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2016年3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但是前一陣朋友圈又熱聊起家長能不能打孩子。有家長說,當然不能打,這都什么時代了;有家長說,當然要打,小孩子懂什么,不重重懲戒一下他,他不長記性!比“反家暴法”更早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也明確規(guī)定體罰違法,可還有這話題出來,可見現(xiàn)代家庭教育觀念與整體環(huán)境的乏力。
體罰被禁止,反家暴更被立法。那今天的父母又當如何具足智慧,在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面前,教子成人,助子成才?
古代親子關系,
一部暴力血淚史
主張體罰合法、可以動手打孩子的諸君,可以輕易搬出很多前人言行佐證。
譬如《弟子規(guī)》中最引發(fā)爭議的段落:“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p>
這話賦予父母以絕對權利,非但對子女可以呼來喚去頤指氣使,哪怕自己有錯了子女來指正,還必須要和顏悅色的,子女被打也不許抱怨。
又有“二十四孝”故事云,父母久病不愈,兒子求醫(yī)無門時,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湯獻給父母,叫做“割股療親”。還有割手臂、兩肋、胸乳的……據說無不藥到病除。當然也有意外,父子雙雙喪命的。但這些故事得以傳承多年,無非宣揚著以家族整體利益與家族榮譽為最高宗旨的宗法觀念,所以子女無條件盡孝,命也可合。
還有更極端的上古傳說,哪吒打死了龍王三太子,龍王奏請玉帝要捉他父母,這叛逆小子哪吒雖然天不怕地不怕,為免連累父母,競做出了“拆肉還母,拆骨還父”的事,何其慘烈的瀟灑。
由是可見,古代文化中,對于“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的理解衍生出來的含義即是,身體可為父母意志任意使用。
再看家族內部對成員的處置,家法伺候是專用術語,杖責沉潭之類也不鮮見。而私塾先生那里呢,戒尺是必備物件,更有各種衍生手段??纯词窌路鸾涑咭泊虺隽瞬簧偃瞬?。
多么痛的領悟!
由是可見,至今仍有人嚷著要恢復體罰權,是多么正?!吘顾浬敲炊嗄?。
反觀舊制度:依賴共生犧牲個體利益
再論家族懲戒制度,除維護社會公序良俗外,還有相當部分是基于家族自身利益與當權者權威的。如各種禮教禁忌,一經觸犯,就被整個家族全體成員排斥,甚至處死。
上述種種戒條,無不建立在一個潛藏的前提之上:整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團隊決策大于個人意見。面對一切整體利益,個人必須服從、犧牲。
然而這所謂的整體利益,往往掌握在個人手里,并使掌權者自以為真理化身,如父母師長,天生就可以“我比你懂的多”、“我這是為你好”,而對學子任意下旨。
干百年前,當人類社會的基本模式主要為農耕形式,青少年在家務農或求學,通過社會學習交流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很小,個人能力上很難短時間超越父母長輩。而人際禮儀與社交規(guī)范的產生與完善也有賴于家族力量(對榮譽、名聲的重視)來貫徹時,不可諱言,上述諸多基于“孝道”而產生的理念,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它使得每一個體的相對安全感、歸屬感得以保障,也保障了各自利益集團的有序運作。
古代種種體罰,是特殊歷史時空的產物,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有其積極意義。
即便今天,以執(zhí)法甚嚴著稱的新加坡也還有鞭刑存在。部分違法行為人會被皮鞭抽打至皮開肉綻,留下永久疤痕,不可謂不痛。這一“酷刑”存在保障了當?shù)剡`法犯罪率較之其他地區(qū)要低。同時,其執(zhí)法方式、處罰力度等級之類,也都有公開透明的規(guī)范,以保無人徇私舞弊。雖然這一“酷刑”常被許多國家指責是沒有人權,新加坡仍在認真執(zhí)行,以求維護社會秩序之高效。
施暴成才遺恨深遠
但時代發(fā)展到今天,人類社會從追求整體利益以保生存的格局,轉變到支持個體探索,更倡導獨立自主意義的喚醒,針對孩童施以體罰這一舊習,其弊端也日漸為人指責。
其被指責最深的,即是孩子被體罰容易留下心理創(chuàng)傷,影響其今后人生幸福感的建立。
如名主持人董卿,是嚴父教育出來的能干女兒,可這些能干并不能抹煞她回顧往事時的痛苦。在一次節(jié)目中回憶起童年經歷時,她當場痛哭。父親對她管教甚嚴,希望她溫柔乖巧,每天在家看書寫字,不許到學校唱歌跳舞。每天只許照一次鏡子,不許穿花花綠綠的衣服,甚至不讓媽媽給她買新衣服。暑假時就把她送去朋友的工廠里打工,是真干活。父親一心想把女兒塑造成氣質端莊的“淑女”,培養(yǎng)出的卻是性格倔強、非常逆反的孩子。初中畢業(yè)時,她想報考浙江省藝術學校,遭到父親的反對。父親開始說教時,她忍無可忍出言頂撞,父女倆對吼,董卿競摔碗與父親對打。從小到大挨過父親很多次打,這第一次“對打”讓董卿記憶深刻,很多年后回憶起來,還淚流滿面。
董卿說她事后還試圖“自殺”威嚇父母,在六樓家中的陽臺上寫一行字:“活著還有什么意思?”既是寫給自己,也是寫給父母看,想嚇唬他們。
無法想象,若類似的父女>中突再度發(fā)生,女兒不敵強父,被迫屈從之后,會不會走極端?
新聞報道中,孩子因不堪父母責罰、暴力而自殺的例子不少。人們喜愛在這類事件發(fā)生后,稱那些走上絕路的孩子太脆弱,卻鮮有人知他們在做出絕望選擇之前,內心壓抑了多少憤怒不甘——而這些,曾被稱為“堅強”。
也有些受到隱形家暴“冷落”的孩子,在自己為人父母或成家立業(yè)后,又成施暴者。
如瘋狂英語創(chuàng)始人李陽,其外籍妻子因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而選擇公開求助。媒體采訪關注后發(fā)現(xiàn),這位事業(yè)有成者,童年缺少父母陪伴,跟隨祖輩長大。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是疏離的?!靶r候父親偶爾回來一次,跟我說,今晚去我床上睡覺吧!我就全身緊張,發(fā)抖起雞皮疙瘩?!?/p>
之后在事業(yè)上的拼命進取,未嘗不是在以另一種方式對抗這份孤獨與無依感。恰如李陽妻子所說,雖然他面對家暴一事認錯,并迅速以“反家暴代言人”身份公開活動,并不代表他的內心真正完整——或又是習慣性地以另一種“公眾人物”的光環(huán),來逃避面對內心。
團體中的秩序與完整是要的,個體的尊嚴與幸福也是要的。今天的教育者應當如何做?或可從兩本書的書名中借鑒智慧,其一為《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其二為《慢慢慢慢慢慢走》。
意思是一樣的,指向核心略有不同。前者,蝸牛既是處于成長期的孩子,也是新時代面臨更多挑戰(zhàn)的父母師長;在智慧生起的路上,對孩子的耐心與信心,非常重要。
后者呢,更多體現(xiàn)一種心態(tài):人生難免有各種問題,何不把這不斷探索、不斷修正的歷程,當作一次旅行?畢竟,放松心態(tài),彼此尊重,相互信任,是有效教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