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曉+王磊
一、目標確定與內容選取
結合項目學習的特點和學生學習元素化合物要達到的目標,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提出了三個層面的目標。
1.知識與情境的融合問題:設計環(huán)節(jié)上更注重以項目任務為明線,知識為暗線,最后由學生自主整理呈現(xiàn)。
2.項目的設計和開展程度:項目學習不光強調情境,還強調學生完成一個項目任務,強調基于項目問題解決的實踐活動。故應盡量給學生完整的活動任務;指導學生合理拆解任務,達成問題解決;幫助學生根據(jù)任務難易,階梯性解決問題。
3.核心觀念的落實程度:選取多變價元素硫和氮為載體,探究典型物質的預測分析角度,強化學生分析物質性質的一般研究方法的思維,并落實多價態(tài)與氧化還原劑選擇的思路,從而在元素觀、分類觀基礎上提升學生的轉化觀意識。
硫和氮元素的相關內容是高中元素化合物教學的重點內容,且這部分知識豐富,具有元素化合物教學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同時,酸雨作為生活中經(jīng)常聽到的話題,學生非常有必要了解其中的原理和奧妙,而酸雨的形成和防治與硫、氮元素的有關知識關系密切,因此我們選定了酸雨作為項目主題。
二、方案設計
項目學習的具體設計方案如表1所示。
三、實施過程
第一課時
師:(圖片展示)由環(huán)境污染現(xiàn)象引出人類面對的幾大環(huán)境污染問題。
生: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思考判斷。
師:誰引起樂山大佛的面容變化?如果你是研究員,又如何去探究這個罪魁禍首?
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組內交流,三個組分別匯報自己的想法。
師:提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脈絡,總括解決問題的思路:危害來由,是什么→如何形成→如何防治。
師:每個小組制作一份《酸雨與我》的宣傳材料,組織同學到社區(qū)向居民開展宣傳活動。
【任務一】認識自然界中的酸雨,了解酸雨是什么。
師:詢問硫酸型酸雨的核心物質,核心元素。(要求小組合作,盡可能多地列出含硫的物質。)
生:兩組同學上黑板羅列。一組按記憶常識想到什么羅列什么,另一組按二維圖框架線條走。
【任務二】認識酸雨是如何形成的,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質。
師:利用學習過的動態(tài)二維圖,思考酸雨是如何形成的。
【合作探討】小組設計在大氣中可能的SO2→H2SO4路徑,并標出實現(xiàn)轉化的具體物質,說出設計依據(jù)。
生:二維圖上繪制SO2→H2SO4的路徑:SO2→SO3→H2SO4或SO2→H2SO3→H2SO4。加入的試劑是氧化劑。
師: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若在實驗室還有哪些物質可以實現(xiàn)SO2 →SO42-(硫酸或硫酸鹽)。
【實驗設計】
【實驗實施】尋找合適的試劑來驗證。
【實驗驗證】理論分析和實驗現(xiàn)象是否一致。
【組間交流】做了哪些實驗?得到什么結論?認識了物質的哪些性質?出現(xiàn)了哪些意外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哪些問題?
師:類別變化價態(tài)也變化時,可以尋找中間過渡物質做橋梁。對于試劑的選擇無非就是若類別變了考慮二維圖上的類別線(即八點圖);有價態(tài)變化時考慮氧化、還原劑;兩者皆變,盡量合一考慮。
生:聆聽,記錄。
師:(圖片展示)SO2的生活用途:果脯、紅酒的添加劑。
【演示實驗1】品紅的暫時漂白性褪色,加熱顏色又恢復。
生:聆聽,觀察。思考SO2漂白和氯氣漂白的區(qū)別。
【查閱資料】變廢為寶,了解硫酸的工業(yè)用途。
師:通過體會硫酸廠的分布之多之廣,讓學生體會硫酸不愧為工業(yè)之魂。
生:學生回憶初中已知的硫酸的性質。
師:(圖片展示)冷濃硫酸的運輸方法。
生:掌握新的概念:鈍化現(xiàn)象。
師:【實驗演示2】濃硫酸與銅的反應。
生:觀察實驗裝置的特殊性(控制開始與結束的神奇設計);仔細觀察現(xiàn)象,并及時記錄;分析現(xiàn)象,得出結論。
【演示實驗3】黑面包實驗。
(注意實驗操作的準確性;注意濃硫酸混合使用時的添加順序;及時提醒學生注意實驗室安全注意事項,實驗觀察的要點。)
生:思考體現(xiàn)出的濃硫酸的脫水性、強氧化性。
第二課時
師:帶領學生回顧總結并在含硫物質的二維結構知識圖上呈現(xiàn),并引導學生學會動態(tài)分析應用二維圖。
【任務三】酸雨如何防治,鞏固硫單質及硫氧化物的性質。
師:如何防治酸雨?
生:小組討論。
【匯報交流】從防和治兩個角度雙管齊下,用常識和已有化學知識解釋具體方法。
師:輔助學生提煉總結。
生:小組討論:落實具體的“防”是要防什么?怎么“治”?
師:將防治問題轉化為相對應的化學學科問題——哪些含硫的物質能轉化為二氧化硫?說明推測的理論依據(jù)。
生:交流探討:自然因素——火山噴發(fā)。人為因素——化石燃料的燃燒,煙花爆竹的燃放,工廠廢氣,實驗室排放等。
師:講解酸雨防治。
1.根本手段——預防:新能源開發(fā)C+H2O==CO+H2。
2.防治手段
(1)不釋放SO2: “固硫”過程——對煤(其中含硫為0.3%-5%)進行處理,如選洗加工、綜合開發(fā)、在煤中加入適量的石灰石(生石灰)、對排放的煙進行處理以回收SO2。
(2)已釋放的SO2:利用SO2的性質(酸性;還原性)治理;種植綠色植物進行吸收。
生:思考在防治措施中SO2的性質如何體現(xiàn)。二維圖和八點圖的動態(tài)應用。
師:防治的一切措施都是依據(jù)化學中物質的轉化關系,將有污染的轉化為無污染并能被人類所利用的物質,或者直接從源頭不產(chǎn)生污染物。
【任務四】遷移應用硝酸型酸雨問題的分析解決。
生:小組合作,拓展應用:硝酸型酸雨的形成、防治。
師:遷移應用所學到的分析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思路,研究硝酸型酸雨(重點是如何形成的過程)。
生:寫出從化學視角分析環(huán)境問題的角度(框架)和思路步驟以及所涉及的化學知識。
師:反饋學生對于硝酸型酸雨問題的整體看法。帶領學生在二維圖上勾勒出他們的思路途徑。
生:觀看視頻:實驗1:氮氧放電。實驗2:NO2與水反應。
師:提醒學生觀察氣體顏色,水溶性區(qū)別;總結物質的性質。
師:重點強調尾氣處理還原劑的優(yōu)勢。
生:交流汽車尾氣中氮氧化物如何來的?思考:如何處理尾氣?尋找哪類試劑?
師:還原劑的合理選擇:使NO或NO2與CO反應生成;可參與大氣生態(tài)循環(huán)的無毒氣體。
生:自主學習。梳理本項目涉及的知識、思路方法;反思自己的收獲。小組合作,制作《酸雨與我》宣傳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