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沙
我為什么信任你
○流 沙
我在水果店的地上撿到100元錢,問營業(yè)員這100元錢如何處理?營業(yè)員說可以把錢交給旁邊的小區(qū)保安。小區(qū)保安很驚訝也很感動,他非常認真地給我出具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今收到小區(qū)業(yè)主某某撿到的現(xiàn)金100元”。
當我撿到錢后,營業(yè)員擔心我會占為己有,于是提議交給中立的第三方保安;我也擔心若是把錢交給營業(yè)員,他也可能會私吞,于是大家同意了這個提議。最后保安通過字條的形式,讓我們相信他不可能私吞這100元錢。這其實是一種建立在道德良序基礎之上的信任關系,里面既有“自律”也有“他律”,缺一不可。讓我在做完這件事后,覺得理所當然,而且心安理得。
我們說起“信任”,總是把它理解成“無條件地信任”,這種信任是建立在沒有道德瑕疵之上的盲信。其實在真實的社會中是比較難以存在的,當然也有“一諾千金”的個案,但個案代表不了社會的全部,社會整體信任度最終還要解決“我為什么信任你”這個根本性的問題。
“押質(zhì)親人”是古代將軍慣用的辦法。將軍帶兵出征時,會把老婆孩子押在皇帝那,意思很明白,我?guī)е愕男郾?,你攥著我的家小,雙向制衡,可以達成充分的信任?,F(xiàn)實中,“沒有制衡的信任”往往是很脆弱的。這種“沒有制衡的信任”往往是建立在高標準的道德水平之上,而缺少“契約”精神。
“契約”代表著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及相互的制約,如果把社會信任依賴于“上陣父子兵”這種血緣信任和感情信任,那么這個社會就危險了。對于社會信任,更多地從“契約”的理念來思考建立長久的信任關系,那就是“制衡”和“有條件的信任”。
(水木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