,跟他們這代人算是說不清了,愛咋著咋著,未來的社會棟梁估計也難從吃薯干餑餑的人中去找,誰叫人家趕上好時代了。
現(xiàn)在女士為瘦身不吃主食,男士怕得糖尿病少吃主食。宴席最后上盤炒飯或蒸餃,一人均不上一碗攤不上一個,就愣是十幾位的主食了。而扛硬的“主食”呢?變成了前面的煎炒烹炸山珍海味,外帶粉條燉肉、小雞燉蘑菇、烀大醬骨。孩子則吃西餐、快餐。我外孫點西餐小嘴叭叭那叫一個溜,開吃前還按鈴說上開胃酒呀。那天給我們點卡布其諾,上來兩小杯咖啡,味不錯,就是太少喝不了幾口。喝完才知一杯二十多塊,把他姥心疼得夠嗆,再去說啥其諾我都不要,就喝不要錢的檸檬水。年前年后人多不給水了,就干瞅著,完事回家喝粥。
如今餐飲是副食在“一統(tǒng)天下”,超市的糧食都躲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副食又以熟雞熟肉腸子火腿等等為主力,吃著方便省事味道又好。放在當年,有這些美味可吃,我們就不要“命”了。可現(xiàn)在的麻煩是,這些東西吃不好或吃多了真要命。所以,看電視里那么多專家講經(jīng)絡(luò),講耳朵、手掌,講運動,講神醫(yī),就特別想聽他們講講怎樣擺正主食、副食的關(guān)系,吃出中國傳統(tǒng)與特色,吃出健康。
說到副食,忽然想到臭豆腐,那東西也曾憑本供應(yīng)過。有一陣我舌苔厚,吃了臭豆腐后消了。有次與先生聊天說起,他也有同感,還說老師傅告訴他臭豆腐補脾。我上大學時,早飯棒子面粥、饅頭、窩頭、咸菜一分一份,臭豆腐二分一塊。得經(jīng)濟條件好的,才舍得吃饅頭就臭豆腐。副作用是吃了上課別回答問題,坐前排,一張嘴,老師先皺眉頭。
前些年,我這兒有一任主要領(lǐng)導,他為人坦然本色不改,愛吃臭豆腐。于是市里高級飯店都立添一道新主食:大個熱饅頭夾臭豆腐。雖然吃得高檔雅間味道有點復雜,但能解酒,對胃也有好處。我去吃過,確實不錯。不過吃完了,店家得趕緊開窗換氣。等他調(diào)走了,這道主食馬上就消失了。看來,主食就是主食,副食就是副食,有時想代替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