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方驗方
◎佚名
平時稍有不慎,手指可能就會扎刺,以下三招可以派上用場。
第一招,滴風油精??上仍谟写滩课坏紊弦坏物L油精,然后用消過毒的針將刺輕輕挑出。風油精有止癢鎮(zhèn)痛、收斂傷口的作用,能保證在挑刺時,手指不會感到疼痛或流血不止。
第二招,貼膏藥。先用傷濕止痛膏貼在有刺部位,然后將該部位貼在電燈泡上加熱。膏藥加熱后會軟化,充分與手上的小刺接觸。然后,快速將膏藥揭去,就會把小刺也帶出來了。
第三招,泡蘇打水。如果手上扎了仙人掌或玫瑰的植物軟刺,可用蘇打粉與等量的水混合,涂抹在皮膚上,能松弛傷口,便于拔刺,還能止痛、防止發(fā)炎感染。拔刺時,先洗凈雙手,取出刺后,要在扎刺部位涂上碘酒消毒。如果小刺扎得較深或刺較大,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
摘自《戀愛婚姻家庭·養(yǎng)生》
2016年第12期
◎王世彪
甘肅省第二人民醫(yī)院中醫(yī)首席專家
早泄是一種常見的射精功能障礙,成年男性發(fā)病率約為30%,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情。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副會長、全國中醫(yī)養(yǎng)生專家劉維忠主任推薦一個小方,有助于緩解早泄,促進夫妻和諧。用雞骨100克、黑豆30克、五味子6克,一同加水煎服。也可用豬脊髓、五味子各15克加水煎服。
中醫(yī)認為,早泄主要因為腎虛不固引起。雞骨又叫雞骨架,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大量的鈣質,雖然不同種類的雞骨含鈣量、維生素種類及數(shù)量都不相同,但與其他禽類相比,雞骨有絕對優(yōu)勢。中醫(yī)認為,雞骨有補氣血、健脾胃、養(yǎng)肝、舒緩肝郁的作用。
黑豆味甘,性平、無毒,有解表清熱、養(yǎng)血平肝、補腎壯陰的功效。五味子是一種收斂藥,有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的功效,可用于治療肺虛喘咳、自汗、盜汗、夢遺滑精等癥。因此,此方對肝腎虧虛導致的早泄有一定治療作用。
摘自《生命時報》
◎江海濤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yī)師
橘子是冬季時令水果。它不僅口味香甜,還渾身是寶,橘肉、橘皮、橘核、橘絡、陳皮(炮制的橘皮)等都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干烤整橘止咳嗽將橘子沖凈擦干,鍋燒干放入橘子,用鏟子炒至微焦,至冒熱氣、有香味即可,也可放在煤氣爐上直接烤,此方對緩解風寒咳嗽效果不錯。需要注意的是,針對感冒癥狀消失以后遺留的咳嗽,橘子皮才有這個作用。
陳皮檳榔消腹脹取陳皮、檳榔各20克,丁香、豆蔻、砂仁各10克,食鹽兩三克。共放鍋中,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后轉文火慢煮。需要注意的是,食鹽不能放太多,以免對胃形成過強刺激,引起嘔吐。
蔥姜陳皮治感冒取陳皮15~20克,生姜數(shù)片,蔥頭適量。共煎水濾汁,加少許白糖,空腹飲服。此方對癥風寒感冒。感冒屬于急性病,治療貴在使藥力持續(xù),建議五六個小時服一次,直到身體微微出汗。
摘自《快樂老人報》
◎彭先生
我小時候因為家里困難,有感冒咳嗽之類的小毛病不會到醫(yī)院,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的土方法效果也不錯。比如咳嗽有痰時,家人就用這個簡單小偏方:白蘿卜1個,白胡椒5粒,生姜3片,陳皮1片,加水共煎30分鐘,日飲湯2次,一般服2~3天就能緩解。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情報部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白蘿卜堪稱“佳蔬良藥”,其味辛,性微寒,入肺、胃、大腸經,主要有清熱解毒、消食化滯、宣肺解表、化痰止咳等功效;白胡椒味辛性熱,主要有溫中散寒之功效,且能宣能散,可驅散寒痰冷氣,善治中焦寒盛、脘腹冷痛、肺寒痰多等癥;生姜性味辛溫,主要起發(fā)汗解表、祛風散寒作用,是治療外感風寒、頭痛、咳嗽、胃寒嘔吐等病的常用藥;陳皮味苦性溫,能理氣降逆、調中開胃、除濕化痰,還有平喘、抗炎的作用。以上諸味合用,能達到溫化寒痰、寬胸利肺、止咳的效果。所以,此方對于外感風寒出現(xiàn)的咳嗽多痰癥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本方主要適用于寒咳,其表現(xiàn)為痰色稀白、呈泡沫狀,頭痛、鼻塞、流清涕,或伴有怕冷、畏寒等癥狀。不過,感冒熱咳、陰虛燥咳的人,不宜選用此方。
摘自《生命時報》
◎郭旭光
冬季由于空氣干燥,老年人易患皮膚瘙癢癥。可取一小塊生姜、一小杯米酒,用刀把生姜盡量切至最薄,將姜片浸入米酒中,5分鐘后拿起姜片涂擦瘙癢部位,就可以止癢。
摘自《新民晚報》
◎宋桂華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一附院兒科主任醫(yī)師
小兒鼻炎,除了要根據(jù)孩子的體質來系統(tǒng)治療,有個小單方外用,對緩解鼻塞癥狀也非常有幫助。
取蒼耳子40個放在砂鍋中炒干碾碎,再取約50克香油,倒入砂鍋中,加入蒼耳子,用小火加熱(一定要用小火),感覺蒼耳子炸枯了,關上火,把香油裝到一個小容器中保存。每天晚上睡覺前,滴一兩滴香油到孩子的鼻腔中即可。
蒼耳子,大多人不會陌生,很多人小時候經常在上學的路上摘一些,然后偷偷揉到女同學的頭發(fā)上,女同學就會在那兒哭哭啼啼扯半天。蒼耳子是一種宣肺藥,有祛風通竅的作用。很多家長都反映,這個方法效果挺好。
摘自《安陽晚報》
◎鐘欣
小茴香3克,陳皮6克,煎水服用,每日一次,治療消化不良效果不錯。小茴香常用于各種健胃、散寒、行氣、止痛方劑中,古書中也有關于用其清腸排便,緩解消化不良、胃腸炎癥或痙攣引發(fā)的腹部絞痛的記載。陳皮可用于脾虛導致的飲食減少、消化不良以及惡心嘔吐等癥,常與人參、白術、茯苓等配合應用。因其既能健脾,又能理氣,故往往用作補氣藥之佐使,能起到補氣而不滯氣的作用。此外,陳皮又有和中作用,可治胃失和降、惡心嘔吐。若胃寒嘔吐,可與生姜同服。
摘自《養(yǎng)生保健指南》2016年第10期
◎劉永芬
燙傷后應該怎么辦?其實很簡單,學會了下面的這些小偏方,你就完全可以應付生活中的小意外。
偏方一:冰水加濃糖漿
燙傷后,第一時間不是找膏藥涂,家里如有冰水,立即用冰水浸泡燙傷的地方,至少要敷30分鐘才能止疼。如果沒有冰水,就用自來水不停地沖洗燙傷的地方。接下來,用碗裝一兩左右的白糖,倒入30毫升左右的冰水,調成濃濃的白糖漿,然后用干凈的棉簽輕輕涂抹在燙傷處,最后用紗布包扎好。
糖漿涂在傷口上,可以促進傷口愈合以及預防傷口感染。由于糖漿濃度很高,細菌一粘上去,很快就會脫水死亡。
偏方二:蜂蜜雞蛋調香油
這個治療燙傷的小偏方也很簡單,所有的材料都是廚房中常見的:蜂蜜、雞蛋、香油。
將雞蛋磕開,小心倒出蛋清,切記不要摻入蛋黃。然后倒入蜂蜜。蜂蜜具有消炎的作用,而且還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對燙傷的恢復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要注意的是,調和進去的蜂蜜必須是煮熟的,不能是生的。把熟的蜂蜜和蛋清均勻地調和在一起,加入芝麻油,效果會更佳。
偏方三:生姜汁
新鮮的生姜洗凈擦干,放在容器內用力搗成姜汁。置于紗布袋里壓榨出濃稠的姜汁后,小心地把這些姜汁收集起來,然后用消毒棉簽蘸姜汁外涂,或用姜汁紗布濕敷在燙傷處。幾天后,燙傷自然就會愈合。
以上三種方法,不論是哪種方法,只要能及時處理燙傷,就可以避免皮膚傷情繼續(xù)惡化,效果好的話,傷疤都不會留下。
摘自《偏方治小病,煩惱一掃光》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郭旭光
口腔潰瘍,又稱口瘡,分為實證和虛證。中醫(yī)認為,實證是由偏嗜辛辣厚味和煙酒,導致心脾積熱,再加上風熱燥邪的侵襲而引發(fā)。虛證多由體質陰虛、久病,勞損真陰,虛火上炎而發(fā);或體質陽虛,脾腎不足,濕邪上泛而成。正如《壽世保元·口瘡》中說:“口瘡連年不愈者,此虛火也。”虛證易反復發(fā)作,故又稱為復發(fā)性口腔潰瘍,這類患者不妨用咸茶水防治。具體方法是:取綠茶5克,食鹽1克,用100毫升開水沖泡,放涼后用其漱口,每日3~5次,一般連用3天即可治愈。
《本草綱目》里說,“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降則上清矣”。茶葉中的茶多酚具有收斂作用,能促使口腔潰瘍愈合。它還能使單細胞菌類的蛋白質凝固,起到殺菌消炎的作用。此外,茶葉含豐富的維生素,維生素C能促進傷口愈合,維生素B2能防治各類炎癥。食鹽味咸,性寒,入腎、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殺菌的作用。兩者同用,能很快治愈口腔潰瘍。
摘自搜狐健康 圖/MAGGIE
◎佚名
取板栗仁100g,核桃仁200g,將二者共同放在搗盤里,搗成細末,然后裝進盤子里,加入適量的蜂蜜,調和成丸狀,大約10g一粒。每天嚼3粒,十天左右腰痛就能有好轉。這是因為板栗仁和核桃仁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對人體很有益。其中的維生素C,可以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腰腿酸軟、筋骨疼痛等。
摘自《戀愛婚姻家庭·養(yǎng)生》2016年第12期
◎朱曉平
一個朋友扶著他父親來找我看病,老人便秘已經一個星期了,據(jù)說以前常用番瀉葉泡水喝,或買些腸清茶喝,都能搞定便秘,可是現(xiàn)在這些招數(shù)都失效了。我告訴朋友不用擔心,有一個偏方可以長期使用,那就是吃核桃。每日吃半兩核桃仁,便秘問題就解決了。過了一周之后,我打電話詢問,得知老人回去后就開始吃核桃仁,第三天早晨就排了大便。我囑咐朋友讓他父親長期吃核桃,吃核桃不僅能起到通便的作用,而且對動脈硬化、老年性癡呆也有積極的預防作用。
核桃內含有豐富的核桃油,還有大量的粗纖維。吃進肚子后,核桃油能軟化大便,潤滑腸道。此外,粗纖維能吸水膨脹,刺激腸道運動,從而達到治療便秘的效果。這與朋友父親之前所用的番瀉葉、大黃、腸清茶之類的東西,作用機理是完全不同的。中醫(yī)認為,老年便秘有一種“無水舟停”的現(xiàn)象,意思是說老年人血虛、津少,不能滋潤大腸,大腸里津液不足,大便就會秘結。一味采用刺激性瀉藥強行瀉下,只會越發(fā)導致津液不足。這就像一條船擱淺在枯河里,埋頭向前推肯定不行,唯有使河內漲滿水,水載舟,船才可前行。核桃潤腸滑腸,治療老年便秘,就體現(xiàn)了“增液行舟”的原則。
摘自《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廣東科技出版社
◎羅大倫
蕁麻疹,又叫“風團”,被風一吹,就會感覺渾身發(fā)癢,用手一撓,皮膚上立刻會出現(xiàn)很多紅色的疙瘩,越撓越大,有的在瞬間會變得極大,甚至連成片,整個皮膚都發(fā)紅凸起,很是駭人。
我的調理經驗是用桂枝湯。它是醫(yī)圣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里面的第一個方子,被稱為“仲景群方之魁”,這方子現(xiàn)在的分量大致是:桂枝九克、白芍九克、炙甘草六克、生姜三片、大棗六枚(掰開)。
其實,其中的藥物只有三味,分別是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和大棗,自己去市場買就可以了。
配伍非常簡單,但服用方法非常講究。
水煎好以后,首先是“適寒溫”服,“服已須臾,啜熱稀粥”,就是說喝完了藥,還要加喝一碗熱粥下去。這是要借水谷之精氣,充養(yǎng)中焦,不但易為釀汗,更可以使外邪迅速出去又不至于復發(fā)。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服這碗粥,療效要差很多。
然后,要“溫覆令一時許”,就是披上衣服,讓身體溫暖起來,這也是避風助汗之意,此時注意千萬不要外出,如果讓冷風吹到,那就前功盡棄。
桂枝湯這個方子,對寒性蕁麻疹效果極好。前幾天,我的一位中學同學突然打電話給我,說他妻子患了這個病,很難受,于是我告訴他,服用桂枝湯,結果三服痊愈。
摘自《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