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文霞
摘 要:長期以來,在人們看來學生是充滿活力、積極上進的,他們是一群生活在“象牙塔”內的天之驕子,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但是近年來,學生自殺的事件頻發(fā),讓人們再一次深刻地認識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緩,而生命教育最先是為預防學生自殺而提出來的。人的生命不僅是肉體,肉體作為自然生命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質載體,真正讓人有意義的是豐富的精神生活。生命教育要教育學生珍愛生命、認識生命的本質,能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并在有限的生命里創(chuàng)造價值。
關鍵詞:生命教育;學生;生命的意義;身體健康;精神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31-0106-02
自古以來就有關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思想,但作為現(xiàn)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概念,生命教育是近幾年才提出的。教育的意義在于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健全人格,而生命教育旨在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的教育活動。在全社會都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給予高度關注的今天,生命教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意義重大。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及特征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
自20世紀90年代起,對生命教育的研究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但對生命教育還沒有一個權威的定義。
學界普遍認為,美國的華特士是最早(1968年)提出“生命教育”這一概念的。他認為:“孩子們所學習的是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不只是如何找到一份工作、一種職業(yè);他們必須懂得如何明智快樂而且成功地生活,而不違背自己內在深層的需求;當然,更不會執(zhí)著于金錢和權利。”史懷哲在《敬畏生命》一書中說:“……倫理學所需要解決的真正問題卻是人對世界,以及他們所遇到的所有生命的態(tài)度問題?!彼^倫理,“就是敬畏我自身和我以外的生命意志。”馮建軍提出:“人是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的統(tǒng)一體。生命教育在于遵循天性、身心養(yǎng)護,注重體育;包括生命智育、德育和美育;以及社會化、共同生活、生存的教育。”
綜合分析,生命教育就是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有限性和唯一性,敬畏生命,感悟生命的意義,使學生樹立起積極、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并在生活中以陽光、幸福的心態(tài)創(chuàng)造價值的教育活動。
(二)生命教育的特征
1.長期性、反復性。學生成長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注定了生命教育的長期性。同時由于學生歷經(jīng)青春期,思想并不穩(wěn)定,所以情緒極易波動,為了使學生能夠形成完整健康的品格,生命教育要反復、長期地進行。
2.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生命教育不能只是在理論上進行傳授,空談理論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很難有效接受,為鞏固他們對生命教育的理解,對自身能夠形成有效的影響和制約,必須能夠與一些實踐活動相聯(lián)系,生動活潑地接受生命教育的相關理論。
3.互動性。首先,在學生和教師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在生活和學習上能及時溝通,教師能及時接收到學生對生命教育的效果反饋。其次,學生自身的升華,能將所學到的知識與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行為相結合,將生命教育知識內化為情感和態(tài)度,再以行為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4.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生命教育是涉及到學生學習、成長的整個過程,為使學生在整個學段能夠系統(tǒng)地接受生命教育,必須要有系統(tǒng)的課程體系。同時,由于學生成長過程的反復性,生命教育在設置上應該具有完整的應對體系,能夠足以應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
二、生命教育的內容及緊迫性
(一)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
1.生命安全。生命安全是生命教育的基礎,保證生命的安全是獲得生命意義的前提。它主要包括身體安全、性安全、環(huán)境安全等內容,主要是獲得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
2.生命健康。生命健康主要是包括身體的、心理的和精神層面的健康。主要是幫助學生強健體魄,并解決成長過程中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擾和煩惱,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3.生命態(tài)度。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是人生命發(fā)展歷程的內在動力。生命的活力離不開對生命的熱情,只有學生熱愛生命,才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對生命建立起敬畏感。
4.生命價值。生命教育旨在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促使學生對生命的意義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提升他們的生命質量,發(fā)現(xiàn)人生的真善美,鼓舞學生走向光明的人生。
(二)開展生命教育的緊迫性
隨著社會的轉型發(fā)展,部分學生沉迷于物質享受、社會道德衰落、理想信念缺失,對未來充滿著迷茫和無知,心理承受能力弱化,自殺事件頻繁發(fā)生,打開電視,點開網(wǎng)頁,以及身邊發(fā)生的一起起學生自殺的事件,依舊歷歷在目,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自己放棄了,每每發(fā)生這樣的事,總讓人痛心疾首。這些案例都向我們發(fā)出警示,要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為目標的生命教育勢在必行。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近年來,中國每10萬人就有23人死于自殺,中國自殺率遠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10人/10萬),每年世界1/3的自殺死亡人數(shù)都來自中國,自殺已經(jīng)成為中國年輕人最主要的死因。國內的有關報道也指出,近幾年來,自殺的低齡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青少年已經(jīng)成為自殺的高發(fā)人群之一。
三、加強生命教育對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的意義
2010年國務院發(fā)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在第一部分“總體戰(zhàn)略”中,明確指出:“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边@標志著生命教育正式上升為國家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
(一)從宏觀角度看生命教育對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意義
1.生命教育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能夠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去認識和應對社會的變化和即將迎來的挑戰(zhàn)。據(jù)調查顯示,當下學生的生理成熟期明顯提前,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學生極其容易在生理和心理上發(fā)展不平衡,出現(xiàn)各種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在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中全面開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廣大學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有利于增強學生在未來激烈競爭中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優(yōu)秀的品質,確立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并為之不斷地努力。
2.生命教育能夠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逐步形成的時期,在各種觀念和文化的沖擊下,學生思想極易產生波動。通過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生命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發(fā)現(xiàn)人生的真善美。
3.通過家校溝通機制,學校對家長開展一系列的生命教育培訓能夠進一步發(fā)揮家庭對孩子的教育的作用。家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學生生理或心理上的困擾,在家庭生活中會充分地體現(xiàn)出來。但是,一部分家長缺少對青少年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知,沒有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做指導,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加劇了一部分孩子的心理問題,有可能會產生抑郁等心理疾病,部分學生會做出如離家出走、自殺等舉動。通過對家長進行生命教育的培訓,強化生命教育的作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4.通過學校的生命教育,能夠讓學生從生理、心理和倫理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tǒng)、科學的生命教育學習,引導學生善待生命,幫助學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長。
(二)從微觀角度看生命教育對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的意義
1.通過生命教育,讓學生能夠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能夠應對突發(fā)的危機,例如交通事故、兩性傷害等。同時,學生通過生命教育學習能夠發(fā)現(xiàn)生命發(fā)展規(guī)律,避免出現(xiàn)傷害事情發(fā)生。
2.生命教育可以通過體育課等相關課程,讓學生掌握并應用基本的體育和健康知識,培養(yǎng)運動興趣,保證身體的強壯。并且讓學生能夠堅持鍛煉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體質。
3.通過生命教育使學生適應社會規(guī)范,對未來人生充滿信心和好奇,積極樂觀地投身于社會生活之中。在生命教育過程之中,讓學生深化對生命的意義的思考,體會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不僅僅是個人得到滿足,我們還有社會責任,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社會的發(fā)展、歷史的進步做出我們的貢獻。
4.通過生命教育教育,讓學生能夠培養(yǎng)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精神生活追求。現(xiàn)在學生面臨就業(yè)壓力大、學業(yè)壓力大、個人信仰偏失,種種的情況導致他們心理素質越發(fā)脆弱。通過生命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緩解壓力,重新樹立人生理想,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對人生充滿信念,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和對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激情。
我們期待通過生命教育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成長,讓學生的人格變得更加正直、強壯,讓陽光和幸福伴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之路。
參考文獻:
[1] 史懷哲.敬畏生命[M].陳澤環(huán),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9.
[2] 馮建軍.生命教育論綱[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5).
[3] 杰·唐納·華特士.生命教育——與孩子們一同迎向人生挑戰(zhàn)[M].林鶯,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5.
[4] 馮建軍,武秀霞.生命教育:研究與評論[J].中國德育,2008,(8).
[5] 教育部門戶網(wǎng)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6] 肖川,陳黎明.生命教育:內涵與旨趣[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4).
[7] 黃淵基.生命教育的緣起和演進[J].求索,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