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之
歷史上,古人論文人,以“遷客騷人”居多。在他們看來,文人書寫天下事,為后人留下了無數精彩的篇章。
現在,在人們心中,文人是有別于一般人的一類人,嚴肅地從事著文學等方面的工作,有濃烈的人文情懷。
我在這里說一下我對部分文人的看法。我認為,文人書天下,留下大量精神食糧,其為實。但是,文人中的一部分人,為歷史的發(fā)展作出過多少貢獻呢?我的答案是:少之又少。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人是指達官貴人家中的門客,他們寫文章是為了取悅其主,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但是,有人會說:“非也。春秋戰(zhàn)國文人如管鮑之類不可列入,且同管鮑之才者多矣,比如衛(wèi)鞅、張儀……”其實不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同管鮑之才者多,但同管仲、衛(wèi)鞅般變一國之勢,縱天下之向者多否?答日:甚少。
后,又至唐宋,文人大興的年代。但是,文人的地位早已改變。如李白、杜甫、蘇軾等,他們已成為當時所謂的詩人、詞人,說白了就是“流行歌手”。當時,還有著名的唐宋八大家: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唐朝詩人如李賀有從軍報國情結,但是,在寫了歌頌軍人的詩句之后真正從了軍的有多少?像軍人一樣闖蕩西域的有多少?答必日:甚少。
北宋文人范仲淹,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文學家。范仲淹曾寫了流傳千古的名篇《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抒發(fā)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讓人動容。如他,敢入燕?勤功者少,此可謂一代儒將,此謂: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
再后,至明清時期,文人的詞作更是變味。因文字獄和八股取士,當時的文人,寫出來的作品一味地按照固定的格式,缺乏創(chuàng)新。同時,明清文人當官者居多。但是,有一點沒有改變,一些文人依然缺乏實干精神。諸位,可以想象一下,一個“一心只讀圣賢書”,且“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為官時,對國家和人民能作出多大的貢獻?
到了近代,清末涌現了一大批人才,比如太平天國時期的曾國藩、李鴻章,后來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他們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文人。曾國藩、李鴻章為武將;左宗棠雖然曾教過書,但是軍人出身。由此觀之,一晃千年,文人本性未改。很多時候,得天下者非帥才莫屬,而非謀臣。當然,與“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有關。但是,那些一味地唯馬首是瞻的文人,不管在什么時候,都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
但是,在當今社會上,有這些屬性的“文人”依然存在,而打開成功之門,改變社會現狀的依然不是他們。因此,我們如果想成為文人,不能做無遠見的文人。不管在什么時候,我們應當做有膽識、勇擔當的開拓者,而不是僅做沾沾光、發(fā)發(fā)財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