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凱
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工作中的人群,因直接暴露于急速變遷的社會之中,受到的影響與沖擊更加強烈,并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形成了一定的心理與行為模式。然而,青年人群體所感受到的時間焦慮最為深刻與強烈。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偏偏是當下的青年人,對時間如此焦慮呢?
原來人們要求男人“三十而立”,現(xiàn)在變成了“三十而富”,好像30多歲你還沒富,你這輩子就沒機會了。一旦被這樣的成功模板驅(qū)使著,不焦慮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當下的青年人并不是單純地擔心時間的流逝,而是擔心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無法達到某個目標。而正是由于身處這樣一個急速而劇烈變遷的社會,讓人們的期望不斷增長,同時也讓焦慮和恐慌不斷增強。
社會巨變下的期望膨脹
改革開放之前,全國8億農(nóng)民每人年平均收入僅有76元;全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地區(qū)生活水平不如20世紀50年代,三分之一地區(qū)的生活水平不如20世紀30年代??梢?,“文革”剛結(jié)束后的中國,就整個局面來說,處于一個混亂狀態(tài);就整個經(jīng)濟情況來說,處于緩慢發(fā)展和停止狀態(tài)。因此,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已經(jīng)大幅度地降低,“磨洋工”“泡病假”等成為工人們表達怨氣與不滿的方式。
然而,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國社會就進入了劇烈變化的時期,這場社會變遷的規(guī)模、速度、廣度和深度都是絕無僅有的。身處這樣一個急速變遷的社會之中,人們的主觀期望也隨著狂飆的速度不斷地攀升著。以廣州為例,1949年的人均居住面積為4.5平方米,而到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不升反降,只有3.82平方米,但從1978年到1988年的10年間就增加了近一倍,人均居住面積達到7.29平方米,而到2008年這20年間人均居住面積已經(jīng)增長到了1949年的10倍。人均居住面積增長得如此迅速,正是改革開放以后人們迅速增長的居住期望的反映。社會的巨變,讓人們的內(nèi)心也涌動著變化的強烈愿望。改革開放把人們從那個單一、匱乏的社會里解放出來,長期被壓抑的欲望仿佛脫韁的野馬,在快速、劇烈變遷的社會中得以釋放。
對財富積累的渴望
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的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中國高凈值人群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2008~2014年,每兩年中國高凈值人群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9%、18%和21%,其中可投資產(chǎn)超過1億的超高凈人士的增長率更是56%、33%和29%。
無論這些“高凈人士”積累財富的方法是否合理,手段是否合法,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當下中國的“富豪”人數(shù)是在不斷上升的。從20世紀80年代的“萬元戶”到現(xiàn)在的千萬富豪、億萬富豪,中國社會中總是有人在不斷通過各種“努力”來實現(xiàn)自己的致富夢想。
因此,對于那些處在中間階層、尚未進入“富裕階層”的青年人來說,自然也就意味著可以“抓住機遇”,尋找更多的機會,盡可能多地積累自身的財富,從而進入更高的階層。
當下的中國,技術(shù)與知識的優(yōu)勢突顯,讓在這些領(lǐng)域較為領(lǐng)先的青年人得到了更多的機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nèi)積累了大量財富,從而躋身于富人階層。更重要的是,與那些老一輩的富人相比,這些“新生代”們更加年輕,財富積累更快,增長也更迅速,更像一種爆發(fā)式增長。正是這些“財富新貴”們的出現(xiàn),讓更多的青年人在看到希望的同時,也將這些不可復制的“傳奇道路”當作了自己的目標,并將自己“成功”的年齡標準不斷減小。
不可否認,這樣的開拓和敢為精神是青年人不可缺少的,但當社會的氛圍是比較誰更早成功的時候,行為的動力就會慢慢演變成落后的焦慮。當社會反復強調(diào)“某某成為最年輕的……”,或是不斷使用“某某剛剛X歲,就已經(jīng)擁有了……”這樣句式的時候,人們并不會去關(guān)注那些隱藏在背后的大多數(shù),只會更加關(guān)注于這樣一個個被塑造的“典型”案例。一旦以這樣的成功標桿為目標,青年人必然擔心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無法達到某個目標,或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實現(xiàn)目標的可能性會逐漸減小。本該催人奮進的行為動力,卻一再變成引人焦慮的精神壓力。
青年人的時間焦慮
當然,我們確實看到富裕人群成長的速度正在減緩。2013年的《胡潤中國財富報告》顯示,2011~2013年,中國千萬富豪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9.7%、6.3%和3%,而億萬富豪的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9.1%、6%和2%。顯而易見,中國富豪規(guī)模擴大的速度正在放慢。中國人通過各種手段大量積累財富的難度在變大。這反過來又似乎在告訴人們,要“致富”,一定要“趁早”。
正如房產(chǎn)的增值所表現(xiàn)出來的,利潤與人們投資時間的早晚成正比,也就是說,投資得越早,需要的成本就越小,而獲得的收益卻越大,凈利潤也就越高。這就是財富增長過程中的“先發(fā)優(yōu)勢”,即先行者可以獲得極大的收入和利潤。同時也再次給青年人一個警示—要想獲得更多的財富積累,必須盡早找到合適的路徑,否則致富的難度就越來越大,而收益也會越來越小。由此,對“快速”的要求再次被強化了,用最短的時間,實現(xiàn)最大的目標,越來越成為青年人的最終期望。不僅僅是因為希望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且隱藏著其對落后或緩慢可能導致難度加大,機會變小,甚至無法完成的一種恐懼。
“時間就是金錢!”在當代,這句話不但強調(diào)了時間本身的價值,更加突出了效率的意義,即只有速度越快,才有機會跑在別人前面成為先行者,進而才能得到更多的收益,成為上層人士。因此,快速不僅是這個社會客觀變化的現(xiàn)象,更是人們內(nèi)心當中的重要期望,就如同“時間就是金錢”后面常常跟著另一句話—“效率就是生命”。
急速社會變遷中的心靈飄泊
在我們的實證研究中,當下中國的青年群體希望在自己34歲的時候就可以獲得事業(yè)的成功,同樣在這個年齡,可以獲得自己最理想的經(jīng)濟收入。而這個年齡,意味著一個本科畢業(yè)就參加工作的人,僅僅工作12年就要達到自己人生的最高峰。同樣,這個年齡,距離現(xiàn)在通常定義的退休,還有大約26年。這樣一個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無法想象的年齡(時間)期望,便是今天在中國社會中不斷蔓延的時間焦慮的真實寫照。
在一個變遷相對緩慢的社會中,青年人通常對未來的種種可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也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可能帶來的未來結(jié)果。因為通過周圍的人,特別是自己上一代人的發(fā)展軌跡,完全可以對自己的未來做出大致預(yù)測。這樣的社會確定性比較高,選定了目標或是未來方向,只要按照既有的道路穩(wěn)步前進即可。然而,改革開放這30多年來,中國社會變遷的規(guī)模之大、范圍之廣、程度之深、速度之快,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人們理性的預(yù)判范圍。將西方世界100多年甚至是數(shù)百年的變遷,壓縮在中國短短數(shù)十年之中,必然沒有既定的道路可循,沒有確定的經(jīng)驗可借鑒。
因此,當下的青年人沒有辦法從他人的成長與發(fā)展中獲得有效經(jīng)驗,預(yù)知自己可能的未來,自然無從知道每條發(fā)展路徑可能達到的未來是什么樣的。今天選擇的道路,可能明天就不得不做出改變,甚至轉(zhuǎn)向。整個社會的不確定性急速上升,而面對這樣瞬息萬變,甚至毫無范本與規(guī)律的社會,青年人必然手足無措,從而產(chǎn)生焦慮與恐慌。也恰恰由于中國急速而劇烈的變遷,不僅加速了中國社會中一切有形之物的變化,更將中國青年人精神世界的發(fā)展極大地壓縮了,從而使中國人內(nèi)心體驗的兩極性越加突顯。在現(xiàn)代性的工具理性價值觀下,中國的青年人找到了一種方式降低自己的焦慮與恐慌—占有更多的財富,就可以成為精英。
身處一個不知未來走向何方的社會,當下的青年人不僅希望占有更多的時間,獲得更多的價值,而且希望成功的過程越快越好,成為精英的時間越短越好,以免太慢而最終被社會淘汰。然而,金錢和數(shù)字無法慰藉青年人心靈的彷徨,更多的青年人則在物質(zhì)的追求與內(nèi)心的迷茫之間掙扎,最終在急速的社會變遷和個人痛苦的時間焦慮之間飄忽不定,難安其生……
(摘編自《南京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