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藝術史中,“墻”作為最先被用于繪畫藝術的載體,最早可以追溯到3.6萬年前的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直到今天,“墻”仍然是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的重要媒介。壁畫作品是“墻上的圖像”,壁畫創(chuàng)作便是“在墻上涂抹”的行為。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將“圖”字進一步地詮釋為“經營天下為圖”,“圖墻”也有“圖強”的含義。這3個概念將壁畫固有的要素,同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行為,以及壁畫系在36年來為壁畫藝術所做的努力聯結在了一起。
現場的17組作品,分別以不同的媒介呈現,有中國畫、油畫、顏彩,還有藝術裝置。從表現形式上,也大大突破了人們對壁畫原有的印象,既有傳統藝術,也有當代藝術。這場展覽中,壁畫藝術的界限被擴展開來。墻是畫布,是承載壁畫藝術的基石;但墻,也會限制壁畫創(chuàng)作。在壁畫藝術中有“找墻”一說,而找到了合適的墻,資金、題材等都會成為壁畫創(chuàng)作中的牽制因素。在此次展覽中,這一切牽制因素都被摒棄在外,美術館還特地擺放了一組“裝置”用作壁畫創(chuàng)作的墻。
利用展廳的高度優(yōu)勢,中庭搭建了一面龐大的半包圍三角形展墻,展墻之間相互交叉,層層疊加,構建了多維度的觀看空間。展板之間交錯而出的孔洞,讓穿行其中的人如置身中國園林,有移步換景之感。交錯的展板又讓17位教師的作品連成一幅畫卷,展現在觀者眼前。
此次展覽還通過大量的文獻和圖像資料,向人們展示了壁畫系前輩名家和師生們?yōu)橹袊诋嬎冻龅男牧?,也是中國當代壁畫發(fā)展歷程的代表性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