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晨兵
摘 要:梁先生在其著作《尋其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一書中,從文化解釋的角度出發(fā)對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為研究法律提供了新的角度。對梁先生所認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即禮法文化的文化性格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之上,探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
關鍵詞:禮法文化;文化性格;現(xiàn)代意義
《尋其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一書是梁治平先生著述的。梁先生從文化解釋的角度出發(fā)對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這本書的核心章節(jié)是《禮法文化》,讓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禮法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時,用現(xiàn)代人的視角來看待研究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意義。
一、中國禮法文化的文化性格
《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一書從文化中探求中國古代法的精神,并把重點放在了制度的文化性格上面。梁先生用辨異的方法來探求其文化性格??v觀全書,其文化性格大致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看出:
(一)無“私法”
可以說,作者在最后總結出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特點之前,主要就是圍繞著中國古代的“私法”問題,從中國古代法的公法性格和中國不能產生“私法”兩方面,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論證了在中國古代是不會產生私法。從作者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基本性格之一,即無“私法”。
作者在開篇《家與國》中講到人與人關系改變造成了“一種渾然無外的社會關系狀態(tài),其中,無所謂個人生活,也就是說沒有私生活的領域?!薄病秱€人》和《階級》兩章,作者首先通過對家族和個人之間的關系之間的探討,得出了結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外是家的文化,孝的文化,它不承認個人的存在”。其次,通過對商人在歷史發(fā)展演變的研究,也說明了中國沒有產生私法的原因?!读x利之辨》講到中國有著兩千年歷史的義利之辨,其焦點在于私利與追求天下大公之間的矛盾和對立,義利之辨的大前提就是為了要完成去私。
(二)法律、道德與政治的融合
作者在《刑法律》中講述了法的含義的演變,得出結論,即“中國的法是具有暴力色彩的、有‘公的性格的,法即是刑,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文化特征的?!薄吨蝸y之道》中談到中國古時治亂之道的一貫精神就是人治而非法治。在《禮與法:道德的法律化》和《禮與法:法律的道德化》兩章中,從法律和道德關系角度詳細闡述了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一方面,道德訓誡具有了法律的威勢,這是道德的法律化;另一方面,法律規(guī)范同時要行道德的職能,這是法律的道德化?!?/p>
(三)以追求自然和諧為最終目標
作者在第八章《無訟》一章中談到中國無訟觀念,而無訟觀念從根源上來看是源于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念。“天道本和諧,因此人道亦平和。倘若人涉身于沖突,那便是偏離了人道之所本的天道。政府,乃至整個社會的責任,就是要通過教化,通過勸說也通過儆戒,使他們‘反人道之正,以便維持好整個社會的和諧。這樣的態(tài)度與作法,不但構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性格,而且也構成了中國古代法的出發(fā)點?!倍诘谑隆蹲匀环ā芬徽?,作者進一步通過對中國古人“自然”的解讀,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里面,禮法以及人類社會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歸根于‘自然……所有這一切,都源自于古代中國人獨特的宇宙觀,源自天道和諧的觀念,源自古代中國人對于自然和諧的不懈的追求?!?/p>
綜上所述,梁治平先生對中國傳統(tǒng)禮法文化的文化性格進行了深度的描繪,從以上的總結來看,禮法文化的文化性格是與我們現(xiàn)在的一心追求的法治文化是格格不入的,但是,我們卻不能就此承認中國傳統(tǒng)禮法文化對我們今日是毫無意義可言的。
二、中國傳統(tǒng)禮法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
(一)對中國傳統(tǒng)禮法文化中“傳統(tǒng)”的理解
梁先生傳統(tǒng)文化研究的范圍并不是完美的。他在書中的再版前言中也反思了這個問題,說道自己書中的傳統(tǒng)是“‘大傳統(tǒng),即來自國家的、統(tǒng)治者的和精英的文化傳統(tǒng),而非大眾的和民間的各種傳統(tǒng)?!币灿袑W者就認為梁先生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念,“對于鄉(xiāng)土社會的草氓百姓來說,是否同樣秉承這一價值理念呢?”。
而這個問題可以從梁先生1996年出版的《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一書得到會彌補,這本書“乃是對作為‘小傳統(tǒng)的中國清代習慣法所做的研究?!边@進一步彌補了《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的遺憾,展現(xiàn)出了不同于國家或者精英社會層面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
所以說,我們理解傳統(tǒng),不僅要從精英社會層面,也要從鄉(xiāng)土社會來看待。古代社會的復雜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今日法治的進程。只有全面看待“傳統(tǒng)”,現(xiàn)代法治才會在社會各個階層都有其生存的空間。
(二)傳統(tǒng)禮法文化的現(xiàn)代意義
梁治平先生認為,中國現(xiàn)在正處在這樣一個時期,舊的文明秩序已經被打破,新的文明秩序還沒有建立起來,我們現(xiàn)在所處一個混亂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更要加緊步伐,尋找到合適的出路。
現(xiàn)在很多學者都在提倡法治與禮治相融合,梁先生認為當前我們處在的這個摸索時期的發(fā)展方向就是禮與法的分合,他的出路就是建立一種新的文化秩序。費孝通先生也看到了現(xiàn)在兩者的沖突,他認為“法治的秩序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干法律條文和建立若干法庭,重要的還得看人民怎么去應用這些設備。更進一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但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鄉(xiāng),結果法治秩序的好處未得,而破壞法治秩序的弊病卻已先發(fā)生了?!?/p>
這些觀點都是建立在對中國傳統(tǒng)禮法文化深入詳細的研究基礎之上。從這個層面上看,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對現(xiàn)代甚至未來中國發(fā)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國家法”和“習慣法”的古代法文化研究,在今日看來,對我們實行法治都有一定的意義。
三、結語
我們現(xiàn)在正處在這樣一個如梁先生所說的一個轉捩點,只有通過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能對現(xiàn)在的社會有更加深刻的全面的理解。同時,這些在我們看來不相容的傳統(tǒng)的文化能夠為我們現(xiàn)在尋找出路指明方向。中國傳統(tǒng)禮法文化對于我們今天而言,是有著重要的現(xiàn)代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梁治平:《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18頁。
[2]徐忠明:《辨異與解釋: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類型研究及其局限—<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讀后》,《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8年第2期。
[3]鄧正來:《中國法學向何處去(續(xù))———對梁治平“法律文化論”的批判》,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報),2005年第4期。
[4]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