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二美
年初,我給自己定了幾個每天要完成的目標:讀一本書;摘抄優(yōu)質(zhì)內(nèi)容不少于1000字;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發(fā)表;運動一萬步;健身30分鐘;朗誦一篇文章練習普通話,不少于30分鐘;畫一幅小畫。
充實吧?可是,堅持到第二天就受不了啦。放棄吧,又覺得自己不求上進。正糾結(jié)痛苦時,看到了美國人斯蒂芬·蓋斯的故事。蓋斯說自己是個天生的懶蟲,一直很想健身,可10年里一直沒能堅持。
有一天,他決定鍛煉30分鐘??稍嚵撕芏喾椒?,就是沒動身,他覺得30分鐘的鍛煉簡直就像攀登珠穆朗瑪峰一樣艱難。
后來,他想,30分鐘鍛煉太痛苦了,要不就只做一個俯臥撐吧?不必多做,只做一個就夠了。
他趴在地上做了一個俯臥撐。然后,他的人生從此走向了光明。
因為他做了一個俯臥撐之后,忍不住又做了幾個,最后完成了30分鐘的鍛煉。整一年,他都要求自己每天完成1個俯臥撐,結(jié)果他的鍛煉變成了慣性。他把這樣的行為模式稱為“微習慣”,還應用到其他生活領(lǐng)域。之后,微習慣帶來了神奇的效果,他開始堅持閱讀、寫作,吃大份沙拉……
那到底什么算是微習慣呢?如果你想培養(yǎng)一個新習慣,微習慣就是它經(jīng)過大幅縮減的版本。比如說:每天堅持100個俯臥撐,縮減成每天1個;每天寫3000字,縮減成每天寫50字。
縮減之后,每天只用幾分鐘時間,就可以完成。由于微習慣目標太小,很容易就能夠做到,所以它簡單到不可能失敗。
看到蓋斯采用“微習慣”取得了效果,我也想實踐一下。我給自己定了微習慣計劃:
1.每天閱讀一頁書,電子書或者紙質(zhì)書都行。
2.每天做一個俯臥撐。
3.每天朗誦一分鐘漢語文章。
4.每天拍一張照片。
5.每天亂畫一幅畫。
果然,真的很容易堅持。而且,我還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
我計劃讀一頁書,可是我讀了第一頁后,就不想停下來了,忍不住多讀幾頁。我計劃做一個俯臥撐,可是做了第一個后,忍不住又多做了幾個。我計劃朗誦一分鐘文章,可是朗誦了一分鐘后,忍不住又多讀了幾分鐘。
也就是說,我實際的執(zhí)行量,遠遠超過最初的計劃,而且是在無意識、心情輕松的情況下完成的。
用大腦的工作原理,來闡述一下微習慣背后的奧秘。習慣改變中需要大腦中的兩個關(guān)鍵工具:前額皮層和基底神經(jīng)節(jié)。
前額皮層:管理功能活躍,決策層,站得高看得遠,抵抗外界各種誘惑。但是耗費精力過大,容易疲勞。
基底神經(jīng)節(jié):不用監(jiān)督,懶得思考,喜歡高效的重復行為,節(jié)省精力。
當我們制定了高額的任務時,前額皮層會支撐我們堅持幾天。但如果任務太多,無法完成,前額皮層就累趴了,沒有動力了,放棄了。
這個時候,就是基底神經(jīng)節(jié)大顯身手的時候,微習慣可以出場了。大腦的變化很緩慢,喜歡穩(wěn)定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應該學會適應大腦的這種模式,采用微習慣策略,讓大腦的基底神經(jīng)節(jié)毫不費力地重復,慢慢接受,那么新的習慣就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
我們可以把微習慣融入到生活中很多方面,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習慣。
微習慣策略:每天強迫自己實施1~4個“小得不可思議”的計劃好的行動。這些行動小到不會失敗,小到不會因為特殊情況被你輕易放棄。它們會激勵你繼續(xù)做下去,并會成為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