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 要:世界各國的檢察制度形成各有各的原因,產生的背景、內容都不是完全相同,而檢察制度所依托的文化也不盡相同,我國現(xiàn)代意義的檢察制度始于清末,基本照搬了大陸法系國家的檢察制度,隨著清王朝覆滅,但檢察制度并未煙消云散,在民國時期得到傳承,到我國建國初期,又大量借鑒了前蘇聯(lián)的檢察制度,我國現(xiàn)行的檢察制度的產生是受到多種法制文化的影響和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而建立,那么我國檢察制度文化到底出在何處?
關鍵詞:檢察制度;御史;文化
一、中國檢察制度開端
中國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檢察制度始于清末光緒年間的仿形憲法,仿大陸法系國家的檢察體制,多以日本為參照,在大理院內設總監(jiān)察廳,下轄高等、地方、初級檢察廳,對檢察機關的編制,檢察官的任用、級別與待遇都做了詳盡的規(guī)定,同時規(guī)定檢察官具有刑事偵查與調查權、提起公訴權、調度司法警察權、監(jiān)督審判權、監(jiān)督刑罰執(zhí)行權等六項主要權力,雖全面繼受了大陸法系國家德日等國的先進檢察制度,但清末仿形憲法并非是為了廢除封建制度,推行新的社會制度,而是想利用現(xiàn)代法制延續(xù)封建統(tǒng)治,既無一種先進的社會思想作引導,也無良好的法制環(huán)境與文化作依托,很快清王朝預備立憲失敗,走向覆滅,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檢察制度還未來得及在全國推廣。
可見最開始我國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檢察制度完全是舶來品,那么我國的檢察制度所依托的文化難道也是西方文化,難道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找不到檢察制度文化一星半點的蹤影,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二、中國檢察制度文化的古代淵源——御史制度
中國古代的御史制度,又稱之為古代的監(jiān)察制度,但御史制度是否是中國檢察制度的淵源,存在很大的爭議,無可厚非御史制度與現(xiàn)代的檢察制度有本質上的區(qū)別,但御史制度作為對官員實行司法監(jiān)督與彈劾的制度與檢察制度聯(lián)系頗深。
御史制度始于秦朝,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中央集權統(tǒng)治的基本模式,皇帝下設三公,掌管行政的丞相、掌管軍事的太尉、以及掌管皇室秘書和監(jiān)察等事務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是最高的監(jiān)察官,當時御史組織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級,分別掌管對中央和地方的糾察,御史大夫的副手為御史中丞,其職責是掌管朝廷的圖籍秘書、記事、處理直達君王的奏章,在殿中察舉違法官吏,除中央機構外,御史大夫還領導著分察地方三十六郡的監(jiān)御史,至此,御史制度成為中央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漢初御史大夫之官署稱御史府。后期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東漢稱司空),御史之長由其副職御史中丞擔任?!稘h書朱博傳》記載,御史大夫:“典正法典,總領百官,上下相監(jiān)臨?!睗h成帝時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后復舊稱,哀帝再改為大司空,與大司徒、大司馬并稱三公,東漢時改為司空,到了唐代,御史制度進一步發(fā)展,實行一臺三院制,中央設御史臺,下設三院,即臺院、殿院和察院,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監(jiān)察,一直沿襲到宋朝。到了元朝,御史臺的地位更加提高,成為與中書省、樞密院并立的三大機關之一。在地方劃分全國為二十二道監(jiān)察區(qū),諸道設“肅政廉訪史司”,同時,特設兩個分御史臺作為中央御史臺的派出機關,加強對諸道肅政廉訪史司的領導,從而形成了上自中央下至地方的一整套封建糾察系統(tǒng)。明朝改前代所設御史臺為都察院,長官為左右都御史,下設副都御史、左右僉都御史。又依十三道,分設監(jiān)察御史,巡按州縣,專事官吏的考察、舉劾。清隨明制,改以左右副都御史專為總督、巡撫的國銜(明代,都御史、副都御史都兼用作加銜),以方便其行事。
雖然古代御史的名稱有諸多變化,但從御史臺到都察院,御史具有以下的基本職權:①一般性的監(jiān)督權(進諫、糾察、監(jiān)理權,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彈劾權),其中包括對皇權的監(jiān)督;②追訴犯罪權,如三司推事、三司會審;③監(jiān)督審判權,如三司會審,明清兩代的九卿會審制度??梢钥闯鲇返臋嗔εc現(xiàn)代檢察制度下檢察官的權力有根本的區(qū)別,它本身是一種行政權力、司法權力、審判權力與檢察權力的混合體,是封建專制與控審合一下的產物。
中國古代御史制度的特點是:①衙門獨設,職權行使相對獨立的組織結構和行事方式;②御史在職務活動中相對獨立,不依附于臺院長官的內部關系;③承擔法律監(jiān)督的職責;④指控與審判不分,其權力均由衙門行使[1]??梢钥闯鲋袊糯繁O(jiān)察制度,與現(xiàn)代檢察制度有形式上和職權上的相似之處,比如都有相對獨立的組織結構與權力行使方式,都承擔了法律監(jiān)督的職能,這一點尤其值得提出,因為很多國家的檢察機關圍繞刑事公訴權構建,并沒有法律監(jiān)督的職能,但是我國將檢察機關確立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一則受前蘇聯(lián)檢察制度的影響,二則是我國古代御史制度文化的傳承,而非如同清末仿形憲法時照搬西方國家的檢察制度,一種制度建立與推廣也必須結合本國的現(xiàn)狀與當下的文化傳統(tǒng),雖然我國檢察制度起源于清末,照搬了西方的檢察制度,但是我國確立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jiān)督的制度卻受到了御史制度文化的影響,深層次的是受到了中國古代文官政治文化的影響。
三、中國當代檢察制度文化的根源
(一)我國現(xiàn)行檢察制度的來源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建國初期,無論是社會思想,還是社會制度都受到了前蘇聯(lián)很大的影響,而檢察制度作為社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借鑒移植了蘇聯(lián)以法律監(jiān)督為特點的檢察制度,結合我國傳統(tǒng)的法制思想及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同時也依托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化。
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主要來源于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主集中制制度等。其中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是建立和完善中國檢察權制度的政治基礎,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自覺運用對人民實行民主的理論,指導檢察工作,并通過法律賦予它的特有職能。為保障人民民主,必須把民主與法制相結合,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中國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的確立,也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2]。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戰(zhàn)爭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把馬列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與中國實際向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的一種科學制度,這既符合我國的國情,也符合我國的本土文化要求。只有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才能在正確的制度指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檢察制度。如果離開這一制度的指導,檢察制度必將是空中樓閣。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權組織方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指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代表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受其監(jiān)督、對其負責。中國的檢察制度是由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決定和產生的一項法律監(jiān)督制度。
民主集中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和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組織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科學的組織與決策制度。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我國一切國家機關的根本組織原則。檢察機關是國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各項檢察工作中,必然要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我國檢察機關將檢察委員會制與檢察長個人負責制有機的結合起來。
(二)我國現(xiàn)行檢察制度文化的來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必然依托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種先進文化,而制度與思想文化,是一體兩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文化作為先進文化源其優(yōu)秀的思想:①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保持高度的一致;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凝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人民意志的自由、存在和發(fā)展的自由,保障我國依法治國方針的順利實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實踐;③以和諧文化為內涵,當代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精神,以人為本的原則,是我國現(xiàn)行檢察制度文化的追求目標。
我國近代檢察制度文化是西方檢察制度文化的影響與我國古代文官文化的傳承,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隨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提出,有了這些先進的思想文化指導,中國檢察制度文化得到進一步豐富,從而建立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
參考文獻:
[1]羅漢卿.《中國檢察制度的產生、發(fā)展及其特點》.
[2]姜偉主編:《中國檢察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