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寧
漢語言詞匯浩如煙海。其實,漢語言不但詞匯總量豐富,而且每一個詞語的意思也是豐富的,很多詞語具有本義、引申義、比喻義。當把一個詞語放到文章中的時候,它還具有了在這篇文章中獨特的意思,這里我們通過具體的例子來說一說如何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這是各種花兒的祖先在大自然中長期適應生活環(huán)境,生存繁殖逐步形成的結果。植物在什么時候開花,往往與外界的溫度、濕度、光照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珍貴的曇花,它的花瓣又大又嬌嫩。白天陽光太強,氣溫高,空氣干燥,要是在這時開花,就有被灼傷的危險。在深夜,往往氣溫過低,對它的開花也不適宜。長期以來,它適應了晚上九點鐘的氣溫和濕度,到了那時便欣欣然徐徐張開了淺雅的苞蕾,向人們展示美麗的笑臉。
要理解一個詞語在文中的意思,當然要結合文章,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文。但是怎么解答呢?首先找到這個詞語在文章中描寫的對象,然后想一想這個詞語是如何形容這個對象的。按照這個方法,我們來解釋“密不可分”就比較容易了——形容植物的開花與溫度、濕度、光照的關系很緊密。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父親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父親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父親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這些人只認得錢,托他們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聰明”是一個褒義詞,指人天資好,理解記憶能力強。但是用在這里顯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含有作者的自責、悔恨,這是一種褒義詞貶用的方法。
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兒圍著一張桌子吃晚飯。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對他說:“大伯,您跟爸爸哪兒都像,就是有一點不像?!?/p>
“哪一點不像呢?”伯父轉過頭來,微笑著問我。他嚼著東西,嘴唇上的胡子跟著一動一動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蔽彝怂麄儼胩觳耪f。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著說,“我小的時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樣,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來,碰了幾次壁,把鼻子碰扁了?!?/p>
“碰壁?”我說,“您怎么會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
“哦!”我恍然大悟,“墻壁當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p>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有時理解一個詞語的意思,需要我們結合這篇文章的背景。“我”的伯父是魯迅先生,他生活的年代是國民黨統(tǒng)治的黑暗時期,魯迅先生寫文章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丑惡行徑,當然要受到敵人的迫害。知道了這些,“碰壁”的意思就不難理解了。
對,就是開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給它適時地澆水施肥,花兒也和兒童一樣,在春天的感召下,歡暢活潑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鮮美麗的四肢。這時候,自己感到快樂,別人看著也快樂。朋友,春天在哪里?當你春游的時候,記住“只揀兒童多處行”,是永遠不會找不到春天的。
“春天”原本指現(xiàn)實中的春季,但在這里作者把兒童比喻成了“春天”,是說兒童像春天一樣生機勃勃。因此,理解詞語的意思有時還需要注意詞語是否具有比喻義。
親愛的同學們,以上技能你們掌握了嗎?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我們不但要理解關鍵詞語的本義,更要掌握它們在文中的意思,這樣可以輕松地理清文章線索,把握人物性格,從而深入了解文章主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