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海
一、大棚猴腿孢子苗規(guī)模化繁育
(一)孢子采集與保存
1、采集時期:小興安嶺地區(qū)采集猴腿孢子時期為8月下旬~9月上旬。
2、采集技術:猴腿孢子囊群煙黃色,在葉背葉脈兩旁呈對八字排列。當孢子囊群深褐色尚未彈射時,在晴天上午用剪刀將葉片大、孢子囊飽滿的孢子葉整片采下,置于室內(nèi)自然干燥,2~3天孢子散落后,過篩去雜裝入硫酸紙袋或玻璃容器中備用。
3、保存方法:可在室溫、冷藏(4℃)、冷凍(-20℃)條件下保存,室溫保存1年活性較高,冷藏、冷凍2年內(nèi)萌發(fā)能力仍然很強。
(二)孢子直播
1、播孢準備
(1)基質配備與草籽滅活 將山地土與腐熟草炭土粉碎后過細篩,按1:1(體積比)混勻,每10~15kg裝1編織袋。將袋內(nèi)基質用常壓蒸汽鍋爐進行草籽滅活,擺袋時要留有間隙,100℃處理3~4小時后取出備用。
(2)育苗床準備 3月中旬扣棚增溫,安裝霧化噴灌系統(tǒng),土壤化凍20cm后,整平壓實,中間南北做60cm寬步道,東西向做275cm×88cm×5cm苗床,床間作業(yè)道12cm,苗床澆透底水抹平,用1%硫酸亞鐵、1%高錳酸鉀或40%福爾馬林溶液對苗床和步道消毒后平鋪規(guī)格58cm×28cm×2.5cm的育苗盤。將基質裝入育苗盤,高度2.5~3cm,澆足底水,壓平。播孢前育苗棚要進行消毒處理,每畝用80%敵敵畏乳油250g拌上鋸末與2000~3000g硫磺粉混合,分10處點燃進行熏蒸消毒,密封一晝夜后放風,待無味后播孢。
2、播孢
(1)播孢時期 4月中下旬和8月中下旬播孢為宜。春季播孢,當年可長成營養(yǎng)植株。
(2)播孢量 0.25g/m2,播孢前20天做萌發(fā)試驗以確定孢子萌發(fā)能力,當年采集的孢子可適當少播,常溫保存超過1年的應加大播孢量。
(3)播孢方法 一是紗布撒播法:把孢子裹放在7~8層醫(yī)用紗布上,均勻抖動播孢;二是液體噴播法:可用電動噴霧器(15L),根據(jù)播孢面積求出孢子用量,測量每個噴施器能均勻噴施面積,再計算出容器應裝入孢子量,將孢子放入噴霧器內(nèi),加入500ml羧甲基纖維素懸浮液(1kg加50kg水的比例配制),再加滿水,搖勻使孢子均勻懸?。ㄟ@樣孢子在液體中的位置不再變化),然后均勻地噴灑于床面上。用8號線做高50cm拱棚,上覆0.004~0.008mm聚乙烯地膜,進入三段程序化育苗管理階段(即原葉體形成、孢子體促成和壯苗培育)。
(三)播孢后管理
播孢后至原葉體初期(約30%原葉體形成)不需特殊管理。原葉體中后期開始噴霧淋濕,以噴濕原葉體為準,每天4~5次,還要揭膜通風,前一周白天通風2~3次,而后只需晚上蓋薄膜。當孢子體苗形成30%以上時開始控溫降濕,撤除小拱棚,棚膜外覆蓋50%~70%的遮陽網(wǎng),棚膜中部卷起通風降溫,溫度保持20~2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80%以上,田間持水量保持50%~60%。用多菌靈、惡霉靈、農(nóng)用鏈霉素防治細菌、真菌等雜菌危害。原葉體中后期噴施300mg/L赤霉素促發(fā)孢子體。當孢子體苗長出2~3片葉,葉長5cm時可進行移栽。
(四)孢子體壯苗培育
1、基質準備:采用山地土和草炭土(1:1)混合基質。
2、分苗移栽:直接移栽至露地苗床或分苗容器內(nèi)。
(1)露地苗床移植 選擇排水方便、背風向陽的棕壤土地塊,畝施腐熟農(nóng)家肥2000~3000kg、磷酸二銨10~15kg、硫酸鉀5~7.5kg或多元復合肥10~15kg,耕翻后做成寬100cm、高10cm的平整移栽苗床,澆透水后挖10cm×10cm小穴,每穴帶土坨栽2~3株,澆透水,遮上透光率30%~50%的遮陽網(wǎng)。
(2)容器移植 用10cm×10cm的營養(yǎng)缽,每穴2~3株,移栽后澆透水,并放置在遮陰棚內(nèi)。
3、分苗后管理:通風和噴灌控制溫濕度,溫度不高于30℃。緩苗后,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2~3次,及時清除雜草。孢子體苗株高12~14cm、4~6個葉柄時可林下植栽。
二、林下高密度栽培
(一)選擇適宜林地
選擇針闊混交林林緣、闊葉林林下緩坡低洼潮濕有猴腿分布的原生境地塊,郁閉度40%~60%,要求土壤為典型的草甸土、暗棕壤,微酸性,pH值5.5~6.5。
(二)人工種苗補植
頭年秋季至上凍前首先清除地上部枯枝落葉及雜草、雜物。裸根苗可在春秋兩季休眠期內(nèi)定植,容器苗在墑情好時定植。根據(jù)野生猴腿的分布狀況采取見縫插針的方式穴狀整地,按株行距30cm×35cm挖20×20cm的穴,畝保苗6000株。
(三)撫育管理
植苗后頭2年,在雪融后植株萌發(fā)前、7月中旬和8月上中旬各刀撫一次,割除植株干枯葉柄、灌木和雜草,之后每年撫育1次。將割除的灌木及雜草均勻覆蓋在栽培地上以提高土壤有機質、抑制雜草再生、保持土壤水分。
(四)采收
1、采收時期:栽后第3年始收,每年5~6月采收。
2、采收方法及次數(shù):葉柄長至15~22cm,拳狀葉時采收,于上午9時前從貼近地表的葉柄基部用手一根一根折下,在折斷處蘸泥土,放于墊有青草的筐內(nèi)。栽后第3年當年只采收一次,以后每年采收應采大留小,每次最多只能采收2/3~3/4,采收后12d左右采收第2次,一年采收2次以內(nèi)產(chǎn)量和品質最佳。按不同長度、色澤分類扎捆,儲存于陰涼處,2~3天內(nèi)盡快銷售或運至加工地點加工。
(作者單位:153038黑龍江省伊春市烏伊嶺區(qū)農(nóng)業(y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