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025 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院 貴州 貴陽)
摘 要:2013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以下簡稱刑訴修正案)的出臺,在新增了關于出庭作證的法條,在制度上有所創(chuàng)新。筆者通過調(diào)查,結合我國司法實踐中證人作證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以期對我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的完善有所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證人制度;出庭作證
為了規(guī)范證人出庭問題,解決我國現(xiàn)階段證人出庭的司法現(xiàn)狀。2013年《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出臺,才對證人出庭作了增設與修改。但筆者通過在實踐中,對刑事訴訟證人出庭作證課題進行調(diào)查研究當中發(fā)現(xiàn),雖然《刑事訴訟法》修正案出臺3年多,可在實踐中證人出庭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筆者在調(diào)查G市某法院的審理刑事案件過程中,幾乎是沒有證人出庭作證的,99%以上的案件是進行書面證人證言審理的。從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說明,我國證人出庭率很低,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證人出庭作證存在問題的原因
1.法官對證人出庭作證的自由裁量權過大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第187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認為證人有必要出庭作證”是證人出庭作證條件之一。而在我國司法審判中,決定證人出庭作證的權利是掌握在法官手上的,這使得法官對證人出庭作證的裁量權過大。我國審判機關由于人員少,工作量大,有時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審判人員為了能盡快了結案件,可能會存在不讓證人出庭作證的情況,這樣既減少審判人員的工作量,又能使辦案效率得到提升。
2.公民法制意識薄弱,證人自身不愿出庭作證
首先,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觀念對人的思想產(chǎn)生了根深蒂固的作用,直接導致證人不愿意參與到刑事訴訟活動中,不愿意出庭作證。我國自古就有對“打官司”采取不愿理睬,消極的態(tài)度。古時,公眾認為誰惹上官司,就覺得這個人有什么問題,所以公眾都希望能離官司遠點,盡量不去觸碰它,即使鄰里或者與別人有什么矛盾爭端,都盡量私聊,不涉及官司。其次,我們國家對于“人情”這個詞看得很重。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能不得罪人的地方盡量避開,唯恐殃及到自己身上,這使得公眾即使知道真相,也會選擇隱瞞。再次,一些證人擔心出庭作證后被曝光,庭審結束后可能會受到來自當事人及其家屬的報復,處于安全的考慮,證人也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國家對證人出庭作證沒有專門的財政保障
證人出庭,很多時候會耽誤證人的時間、花費證人的財力等,打擾原本該有的生活規(guī)律,我們國家并沒有對證人保護的財政支持還是證人的費用補償。就拿此次調(diào)研的G市某法院來說,對部分刑庭的法官做了訪談,談及證人出庭之后的補償費用問題,他們都莫衷一是,表示國家在這一方面沒有任何政策,法院為了提高效率與節(jié)省成本,同時也為了兼顧證人出庭后的安全問題,法官都會選擇書面證言來代替人證。
二、完善我國證人出庭作證制度
1.通知證人的主體的權利可以交由控辯雙方
我國目前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只作出了證人出庭由法院通知的規(guī)定,控、辯方?jīng)]有自行通知證人的權利。筆者認為,如果能將通知證人出庭作證的權利交給控辯雙方,對控辯雙方來說都有利于做好庭前辯護工作,同時為了能讓案件更加公正、透明,他們將會不惜一切代價動員和保證證人到庭。而對比法院通知證人的主體權利,法官為了能減少案件的工作量,也兼顧考慮到證人出庭后怕被被告人打擊報復,因而盡可能的避免證人出庭。因此,基于這樣一個訴訟目的考慮,讓控辯雙方作為通知證人出庭作證的主體是有可行性的。
2.社會對證人出庭的支持和公眾自身法律意識的提高
因為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影響,讓很多公眾對訴訟都產(chǎn)生了逃避心理,即使在我們國家,出庭作證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公民并沒有因此而改變自己原有的觀念和態(tài)度。因此要想加強公眾的法律意識,就必須先得到社會對證人出庭的支持。
首先,國家可以通過電視、廣播等媒介的方式,向公眾普及法律知識,有時甚至可以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法律案件搬到電視屏幕前,更真實的向公眾宣傳法律的重要性,增強公眾的法制觀念,消除“厭訟”心理,并讓他們知道在法律上自己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也是為更好的維護社會的和諧安定。其次,我們國家的司法機關要充分認識到證人出庭作證的必要性,戰(zhàn)勝畏難情緒,積極以要求證人出庭作證,杜絕只注重“書面審”的做法。認真做好相應工作,使證人在審判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另一方面,司法工作人員要牢固樹立“民本位”思想,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嚴格執(zhí)法,在處理證人問題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態(tài)度要適當。
3.完善證人出庭作證補償制度
我國現(xiàn)法律雖規(guī)定了證人出庭作證的補助由當?shù)刎斦С?,但實踐中,對公眾來說實行起來很困難。首先,公眾與國家及其工作人員打交道,在某種程度上雙方地位有懸殊,因而公眾在國家及其工作人員面前會表現(xiàn)出“怯官”的心理。另一方面,國家立法雖規(guī)定了證人出庭有補助,但證人要想領取這份補助經(jīng)費,就需要一套完善且易于提取的渠道。而在我們國家,還并沒有對該項進行詳細說明。建議應當像規(guī)定保障證人出庭作證的安全措施那樣,明確補助證人作證的經(jīng)費所負責的部門及人員、給付時間、給付標準、不給付或者遲延給付的處理方式等可以現(xiàn)實操作和運行的流程。
4.完善證人保護制度
我國刑事訴訟法對證人保護的規(guī)定范圍太過于狹窄,只限于4種。為了能全面的保護無辜的證人,應該將保護的規(guī)定范圍擴大到所有刑事案件。而另一方面,對證人的保護應該不僅限于事中保護,應該還有事后保護。在實踐中,刑事案件中大多數(shù)都需要對證人保護,除了防御被告人或其家屬等打擊報復,更重要是防御檢警機關的不當追訴,因為這種不當追訴的危害遠遠大于被告方報復的危害。
參考文獻:
[1]陳靜.證人出庭作證制度新問題研究——以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為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2]梁成文、張?zhí)煊饑[.我國刑事訴訟中證人出庭作證難的原因[J],新疆社科論壇,2011年第4期.
[3]王永杰.完善我國刑事案件證人拒證權制度——以新《刑事訴訟法》為視角[J].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4期.
作者簡介:
羅珠玉(1991~),女,漢族,湖南株洲人,碩士,研究方向:法學。
注:本文系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2015年度重點課題研究成果,課題負責人:羅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