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紀立
(550000 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摘 要:環(huán)境案件中通常涉及到復雜的專業(yè)知識,在審判中引入專家參與機制已成必然。本文通過盤點目前司法實踐中的專家參與制度,簡要分析了現有幾種專家參與制度的不足,并提出完善各個制度的建議,協(xié)調各個類型參與機制的功能,出臺具體的指導細則。
關鍵詞:專家輔助人;專家陪審員;專家咨詢庫
一、我國司法實踐中專家參與的幾種類型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科學技術進步,社會分工逐漸細化,許多知識領域越來越專業(yè)。在此背景下許多法律糾紛不可避免會涉及到許多專業(yè)化極強的領域,需要具備良好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對糾紛的內容、性質作出準確的理解和判斷,與環(huán)境相關的案件表現特別明顯。因此,在庭審中引入專家參與機制是大勢所趨。目前,在知識產權、醫(yī)療、金融領域的司法實踐中已引入了專家參與機制。我國的專家參與機制主要分為法定形式的參與和非法定形式的參與。
1.法定參與機制
法定參與機制是指有明確法律依據的參與方式,主要包括鑒定制度,專家輔助人制度,專家陪審員制度。
(1)鑒定制度的法律依據是《民事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引入鑒定制度可以對案件審判過程中涉及到的通過常識難以判定的專門問題進行鑒定,使法官依據鑒定結果能準確認定案件事實。鑒定人應屬于某個鑒定機構,鑒定人與鑒定機構應保持中立且具備法律所認可的資質。鑒定結果可直接作為有效證據。
(2)專家輔助人。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yè)問題提出意見?!痹摋l規(guī)定是專家輔助人制度的法律依據,專家的主要職責是對鑒定意見提出意見,或就專門性問題做出說明,一定程度上是鑒定制度的補充和監(jiān)督。但不像鑒定人那樣保持中立,專家輔助人主要為當事人服務,輔助當事人對案件中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分析說明或對鑒定意見進行質疑,從而促進法官形成有利于己方當事人的心證[1]。
(3)專家陪審員。專家陪審員是法院挑選具有特定專門知識經驗的人參加合議庭以陪審員的身份作為合議庭的組成人員,提供技術支持,幫助其它審判員更加準確的理解鑒定結論、專家輔助人的發(fā)言,更準確的認定案件事實。
2.非法定型專家參與
非法定型專家參與主要指雖然沒有法律方面明確依據,但在司法實踐領域存在的具有創(chuàng)新性或實驗性的非法定的專家參與制度。目前主要指專家咨詢模式,即由法官直接向相關領域的專家就專門性問題進行咨詢的制度。在目前的實踐中,主要包括科學技術專家咨詢庫、法律專家咨詢庫、非固定式專家咨詢三種類型,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多個省級高級人民法院都已建立了知識產權審判技術咨詢專家?guī)?,其中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建立了專門的由26名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環(huán)境資源司法保護專家?guī)臁?茖W技術專家?guī)熘饕捎嬎銠C、醫(yī)療藥物、汽車化工、機械、建筑等多個技術領域的權威人士組成,主要職責是應法官的請求為知識產權相關的案件提供專業(yè)技術意見。法律咨詢專家?guī)靹t由國內知名法學學者組成,涵蓋民商法、刑法、經濟法及行政法等核心法律部門。而非固定的專家咨詢則指法官通過私下交流的方式就案件審理過程中遇到的法律適用、性質認定的問題向有關專家進行咨詢,對象包括知名法學教授及其他法院的審判專家。該模式主要目的在于借助專業(yè)人士的知識與經驗,幫助法官提高對案件中涉及到的技術問題、法律問題以及當事人聘請的專家輔助人所提出的意見的理解力和判斷力,從而更準確的認定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專家咨詢庫也是法院自給型的專家供給。
二、目前專家參與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專家參與機制形成比較晚,立法中規(guī)定也比較粗疏,所以上述幾種類型機制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特別是就環(huán)境案件而言,還沒有專門針對環(huán)境案件特點的專家參與機制,主要問題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鑒定制度適用范圍有限,鑒定人不出庭接受問詢
鑒定制度主要針對技術性比較強,在科學上已有定論的問題,比如筆跡鑒定、傷殘等級鑒定等,而對于環(huán)境案件中經常出現的排污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污染行為是否會導致生態(tài)破壞等問題,由于科學技術發(fā)展水平的制約,難以進行鑒定。如在(2014)長民一(民)初字第1071號案件中雖然法院根據原告申請就其疾病與被告房屋TVOC超標之間是否存有因果關系先后委托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司法鑒定中心、華東政法大學司法鑒定中心進行鑒定,均被以現有材料或技術條件所限為由不予受理,予以退卷而無法完成鑒定。同時環(huán)境案件中許多的污染行為不具有重復性,涉及到許多的干擾因素,如大規(guī)模的石油泄漏對海洋生態(tài)是否存在影響,受到海水溫度、人工養(yǎng)殖、野生魚類遷徙、魚類對污染的回避、溢油分散劑的使用等多種因素的干擾,難以鑒定。從而使法官必須在諸多技術問題難以明確、案情不明的情況下作出判決。
另一方面,鑒定人不出庭,使當事人難以有效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鑒定的具體適用前提和情形、鑒定所使用的方法等問題難以澄清,經常出現當事人不認可鑒定意見,導致重復鑒定、多頭鑒定等消極現象。
2.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問題
該模式的專家參與機制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專家輔助人參與條件不明確、專家資格不明確、專家輔助人訴訟地位模糊以及意見效力混亂等。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61條規(guī)定:“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由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就案件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睆囊?guī)定可以看出,專家輔助人參與訴訟由當事人請求,且需法庭批準,但對批準的條件未作規(guī)定,若當事人的申請未獲批準,則該方當事人對鑒定人的鑒定結論就無法提出有效的質疑或無法對專門性問題的進行說明[2]。
對于專家輔助人需要什么樣的資格即什么樣的人可以以專家輔助人的身份出庭,法律并沒有具體規(guī)定。雖然法律規(guī)定人民法院有權對專家輔助人的資格予以審核,但沒有明確審核內容、審核標準。英美法系國家一般對“專家”作廣義解釋,認為只要掌握某方面專門知識的人員都可以成為專家,包括磚瓦匠、木工、汽車修理工、電工都可以專家的身份出庭,其核心在于是否掌握專業(yè)知識。而大陸法系國家,“專家”的身份僅限于狹義上的專業(yè)人員,一般是指具有大學和大學以上文憑或相應學位,或在某一行業(yè)中具有一定才能或名望的人士以及具備高職稱的人群,典型代表是心理咨詢師、醫(yī)師、建筑師等等獲得專業(yè)資格認證或具有較高學歷的人士[3]。
3.專家審判員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專家陪審員機制目前面臨的問題包括:①適用范圍窄,目前的法律規(guī)定及司法解釋把專家陪審的范圍限制在專利及知識產權案件內,環(huán)境案件適用專家陪審會面臨缺乏法律依據的問題。②如何處理專家陪審制度與人民陪審制度之間關系的問題。專家陪審屬于人民陪審的范疇內,如果受人民陪審制度關于參與案件范圍、人員遴選等方面的制約,那么專家陪審員就不能從我國權力機關、司法機關以及律師隊伍中產生,而且需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未受過刑事處罰、未被開除公職,同時只能參加第一審案件審理。如果不受人民陪審制度制約,既是對人民陪審制度的破壞,法律也沒有對專家陪審的人員遴選、參與案件范圍做具體的特殊規(guī)定。更重要的事,專家陪審制度與人民陪審制度的價值訴求不同,前者是為了幫助法官理解專業(yè)問題,是司法科學化的表現,而后者在于司法監(jiān)督和司法民主。③專家陪審在實踐中還面臨著專家遴選資源狹窄、適用機制欠缺當事人意愿、專家參審度與中立性不足等問題[4]。
三、專家參與機制的完善
在環(huán)境案件審理中引入專家參與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輔助法官準確認定專業(yè)性事實問題,提升當事人對專業(yè)問題的舉證、質證能力并切實保障當事人程序權利的行使,專家參與制度的完善應圍繞這個目的,既完善單個模式的科學性、有效性,矯正與明晰單個機制的屬性、功能、效力,又要融合各個模式,實現各個模式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根據環(huán)境案件的特點與需求,從整體上構建分工明確體系完整合理的專家參與機制。明確鑒定人制度、專家輔助人制度、專家陪審制度以及專家咨詢庫制度的功能定位、目的職責、訴訟地位及效力,使各種參與機制能形成完整統(tǒng)一的整體。具體而言:
(1)鑒定制度應定位于為法庭提供技術鑒定,地位上應保持客觀中立不偏不倚,經質證后的鑒定結論是法定證據具有證明效力。鑒定人必要時應出庭接受專家輔助人及審判人員的問詢,回答與鑒定適用條件、鑒定方法等方面的問題。
專家輔助人由當事人聘請,從當事人的視角對鑒定意見進行質疑、對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詢問鑒定人等。
(2)專家輔助人存在的目的是利用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經驗,在尊重科學原理基礎上,促使法官形成有利于己方當事人的心證。對專家輔助人的意見應分為兩類,一類是事實性意見,另一類是觀點性意見。對于事實性意見經過對方專家輔助人或專家陪審員確認后可直接作為證據,具有證明力;對于觀點性意見,不應直接作為證據,只能算作參考意見,看作是當事人動搖或強化法官對于專業(yè)性事實問題心證的一部分。
四、出臺專家參與指導細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指導細則應包括各種類型的參與模式,內容上涵蓋專家資質的確定、專家的遴選、出庭專家的人數及程序、對專家的評估管理等方面。
(1)在專家資質的確定以及遴選上,不同模式的專家標準、遴選方式可以不盡相同。專家輔助人是由當事人自己聘請的,法庭的職責著重于對其審核,包括專業(yè)的審核比如受教育水平、工作經歷經驗、行業(yè)內的聲譽、所獲榮譽等,也包括對其誠實品格、言論客觀性的審核,主要為專業(yè)觀點的傾向性、過往有無作證污點,也應考慮對方當事人可能存在的對其資質的意見、質疑。而專家委員會成員的資質及遴選方面,主要以各高校、科研機構知名學者、相關行業(yè)有良好聲譽的從業(yè)人員為主,通過自我申請、基層法院推薦等多種方式,經過必要的公示環(huán)節(jié)后進入專家?guī)烀麊危鴮<椅瘯蓡T從專家?guī)熘挟a生。
(2)考慮到效率,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以及當事人承擔過高的時間、經濟成本,應對專家輔助人人數作出限制,同一領域內人數不應過高。也為了避免過多討論專業(yè)問題,使庭審成為冗長的學術爭論,應限制各個專家發(fā)言時間。各方專家可以在庭審前召開聯合會議,對案件涉及到的專業(yè)問題進行互相討論,最后形成會議報告,寫明達成共識的事項、依然存在分歧的事項、分歧的理由以及各方的觀點總結等內容。對于達成共識的事項可以定為共同證據,在庭審中直接使用。
(3)加強對各個專家的管理,對專家表現進行評估。應確保各專家知曉庭審安排、程序、紀律,保障各個專家對案件的知情權。同時,加強對各個專家表現的評估,收集法官、當事人、對方專家輔助人對其表現的評價,建立長期的專家信用記錄,也是對專家人員遴選機制的補充與完善。
參考文獻:
[1]韓靜菇.專家參與民事訴訟的類型化分析[J].西部法學評論,2013(02):57
[2]陳志興.論民事訴訟中的專家輔助人制度[J].海峽法學,2010(02)
[3]黃松有.民事訴訟證據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298-299.
[4]林曉君.金融審判中專家陪審的實踐及制度轉化[J].金融法學家,2010(0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