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文曉
近一段時期,歐洲的對華“訴苦”之聲此起彼伏:歐洲部分輿論炒作中國“買斷歐洲”“盜取技術”,歪曲中方投資對歐洲構成“安全威脅”;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發(fā)布報告稱,歐盟在華投資連續(xù)4年下跌,歐中雙向投資失衡加劇;歐盟在華商會抱怨中國營商環(huán)境惡化;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某些官員要求歐盟對中國投資加強審查監(jiān)管;德國外交官在《金融時報》公開批評中國未向外資提供公平競爭環(huán)境;歐洲議會亦提議設立類似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查機構。
不難看出,這場由歐洲媒體、智庫、商界和政界聯(lián)手的“大合唱”,主旋律是歐盟利益受損,中國以不公平方式從歐盟攫取好處,需要對中國加以提防甚至反制。我們不禁要問,這種以“受害者”自居的邏輯真的成立嗎?
事實上,歐盟上述言行本質上是對中歐經貿關系轉型升級過程中一系列現(xiàn)象的誤讀,同時也是對歐盟對華政策的一種誤導。
縱觀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半個多世紀,歐洲國家始終身處全球產業(yè)價值鏈高端,大多數產業(yè)占據規(guī)則標準、技術創(chuàng)新甚至是能源資源優(yōu)勢,獲得巨大利益。2016年,歐盟出口總額1.75萬億歐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高達1200億歐元。截至目前,歐盟吸收外資存量超過3萬億歐元,歐盟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超過5.5萬億歐元。貿易與投資為歐洲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歐盟如何成了“受害者”?
中國歐盟互為重要貿易與投資伙伴。2016年,中歐雙邊貨物貿易額5469億美元,中國對歐盟貨物貿易存在順差,但對德國等成員國則是逆差;在服務貿易領域,中國對歐盟存在400多億美元的逆差。在投資領域,中國在歐盟投資存量737億美元,雇員近9萬人;歐盟在華累計投資1120億美元,投資項目4.3萬個,2016年新增投資88億美元,同比增長35.1%。歐盟在華商會自己的數據也承認,72%的歐盟企業(yè)愿意在華擴大研發(fā)投資。資本根據市場規(guī)律“用腳投票”,試問:如果中國市場和營商環(huán)境沒有吸引力,歐盟對華投資何來增長?中國在歐盟投資存量僅占歐盟吸收外資存量的約2%,中國“買斷”歐洲又從何談起呢?
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增長與歐盟綜合實力相對下降之間的反差日益增大,歐方對華“俯視”的優(yōu)越感逐漸消減,焦慮感增加。有的歐盟國家開始將中國視作同質競爭對手,有意進行阻遏和防范,以維護歐盟在產業(yè)鏈高端的市場和技術優(yōu)勢,進而維護其全球既得利益。這才是歐盟相關言行的真實背景和考慮。
需要指出的是,歐盟當前面臨經濟復蘇疲弱、貧富差距拉大、社會矛盾激增,民粹極端勢力坐大等種種問題,更多需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其根源恐怕還在于歐盟內部制度失靈,尤其是分配機制與現(xiàn)實發(fā)展要求嚴重脫節(jié),全球化紅利沒有充分惠及低收入群體,導致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等保守主義勢力獲得生存土壤。
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增長與分配、效率與公平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都會感到壓力和沖擊,中國也不例外。例如中國去年壓縮鋼鐵產能6500萬噸,今年還將壓縮5000萬噸左右,涉及至少50萬工人分流安置。面對挑戰(zhàn),各方更應集中力量推進內部結構性改革,努力跟上時代發(fā)展步伐,而非一味轉嫁責任,轉移壓力,走保護主義道路。
當前,中歐經貿關系正在從傳統(tǒng)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雙向投資和第三方合作快速發(fā)展延伸。在這一轉型升級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摩擦分歧屬于“成長的煩惱”。雙方對此應當客觀理性看待,同時需要靈活務實、相向而行,共同努力化解分歧。
特別是歐盟,作為在中國市場長期享受改革和發(fā)展紅利的全球最大的發(fā)達國家集團,更應放下一時一事之得失,從不斷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入手,建設性解決當前面臨的難點問題。對于某些吃著“中國飯”的歐方人員和組織,更應成為積極發(fā)展中歐關系的助推手,而不是片面放大分歧、誤導輿論的“吹鼓手”?!?/p>
(作者是國際問題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