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敬民 張梅鳳 石隆平
隨著我國農(nóng)藥工業(yè)的發(fā)展壯大,農(nóng)藥制造能力和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生產(chǎn)的農(nóng)藥產(chǎn)品大量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為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制造出符合國際標準的產(chǎn)品是必然選擇。近年來,國內(nèi)農(nóng)藥管理的水平逐步提升,農(nóng)藥登記政策趨嚴,登記資料要求越來越規(guī)范,產(chǎn)品標準也緊跟國際標準。這就要求我國農(nóng)藥行業(yè)緊跟時代步伐,產(chǎn)品標準和質(zhì)量水平向國際標準靠攏。為了讓我國農(nóng)藥行業(yè)從業(yè)者了解國際農(nóng)藥標準的要求,本刊從2017年第1期開始陸續(xù)介紹FAO/WHO農(nóng)藥標準導則。敬請關注!
固體制劑的標準導則又分為直接使用的固體制劑、可分散的固體制劑和可溶的固體制劑三類,本文對可溶的固體制劑:可溶粉劑(SP)、種子處理可溶粉劑(SS)、可溶粒劑(SG)、可溶片劑(ST)等制劑的標準導則進行介紹。
1 可溶粉劑(SP)
1.1 概述
可溶粉劑(SP)是指在水中溶解后形成有效成分的真溶液的粉狀制劑,可能含有不溶于水的惰性成分。
本品應由符合FAO/WHO標準的 (ISO通用名稱)原藥,以 形式(當有效成分以多種化學成分存在時,應能夠完整的識別具體形式。如以2,4-D為例,根據(jù)實際情況,有效成分必須描述為2,4-D鈉鹽、2,4-D酸或2,4-D異辛酯等),與適宜的填料和必要的助劑等加工而成的,應是組成均勻的混合物。它是以粉狀的形式,把有效成分溶解在水中形成真溶液使用,可能含有不溶的惰性成分。
1.2 有效成分
1.2.1 鑒別試驗 該有效成分應符合一種鑒別試驗,當對該有效成分識別仍然有疑問時,應至少符合另一種鑒別試驗(分析方法必須是CIPAC、AOAC或其它等效的方法)。
1.2.2 有效成分含量 應當標明 (有效成分ISO通用名稱)含量范圍( ~ )g/kg,當檢測時,檢測平均值與標明值之差不應超出允許范圍。
1.3 相關雜質(zhì)
1.3.1 生產(chǎn)或貯存中產(chǎn)生的雜質(zhì)。如有需要,最大不應超過測得的有效成分含量的 %。(該條款僅包括相關雜質(zhì),標題應反映出相關雜質(zhì)的名稱。分析方法必須經(jīng)過同行驗證)。
1.3.2 水分(MT30.5)如有需要,水分含量≤ g/kg。
1.4 物理性質(zhì)
1.4.1 酸度和/或堿度(MT191)或pH值范圍(MT75.3)。如有需要,酸度(以H2SO4計)≤ g/kg;堿度(以NaOH計)≤ g/kg;pH值范圍 ~ 。
1.4.2 潤濕時間(MT53.3) 潤濕時間應≤ min。
1.4.3 溶解程度和溶液穩(wěn)定性(MT179) 留在75μm試驗篩上的殘余物:(5min后)≤ %;(18h后)≤ %。
1.4.4 持久起泡性(MT47.2) 1min后,泡沫量應≤ mL。
1.5 貯存穩(wěn)定性
熱貯穩(wěn)定性(MT46.3) 在(54±2)℃貯存14d后[除非另外規(guī)定了溫度和時間,推薦使用(50±2)℃,4周;(45±2)℃,6周;(40±2)℃,8周;(35±2)℃,12周;(30±2)℃,18周],測得的平均有效成分含量,應不低于貯前測得的平均含量的 %(熱貯穩(wěn)定性試驗前、后樣品的分析,應在貯存結(jié)束后同時進行檢測,以減少分析誤差);如有要求,下列項目仍應符合標準要求:生產(chǎn)和貯存過程中產(chǎn)生的雜質(zhì)、酸度/堿度/pH范圍、溶解程度和溶液穩(wěn)定性、潤濕時間。
2 種子處理可溶粉劑(SS)
2.1 概述
種子處理可溶粉劑(SS)是指在水中溶解后形成有效成分的真溶液的種子處理粉狀制劑。
本品應由符合FAO/WHO標準的 (ISO通用名稱)原藥,以 形式(當有效成分以多種化學成分存在時,應能夠完整的識別具體形式。如以2,4-D為例,根據(jù)實際情況,有效成分必須描述為2,4-D鈉鹽、2,4-D酸或2,4-D異辛酯等),與適宜的填料和必要的助劑包括著色劑等組成的均勻混合物。該混合物應是精細的、可流動的粉末,無可見的外來物質(zhì)及硬塊。
2.2 有效成分
2.2.1 鑒別試驗 該有效成分應符合一種鑒別試驗,當對該有效成分識別仍然有疑問時,應至少符合另一種鑒別試驗(分析方法必須是CIPAC、AOAC或其它等效的方法)。
2.2.2 有效成分含量 應當標明 (有效成分ISO通用名稱)含量范圍( ~ )g/kg,當檢測時,檢測平均值與標明值之差不應超出允許范圍。
2.3 相關雜質(zhì)
2.3.1 在生產(chǎn)或貯存中產(chǎn)生的雜質(zhì)。如有要求,最大不應超過測得的有效成分含量的 %。
2.3.2 不溶物(MT10)水中不溶物含量≤ g/kg。
2.4 物理性質(zhì)
2.4.1 酸度和/或堿度(MT191)或pH值范圍(MT75.3)。如有需要,酸度(以H2SO4計)≤ g/kg;堿度(以NaOH計)≤ g/kg;pH值范圍 ~ 。
2.4.2 溶解程度和溶液穩(wěn)定性(MT179) 留在75μm試驗篩上的殘余物:(5min后)≤ %;(18h后)≤ %。
2.4.3 持久起泡性(MT47.2) 1min后,泡沫量應≤ mL。
2.4.4 對種子的附著性(MT194) 測試后保留在種子上的有效成分的量≥ %。
2.5 貯存穩(wěn)定性
熱貯穩(wěn)定性(MT46.3) 在(54±2)℃貯存14d后[除非另外規(guī)定了溫度和時間,推薦使用(50±2)℃,4周;(45±2)℃,6周;(40±2)℃,8周;(35±2)℃,12周;(30±2)℃,18周],測得的平均有效成分含量,應不低于貯前測得的平均含量的 %(熱貯穩(wěn)定性試驗前、后樣品的分析,應在貯存結(jié)束后同時進行檢測,以減少分析誤差);如有要求,下列項目仍應符合標準要求:生產(chǎn)和貯存過程中產(chǎn)生的雜質(zhì)、酸度/堿度/pH范圍、水不溶物、溶解程度和溶液穩(wěn)定性、對種子的附著性。
3 可溶粒劑(SG)
3.1 概述
可溶粒劑(SG)是指在水中溶解后形成有效成分的真溶液的粒狀制劑,可能含有不溶于水的惰性成分。
本品應由符合FAO/WHO標準的 (有效成分ISO通用名稱)原藥,以 形式(當有效成分以多種化學成分存在時,應能夠完整的識別具體形式。如以2,4-D為例,根據(jù)實際情況,有效成分必須描述為2,4-D鈉鹽、2,4-D酸或2,4-D異辛酯等),與適宜的載體和其它必要的助劑等加工制成的顆粒狀物質(zhì)。該制劑應是均勻的,能自由流動,無可見的外來物質(zhì)及硬塊,基本上無粉塵。
3.2 有效成分
3.2.1 鑒別試驗 該有效成分應符合一種鑒別試驗,當對該有效成分識別仍然有疑問時,應至少符合另一種鑒別試驗(分析方法必須是CIPAC、AOAC或其它等效的方法)。
3.2.2 有效成分含量 應當標明 (有效成分ISO通用名稱)含量范圍( ~ )g/kg,當檢測時,檢測平均值與標明值之差不應超出允許范圍。
3.3 相關雜質(zhì)
3.3.1 在生產(chǎn)或貯存中產(chǎn)生的雜質(zhì)。如有需要,最大不應超過測得的有效成分含量的 %。
3.3.2 水分(MT30.5)水分含量≤ g/kg。
3.4 物理性質(zhì)
3.4.1 酸度和/或堿度(MT191)或pH值范圍(MT75.3)。如有需要,酸度(以H2SO4計)≤ g/kg;堿度(以NaOH計)≤ g/kg;pH值范圍 ~ 。
3.4.2 溶解程度和溶液穩(wěn)定性(MT179) 留在75μm試驗篩上的殘余物:(5min后)≤ %;(18h后)≤ %。
3.4.3 持久起泡性(MT47.2) 1min后,泡沫量應≤ mL。
3.4.4 粉塵(MT171) 基本無粉塵。
3.4.5 流動性(MT172)流動性≥ %。
3.4.6 耐磨性(MT178.2)耐磨性≥ %。
3.5 貯存穩(wěn)定性
熱貯穩(wěn)定性(MT46.3) 在(54±2)℃貯存14d后[除非另外規(guī)定了溫度和時間,推薦使用(50±2)℃,4周;(45±2)℃,6周;(40±2)℃,8周;(35±2)℃,12周;(30±2)℃,18周],測得的平均有效成分含量,應不低于貯前測得的平均含量的 %(熱貯穩(wěn)定性試驗前、后樣品的分析,應在貯存結(jié)束后同時進行檢測,以減少分析誤差);如有要求,下列項目仍應符合標準要求:生產(chǎn)和貯存過程中產(chǎn)生的雜質(zhì)、酸度/堿度/pH范圍、溶解程度和溶液穩(wěn)定性、粉塵、耐磨性。
4 可溶片劑(ST)
4.1 概述
可溶片劑(ST)是指在水中崩解和溶解后形成有效成分的真溶液的片狀制劑,可能含有不溶于水的惰性成分。該制劑在水中崩解和溶解后,可以用傳統(tǒng)的噴霧器械施藥,其所含的有效成分,在使用濃度下,應能完全溶于水。
本品應由符合FAO/WHO標準的 (有效成分ISO通用名稱)原藥,以 形式(當有效成分以多種化學成分存在時,應能夠完整的識別具體形式。如以2,4-D為例,根據(jù)實際情況,有效成分必須描述為2,4-D鈉鹽、2,4-D酸或2,4-D異辛酯等),與適宜的載體和其它必要的助劑組成的均勻混合物,是一種在水中崩解和溶解后使用的片狀制劑。該制劑是干燥的、未破損的、無可見的外來物質(zhì)、可自由流動的片劑。
4.2 有效成分
4.2.1 鑒別試驗 該有效成分應符合一種鑒別試驗,當對該有效成分識別仍然有疑問時,應至少符合另一種鑒別試驗(分析方法必須是CIPAC、AOAC或其它等效的方法)。
4.2.2 有效成分含量 應當標明 (有效成分ISO通用名稱)含量范圍( ~ )g/kg,當檢測時,檢測平均值與標明值之差不應超出允許范圍。
4.3 相關雜質(zhì)
4.3.1 在生產(chǎn)或貯存中產(chǎn)生的雜質(zhì)。如有需要,最大不應超過測得的有效成分含量的%。
4.3.2 水分(MT30.5) 如有需要,水分含量≤ g/kg。
4.4 物理性質(zhì)
4.4.1 酸度和/或堿度(MT191)或pH值范圍(MT75.3)。如有需要,酸度(以H2SO4計)≤ g/kg;堿度(以NaOH計)≤ g/kg;pH值范圍 ~ 。
4.4.2 濕篩試驗(MT185)留在75μm試驗篩上的殘余物≤ %。
4.4.3 溶解程度和溶液穩(wěn)定性(MT179) 留在75μm試驗篩上的殘余物:(5min后)≤ %;(18h后)≤ %。
4.4.4 持久起泡性(MT47.2) 1min后,泡沫量應≤ mL。
4.4.5 崩解時間(僅適用于泡騰片劑) 崩解時間應≤ min。
4.4.6 片劑的完整性 無破損的片劑(僅目測法。除非另外指出,至少應檢查一個含有多個片劑的包裝)。
4.4.7 磨損程度(MT193)如有要求,磨損程度:≤ %。
4.5 貯存穩(wěn)定性
熱貯穩(wěn)定性(MT46.3) 在(54±2)℃貯存14d后[除非另外規(guī)定了溫度和時間,推薦使用(50±2)℃,4周;(45±2)℃,6周;(40±2)℃,8周;(35±2)℃,12周;(30±2)℃,18周],不加壓力,測得的平均有效成分含量,應不低于貯前測得的平均含量的 %(熱貯穩(wěn)定性試驗前、后樣品的分析,應在貯存結(jié)束后同時進行檢測,以減少分析誤差);如有要求,下列項目仍應符合標準要求:生產(chǎn)和貯存過程中產(chǎn)生的雜質(zhì)、酸度/堿度/pH范圍、濕篩試驗、溶解程度和溶液穩(wěn)定性、崩解時間、片劑完整性、片劑磨損程度。
參考文獻: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nóng)業(yè)組織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農(nóng)藥標準制定和使用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