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 婭
“化石四季”科普系列之四
——恐龍、琥珀走進定慧里小學(xué)
莉 婭
你喜歡恐龍嗎?
你見過恐龍嗎?
為什么恐龍會消失?。?/p>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
咦?這個琥珀里為啥有三只蚊子呀……
帶著這些問題,1月17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區(qū)定慧里小學(xué)一年級一班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化石科普課——話說琥珀。當然了,這也是《化石》雜志推出的“化石四季”科普系列的一場活動,由2016年第四期《化石》雜志的作者之一,《琥珀解碼》一書的作者、《北京觀賞石》雜志主編淺草女士為小學(xué)生們主講。
琥珀是遠古茂密森林中的樹脂形成的化石,要想給孩子們講好琥珀,首先要從古生物學(xué)講起。于是,這場講課就先從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恐龍、以及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講起。這便先請出了《化石》雜志主編郭建崴老師做開場白。
郭老師聲情并茂地為小朋友們講述了《侏羅紀公園》里復(fù)活恐龍這一科學(xué)幻想的靈感思路——科學(xué)家從琥珀里的蚊子體內(nèi)提取恐龍DNA、而后用基因工程復(fù)活恐龍,一下子就將孩子們帶到了一個神秘的世界。一說到恐龍,小朋友們便有了無限的興趣,七嘴八舌、嘰嘰喳喳,活潑極了,很自然地表達出他們腦海中的十萬個為什么。
接下來,班里的李思寧小朋友朗誦了小學(xué)課本里關(guān)于“琥珀”的課文。淺草老師隨后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為小朋友們講解琥珀——琥珀的形成,琥珀中的蟲珀、遠古中琥珀里的蚜蟲與現(xiàn)在蚜蟲的區(qū)別,雌蚊嗜血雄蚊吸嗜汁液的區(qū)別,不同產(chǎn)地的蟲珀特點也不相同,等等。淺草老師還帶來了很多琥珀標本,小朋友們拿著放大鏡,在一個個小小的琥珀里尋找古老生命留下來的印跡,與他們來了一次親密的接觸。
一個小時的課程很快就過去了,想必小朋友腦海中的部分十萬個為什么已找到答案,他們很快又會想出更多的為什么,像今天這樣求知的過程便是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財富。
2016年《北京觀賞石》雜志開通了“開心國”欄目,記錄小朋友們在課外時間的精彩活動,得到讀者的一致好評。寒假將至,春節(jié)將至,定慧里小學(xué)開啟了化石科普的第一步,也為2016年最后一個學(xué)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2017年,賞石文化從娃娃抓起,仍然是北京觀賞石協(xié)會、《北京觀賞石》雜志著力打造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化石》雜志的“化石四季”科普系列活動也將長期進行下去,因此我們雙方有了一個科普教育的良好合作平臺。我們會一起努力,加大力度,做好化石科普走進校園的活動,培養(yǎng)孩子們從小愛科學(xué)、愛思索、愛提問的良好習慣,期待未來從我們這些孩子當中脫穎而出更多的地學(xué)科學(xu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