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月紅
根據漢語拼音學習的課標要求,結合教學實際,筆者探尋了部編本教材的漢語拼音教學的策略,以期與老師們探討。
策略一:用好、用活教材
用活情境圖,指的是在使用情境圖的時候,不能僅僅局限于示音示形上,而是要充分利用情境圖表示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良好習慣,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如:ang、eng、ing、ong的教學,引導學生結合畫面想象說故事:晚上,媽媽在哄妹妹睡覺,媽媽一邊唱歌,一邊輕輕地拍著妹妹,月亮出來了,風也悄悄地來了,都來聽媽媽唱歌呢。
當教材內容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學內容,還缺乏“趣味性”“直觀性”“形象性”時,教師一定要具備處理教材、開發(fā)教材的能力,做到活用教材教好漢語拼音。
如:聲母b、p、f的教學,部編教材情境圖上不能直觀地找到b的音和形,教師可以利用舊教材里小女孩聽廣播和小哥哥爬山坡的插圖來輔助教學,收音機的樣子就是b,哥哥手上的小紅旗就是p,大佛像和爺爺的拐杖就是f的音和形。再如第4課d、t、n、l的教學,教師可以把新舊教材結合起來教學,門洞的樣子是n,趕豬的聲音是l,傘把兒的樣子是t,馬兒跑的聲音:ddd。
策略二:拼音教學要“動”起來
1.教師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來幫助教學,還要在教學時讓學生“動”起來。
例如:聲母“n”的發(fā)音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教學時教師先讓學生摸自己的鼻子,感受發(fā)“n”音時鼻子的顫動,然后教師又摸學生的鼻子,告訴他正確的發(fā)音方法。教師還可以用手捏住鼻子,讓氣息從口腔通過,讓學生用手擋在教師口腔前感覺氣息不從鼻子發(fā)出而從口腔沖出,直觀體會邊鼻韻母“n”“l(fā)”的發(fā)音特點和方法。教學四聲時,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高低起伏的山路,用一個小模型汽車演示:從前方平坦的路上駛來“一聲平”,上坡“二聲揚”,下坡又上坡“三聲拐彎”,下坡“四聲降”,帶領學生用手演示汽車的行駛方向,同時腦袋跟著四聲的調形晃動:一聲頭和手同時橫向運動,二聲頭和手同時上揚,三聲頭和手一起向下又向上,四聲頭和手一起用力向右下畫斜線。這樣,學生腦、眼、手、口等多種器官協(xié)調活動,課堂靈動了,學習也會變得輕松愉快。
在拼讀音節(jié)教學中運用一定的動作也能幫助學生更容易地掌握拼讀方法,讀準音。如在“tiao、wu”音節(jié)的教學中,“tiao”是一個三拼音節(jié),學生在開始學習時一下子很難拼準拼對,教學時教師可做幾個舞蹈動作提示學生這個音節(jié)詞直呼“跳舞”,“跳”→“t→i→ao→tiao”,從知道讀音再去拼讀。這樣,先知其音,再感悟拼讀規(guī)則,轉變了學習方法,降低了學習難度,學著就容易多了。 另外,在擴展音節(jié)的練習中也可以讓學生一邊表演一邊拼音,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一部分學生表演“小貓小貓怎么叫”“小狗小狗怎么叫”……一部分學生學小狗、小貓等小動物的叫聲,另一部分學生拼“m→i→ao”“w→ang” ……在游戲中學習,使枯燥單一的練習變得生動有趣,這樣的課學生怎會不喜歡?
2.眼、口、耳多器官并用助力教學
(1)眼睛看——觀察老師的示范發(fā)音,注意看老師的唇形舌位,如“f”——上牙齒接觸下嘴唇發(fā)唇齒音;清楚辨析發(fā)音部位,找準發(fā)音方法,減少發(fā)音錯誤。同時,教師注意觀察學生的發(fā)音口形,找出發(fā)音不標準的原因。
(2)動耳聽——聽得仔細,聽得準,才會學得像,發(fā)得準。
(3)動嘴練習——多練,張口練,練多了自然就記住了。
(作者單位:貴州凱里市師資綜合培訓中心)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