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貨幣政策是一國貨幣當局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工具,其實施的好壞直接影響國家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中央銀行通過制定貨幣政策來達到經濟增長、充分就業(yè)、物價穩(wěn)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的經濟目標,而貨幣供應量是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因此研究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有利于中央銀行制定、實施貨幣政策從而促進宏觀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
【關鍵詞】貨幣供應量 經濟增長 協整檢驗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
一、理論綜述
關于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理論歸納起來主要有貨幣供給的中性理論和非中性理論。
(一)貨幣中性理論
古典經濟學派的貨幣中性理論認為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無關,即貨幣供給的變化只會影響一般價格水平,不會對實際產出產生影響。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支持該觀點,他認為,供給創(chuàng)造了需求,總供給和總需求始終相等,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因此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實際產出沒有影響,只會引起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動。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論指出,社會經濟總是處于均衡的充分就業(yè)狀態(tài),貨幣均衡的實現同其他商品供求均衡的實現過程是一樣的,因而貨幣對經濟產出的影響是中性的。
(二)貨幣非中性理論
貨幣非中性理論認為貨幣供給會對經濟增長影響。瑞典經濟學家維克賽爾認為貨幣供應量是影響經濟產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強調政府應該適時調整貨幣供應量來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凱恩斯和他的追隨者們也認為貨幣是非中性的,政府應當采取適當的貨幣政策來調節(jié)社會總需求。
二、我國貨幣供應量和經濟發(fā)展趨勢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穩(wěn)健的宏觀經濟政策,經濟得到了飛快的發(fā)展。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3645.2億元增加到2015年676708億元,但是由于經濟結構不合理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約,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推動的作用逐漸弱化,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逐漸凸顯。本節(jié)主要對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和國內生產總值變化趨勢進行分析,為下文的實證作鋪墊。從圖1可以看出,我國的貨幣供應量(M2)年底余額由1995年的60750.5億元遞增至2015年的1392300億元,同時國內生產總值(GDP)由1995年的61339.9億元遞增至2015年的676708億,二者都呈現相同的變化趨勢。圖2中,1995~2015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和貨幣供應量(M2)增長率呈現出較為一致的波動趨勢,二者可能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因此本文通過實證分析來探討我國貨幣供應量和經濟增長之間的具體關系。
三、實證分析
(一)數據的選取
本文選取1995~201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作為經濟增長和貨幣供給的代表指標,借助Eviews6.0計量軟件進行實證分析。
(二)時間序列的平穩(wěn)性檢驗
時間序列的平穩(wěn)性檢驗最常用的是ADF單位根檢驗。將數據導入Eviews軟件中,分別對GDP和M2做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表1顯示,在5%的顯著水平下,GDP、M2的值均大于臨界值,接受ADF單位根假設,表明時間序列是非平穩(wěn)序列。對非平穩(wěn)序列進行一階差分后,還是非平穩(wěn)的。二階差分后的數值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小于相應的臨界值,通過ADF檢驗。說明GDP和M2的二階差分時間序列均為二階單整時間序列,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三)協整檢驗
為了排除時間序列的偽回歸現象,對M2和GDP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GDP=0.4948M2+41292.85
(45.85275)(6.170188)
R2=0.991044 SE=20150.66 F=2102.474 DW=0.671721
同時對殘差項進行單位根檢驗:
根據以上模型數據得出,方程顯著成立。殘差的ADF統計值小于5%顯著水平的臨界值,所以認定通過單位根檢驗。因此上述變量存在明顯的協整關系,也就是說明變量M2與GDP之間存在某種長期關系。
(四)誤差修正模型建立
誤差修正模型可以確定變量之間短期相互影響力和調整速度,是一種具有特定形式的計量經濟模型。
M2與GDP的模型誤差修正估計結果是:
ΔYgdp=9563.94+0.3198ΔXm2+0.1179ecm
t=(1.6295) (4.6462) (0.3838)
R2=0.5801 F=11.05142 DW=1.579086
從以上誤差修正模型可以看出:ecm的系數為正,符合正向修正的原則。而且ΔXm2和ecm分別在0.1%和0.1%的水平下顯著,說明從短期角度看二者有關系。因此兩個變量貨幣量M2和國內生產總值有著長期的均衡關系。
(五)格蘭杰因果檢驗
格蘭杰因果檢驗可以判斷兩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表3 貨幣供應量和國內生產總值的格蘭杰因果檢驗
■
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中,當P值大于0.05時,接受原假設;當P值小于0.05是,拒絕原假設。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兩行的P值均小于0.05,所以拒絕原假設。因此M2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也是M2的格蘭杰原因。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第三部分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出的結論是:我國貨幣供給量M2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貨幣供給的增加顯著的影響著經濟的增長,符合貨幣非中性理論。并且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雙向格蘭杰因果關系。針對分析結果給出以下建議:
(一)提高貨幣政策調控能力
為了提高貨幣政策調控經濟的能力,需要全面掌握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有效結合使用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yè)務以及窗口指導調控經濟,以此促進宏觀經濟的平穩(wěn)發(fā)展。
(二)配合使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適度調整貨幣供應量的增速
我國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在短期內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在樣本期內,貨幣供應量的增速仍然高于經濟增長的速度,這可能引起通貨膨脹,對國民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政府還應當利用貨幣政策以外的其它調控手段,盡量減緩貨幣供應量的過快增長,維持現有的經濟增長速度。
(三)加快利率市場化,使利率成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我國的金融市場發(fā)展迅速和金融工具的種類不斷增多,使貨幣的形式不斷多樣化。在這種情形下,貨幣供應量的可控性和可測性將逐漸降低。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除了貨幣供應量,利率也是可以考慮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經濟變量。加快利率市場化,使之成為可行的中介目標,將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王靜,魏先華.我國貨幣供給內生性問題的實證分析[J].當代財經,2012(6).
[2]郭文旌,周磊.中國貨幣供給內生性的實證檢驗[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8(1).
[3]王俊杰.中國貨幣供給內生性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情況,2008(6).
[4]劉春季.我國貨幣中性的實證研究[J].商業(yè)研究,2011(10).
[5]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作者簡介:王瑩(1992-),女,漢族,甘肅慶陽人,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就讀于西安財經學院,研究方向:農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