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穎
摘 要:通過常規(guī)稻粵禾絲苗在博羅縣示范表現情況,得出該品種豐產性較好,米質好,高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后期熟色好等優(yōu)良特性,適合在當地大力推廣種植,尤其在稻瘟病高發(fā)地區(qū),將替代易感病的水稻品種。同時總結出與該品種相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粵禾絲苗;示范表現;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49
粵禾絲苗是廣東省農業(yè)科學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感溫型常規(guī)稻品種,品種來源為粵農絲苗/粵銀絲苗。2014年通過廣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粵審稻2014026)。2015年被確定為惠州市水稻主推品種之一。近2a在博羅縣進行示范種植,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8~130d,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4~115d。大田表現為豐產性較好,米質好,高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耐寒性中,后期熟色好等優(yōu)良特性?,F將其示范表現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引種示范表現
1.1 產量表現
博羅縣近2a引進常規(guī)稻新品種粵禾絲苗在公莊鎮(zhèn)、泰美鎮(zhèn)、觀音閣鎮(zhèn)和橫河鎮(zhèn)多地進行示范種植,該品種的優(yōu)良特性得到充分表現,粵禾絲苗平均每667m2產量為475.3kg,比對照品種金農絲苗438.1kg增產8.5%。
1.2 主要農藝性狀
該品種植株矮壯,株型中集,分蘗力中等,抗倒力強,耐寒性中,后期熟色好。科高89.9~92.9cm,穗長21.5~22.5cm,每667m2有效穗16.7~18.7萬穗,每穗總粒數122~150粒,結實率85.8%~86.0%,千粒重22.1~22.8g。
1.3 品質
米質鑒定為國標優(yōu)質2級和省標優(yōu)質2級,整精米率64.5%~70.6%,堊白粒率3%~9%,堊白度0.7%~1.2%,膠稠度58~60mm,直鏈淀粉15.2%~16.7%,長寬比3.2,食味品質79~83分。
1.4 抗性表現
大田表現為高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尤其在稻瘟病高發(fā)地區(qū),將替代易感病的黃華占和合豐占成為博羅縣水稻生產的主導品種。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浸種催芽
浸種前1周選晴天將種子曬6~8h,然后將曬好的種子放在干燥、陰涼的地方涼透心,以促進種子的呼吸作用和酶的活性,有利于提高種子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曬種也可殺死部分附著在稻殼上的病菌。清水選種,把浮在表層的秕谷撈出,選用飽滿的稻種,以培育出整齊健壯秧苗。然后浸種催芽,待芽長半粒谷、根長一粒谷時即可播種。
2.2 適時播種和移植
早造于3月初播,秧期25d;晚造于7月10日前后,秧期15d;葉齡為3.5葉移植。早造于4月4日前,晚造于8月5日前完成移植。
2.3 培育壯秧
塑料軟盤育秧一般采取漿播濕育的方法。按常規(guī)水田漿播育苗的做法,秧田施足基肥,耙爛耙平。播種后秧田灌溝水,保持秧畦濕潤。秧田每667m2施三元復合肥(含氮量15%以上)25kg作基肥,2葉1心期每667m2施尿素3kg和氯化鉀3kg作斷奶肥,移栽前3~4d每667m2施尿素7kg作送嫁肥。拋秧前2d排水,促使畦面干爽,易于起秧和拋秧。移栽前3d噴施送嫁藥。
2.4 合理密植
中等地力稻田,早造一般每667m2插植或拋植1.7~1.8萬科(穴),晚造每667m2插植或拋植1.8~2.0萬科(穴)。高地力稻田密度可小些,低地力稻田密度可高些。采取拋秧移植的,要保證秧苗分布均勻。
2.5 大田肥水管理
2.5.1 施足基肥
每667m2施腐熟農家肥或各種作物莖桿1500kg做基肥,每667m2施30kg優(yōu)質復合肥(氮:磷:鉀比為15:15:15)或每667m2施碳銨30~35kg、過磷酸鈣35kg再加硫酸鋅1kg于起耙前全層施下。
2.5.2 前期管理
指從拋秧(插植)后到夠苗期。要求移植后禾苗早生快發(fā)穩(wěn)長,適時夠苗。前期用肥上要求禾苗早生、穩(wěn)長、適時夠苗。
水分管理:以泥皮水拋秧或淺水插秧,薄水促分蘗,移植后如遇陰雨天氣,可排水以露田為主,以增加土壤氧氣,促新根和分蘗。
2.5.3 中期管理
主要以壯蘗壯莖,提高成穗率,增加有效穗數,并創(chuàng)造條件施分化肥,促大穗多粒,增加每穗粒數為目標。用肥上:以鉀肥為主,氮肥為輔,具體施用時間及用量要因稻苗生長情況而定,一般在拋植30~35d后每667m2施尿素5kg加氯化鉀8kg。
水分管理:當苗數達到夠苗的80%時,開始采取多露輕曬的方式露曬田,以促進根系深扎,防止倒伏,控制無效分蘗的產生。
2.5.4 后期管理
指從劍葉全出至黃熟期。本期應注意避免施肥過量出現禾苗貪青,導致有機物轉化困難,提高結實率,增加千粒重。用肥上:可每667m2用磷酸二氫鉀150g兌水75kg噴施,若葉色較為黃的,可追施尿素2kg。
水分管理: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結實期干濕交替,防止斷水過早。
2.6 病蟲害防治
主要防治水稻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三化螟等。
農業(yè)防治:培育壯秧、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學灌水;及時清除遭受病蟲危害的植株,減少田間病蟲基數;水稻收獲后及時翻犁稻田,冬季清除田間及周邊雜草,破壞病蟲害越冬場所,降低來年病蟲害基數和病蟲害發(fā)生率。
化學防治:加強田間調查,及時掌握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在水稻生長期間,選用高效低毒、無殘留農藥防治病蟲害,施藥后保持田間3~6cm水層3~5d。
2.6.1 紋枯病
又稱云紋病,俗名花足稈、爛腳瘟。是由立枯絲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發(fā)生,是當前水稻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該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較多,粒重下降。以分蘗期和孕穗期最易感病。藥劑防治:防治適期為分蘗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期至始穗期防治最好。一般當水稻分蘗末期到拔節(jié)期叢發(fā)病率10%~15%、孕穗期叢發(fā)病率15%~20%時,就噴藥防治。每667m2用5%井岡霉素水劑150~200mL,或丙環(huán)唑乳油60mL,或5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40g,或50%乙唑醇10mL,或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g,或30%愛苗乳油20mL,或12.5%紋霉清300mL,加水50~75kg粗噴霧。
2.6.2 稻瘟病
該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蘗期發(fā)病,可使葉片大量枯死,嚴重時全田呈火燒狀,有些稻株雖不枯死,但抽出的新葉不易伸長,植株萎縮不抽穗或抽出短小的穗,孕穗抽穗期發(fā)病、節(jié)瘟、穗頸瘟嚴重發(fā)生,可造成大量白穗或半白穗,可引起大幅度減產,嚴重時減產40%~50%,甚至顆粒無收。藥劑防治:常發(fā)區(qū)在秧苗3~4葉期或移栽前5d噴藥預防苗瘟。在苗期或分蘗期,稻葉出現急性型病斑或有發(fā)病中心的稻田,要及時噴藥。重點防治穗頸瘟。每667m2用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75~100g或40%富士1號乳油100mL,加水50kg噴霧。三環(huán)唑是保護性殺菌劑,治療效果不佳,應在發(fā)病前用藥。葉瘟要在發(fā)病初期用藥,穗頸瘟要在破口初期用藥。
2.6.3 白葉枯病
該病是由細菌引起的,初侵染源主要是病草和病谷,細菌經水流傳播到秧田,引起秧苗發(fā)病。孕穗、抽穗階段最易感病。多雨、日照不足、風速大的氣候條件下,都有利于病害的發(fā)生流行。水稻受害后,葉片干枯,癟谷增多,千粒重降低。一般減產10%~30%,嚴重的減產50%以上,甚至顆粒無收。荮劑防治:在水稻分蘗期及孕穗期的初發(fā)階段,特別是出現急性型病斑、氣候有利于發(fā)病時,要立即施藥防治。發(fā)現一點治一片,發(fā)現一片治全田。每667m2用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100g,加水50kg噴霧。
2.6.4 稻飛虱
稻飛虱是遷飛性害蟲,在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繁殖迅速,造成嚴重災害。一般為害損失10%~20%,嚴重為害損失40%~60%,甚至絕收。在防治上,前期防治白背飛虱,后期以防治褐飛虱為主。藥劑防治:防治適期為成蟲遷入期和低齡若蟲盛期。當田間百叢蟲量達到l000~1500頭,且以低齡若蟲為主時,每667m2用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50~100g、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0g或25%噻蟲嗪水分散劑4~8g,加水40~50kg噴霧。
2.6.5 稻縱卷葉螟
以幼蟲為害水稻,綴葉成縱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葉肉,僅留白色下表皮。苗期受害影響水稻正常生長,甚至枯死;分蘗期至拔節(jié)期受害,分蘗減少,植株縮短,生育期推遲;孕穗后特別是抽穗到齊穗期劍葉被害,影響開花結實,空殼率提高,千粒重下降。防治方法: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治,目前仍以藥劑防治為主。必須掌握蟲情、苗情和天氣特點,抓緊幼蟲在進入3齡以前(即葉尖初卷)施藥。每667m2用25%殺蟲雙水劑200~250mL,或40%毒死蜱乳油150~200mL,或1%甲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50~100mL,或20%氯蟲苯甲酰胺(康寬)10g,加水50~60kg噴霧。當蟲量較大或世代重疊嚴重,1次尚不能有效控制其為害時,過5~7d再用藥1次。施藥時間以早、晚為好,如遇陰雨天必須在雨停后抓緊用藥。
2.6.6 三化螟
它食性單一,專食水稻,以幼蟲蛀莖為害,分蘗期形成枯心,孕穗至抽穗期,形成枯孕穗和白穗,轉株為害還形成蟲傷株。“枯心苗”及“白穗”是其為害后稻株主要癥狀。藥劑防治:在卵盛孵期至幼蟲造成枯心或白穗前用藥。若盛孵期與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相遇,必須用藥。每667m2用殺蟲單粉劑100~150g,或48%樂斯本50~60mL,或40%乙酰甲胺乳油100mL,兌水40kg噴霧。
參考文獻
[1]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植保手冊.水稻病蟲防治分冊[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
[2]鐘旭華,黃農榮,胡學應. 水稻“三控”施肥技術[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