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王映雪
猶加敦半島:瑪雅文明的源頭
文/圖:王映雪
一直以來對瑪雅文明都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向往和崇敬。她如古埃及文明一般神秘,又似古羅馬文明一樣永恒,是人類歷史上最為璀璨的文明之一。甚至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21世紀,瑪雅人的文化及智慧也依然閃耀光輝,未被遺忘。不論是詹姆斯·卡梅隆的電影《阿凡達》中的藍皮膚納威人部落,還是瑪雅歷法中關(guān)于末世的預(yù)言,都滲透在現(xiàn)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于我們的潛意識中?,斞盼拿麟m然神秘,卻并不遙遠。
城堡
四女香爐
懷著這份長久的好奇,我開啟了瑪雅文明的故鄉(xiāng)——猶加敦半島(Yucatán Peninsula)的旅程。猶加敦半島坐落于墨西哥東南部,東靠加勒比海,西臨墨西哥灣,不僅有陽光明媚、美輪美奐的沙灘,也有大片瑪雅考古遺跡和大量珍貴的出土文物,由此成為全世界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公元前3000年便出現(xiàn)了瑪雅人的村莊,在此后的幾千年里更見證了多個瑪雅城市的興衰,直到公元17世紀最后一個獨立的瑪雅城市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毀。截至今天,仍有許多瑪雅人的后代居住在村莊里,在墨西哥政府的支持下延續(xù)著他們古老而燦爛的文明。猶加敦半島,既是瑪雅文明的源頭,又是明珠!
瑪雅人生活在與我們截然不同的歷史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中,他們的許多文化習俗和思考方式也與現(xiàn)代人大相徑庭 。正如電影《阿凡達》中人類難以理解納威人對大自然的愛護和對大地之母愛娃的崇拜一般,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與瑪雅人之間也必定存在理解的隔閡 。為了跨越這一隔閡,我選擇首先前往坎昆考古博物館去近距離觀賞瑪雅藝術(shù),以此了解瑪雅人的內(nèi)心世界 。
在坎昆考古博物館展出的許多出土文物中,奇特而生動的人臉形象十分常見。在金塔納羅奧州出土的一個香爐的頂部裝飾著四個抽象性的女性人物,她們的手與頂部邊緣緊貼,仿佛從四個方向一齊守護著眼前的香爐??粗呐鷦拥男蜗螅也唤胂笤?jīng)使用此香爐的瑪雅人,是否也是這樣一群虔誠的婦女,每日結(jié)伴焚香供神。相比之下,在猶加敦半島另外一個瑪雅遺址帕倫克(Palenque)出土的兩個香爐描繪了更加夸張、有戲劇性的人臉,讓人聯(lián)想到日本能劇中的面具。與四女不同,這兩個香爐上的人臉象征的是神明,每個香爐可能是為了供奉一個特定的神明而特別設(shè)計的,可見瑪雅人對儀式和信仰的重視 。這種人面香爐是將事先備好的人臉模具印在爐身上制成的,這種生產(chǎn)工序簡單,節(jié)省了大量時間,方便批量加工,這說明此類人面香爐可能在瑪雅社會中被廣泛使用。
羽蛇
雖然現(xiàn)代人一談起“藝術(shù)”想到的可能都是博物館、美術(shù)館中的藏品, 但對瑪雅人來說,藝術(shù)從根本意義上來說是人的一種表達方式以及與神明溝通的一種媒介。這些精美的香爐不僅反映了宗教儀式在瑪雅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也代表了瑪雅經(jīng)濟的發(fā)達程度。只有在經(jīng)濟發(fā)展到超越滿足溫飽的時候,一個社會才會開始投入資源到超越實用性的用品上??怖タ脊挪┪镳^中各式各樣精美的工藝品訴說著瑪雅社會經(jīng)濟、宗教、文化高度發(fā)展的故事。
與博物館或藝術(shù)館不同,考古遺址將古人遺留下來的痕跡,不經(jīng)過多的人為干涉,以更加真實的面貌呈現(xiàn)在參觀者眼前。想要切身感受瑪雅人曾經(jīng)生活的世界,參觀瑪雅遺址必不可少。我的下一站便是奇琴伊察(Chichén Itzá), 這是公元6世紀到10世紀瑪雅的主要城市,其古城遺址與中國的萬里長城、羅馬的競技場等一起名列世界新七大奇跡。
與博物館里的瑪雅香爐不同,奇琴伊察的美,建立在一種更為宏大的規(guī)模上。古城遺址中最宏偉的便是坐落在城中心的城堡(西班牙語El Castillo)。在明媚的陽光和清澈的藍天襯托下,偌大的城堡巍然聳立,氣勢磅礴,令我馬上聯(lián)想到了埃及開羅郊外佇立了千年的法老金字塔。因為外形的類似,許多當?shù)厝撕陀慰投及殉潜そ凶觥敖鹱炙?,但其實這一叫法并不正確。埃及的金字塔是存放王族遺骸的墓葬,而奇琴伊察的城堡則是祀奉庫庫爾坎神(Kukulkan)的寺廟。在特定的時日進行祭祀時,瑪雅人的主祭司會踏上城堡高聳威嚴的臺階,步入頂部的主殿與神靈溝通,為民眾祈福。在現(xiàn)代都市中,坐落于市中心的建筑一般是商業(yè)大樓或者電視塔,而在瑪雅人的城市中心,最宏偉的建筑卻是一個祭祀場所,可見在瑪雅人的生活中,與精神世界的聯(lián)系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對瑪雅人來說,城堡不僅僅是簡單的建筑。城堡的每一面有18個大臺階,象征著瑪雅歷法一年中的18個月份。每一面中央的臺階有91級,四面加起來一共364級,再加上頂層的主殿算1級,一共365級,象征著瑪雅歷法一年的天數(shù)。也就是說,瑪雅人把自己對時間的掌握、對宇宙的理解通過建筑的方式具象化了。庫庫爾坎神的化身羽蛇也出現(xiàn)在奇琴伊察的許多建筑中。由此可見瑪雅人的建筑不僅滿足了實際性的物質(zhì)需求,也是意識形態(tài)、精神追求的表達。
在城堡附近的遺跡上,許多蜥蜴在悠閑地曬著太陽,雖然仍在春季,奇琴伊察的氣溫卻足以讓人大汗淋漓。猶加敦半島是石灰?guī)r地質(zhì)結(jié)構(gòu),地表幾乎沒有河流,在這樣的氣候中, 可靠的水源對瑪雅人來說極其珍貴。天然溶井(Cenote)是猶加敦半島上獨特的地貌,是由于地表石灰?guī)r自然坍塌暴露出地下河的垂直洞穴。作為瑪雅人唯一可靠的生活用水來源,溶井在瑪雅文化中成為了神圣的所在。奇琴伊察在瑪雅語中的意思便是“在伊察的水井口”,指的正是提供水源的天然溶井。傳說奇琴伊察城內(nèi)有多達5個溶井,甚至城中心的城堡也是建在一口神圣的溶井之上。
除了提供水源這一實際用途以外,天然溶井在瑪雅人的生活中還扮演著另一重要的角色。在奇琴伊察最大的天然溶井中,考古學(xué)家們發(fā)現(xiàn)了大量珍貴物品,如用玉石加工成的飾品,以及許多人類骨骸,尤其是6-12 歲兒童的骨骸。這些發(fā)現(xiàn)說明這個溶井也曾是瑪雅人用于投放祭品獻給神明的圣井。為什么年幼的兒童在人祭中占大多數(shù)呢?其實這并不是因為瑪雅人有殘忍地殺害兒童的習俗,而是因為在古代醫(yī)療并不發(fā)達時,兒童的病死亡率極高,把無法救治的人作為人祭丟入圣井中對瑪雅人來說是最好的救贖。因為文化的不同,人對生與死的觀念也有所不同。對瑪雅人來說,人與神所存在的精神世界是緊密相連的。如果人死后能得到神明的庇護,那么死本身是無可畏懼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有許多疼愛子女的瑪雅人曾將自己病危的孩子投入圣井,請求神明的救贖。
蜥蜴
天然溶井
圖盧姆
骷髏平臺
球場石雕
瑪雅人最具有戲劇性的祭祀,還屬他們獨特的球技競賽。跟現(xiàn)代球賽不一樣的是,瑪雅的球賽是為了祭神而舉行的。奇琴伊察擁有一個長168米、寬70米的球場,是中美洲現(xiàn)存最大的古瑪雅球場。觀眾們坐在球場兩側(cè)筑起的高墻上觀看兩隊球員競技,率先把橡膠球踢入對方墻上圓圈里的一方得勝,獲取勝利一方的隊長將作為祭品獻給神明。球場兩邊高墻的石雕生動地描繪了這一儀式:左側(cè)跪在地面的青年男子正是獲得勝利隊伍的隊長,在他的頭被祭司割下的瞬間,血液從他的頸部噴涌而出,化為九條圣蛇飛向天空。球場旁有一個露天平臺,側(cè)面雕刻著一排排整齊地被串在木架上的骷髏頭。在平臺的上方,瑪雅的祭司會把每次在球賽中被選為祭品的頭顱一個一個串在木架上長期放置,獻給神明。從我們的觀點來看,輸者受懲罰似乎才是常理,為何瑪雅人要把贏的一方當作祭品?這是因為在瑪雅文化中,成為祭品是一件極為光榮的事,許多權(quán)貴家族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球賽中勝出,繼而被選為完成這一神圣使命的人。這與我們現(xiàn)今的價值觀迥然不同,因為瑪雅人堅信人與神靈的世界是緊密相連的,人死后靈魂仍然存在。在瑪雅人的眼里,世界本就是物質(zhì)與精神相互交融的,他們眼睛所看到的美,創(chuàng)作出來的建筑與藝術(shù),自然也與我們風格不一。
坐落在奇琴伊察以東,加勒比海海岸上的圖盧姆(Tulum)是最后一個瑪雅人活動的城市, 在公元13到15世紀達到鼎盛時期。雖然城市規(guī)模遠不及奇琴伊察,但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使圖盧姆成為了瑪雅人重要的港口城市和貿(mào)易中心。這一時期的瑪雅人還未采用統(tǒng)一的貨幣,而是使用鹽、巧克力和貝殼等物品進行交易。
圖盧姆的瑪雅人依靠廣袤的森林和浩瀚的海洋生活,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剛進入考古區(qū),我便迎面見到了一棵巨大的吉貝樹(Ceiba tree),一種熱帶獨有的爪哇木棉屬的落葉大喬木植物,擁有筆直而粗壯的主干和繁密的枝葉,它的果實中富含植物纖維,是制作衣物的重要材料。吉貝樹在瑪雅人的信仰中有著獨特的位置,被稱為世界樹(central world tree)或生命之樹(tree of life)。在電影《阿凡達》里,居住在潘多拉星上的土著納威人為了保護他們的家園樹(Hometree),與人類展開大戰(zhàn)。這棵世代守護著納威人家園的樹的原型便是瑪雅文明中的吉貝樹。在瑪雅人的信仰中,吉貝樹的枝葉連接天界,主干代表人界,而根部通向冥界席巴巴(Xibalba),是連接三界的神樹,許多祭祀典禮都會在吉貝樹周圍舉行。在瑪雅建筑中能經(jīng)常見到十字架的形狀,這不是基督教的十字架,而是吉貝樹的象征。
瑪雅文明的奇妙之處是它與其他古文明的共通性,可以說瑪雅文明是了解各種人類古文明的一扇窗口。世界樹這一概念不僅存在于瑪雅文明,也出現(xiàn)在中國古代,這便是所謂的扶桑樹。扶桑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東方靈地之一,扶桑樹在《論衡·說日篇》中,是日出之地,后羿便是在這里幫助堯帝射下了九個太陽,將人民從酷熱難耐的氣候中拯救出來。法國漢學(xué)家德金(Joseph de Guignes)認為據(jù)史料記載,扶桑很有可能就在現(xiàn)在墨西哥境內(nèi)。也就是說,中國的扶桑樹原型有可能就是墨西哥瑪雅文明中的吉貝樹。與吉貝樹一樣,中國神話中的扶桑樹也是連通天界、人界、冥界的大門。此外,世界樹的概念也存在于日本、印度、埃及的早期文明中。
作為瑪雅人最后的城市,圖盧姆也見證了古瑪雅文明的尾聲。當16世紀居住在圖盧姆的瑪雅人第一次看到海上西班牙殖民者的船只時,是否預(yù)言到了瑪雅文明走向衰落的命運?他們是否在面朝大海的神殿中祈禱,在被迫離棄圖盧姆時內(nèi)心是憤恨抑或是坦然?還是說,像《阿凡達》里的納威人受到人類威脅時拼死守護家園樹一樣,瑪雅人也曾經(jīng)歷過史詩般的戰(zhàn)斗?即使在圖盧姆的遺跡中思考再三,我也永遠無法知道這些塵封已久的歷史,只能在我的想象中與瑪雅人對話。
從瑪雅文明的起源到今日,漫長的5000年時光已經(jīng)過去,瑪雅人的歷史演變?yōu)閭髡f,他們存在過的每一處印跡仍是人們饒有興致討論的話題。漫步猶加敦半島這片古老的土地,徜徉在飽經(jīng)風霜的一處處遺跡中,我仿佛能看到千年前瑪雅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構(gòu)建一個物質(zhì)與精神水乳交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這里的藝術(shù)和建筑,甚至一草一木,都被賦予獨特的意義,成為瑪雅人與自然和神明溝通的橋梁。見證瑪雅文明的輝煌深深影響了我對美和藝術(shù)的看法:也許人對美的感知和對藝術(shù)的需求,本就是一種超脫自身居住的狹隘物質(zhì)世界、與更高次元連接的本能,是一種自我表達,更是一種自我超越。
(編輯/劉星辰)
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