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韋曦
電影《蕩寇風云》即將于27日在內地上映,由趙文卓、洪金寶等知名演員演繹的戚繼光英雄事跡“主旋律”電影引來不少關注。不過,也有一些聲音對該電影的“主旋律”、“國產片”表示質疑。導演陳嘉上日前接受了《環(huán)球時報》記者的采訪,坦露他在拍攝這部電影時的感受,以及對中國電影未來的希望。
環(huán)球時報:近幾年有一個趨勢,許多香港導演熱衷拍攝內地主旋律電影,如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林超賢的《湄公河行動》,還有即將上映的劉偉強的《建軍大業(yè)》。您怎么看香港導演拍主旋律片呢?這些電影在香港接受度如何?
陳嘉上:“主旋律是什么?”所謂主旋律,就是對國家、對民族、對人、對家庭都有正確態(tài)度和正面的價值觀念。從這點來說,我確實是主旋律。我沒有刻意地想過主旋律是什么,只要是對方可以接受的內容,我就可以拍。
在我那個年代,所有學生都認識戚繼光,這部電影就是我們的一個民族英雄。也有些人說,我們的電影不接地氣,但是好萊塢有多接地氣?好看的電影就會有人去看,別講分類。一些人會給電影貼上不合理的標簽,比如港片必須是香港的題材,這樣我們就無法走出去。一個導演的責任,就是找題材、拍戲,給全世界人民看。
環(huán)球時報:一些香港電影,進入內地后結局會有所改動,您覺得這算是向市場妥協(xié)嗎?拍攝《蕩寇風云》這樣一部有政府支持的電影,有受到限制嗎?
陳嘉上:既然來到這個市場,就要以這個市場的視角看問題。過去香港導演拍戲,引進泰國有泰國的版本,馬來西亞有馬來西亞版本,每一個地區(qū)對某些事情都有他們的看法,可能會進行刪減。但我并沒有放棄某些核心觀念,只要核心在,枝葉我不太在意。
這次拍電影,政府給我很大自由。我覺得體制內沒有給我很多框架,反倒是一些民間說法把他貶得很低。我甚至看有網(wǎng)友說,“戚繼光不過是一個打中國人的中國貪官”。我認為大家太不理解戚繼光了,但要說服他們,必須拿出證據(jù),重現(xiàn)歷史。
環(huán)球時報:您在拍攝過程中,是去了日本做過相關調研嗎?日本人對戚繼光有什么樣的評價?
陳嘉上:我去了兩次平戶,這里是以前松浦藩所在的城市,是倭寇來中國的起點。這部電影有一處比較特別,是從日本人的角度看戚繼光。戚繼光出場時是日本人介紹他,最后替他定性的也是日本人。在日本,有各種關于戚繼光的寫法,日本人十分崇拜他,認為他是個大英雄和了不起的兵法家,甚至把他的幾卷兵書印出來。敵人都覺得是英雄的人,我們竟然在自貶,這很難讓我接受。
環(huán)球時報:今年有個關于戛納的討論,就是電影中藝術性和商業(yè)性的分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金棕櫚得獎電影能兩者兼顧,為什么近些年有這樣的分離呢?
陳嘉上:電影中藝術性和商業(yè)性的分離,跟大資本進入電影有關。大資本追求的是利潤而不是文化。好萊塢的特點是文化內涵不多,可以把內容簡單化。好萊塢有好品牌的導演已不多,不少都是靠知名IP。作為一名電影創(chuàng)作人來說,好萊塢電影不是最好的電影。我們現(xiàn)在的難度在于缺少好萊塢那種宣傳力量。奧斯卡獎說,“我們是娛樂”,但我還是希望電影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加上一點娛樂,在這之中找一個平衡。
幸運的是在亞洲,在中國,一些老板還會給導演在文化留有一點空間,如最近的《摔跤吧,爸爸》這樣的印度電影。如果讓我去拍一部漫威電影,我寧愿拍中國自己的電影。不少西方電影都引用過香港電影拍攝手法,如吊威亞等,我們現(xiàn)在需要把這些手段拿回來,做我們自己的電影。
我們是商業(yè)電影導演,既要在商業(yè)上支撐住,又希望不完全是商業(yè)產品?!端影桑职帧氛f明一個事實:觀眾被低估了。好萊塢靚麗的東西觀眾會跑去看,但好電影如果有機會接觸觀眾,也仍然會受歡迎。
現(xiàn)在是中國電影最不受歡迎的時候,甚至有一點被仇視的感覺。港片也經(jīng)歷過這個階段,我們總會面對這些。有一些國產片可能不能滿足觀眾,可是請你相信,這一批搞電影的人在拼命。
環(huán)球時報:近幾年,香港導演拍內地題材越來越精彩,香港導演是否找到門路?您覺得中外合拍能否從內地香港合拍中汲取什么經(jīng)驗?
陳嘉上:文化的差異,以及市場的期待,通常是導致合作中出現(xiàn)“誤會”的原因。是否合拍,最難在于市場的期待。什么電影能打進美國市場?你能拍出這種電影嗎?我們在美國市場表現(xiàn)好的電影沒幾部,這個過程需要很多磨合,需要兩個市場彼此拉進。
香港跟內地,所謂成功,我覺得也是因為我們彼此太熟悉了。近幾年,合拍片在香港被貼上標簽,一些香港媒體刻意對我們攻擊說“你不是港片”??墒?,我非常堅持,我是香港電影。因為市場的緣故,我改變了一些對世界的觀念,但是核心沒改變。香港年輕人會慢慢看通的。什么才是成功?什么才是未來?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國香港人的自我認定,這些太重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