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鋒+苑善收+李芳芳
[摘要] 目的 比較腸梗阻患者采用手術和非手術兩種方式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 方法 方便選擇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濟南市濟鋼醫(yī)院接受治療的腸梗阻疾病患者88例,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4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手術方式進行治療;治療組采用非手術方式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例數(shù)、腸梗阻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腸梗阻治療總有效率。 結(jié)果 治療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有1例出現(xiàn)不良反應少于對照組的7例,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腸梗阻癥狀消失時間(8.13±2.57)d和住院治療總時間(12.32±2.17)d短于對照組(11.39±3.54)、(16.72±3.09)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腸梗阻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0.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5%,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采用非手術方式治療腸梗阻,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率,保證患者安全,縮短治療時間。
[關鍵詞] 手術;非手術;腸梗阻;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5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7)04(a)-0072-03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of Non-operation and Operation in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ZHAO Jian-feng1, YUAN Shan-shou2, LI Fang-fang3
1.First Department of Surgery, Jinan Jigang Hospital,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101 China;2.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Jinan Jigang Hospital,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101 China;3.Department of Cadre Healthcare, Jinan Jigang Hospital,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2501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on-operation and operation in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Methods 88 cases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4 to November 2016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4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traditional operation method,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adopted the non-operation method,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 case number, disappearance time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length of stay and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he treatment period. Results The adverse reaction case numb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fe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during the treatment period(1 case vs 7 case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total length of stay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8.13±2.57)d, (12.32±2.17)d vs (11.39±3.54)d, (16.72±3.09)d],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90.9% vs 70.5%),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non-operation treatment for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ensure the safety of patients and shorten the treatment time.
[Key words] Operation; Non-operation; Intestinal obstruction; Effect
腸梗阻屬于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急腹癥,同時也是接受腹部手術治療的患者在術后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在所有急腹病中該疾病的發(fā)病率水平僅次于闌尾炎和膽道疾病,列第3位[1]。臨床普遍認為患者在接受腹部手術治療后的1個月內(nèi)并發(fā)出現(xiàn)的腸梗阻屬于術后早期腸梗阻,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由于腹部手術操作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創(chuàng)傷或炎癥使腸壁發(fā)生病變,從而出現(xiàn)水腫或滲出等病理學變化,造成腸粘連性腸梗阻[2]。術后早期腸梗阻在臨床上世紀發(fā)病率水平可以達到10%左右,但絕大多數(shù)患者的會表現(xiàn)為炎性腸梗阻。目前臨床對腸梗阻疾病實施治療的方法主要包括手術及非手術兩種形式,但在在治療方法選擇的時候通常情況下存在較多的爭議,目前更傾向于非手術治療[3]。該文主要比較2014年11月—2016年11月間該院收治的88例腸梗阻患者采用手術和非手術兩種方式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在該院接受治療的腸梗阻疾病患者88例,采用隨機分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4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7~82歲,平均(59.3±7.4)歲;腸梗阻發(fā)病時間1~18 h,平均(6.2±1.6)h;男性25例,女性19例;治療組患者年齡44~86歲,平均(59.1±7.8)歲;腸梗阻發(fā)病時間1~16 h,平均(6.0±1.3)h;男性26例,女性18例。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一般指標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數(shù)據(jù)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對患者腹部的基本情況進行全面探查,實施腸管重排和腹腔引流。在手術操作開始之前,醫(yī)生應該采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的腹腔進行全面的沖洗處理,確保將腹腔中存在的細胞因子、炎癥介質(zhì)、異物、壞死組織全部去除。在手術操作進行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患者的腸管進行特殊的保護,通過銳性分離的方式,使腸管的粗糙面減少,并使空氣暴露時間和創(chuàng)傷暴露時間減少。在手術操作全部完成之后,應該在適當?shù)臅r候引導患者下床進行活動,對貧血、低蛋白血癥、水、電解質(zhì)代謝和酸堿平衡紊亂現(xiàn)象進行及時的糾正。治療組采用非手術方式進行治療,發(fā)病之后應該囑咐患者絕對禁食,實施胃腸減壓處理,進行全腸外營養(yǎng)支持和藥物治療。放置中心靜脈置管的時候應該選擇鎖骨下靜脈,并對水、電解質(zhì)代謝和酸堿平衡紊亂現(xiàn)象進行糾正,之后在實施營養(yǎng)支持;待患者的腸功能部分恢復之后,采用營養(yǎng)方式進行治療,第1周每天堅持注射地塞米松(國藥準字H20113234),5 mg/次,3次/d,持續(xù)用藥1周。同時采用微量泵持續(xù)靜脈注射生長抑素(國藥準字H20090929),3 mg/次,2次/d,直到患者的病情程度有明顯的緩解。部分患者在胃腸道功能部分恢復之后可以給予一定的消化道動力藥物,對腸蠕動可以產(chǎn)生積極的促進作用[4]。
1.3 觀察指標
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例數(shù)、腸梗阻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腸梗阻治療總有效率。
1.4 治療效果評價標準
顯效:治療后腸梗阻癥狀徹底或基本消失,患者的飲食狀態(tài)和胃腸功能均已經(jīng)恢復正常,影像學檢查顯示梗阻病灶完全去除。有效:治療后腸梗阻癥狀明顯減輕,患者的飲食狀態(tài)有顯著改善,胃腸生理功能基本恢復癥狀,偶爾會出現(xiàn)程度輕微的疼痛感,影像學檢查顯示梗阻病灶去除程度超過50%;無效:治療后腸梗阻癥狀沒有減輕,患者的飲食狀態(tài)和胃腸生理功能仍然存在明顯異常,影像學檢查顯示梗阻病灶去除程度沒有達到50%[5]。
1.5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用(x±s)表示計量資料,并實施t檢驗,計數(shù)資料[n(%)]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例數(shù)
治療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有1例出現(xiàn)不良反應少于對照組的7例,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腸梗阻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
治療組患者腸梗阻癥狀消失時間和住院治療總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腸梗阻治療總有效率
對照組腸梗阻治療總有效率為70.5%,明顯低于治療組的90.9%,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采用手術方法對腸梗阻疾病患者實施治療,其基本原理在于通過外科手術方式將患者的腹腔打開,人為的采用機械化方式對腸梗阻部位的生理結(jié)構(gòu)進行重排處理,并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對腸進行修補或切除。但如果通過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勢必會使炎癥反應發(fā)生的可能性明顯加大,并且由于手術操作所造成的創(chuàng)傷,腸毛細血管通透性所發(fā)生的改變,纖維蛋白原發(fā)生滲出的可能性較大,還有可能伴隨出現(xiàn)局部凝固,從而使腸表面粘連的程度進一步加劇,同時,通過機械方法進行治療很容易對患者的腹膜造成破壞,對梗阻區(qū)的血液循環(huán)、吸收等過程造成不利影響。另外手術操作所經(jīng)歷的時間越長,患者腸腔內(nèi)越容易存在積氣積液,對菌群造成影響,導致腹脹腹痛以及其他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6]。術后產(chǎn)生腸梗阻后,腸功能就會出現(xiàn)一定的障礙,大多數(shù)患者還會隨之發(fā)生腸管粘連,或充血水腫,在外力的作用下導致?lián)p傷的可能性會進一步加大,此時如果通過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腸功能負擔會進一步加重,雖然腸管在形式上得到了有效的重排,看似已經(jīng)完成了修復過程,但實際上炎性腸梗阻程度會明顯加重,使恢復速度減慢。手術患者的住院治療時間也就會明顯長于非手術治療患者,腸功能的恢復時間也就相對較長。此外,采取手術方式對腸梗阻進行治療,機械的重排剝離,可能會對患者的機體造成二次傷害,使腸梗阻癥狀表現(xiàn)程度加重,病情程度嚴重者會出現(xiàn)腸外瘺等相關并發(fā)癥[7]。
采用非手術方式對腸梗阻疾病實施治療的常規(guī)措施主要包括,保證患者處于絕對禁食水狀態(tài),持續(xù)進行腸胃減壓處理,防止發(fā)生腸源性感染等不良事件,并對酸堿、水、電解質(zhì)平衡狀態(tài)進行維持,通過有計劃的腸外營養(yǎng)支持,為機體的正常代謝過程提供必需的營養(yǎng),以達到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的目的。同時,還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給予一定量的生長抑素,主要目的在于對消化液的分泌過程進行有效抑制,使炎性滲出量明顯減少,使腸生理功能的恢復和炎癥的消失速度明顯加快;給予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使腸壁的水腫程度減輕,并達到消炎和減少腸粘連的目的。該次研究中的治療組患者的腸梗阻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0%以上,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也明顯少于對照組,這一研究結(jié)果與謝鋒偉等人所進行的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8],充分說明非手術方式治療腸梗阻的優(yōu)勢和可行性。
綜上所述,采用非手術方式治療腸梗阻,可以降低不良反應率,保證患者安全,縮短治療時間。
[參考文獻]
[1] 陳江,方孫陽,吳志明,等.泛影葡胺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療效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5,31(10):1657-1658.
[2] 楊振華.大劑量奧曲肽微量泵輸入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分析[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4,17(7):927-928.
[3] 張忠霞,于天英,高漢義,等.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4):3409-3410.
[4] 王啟余.手術與非手術療法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療效的對比觀察[J].中國農(nóng)村衛(wèi)生,2015,24(7):94-95.
[5] 譚春娣,張彩萍,廖春香.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非手術治療護理療效觀察[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2):149-151.
[6] 張曉東,顧群浩,朱曉明.大承氣湯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32(6):25-26.
[7] 孫雨梅.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非手術治療護理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5(19):123-125.
[8] 謝鋒偉,陳娟,招婷.生長抑素在治療惡性腸梗阻及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6,37(1):44-46.
(收稿日期:2017-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