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秋
[案情]2012年3月嫌疑人李某(已婚男子)在棋牌室與年長自己14歲的被害人王某(離婚女子)相識,李某隱瞞自己的婚姻狀態(tài)與王某發(fā)展成為情人關系。2012年9月,王某將自己所有的一輛東風雪鐵龍轎車以人民幣7.5萬元的價格賣給李某,2012年12月李某以借錢購買貨車做生意為由向王某借款18萬元,并向王某出具了20萬元的欠條。后李某和王某在朋友見證下分手,欠條被李某撕毀,至于王某何時得知李某已婚的事實及車款、18萬元借款是否還清雙方各執(zhí)一詞。2013年10月30日王某報案稱李某假借談戀愛為由詐騙其人民幣18萬元和1輛雪鐵龍轎車,2014年1月22日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對于本案中李某是否構成詐騙罪存在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李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理由是李某隱瞞了自己已婚事實與王某發(fā)展成情人關系,導致王某陷入即將與李某結婚的錯誤認識,以為交付財物是在幫助未婚夫發(fā)展事業(yè)。第二種意見認為,李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理由是李某是否一直隱瞞自己已婚的事實、隱瞞行為是否導致王某作出錯誤判斷、轎車款和18萬元借款是否還清等情節(jié)的認定均缺乏充分的證據予以證明。
[速解]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認為李某不構成詐騙罪。詐騙罪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式騙取數額較大公私財物的行為,要求被告人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被害人基于錯誤的認識交付了財物、被告人有非法占有財物的主觀惡意等,既遂犯還要求被告人客觀上非法占有了財物,而這些情節(jié)在本案中均無法證明,具體如下:
首先,根據現有證據無法認定交付財物時李某是否隱瞞已婚事實。王某稱李某向其出示過離婚證,為其寫過7封以“老婆”相稱的情書,并承諾年齡不是問題,自己的父母同意二人交往。王某的朋友劉某也證實李某在2012年王某住院時告訴劉某其已離婚。李某對此予以否認,李某的朋友李某某證言證實其將李某已婚事實告訴過王某,王某也表示“不會有事,拿李某當弟弟”。李某和王某雙方證人證言存在矛盾均無法采信,7封以“老婆”相稱的書信只能證明雙方存在戀愛關系,但不能認定李某隱瞞了已婚的事實。
其次,王某是否陷于錯誤認識而自愿交付財物存在爭議。王某將車輛過戶到李某名下的時間是2012年9月24日,交付18萬元給李某的時間是2012年12月13日。雙方均承認交往期間二人關系不穩(wěn)定,7月王某即提出過分手并拒見李某,10月二人還吃過散伙飯,王某能夠認識到二人關系的現狀仍自愿交付財物,這是基于欺騙產生的錯誤認識還是基于情感支配的由衷付出,此為司法實踐中無法排除的合理懷疑。
最后,李某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王某財物的目的難以認定。本案中能夠證實王某將東風雪鐵龍轎車出售并過戶給李某,且借給李某18萬元現金,但李某是否給付車款以及歸還18萬元借款無法認定。如果李某確已將車款和借款還清,自然無罪。如果能夠查明李某確未交付車款,結合事后李某聲稱已經交付車款的事實,可證明李某非法占有車輛的目的,應認定為詐騙罪,但此為基于隱瞞占有動機和虛構還款情節(jié)的行騙,并非基于情感的行騙。如果能夠查明李某未還清借款而撕毀欠條,考慮到欠條是能夠證明二人債權債務關系的唯一憑證,以暴力奪取的方式獲取并撕毀欠條可認定為搶劫罪,以欺騙的方式獲取并撕毀欠條可認定為詐騙罪,以秘密竊取的方式獲取并撕毀欠條可認定為盜竊罪,但這些分析必須建立在事實清楚和證據確鑿的基礎之上。因此,應對本案進行補充偵查,僅憑現有證據不能形成閉合的證據鏈條,不能排除合理懷疑,無法認定李某構成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