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真真 王趁 王雨華
摘要: 植物染料在工業(yè)化應用過程中存在著資源限制,目標色相不豐富、色牢度不理想、植物染料本身的鑒別和成品的鑒別等問題。為了豐富染料植物資源的來源和提高染料植物資源的利用效率,該研究對西雙版納傣族利用的染料植物及其染色工藝涉及的相關植物進行了系統(tǒng)調(diào)查。2014年10月到2016年1月,采用半結(jié)構(gòu)式訪談法對西雙版納14個村寨的56個關鍵信息人進行訪談,收集信息包括使用著色植物、媒染植物和助染植物的種類、傣名、利用部位和資源來歷,以及預處理和染色過程工藝條件與技術步驟;采用參與式觀察法對4種色相的10個染色工藝過程進行了記錄,采集了憑證標本和圖像資料;對調(diào)查信息進行了整理編目。結(jié)果表明: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傣族使用11種著色植物和17種助染植物;目標色相有紅、黃、藍和綠。分析了傣族染料植物資源的發(fā)掘潛力、傣族利用植物染色對于染料植物利用的應用啟發(fā)。該研究詳細深入地記錄了西雙版納傣族使用的染料植物的種類及其相關的組合和染色的過程。該研究結(jié)果對民族民間染料植物與染色工藝的產(chǎn)業(yè)化應用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為染料植物資源篩選及其染色工藝條件優(yōu)化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天然染料, 資源植物, 染色工藝, 傣族, 傳統(tǒng)知識
中圖分類號: Q949.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3142(2017)01005608
Abstract: Plant dye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natural dy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since ancient time. To pursue healthy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production, the research of dye plants is increasing. However, plant dyes do carry some inherent disadvantages responsible for the decline of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dye plants. The production of dye plant materials may be altered by the climate. Poorly fastness, disunity of the color hue, no standard dyeing process are the problems unsolved. Dai people have their own features in using plants. This study aim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selection of dye plants and optimization their dyeing process by systemically investigating dye plants including mordant plants, dye assistant plants and their related dyeing processes used by Dai people in Xishuangbanna. Fiftysix people in fourteen Dai villages were interviewed using semistructure interview method. Recorded the information of the colorant plants and dye assistant plants about their names, using parts, the place get the materials and the preparations and dyeing processes. We recorded the whole processes of several dyeing technics, collected the voucher species, analyzed the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ed eleven colorant plants and seventeen dye assistant plants. The parts used to get a red color were usually bark and heartwood. They were immersed into boiling water to abstract red dyeing liquid. Flower and turmeric was used to obtain yellow. Ferment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obtain black or black blue. The documented plant species all can be grown in Xishuangbanna. Most of them have medicinal values. The related dyeing processes are all environmentfriendl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plays a significant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plant dy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nature dyes, economic plants, dye technics, Dai people, traditional knowledge
染料廣泛應用于紡織品、食品、醫(yī)藥和印刷等行業(yè),天然染料是綠色環(huán)保產(chǎn)品和一些特殊人群消費品生產(chǎn)中不可或缺的原料。植物染料是天然染料中應用最為廣泛,且應用歷史最為悠久的一類。染料植物是指能在其植物體內(nèi)提取著色物質(zhì), 并應用于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一類植物;廣義而言是凡含有著色物質(zhì)的植物都可稱為染料植物(趙伯濤和錢驊,2007)。本研究聚焦于傣族傳統(tǒng)染色工藝過程所涉及的所有植物,包括著色植物和助染植物。
植物染料相對于合成染料有著一系列的優(yōu)點,但是植物染料及其染色工藝也存在一些自身局限:由于植物材料本身的季節(jié)差異、地理差異和品種差異,導致著色效果重現(xiàn)性不理想,染色工藝條件難以實現(xiàn)標準化;產(chǎn)率低、染色過程耗時長,媒染過程復雜,對操作者技術水平要求較高,染色過程成本較高;著色對象一般要求是天然材質(zhì),如紡織品,需要是棉、麻、竹等纖維材質(zhì);相當一部分染料植物及其工藝的物質(zhì)基礎與科學原理尚不清楚;缺乏現(xiàn)成的染料提取和染色工藝技術通用步驟;著色牢度與濃度不夠,幾乎所有的植物染料染色工藝都需要媒染與助染,加重了廢水處理的難度(Konar & Samanta, 2011)。植物染色工藝的產(chǎn)業(yè)化關鍵在于技術流程的規(guī)范與優(yōu)化。
我國民族民間掌握了豐富的染料植物資源利用知識與印染工藝技術,民族植物學工作者進行了積極研究(張來,2004; 崔明昆,2011; 劉光華和佘朝文,2012; 蘇仕林,2013; Liu,2014)。在西雙版納傳統(tǒng)染色植物的民族植物學中(張國學,2007),傣族使用的染色植物多達50種,說明傣族人民有著豐富的染料植物利用的經(jīng)驗。但是,通常一種染料植物想要發(fā)揮很好的作用需要幾種植物很好的配合,以及不同的染色過程。
本研究在西雙版納多個傣族村寨開展了染料植物種類,利用方式和染色工藝條件等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工作,以期為資源發(fā)掘和產(chǎn)業(yè)化應用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提供線索。
1研究地點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地處21°09′-22°36′ N,99°58′-101°50′ E,總面積近兩萬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積約占95%。其海拔范圍從南臘河與瀾滄江交匯處475 m到瀾滄江西岸最高峰2 429.5 m。受印度洋季風控制,屬于西部型熱帶季風氣候(朱華和閆麗春,2012)。西雙版納地處熱帶亞熱帶過渡區(qū)域,熱帶森林分布于全州各地。該地區(qū)是多個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地,全州轄兩個縣(勐海縣與勐臘縣)和一個縣級市(景洪市),世居13個民族,主要包括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諾族和瑤族等。其中,傣族居住區(qū)分布于全州各個縣或市。傣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chǎn)與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利用植物染色的傳統(tǒng)經(jīng)驗。本研究依據(jù)文獻信息和前期實地踏查,選取了14個傣族村寨作為調(diào)查樣點(圖1)。調(diào)查點分布在三個市縣的不同地點,所調(diào)查的傣族村寨 90%以上的人口為傣族,有低海拔壩區(qū)的和山區(qū)的,也有高海拔壩區(qū)和山區(qū)的。經(jīng)濟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業(yè)。
2研究方法
通過文獻研究了解該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地理、特產(chǎn)及染料植物資源利用的狀況,以保證高效地完成研究工作。
于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期間,先后5次前往上述西雙版納14個傣族村寨進行實地調(diào)查。采用半結(jié)構(gòu)式訪談法對關鍵人物進行訪談,收集信息包括染料植物種類、傣名、利用部位和資源獲取方式,以及預處理和染色過程工藝條件與技術步驟。關鍵信息報告人的選?。簩⒋甯刹考捌涫煜さ娜舅囄幕瘋鞒腥俗鳛椤胺N子”樣本,通過鏈式推介法(亦稱滾雪球法),共選取了56位關鍵信息報告人。其中男性13位,女性43位,年齡均在40歲以上。
采用參與式觀察法對10種染色工藝過程進行了完整記錄,進行了憑證標本和音頻、圖像資料采集。憑證標本存放于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標本館。調(diào)查結(jié)果梳理歸類后,形成民族植物學信息編目表。編目內(nèi)容包括:物種學名、當?shù)孛?、分類地位、利用部位、資源來歷和憑證標本編號,及其在整個染色工藝過程中的作用和參與方式。
3研究結(jié)果
3.1 傣族傳統(tǒng)染料植物資源
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傣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利用當?shù)刂参锶旧膫鹘y(tǒng)知識和經(jīng)驗。調(diào)查收錄了傣族傳統(tǒng)染色工藝用植物28種,包括著色植物11種,助染植物17種(表1)。這些植物隸屬于19個科。利用部位包括根、莖、葉、花、果實、樹皮和心材等。資源來歷主要包括了野外采集和引種或栽培采集。
3.2 傣族傳統(tǒng)植物染色工藝
從表2可以看出,染紅的著色植物種數(shù)最多(5種),利用部位主要是心材和樹皮;染黃的著色植物種數(shù)次之(4種),利用部位為花或根狀莖;染藍和染綠涉及的著色植物種數(shù)較少(均為2種),利用部位為莖和葉。不同的染料植物種類,不同的目標色相,甚至不同的人,會采用不同的染色工藝??傮w來看,染色工藝過程涉及的助染植物種類較著色植物種類更多樣;染液制備包括水提法和發(fā)酵法;染色方法用到了直接染色法和媒染法(表2)。圖版Ⅰ簡要展示了郁金(Cucurma aromatica)染黃的工藝過程。
4討論
4.1 傣族染料植物資源的發(fā)掘潛力
采集狩獵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均為染料植物的發(fā)現(xiàn)與應用提供了重要線索。隨著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染料植物的使用也在發(fā)展。例如,民間很早就用艾(Artemisia vulagris)和鼠曲草(Gnaphlium affine)為食品染色,后來發(fā)展為用于絲綢染色,艾用于染綠,鼠曲草與櫸皮用于染褐色(趙豐,1984)。本研究涉及的植物染色工藝均有一定的應用擴展空間,包括色系的擴展、替代資源的擴展和著色對象的多樣化。傣族將原本單獨可以染色的兒茶(Acacia catechu)、紅木(Bixa orellana)、蘇木(Caesalpinia sappan)和黃木巴戟(Morinda angustifolia)進行創(chuàng)造性搭配,在助染植物的作用下,染出符合該民族習俗的紅色,但如果將其比例進行合理調(diào)整,將衍生出一系列符合更廣泛需求的紅色;姜黃和郁金染色過程中酸性植物成分的添加,可以選擇更為方便易得、成本低廉的替代品;對于著色對象的多樣化,傣族對紡織品的染色主要是棉制品,但由于天然燃料對于天然紡織材料普遍具有著色親和力,其對于絲、毛、麻和竹纖維制品的染色效果也值得嘗試。
助染植物的使用無疑是西雙版納傣族傳統(tǒng)染色工藝的關鍵。本研究將在染色過程中,不以色素利用為目的所添加的植物均歸為助染植物。有學者傾向于將媒染植物與助染植物區(qū)分開來,認為,當染料本身與著色對象之間缺乏親合力,須借助可溶性金屬鹽作為媒染劑,幫助纖維與染料之間結(jié)合,某些具有富集金屬離子功能的植物恰好具備媒染劑的特性,因此成為了媒染植物(mordant plants);另一種情況是,在染色過程中,一些植物并沒有起到媒染作用,它們的作用是使著色均勻,或調(diào)整染料的顏色,或改變?nèi)旧疃鹊?,這一類植物則起到了助染劑(dye assistant substance)的作用(張國學,2007; Anthony,2011)。但在本研究中,各種助染植物的具體作用尚無法判斷,需要后續(xù)更為細致的研究工作加以確認和解釋。
4.2 傣族傳統(tǒng)植物染色工藝的標準化與優(yōu)化
傣族在染黃的過程中,加入了酸木瓜(Chaenome lesspeciosa)、檸檬(Citrus limon)、泡果(Citrus maxima) 和酸角 (Tamarindus indica)一類的酸味果實進行助染。在巴拿馬,當?shù)貗D女用紅木染編織纖維時,會加入柑橘汁等酸性物質(zhì)來固色(Kathryn & Blair,2011)??梢娒耖g對于助染植物的發(fā)掘與助染技術的掌握具有一定共通性。而植物染色工藝的普遍原理與通用工藝條件正是通過這樣的挖掘與對比逐漸建立起來的。在此之前,現(xiàn)行的工藝過程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瑕疵。
傣族染藍或黑色的主要植物是板藍,在染色過程中,有些村寨的習慣是只加一種植物,例如艾蒿的葉子就可以了,而有的則需要加多種植物,例如海船的樹皮和“guo hao”的葉子(學名尚待確認)。究竟哪一種配方是最優(yōu)化的,尚待進一步研究來闡釋。板藍也是我國其它民族較常使用的染藍植物。比如湖南通道侗族染制侗布的時候,使用的染料植物是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或板藍(Baphicacanthus cusia)。通過工藝過程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板藍制靛的過程是大體相似的,僅因環(huán)境因素有一些細微差異,如溫度會影響浸泡時間的長短。但在染色過程中,添加的助染植物及其工藝過程則各有特點。這些植物可能是各民族依據(jù)具體資源獲取條件發(fā)掘的,可能擁有相近的助染作用。綜上述,助染植物的對比研究對于植物染色工藝的優(yōu)化與標準化至關重要。
植物染料的一個缺點就是:比較粗放的染料提取使得染料的質(zhì)量難以控制,導致不同批次的紡織品染色色調(diào)不一??梢钥紤]應用現(xiàn)代植物成分的分析和提取分離技術,明確目標產(chǎn)物,進行標準化生產(chǎn),使染料成分含量穩(wěn)定,保證染色質(zhì)量。
4.3 染料植物用途的多樣性
民族民間利用植物染色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包括染食品、染衣物、染工藝品、身體涂色等,還有一些節(jié)日活動中,會用植物來染色。這些用途多與其傳統(tǒng)信仰,民俗文化等息息相關。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染工藝品、身體涂色等方面的應用已逐漸消失。
染食品在傣族和一些稻作民族主要體現(xiàn)在染糯米飯上。苗族、布依族、壯族在節(jié)日期間用植物染花糯米飯,敬供祖宗神靈,祝愿五谷豐登,饋贈親友,以示吉祥如意。
同一種植物可以有不同染色目的,比如姜黃就是一種多用途的染料植物,在傣族中會用于染糯米飯、染布和線。在云南宣威的漢族,用姜黃染豆腐。除此之外,姜黃還是一種很重要的藥用植物。很多染料植物同時是藥用植物,一些研究表明,利用植物染色的衣物會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很多染料植物也是重要的藥用植物,提取染料成分后,還可以提取一些藥用成分進行綜合利用。如梔子提取黃色素后,副產(chǎn)物中含有較高量的梔子苷類成分,梔子苷具有利膽護肝等多數(shù)生理活性,可提取作為醫(yī)藥原料,同時梔子苷經(jīng)生物轉(zhuǎn)化可以制得天然藍色素。一些果樹修剪后的樹枝、水果加工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廢水、廢料,也可以考慮用來提取染料,來實現(xiàn)資源的高效利用。
5結(jié)論
我國民族民間染料植物應用技術曾經(jīng)發(fā)展到了相當先進的水平,隨著低成本、高效率的化工合成染料的大范圍利用,植物染料很快被邊緣化。值得慶幸的是,民間依然保留了不少植物染色知識并仍然在應用實踐中。她們對于染料植物的選擇、配合、加工利用方式等都是智慧的結(jié)晶,有著內(nèi)在的價值。加強這些染料植物的種質(zhì)資源調(diào)查、栽培育種、特征成分分析和功能性成分等方面研究,實現(xiàn)標準化和規(guī)?;a(chǎn),是實現(xiàn)傳統(tǒng)植物染色工藝傳承與發(fā)揚的必經(jīng)之路。對于像西雙版納這樣的邊疆民族地區(qū),傳統(tǒng)染藝的發(fā)揚尤其有利于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
參考文獻:
ANTHONY B, CUNNINGHAM, MADE M, et al, 2011. Hanging by a thread natural metallic mordant processes in traditional Indonesian textiles [J]. Econ Bot, 65(3): 241-259.
KATHRYN L, BLAIR O, 2011. The us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Pita plant (Aechmea magdalenae ) among Ngobe women of Chalite, Panama [J]. Econ Bot, 65(1): 13-26.
KONAR A, SAMANTA AK, 2011. Dyeing of textiles with natural dyes. Natural dyes [M]. InTech
LIU YJ,AHMED S, LIU B, et al. 2014. Ethnobotany of dye plants in Dong communities of China [J]. J Ethnobiol Ethnomed, 10(1): 1-9.
CUI MK, ZHAO WJ, ZHAO M, et al,2011. Ehnobotanical study on dyeyielding plants of the Buyi people [J]. J Yunnan Norm Univ, 31(4): 21-25. [崔明昆,趙文娟,孫敏,2011. 布依族染色植物資源的民族植物學研究_以云南羅平縣多依村調(diào)查為例 [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31(4): 21-25.]
HAO JS, SHOU QH,WANG CY, 1994. Studies on the natural edible yellow pigment of Buddleja officinalis [J]. Nat Prod Res & Deve, 6(2): 21-32. [郝金聲,壽慶華,王超英, 1994. 天然食用密蒙花黃色素的研究 [J], 天然產(chǎn)物研究與開發(fā), 6(2): 21-32.]
LIU GH, SHE CW, 2012. Ethnobotanical research on the dying Dong cloth in Tongdao, Hunan Province [J].Guhaia, (3): 310-314. [劉光華,佘朝文,2012. 湖南通道染制侗布的民族植物學研究 [J],廣西植物,32(3): 310-314.]
PENG BX, ZHOU X, WANG DP, et al, 2004. Determination the content of curcumin in Tumeric, Curcuma, Curcuma kwangsiensis by HPLC [J]. J Chin Med Mat, 27(11): 813-815. [彭炳先,周欣,王道平,等,2004. HPLC法測定姜黃_莪術_郁金中三種姜黃色素的含量 [J]. 中藥材,27(11): 813-815.]
XU XL, CAO YP, LI JJ, 2008. Investigation of effects of several kinds of ultrasound on the extraction yield of curcumin and total flavanone from curcumin [J]. Sci Technol Food Ind, 29(1): 132-134. [徐小麗,曹雁平,李菁菁,等,2008. 不同超聲對姜黃色素和姜黃總黃酮浸取率影響的研究 [J],食品工業(yè)科技,29(1): 132-134.]
YANG LM, 2008. Plant resources [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ublishing House:274-294. [楊利民,2008,植物資源學 [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74-294.]
ZHANG GX, 2007. Ethnobotanical studies on dyeing plants used in Xishuangbanna, Yunnan, China [D]. Kunming: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張國學,2007.西雙版納傳統(tǒng)染色植物之民族植物學研究 [D]. 昆明:昆明植物研究所.]
SU SL, MA B, HUANG K, 2013. Ethnobotany study on dyeyielding plants of Zhuang People in the Western Guangxi [J] Chin Agric Sci Bull, 29(11):203-207. [蘇仕林,馬博,黃珂,2013. 桂西壯族染色植物民族植物學研究 [J] 中國農(nóng)學通報,29(11): 203-207.]
ZHAO BT, QIAN H, 2007.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on natural dye stuff [J]. Chin Wild Plant Resour, 26(5): 16-20. [趙伯濤,錢驊,2007. 染料植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6(5): 16-20.]
ZHAO F, 1984. The origin of vegetable dyeing [J]. Silk, 3: 54-57. [趙豐, 1984. 草木染的起源 [J]. 絲綢,3: 54-57.]
ZHU H, YAN LC, 2012. Wild angisperm in Xishuangbanna, Yunna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178-185. [朱華,閆麗春,2012. 云南西雙版納野生種子植物.科學出版社 [M],北京,科學出版社:17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