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
從古至今,每個時代都有它特有的時代精神,我們每經(jīng)歷一個朝代的更迭,就要經(jīng)歷一次那個時代的精神洗禮。雖說時間會帶走一切,但在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是帶不走的,也無法更改的,總有些精神是歷史無法磨滅的,歷史的沉淀反而會讓其更加歷久彌新,比如文人的氣節(jié)。古代文人有著崇高的使命感。他們把氣節(jié)看得比生命還重。他們展現(xiàn)出來的這種氣節(jié),讓無數(shù)人引以為豪。從屈原到陶淵明,再到李白、蘇軾……時代不斷更迭,他們身上的氣節(jié)與擔(dān)當(dāng)卻是一脈相承。一代代文人,舍身取義,當(dāng)仁不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書生氣節(jié),始終有其存在的意義。
伯夷與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想立叔齊為君,而等到孤竹君死后,叔齊又讓位給了長兄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意愿?!庇谑撬芙^了。然而,叔齊并不肯繼承君位。人們只好立他們的另一個兄弟為君。正當(dāng)這個時候,伯夷與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敬養(yǎng)老人,便商量著去投奔他。等到他們到達的時候,西伯姬昌已經(jīng)死了,他的兒子武王用車載著靈牌,尊他為文王,正向東進發(fā),討伐紂王。伯夷與叔齊拉住武王戰(zhàn)馬并勸阻說:“父親死了尚未安葬,就動起干戈來,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而殺害君王,能說得上是仁嗎?”武王身邊的人想殺死他們,而太公姜尚卻說:“這是兩位義士啊!”他扶他們起身,并將其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亂以后,天下都?xì)w順于周朝,而伯夷與叔齊以此為恥,堅持不吃周朝的糧食,并隱居于首陽山,采集薇蕨來充饑。待到餓得快要死的時候,他們作了一首歌,歌詞是這樣的:“登上首陽山,采薇來就餐,殘暴代殘暴,不知錯無邊?神農(nóng)虞夏死,我欲歸附難!可嘆死期近,生命已衰殘!”兩人就這樣餓死在首陽山。
伯夷與叔齊為了自己堅持的理想信念而死,但他們求仁得仁的這種態(tài)度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敬仰。
東晉詩人陶淵明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而善于著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jǐn),自得于真性情。因為考慮親人年邁,家里貧窮,于是他做了州祭酒的小官,但是他不能忍受官吏這個職務(wù),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
州里聘用他為主簿,他不去,自己種田來養(yǎng)活自己,于是得了身體虛弱的病。只好又去做了鎮(zhèn)軍、建威參軍的小官,陶淵明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他對親戚朋友說:“我只想做個文官,來掙些補貼家用的錢?!惫苓@些事的人聽說了,就任用他為彭澤令。
這是陶淵明最后一次做官,此時,他已過不惑之年,在朋友的勸說下,他又出任了彭澤縣令。有一次,縣里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yīng)當(dāng)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后長長嘆了一口氣,說:“我不愿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給這些家伙獻殷勤?!闭f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dāng)彭澤縣令,不過80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yuǎn)脫離了官場。
陶淵明因 “不為五斗米折腰”,從而獲得了人格的尊嚴(yán),也獲得了心靈的自由,在為后人留下寶貴文學(xué)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fēng)亮節(jié),成為中國歷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文學(xué)家?!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則使文天祥名垂青史。
文天祥從小就喜歡讀書,尤其愛讀忠臣烈士的傳記。他21歲考中狀元。這時,他的父親病死了。文天祥按照當(dāng)時的慣例,在家守孝3年后,才入京做官。當(dāng)時,蒙古統(tǒng)治者正不斷向南進犯?;鹿俣纬贾鲝堖w都逃跑。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并提出御敵的辦法。但宋理宗寵信董宋臣,于是對文天祥的奏疏置之不理。后來,文天祥又得罪了當(dāng)權(quán)的奸臣賈似道,被迫棄官回鄉(xiāng)。之后他有時做官,有時罷官,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
后來,蒙古統(tǒng)治者改國號為元,向南宋大舉進攻。3年后,元軍攻陷襄、樊兩城,沿江東下。文天祥在江西聽說形勢危急,就變賣家產(chǎn)充當(dāng)軍費,組織義軍,入衛(wèi)臨安。元軍很快就打到臨安附近,南宋朝廷中的官員紛紛逃跑。這時,文天祥任右丞相,前往元軍營談判,不料被元軍扣留。在押往北方的路上,文天祥在鎮(zhèn)江逃脫了。他歷盡艱險,經(jīng)揚州、高郵、泰州等地,由海路南下,到福建和張世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接著,他又到江西一帶,招兵買馬,并收復(fù)了一些州縣。可是,雙方力量實在太懸殊。不久,他就被元軍打敗,退入廣東。1278年,他在海豐附近的五坡嶺兵敗被俘。他當(dāng)即服毒自殺,未成功,又落到了元軍手里。
文天祥被俘后,元將張弘范逼他寫信向張世杰招降。他嚴(yán)詞拒絕,在紙上寫下了自己所作的《過零丁洋》,用來表示自己不屈的意志。
后來,他又被押送到大都。路上他絕食8天,之后又被囚禁在大都一個潮濕陰暗的監(jiān)牢里4年,受盡苦難和折磨,但他始終不變節(jié)。在牢中,他寫了許多光輝的詩篇,流傳千古的《正氣歌》便是其中之一。他在這首詩中敘述了許多歷史人物的事例來勉勵自己,所有這一切都體現(xiàn)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文天祥堅決抵抗元軍的進犯,被俘后始終不動搖,不屈服。最后以死報國,正氣凜然。長期以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一直受到人們的贊揚和敬仰。
順治二年四月,清軍攻到了離揚州城只有30里的地方。正在抵擋左良玉進攻的史可法得到消息,心急如焚,連護衛(wèi)都來不及帶,只率領(lǐng)幾個仆從,騎上快馬,連夜趕回了揚州。
史可法是個為人正直、做官廉潔的人。馬士英忌恨史可法的威望,便慫恿福王把他派到揚州督師。當(dāng)時,多爾袞想借助史可法的聲望平定江南,一再寫信勸他降清,都被史可法斷然拒絕。
這一次,史可法趕回?fù)P州,馬上派人四處調(diào)兵??墒歉麈?zhèn)將領(lǐng)都擁兵觀望,拒不聽命。只有總兵劉肇基率領(lǐng)兩千人來到揚州救援。史可法見兵力太弱,無法擊退清軍,就命令劉肇基將部隊開入城內(nèi),緊閉城門,準(zhǔn)備守城。
史可法身披鎧甲,手持寶劍,親自和劉肇基在城墻上指揮。他們把百姓也組織了起來,青壯年男子登城站崗,老年人和婦女燒水煮飯,揚州城的軍民決心與敵人血戰(zhàn)一場。
清軍統(tǒng)帥多鐸很敬重史可法的為人,好幾次寫信勸他投降,史可法連信封也不打開,就扔到了一邊。多鐸見勸降沒用,就下令用大炮猛轟揚州城,城內(nèi)軍民傷亡慘重。
史可法知道事情不會有轉(zhuǎn)機了,就下決心與揚州城共存亡。他寫信給母親和妻子,表示自己要以身殉國,又叮囑部將史德威說:“我死之后,請把我埋在太祖皇帝墓側(cè)。如果實在不行,就把我埋在揚州城外的梅花嶺!”
到了第七天,城西北角“轟”地一聲,像地裂山崩一樣,城墻被炮火轟塌了。清軍像潮水般從城墻缺口涌進城里。將士們跟清軍短兵相接,在街巷里展開了肉搏戰(zhàn)。他們堅持到最后,沒有一個人投降,全部壯烈犧牲。劉肇基也在巷戰(zhàn)中被殺。最終,史可法被清軍俘獲后從容就義。
作為當(dāng)代青少年的我們更需要秉承古人的優(yōu)秀品德,承先賢遺志,將這種文人氣節(jié)發(fā)揚光大,做一個有氣節(jié)、有擔(dān)當(dāng)?shù)男聲r代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