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乘光
(摘要]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是在其領導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的發(fā)表是該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內容豐富,主要包括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的方針原則、抗日民主政權建設中的三三制、共產黨同抗日民主政權的關系、根據地四種力量的聯系與配合、政府在群眾運動中的地位和態(tài)度等重要方面。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具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fā)、把政權建設置于根據地建設之中、堅持黨的領導與民主精神相統(tǒng)一等基本特點,不僅指導當時的晉冀魯豫邊區(qū)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獲得了巨大的成效,而且也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主張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理順黨政關系、建設民主政治的重要思想源頭。
[關鍵詞]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中圖分類號]A8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17)04—0040—11
政權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為了搞好各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中共中央發(fā)布了一系列指示,闡明了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基本方針政策。鄧小平在貫徹黨的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方針政策、領導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實踐過程中,聯系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實際,對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問題作了很多論述,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經歷了七十多年的歷史煙云,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仍然閃射著真理的光輝。
一、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的形成過程
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險。為了全民族的利益,經過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國內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了全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根據同國民黨達成的協議,中國共產黨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1938年1月,鄧小平由八路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調任一二九師政治委員,師長為劉伯承。一二九師深入日本侵略軍占領區(qū)的后方,以太行山為中心,依托山區(qū),向平原發(fā)展。鄧小平和劉伯承率部在太行山站穩(wěn)腳跟后,分兵發(fā)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創(chuàng)建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接著,又率部越過平漢鐵路,東下冀南平原,開辟了冀南抗日根據地;此外,還先后建立了太岳和晉冀豫抗日根據地。在開辟和創(chuàng)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艱苦歷程中,鄧小平不僅同劉伯承一道建設部隊,揮師殺敵,而且還領導著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黨的建設、政權建設和經濟工作。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就是在創(chuàng)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領導根據地政權建設的具體實踐中逐步形成的。
鄧小平高度重視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并以極大的精力抓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工作。1938年2月,他到一二九師任職不久,即同師參謀長倪志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長彭真、中共冀豫晉省委書記李雪峰等人一起研究怎樣創(chuàng)建敵后根據地的問題,并就建立敵后根據地的三個條件及其相互關系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根據地首先是為抗日而建立的,要抗日就必須有武裝;根據地是一個地理區(qū)域,要使根據地在一個區(qū)域存在和發(fā)展,就必須有政權,以領導根據地的各項建設;根據地必須在群眾發(fā)動起來參加到抗日斗爭中才能建立和鞏固,因此又必須有群眾,所以,“我們黨在敵后創(chuàng)建根據地,必須要有這三個條件:武裝、政權和群眾,缺一不可”。后來,鄧小平又在不同場合反復闡述了這一思想,對一二九師的工作和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938年4月21日,毛澤東、張聞天、劉少奇致電朱德、彭德懷、劉伯承、徐向前和鄧小平,指示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qū)“有計劃地系統(tǒng)地去普遍發(fā)展游擊戰(zhàn)爭,并廣泛組織不脫離生產的自衛(wèi)軍”,同時要求“在收復的地區(qū)應即建立政府”,“這些政府由上級或司令部委任,或由民眾團體推選,都跟隨一個游擊隊行動,發(fā)布簡單的布告與法令,組織民眾抗日斗爭,鎮(zhèn)壓漢奸,保護民眾利益,幫助部隊籌措給養(yǎng)等”。同年5月下旬,鄧小平由中共冀豫晉省委、晉中特委負責同志陪同巡視晉中,具體指導該區(qū)黨的建設、游擊戰(zhàn)爭、民運、建政和統(tǒng)戰(zhàn)工作。到月底,晉冀豫邊區(qū)普遍建立了地方黨組織和抗日民主政府。鄧小平提出的創(chuàng)建根據地所需要的武裝、政權、群眾三個條件基本具備,晉冀豫抗日根據地不僅得到了切實的鞏固,而且為下一步擴大和發(fā)展冀南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為了盡快在冀南建立起中國共產黨統(tǒng)一領導的各級政權機構,以更好地適應冀南抗日斗爭形勢的發(fā)展,鄧小平領導、指導加緊進行縣級及縣以下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工作。1938年7月上旬,他與在冀南的中共冀魯豫省委書記李菁玉一起研究政權建設問題,并作出決定:由中共冀魯豫省委負責建立和改造各級政權,各部隊抽調大批黨員干部到各縣協助地方黨組織進行基層政權的改造工作;并派最得力的干部到縣一級政府去工作,清除政府中動搖的阻礙抗戰(zhàn)與群眾運動的分子,提拔積極分子,充實抗日民主政權。到8月初,冀南縣一級政權已基本被共產黨和八路軍所掌握,建立冀南地區(qū)統(tǒng)一的行政領導機構的條件已趨成熟。8月10日,鄧小平與徐向前、宋任窮及中共冀魯豫邊區(qū)省委負責人研究,提出立即建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的方案。8月14日,在鄧小平的指導下,有冀南和正太路以南冀西51縣軍、政、民代表參加的各縣代表會議在南宮召開,選舉產生冀南行政主任公署主任、副主任,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
為了更好地指導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鄧小平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指示精神,聯系太行抗日根據地的實際,在實踐中總結提出了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必須堅持的一些基本方針原則。這在他用半個多月的時間撰寫、于1939年5月15日寫成的《在敵后方的兩個路線》一文中曾作過系統(tǒng)闡述。
在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侵略軍以更大的兵力進攻八路軍和我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國民黨也不斷加劇在太行區(qū)同我軍的摩擦。閻錫山經過長期準備,于1939年12月制造了山西“十二月事變”,掀起抗日以來第一次反共高潮,大肆摧殘抗日民主政權和抗日救亡團體,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分子。此時,鞏固太行根據地就成為堅持華北抗戰(zhàn)的戰(zhàn)略任務。而要鞏固太行根據地,就必須使太行山的政權真正統(tǒng)一。為此,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召開太行、太岳、冀南地區(qū)高級干部會議,根據中央指示精神,重點討論了根據地建設的統(tǒng)一與政權問題,提出了建黨、建軍、建政三大建設與積極打擊敵人“囚籠政策”的任務。鄧小平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首次提出建立晉冀豫邊區(qū)政府的主張。會議決定成立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簡稱“冀太聯辦”),并逐步籌建晉冀豫邊區(qū)政府。同年8月1日,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在黎城縣西井鎮(zhèn)召開成立大會,宣告正式成立。同時明確“冀太聯辦”是晉冀豫邊區(qū)的最高政權機關。“冀太聯辦”公布了《施政綱領》,還邀請全區(qū)軍民代表、士紳名流、各黨派及無黨派代表人物,組成行政會議,行使全區(qū)最高民意機關的職權。至此,晉冀豫邊區(qū)抗日民主政權已具雛形。
抗戰(zhàn)以來,隨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各種不同形式的抗日民主政權也隨之建立了起來,并逐漸取代了舊的反動政權。抗日根據地政權的建立,對團結各界人士,動員和組織人民進行抗戰(zhàn)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初期的抗日根據地政權還是很不健全,一些地方既沒有建立正式的民意機關,也沒有統(tǒng)一和規(guī)范的民選制度;有的地方還存在著排斥黨外人士,不善于同其他進步抗日階級、階層合作的關門主義傾向等。針對這種情況,中共中央于1940年3月發(fā)出了《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指示,明確指出,我們在華北、華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權是“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性質的,“這種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同時規(guī)定,抗日民主政權在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即“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對于中央的這一重要指示,鄧小平極為重視,并在其領導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認真貫徹落實。同年12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出版的《黨的生活》第26、27期上發(fā)表《迎接1941年》一文,明確提出在1941年必須努力于建黨、建軍、建政“三大建設”工作。其中,在建政方面,鄧小平指出,建設我們抗日根據地的抗日民主政權,重心應放在掌握和貫徹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正確執(zhí)行“三三制”原則,首先完成村區(qū)的民選,樹立民主政治的基礎。
進入1941年以后,晉冀豫根據地的政權建設邁出了很重要的一步,不僅普遍進行了村選,產生了村政權,而且選舉了邊區(qū)參議會議員,召開了臨時參議會,正式建立了邊區(qū)政府。同年2月,中共中央北方局開會討論成立邊區(qū)政府的問題,決定由鄧小平代表北方局向“冀太聯辦”提出召開臨時參議會,正式成立晉冀豫邊區(qū)政府的建議。3月16日至4月5日,“冀太聯辦”召開第二次行政會議。鄧小平在會議開幕當天代表中共中央北方局致電會議,提議成立晉冀豫邊區(qū)臨時參議會,并強調指出:“抗日根據地的建設與鞏固,其中心環(huán)節(jié),因為民主政治之樹立與發(fā)揮,以及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之認真建設”,“建立統(tǒng)一的有權力的晉冀豫邊區(qū)參議會實為刻不容緩”。同時要求“晉冀豫邊區(qū)參議會必須由人民直接選舉議員組成,不應絲毫草率,致傷民主政治之真實意義”,并“希望邊區(qū)臨時參議會之組織成分,能切合三三制之原則,能真正代表各黨各派各階層之意見”。會議接受了鄧小平代表北方局的提議,邀請黨政軍民各界組成邊區(qū)臨時參議會籌委會,在管轄范圍內進行推選參議員的工作,并準備召開臨時參議會。
在此期間,鄧小平又撰寫了《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發(fā)表在1941年4月15日出版的《黨的生活》第35期上。這篇文章既堅持了中共中央關于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指示精神,又緊密結合了晉冀豫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具體實際;既是他具體領導晉冀豫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也為進一步搞好根據地的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導。該文不僅是中共領導人最早論述黨政關系的重要文獻之一,同時也是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基本形成的重要標志。
在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的指導及鄧小平的直接領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1941年7月7日至8月15日,晉冀魯豫邊區(qū)臨時參議會在遼縣桐峪鎮(zhèn)隆重舉行。鄧小平以共產黨參議員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了會議。由于會議同意把魯西33縣劃人,晉冀豫邊區(qū)臨時參議會遂改名為晉冀魯豫邊區(qū)臨時參議會。會議根據“三三制”的原則選舉產生了晉冀魯豫邊區(qū)臨時參議會議長、副議長和邊區(qū)政府主席、副主席。晉冀魯豫邊區(qū)臨時參議會和邊區(qū)政府的成立,標志著晉冀魯豫根據地的政權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此后,鄧小平仍非常關注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觀點和政策主張。例如,他在《五年來對敵斗爭的概略總結與今后對敵斗爭的方針》(1943年1月26日)、《根據地建設與群眾運動》(1943年2月20日)、《太行區(qū)的經濟建設》(1943年7月2日)等報告和文章中,聯系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實際,對建設根據地(包括武裝、政權、群眾和黨的建設)與對敵斗爭的聯系,敵占區(qū)的組織工作與政策運用,根據地武裝、政權、群眾、黨四種力量的聯系與配合,根據地與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關系,政府在群眾運動中的地位,精兵簡政,村級工作等有關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一系列問題都有所論述。所有這些,都進一步豐富了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
二、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
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是抗日根據地各項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抗戰(zhàn)初期,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抗日救亡十大綱領》和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闡明的新民主主義政治綱領,是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基本指導思想。它的具體化則是中共中央發(fā)布的一系列指示中所闡明的中國共產黨關于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基本方針政策。鄧小平在結合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實際具體貫徹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領導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實踐中形成的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具有相當豐富的內容,涉及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方方面面。就其主要內容而言,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目標和原則
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在整個抗日根據地建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要搞好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不僅要深刻認識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極端重要性,而且必須科學確立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目標和原則。鄧小平在領導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實踐中,較早提出了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所應堅持的目標和原則。1939年5月,鄧小平在《在敵后方的兩個路線》一文中有一部分專門論述了“敵后方的政權問題”。他認為,敵后方的政權問題是一個“關系于能否堅持敵后抗戰(zhàn),關系于能否削弱敵力與增強自己,關系于民心之維系、抗戰(zhàn)之勝利與民族之復興”的“敵我的嚴重的斗爭”。獲得民眾的擁護,從而真正具備民眾的基礎,這是與敵人進行政權斗爭的中心的一環(huán)。正是敵后方的政權斗爭的這一性質和特點,從根本上決定了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必須要堅持的目標和原則。
首先,抗日根據地的政權應成為“民族主義的政府”?!懊褡逯髁x的政府,亦即是真正領導抗日的政府。”它的一切工作、一切政策均應以如何才能戰(zhàn)勝日寇和漢奸為出發(fā)點。既必須加緊民眾的民族教育,提高民眾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又必須用一切方法揭破敵偽之欺騙離間,并阻止與摧毀偽政權之建立與擴展;更必須組織與動員民眾積極參戰(zhàn),并成為游擊戰(zhàn)爭的領導者。
其次,抗日根據地的政權應成為“民權主義的政府”。“民權主義的政府,亦即是民主的政府。”這樣的政權,不僅必須尊重民意,成立各級參政會的民意機關,接受民意的監(jiān)督,使本身取得民眾的支持,成為民眾的依靠,而且必須是由民眾選舉出來而為民眾所信賴的政府,并給民眾以抗日的組織、行動與言論、出版等自由。
第三,抗日根據地的政權應成為“民生主義的政府”。這樣的政權,既必須在“有利于國而無害于民”的原則下去適當地改善民生,又必須嚴格規(guī)定行政人員的最高薪金,確定預算、決算的審查制度,嚴懲貪污賄賂,成為廉潔的政府。
第四,抗日根據地的政權應成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府”。這樣的政權,既必須堅決執(zhí)行為各黨派所共同擁護的三民主義和抗戰(zhàn)建國綱領,又必須在各種政策上顧及各黨派、各階級,不分畛域地吸引一切忠誠為國的人士參加政府的工作,不僅成為各抗日黨派共同擁護的政府,而且成為團結各階層的核心。
第五,抗日根據地的政權應成為密切聯系人民的政府。這樣的政權,必須與人民建立最密切的聯系,不僅在政策上真正利國利民,而且必須鄭重地選擇行政人員,將最為民眾所愛戴與擁護的忠誠為國、廉潔奉公、刻苦努力、不怕困難、勇于犧牲的抗日分子作為行政人員之標準。此外,抗日民主政權建設還涉及行政區(qū)域劃分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應該堅持按照地形、敵情等條件來重新劃分行政區(qū)域,以適應于抗戰(zhàn)的需要。這樣,在特殊條件下將“不致使軍政民發(fā)生慌張潰亂的現象”。鄧小平從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實踐中總結和概括出來的這些目標和原則,既是對抗日民主政權基本屬性的規(guī)定,也是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基本目標和重要原則。
(二)關于抗日民主政權建設中的“三三制”
抗日民主政權在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是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的指示中明確提出的?!叭啤钡谋疽饩褪侵附M成抗日民主政權的人員分配原則,之后被逐漸引申為抗日民主政權的代稱?!叭啤碧岢龊?,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戰(zhàn)時期的一項基本政策。鄧小平對這一問題的論述比較集中地反映在他的《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中。其主要觀點包括:首先,在政權的根本性質問題上,明確指出“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對漢奸、親日派、反動派的聯合專政”,既能合乎統(tǒng)一戰(zhàn)線原則,又能保證由共產黨員與進步勢力結合起來的優(yōu)勢,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性質的政權;其次,在政權的人員構成問題上,堅持在政權機關(包括行政機關和民意機關)中,共產黨員、進步勢力和中間勢力各占三分之一;第三,在政權的政策取向問題上,強調必須照顧一切抗日階級和階層的利益,必須放在爭取多數、反對少數的基礎上,對各個抗日黨派都要保護其合法存在的自由權利;第四,在政權中的民主政治斗爭問題上,強調“在政權中反映出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黨派階級的民主政治的斗爭”是必然的,我們不但不懼怕這種民主政治斗爭,而且要發(fā)展這樣的民主政治斗爭;第五,在政權中的掌握優(yōu)勢問題上,指出這種政權“既是幾個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就必然產生政權中的優(yōu)勢問題”,強調必須要掌握這種優(yōu)勢,形成和實現黨對政權的領導;第六,在政權的實質問題上,指出“三三制政權的實質是民主問題”,強調“黨在領導政權工作時,必須貫徹民主的精神”。
(三)關于共產黨同抗日民主政權的關系
共產黨同抗日民主政權的關系問題,即抗日根據地的黨政關系問題,其實質是共產黨在抗日民主政權中的地位問題,即黨的領導權問題。由于抗日民主政權在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這就給共產黨提出了一個在人員數量上不占優(yōu)勢的情況下,如何取得優(yōu)勢、實現對民主政權領導的問題。這是一個既不能回避、也不能撇開不管的問題。在《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中,鄧小平明確提出并著重闡述了這個問題。
一是黨必須要掌握政權中的優(yōu)勢??谷彰裰髡嗍菐讉€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聯合中必然會產生政權中的優(yōu)勢,掌握政權中的優(yōu)勢即取得在政權中的領導地位。如何取得優(yōu)勢呢?一方面,是要從組織成分上去取得,這在“三三制”原則本身是包含著的;另一方面,也是更基本的方面,則是要從民主政治斗爭中去取得,從依靠于共產黨主張的正確及贏得群眾的政治聲望中去取得。黨的優(yōu)勢不僅在于政權中的適當數量,主要在于群眾的擁護。民主政治斗爭可以使黨的主張更加接近群眾,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所擁護、所信賴,從而使群眾從自己的政治經驗中更加信仰共產黨。
二是必須反對“以黨治國”的觀念。“以黨治國”是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則。國民黨“以黨治國”的遺毒,是麻痹黨、腐化黨、破壞黨、使黨脫離群眾的最有效的辦法。在我們黨內,某些同志的“以黨治國”觀念,就是國民黨“以黨治國”的惡劣傳統(tǒng)反映到我們黨內的具體表現。我們黨提出“三三制”的政策后曾遭到黨內一部分人的抵抗,就是“以黨治國”的觀念在作怪。要在抗日民主政權中堅持實行“三三制”,就必須反對“以黨治國”的觀念,反對國民黨的遺毒傳播到我們黨內來。
三是要對政權采取指導與監(jiān)督政策。我們黨既要取得政權中的優(yōu)勢,實現對政權的領導,又要反對“以黨治國”,那么,究竟應該通過什么樣的政策來體現和實施黨對政權的領導呢?鄧小平強調,黨對抗日民主政權的正確領導原則應是采取“指導與監(jiān)督政策”。黨對政權要實現指導與監(jiān)督的責任,通過指導使黨的主張能夠經過政權去實行,通過監(jiān)督使政權真正合乎抗日的民主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原則。黨的領導責任是放在政治原則上,而不是包辦,不是遇事干涉,不是黨權高于一切。同時,黨的指導與監(jiān)督政策的實際運用,也要注意采取正確的方式方法。
四是要正確運用政權機關中的黨團。為了保證黨對政權的領導,為了統(tǒng)一黨員在政府中的步調,在縣以上的民意機關或行政機關中均應組織黨團,由同級黨部指定幾個負責干部組成,在同級黨的指導與管理下執(zhí)行有關任務。同時,黨團同志還必須注意工作方式。
(四)關于根據地四種力量的聯系與配合
革命的武裝、政權、群眾組織和黨組織是革命根據地本身必須具備的四種力量。正確認識和把握這四種力量的聯系與配合,既是根據地建設的需要,也是根據地政權建設的需要。那么,這四種力量究竟應該如何聯系與配合呢?對此,鄧小平明確指出,首先是黨的領導問題,黨是領導一切的核心。根據地的黨組織的責任是要善于掌握幾種力量的聯系與配合,根據不同條件去決定自己注意的中心方向,在解決這一中心工作時要求得其他工作的配合。武裝力量的責任是保衛(wèi)根據地,保衛(wèi)革命政權,保衛(wèi)人民利益,建立黨組織而又服從黨的政治領導,建立革命政權而又服從政府的革命法令,參加群眾工作,發(fā)動群眾,而又為群眾所幫助、所監(jiān)督。政權的責任是服從于黨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的領導,扶植群眾運動和照顧基本群眾利益,鞏固統(tǒng)一戰(zhàn)線,愛護軍隊和解決軍隊的供給、補充。群眾團體的責任是在黨的政治領導之下,獨立地去進行發(fā)動、組織與教育群眾的工作,把群眾的認識提高到政治斗爭、武裝斗爭階段,使群眾形成一個自覺自為的階級力量,引導群眾執(zhí)行政府的革命法令,號召群眾參加與擁護革命軍隊并把自己武裝起來加入
(五)關于政府在群眾運動中的地位與態(tài)度
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教育群眾,按照群眾運動的規(guī)律指導群眾運動,是建立和鞏固抗日根據地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條件,當然也是建立和鞏固抗日民主政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條件。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政府在群眾運動中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施政綱領和法令,它對群眾運動的態(tài)度,將直接影響著群眾利益的實現,制約著群眾運動的發(fā)展。鄧小平認為,敵后抗日民主政府,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權,是在我黨政治領導之下的政權,它的施政綱領和法令,是符合黨的政策的,是既照顧了工人、農民,又照顧了地主、資本家的,所以是有利于基本群眾的。政府在公布了這些法令之后,還必須保障其實現。黨和群眾團體在指導群眾運動中,政府在扶植群眾運動中,都保證了這些法令的實現。群眾團體和政府對群眾運動的立場是一致的,只是在各自的崗位上有其不同的態(tài)度和作法。政府對于群眾運動應是扶植的態(tài)度,而不應對群眾運動采取旁觀或漠不關心的官僚主義態(tài)度。
三、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的基本特點
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是在領導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的具體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從根本上說,是鄧小平領導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v觀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的形成過程及基本內容,我們不難發(fā)現,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突出地體現了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fā)的原則、把政權建設置于根據地建設之中、堅持黨的領導與民主精神的統(tǒng)一等基本特點。
(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
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作為鄧小平領導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它本身就是從實際出發(fā)的產物。例如,在抗日民主政權的組織形式上,中共中央指示實行“三三制”。鄧小平在具體領導太行根據地政權建設的實踐中,既從總體上堅持了這一基本精神,又從太行根據地政權建設的實際出發(fā),作了一些變通。他指出:“在組織形式上,無論行政機關或民意機關,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或少于三分之一,進步勢力占三分之一,中間勢力占三分之一。在民意機關中,還可吸收少數右派分子參加。同時因為村是政權的基礎,村長一級的共產黨員,可以多于三分之一,但必須以村代表會、村工作人員中黨員少于三分之一的比例,以為調劑?!痹偃?,抗日根據地有的政府不能保證接受黨的領導,制定和實施了一些錯誤的法令,做了一些違背人民利益和統(tǒng)戰(zhàn)原則的事情。鄧小平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態(tài)度不應是反對這個抗日民主政權,而應是反對它的某項錯誤的法令,反對某個壞的行政人員。同時,解決這樣問題的辦法也要適當,即要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用不同的方式解決不同的問題,包括采取政權內部斗爭的方式、在群眾中作公開斗爭的方式、局部改組的方式、公民罷免重新選舉的方式,以及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等,總之以能教育群眾、糾正錯誤、保證黨的領導為原則。又如,在抗日根據地武裝、政權、群眾組織和黨這四種革命力量中,鄧小平認為,它們既是同等重要的,但我們又不是在任何時間、任何條件下都同等地去注意這些工作的。至于在什么時間、什么條件下去注意什么工作,這要從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所以,鄧小平強調黨的領導要依據于當時當地的情形提出當時注意的中心,“如政權工作薄弱就加強政權工作,群眾工作薄弱就加強群眾工作”,等等。
(二)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fā)的原則
抗日民主政權既是抗日的,又是民主的。無論抗日還是民主,都是人民的利益之所在??谷彰裰髡嗑褪潜Wo人民、為人民謀利益的政權。因此,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必須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fā)的原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這既是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重要原則,也是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思想的重要原則。鄧小平明確指出,抗日民主政權的責任就是要“扶植群眾運動和照顧基本群眾利益”。例如,“我們在簡政中,把行政村擴大,固然增加了工作上的一些困難,但不如此會增加人民很多負擔,所以不必改變,而要注意于講究在大村條件下,如何進行領導工作的方式”。再如,在生產的組織與領導方面,我們在春耕、秋耕、夏收、秋收的時候,都做了大量的非常具體的工作,包括調動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組織和調劑勞動力、改良種子、解決牲畜農具問題、調解租佃關系和主雇關系,以及發(fā)動植樹、修渠、打井、造水車等事業(yè)。同時政府每年還舉辦了數百萬元到千萬元的低息和無息的貸款,總之,“凡是于人民有利的事情,無不盡力提倡與實行”。黨和抗日民主政權不僅要從根據地人民的利益出發(fā),照顧根據地人民的利益,而且也要考慮敵占區(qū)人民的利益,做照顧敵占區(qū)人民利益的工作。鄧小平非常重視敵占區(qū)的組織工作與政策運用,主張在敵占區(qū)的政權方面“應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類似民主政權的村民代表會”,認為“惟有這樣的政權,才能保證村民一致對敵,才不致為敵利用,才能照顧與保護人民的利益”。他還要求敵占區(qū)游擊武裝在活動中要“照顧人民利益,凡是能夠保護人民利益的事,應努力赴之;凡是可以招致敵人摧殘人民的事,都應謹慎從事”?!霸跀痴紖^(qū)保護人民利益,包括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團結各階層對敵,減輕人民對敵的負擔;一是在對敵負擔和日常生活中照顧基本群眾的利益。”只要與基本群眾有一點利益的事,都要積極地去做。為此,他還提出要教育黨員和干部善于從當地群眾日常生活中去發(fā)現問題,尋求機會解決問題,盡可能地照顧基本群眾的利益。
(三)把政權建設置于根據地建設中
鄧小平關于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問題的論述,很多都不是單純就政權建設談政權建設的,而是運用相互聯系的觀點,把政權建設置于根據地建設中、置于根據地與對敵斗爭的聯系中來談的。一方面,他認為政權建設對于根據地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他又認為政權建設同根據地建設(包括武裝、政權、群眾組織和黨的建設)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武裝、政權、群眾組織和黨這四種力量,這四個方面的工作,是革命根據地必須具備的四種力量、四個方面的工作,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它們的統(tǒng)一、配合與聯系是根據地建設的規(guī)律。我們對其中任何一種力量、一個方面的工作的考察與研究,都必須把它同其他幾種力量、幾個方面的工作聯系起來,即必須把它置于根據地建設之中。政權及政權建設當然也是如此。
(四)堅持黨的領導與民主精神統(tǒng)一
堅持黨的領導與民主精神的統(tǒng)一,是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的一個顯著特點。一方面,在根據地建設上,黨是領導一切的核心。黨要領導根據地建設,政權建設是根據地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因而黨也必須領導政權建設。政權的一個重要責任就是服從于黨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的領導;另一方面,抗日根據地的政權是統(tǒng)一戰(zhàn)線性質的政權,是實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權,所以,黨在領導政權工作時,必須貫徹民主的精神。鄧小平認為,黨要在領導政權工作時貫徹民主精神。首先,必須反對“以黨治國”的觀念。“以黨治國”的觀念與民主的精神是水火不相容的,不糾正這種錯誤觀念,民主的精神就貫徹不下去、發(fā)揚不起來,“三三制”也就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實行。其次,必須切實保證“三三制”的實行。政權組織形式上的“三三制”是實行民主的重要組織基礎。再次,必須發(fā)展民主政治的斗爭?!叭啤钡目谷彰裰髡嘧鳛閹讉€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必然會反映出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黨派階級的民主政治的斗爭。我們共產黨是不怕民主斗爭的,因為我黨的主張是正確的?!懊裰髡味窢幙梢允裹h的主張更加接近群眾,可以使群眾從自己的政治經驗中更加信仰我黨?!弊詈螅仨毤訌娒裰鹘逃?。民主政治的發(fā)展迫切需要加強民主教育,實際的政治斗爭是黨員和群眾最好的鍛煉。我黨要善于在一切工作、一切運動中大力發(fā)揚民主作風,與一切不民主的現象作斗爭,并通過民主政治斗爭使黨員和群眾得到實際教育。
總之,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是鄧小平抗日根據地建設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鄧小平領導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概括。關于抗日民主政權,鄧小平曾在《黨與抗日民主政權》一文中這樣說過:“因為這種政權表現為幾個革命階級對漢奸、親日派、反動派的聯合專政,既能合乎統(tǒng)一戰(zhàn)線原則,團結大多數以與日寇、漢奸、親日派、反動派進行斗爭,又能保證由共產黨員與進步勢力結合起來的優(yōu)勢,所以這不僅是今天敵后抗戰(zhàn)的最好政權形式,而且是將來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所應采取的政權形式?!笨谷彰裰髡嘟ㄔO的實踐,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在抗日根據地范圍內的具體化,是探索中國式現代民主政治的偉大嘗試,它不僅為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fā)展及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發(fā)揮了重大作用,而且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培養(yǎng)了大批干部,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實踐已成為歷史,但思想卻留給了今天。鄧小平抗日民主政權建設思想不僅指導當時的晉冀魯豫邊區(qū)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而且也應該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主張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理順黨政關系、建設民主政治的重要思想源頭。
(責任編輯 肖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