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潤良
歷史題材作品有新突破
歷史題材作品歷來是軍旅文學的重頭。今年的歷史題材軍旅小說在以往輝煌的基礎上又有新突破,主要體現(xiàn)在作家們更注重表現(xiàn)歷史與人性的復雜性及其微妙互動,更注重在真實的歷史情境刻畫中凸顯信仰的光芒。2016年是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人民文學》《解放軍文藝》《神劍》等重點期刊都非常關注并推出了關于長征題材的多部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等重要選刊也非常重視對長征題材作品的選載。軍旅作家們懷著強烈的使命感和對歷史、先烈的感懷,也紛紛投入了長征等重大歷史題材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軍旅作家陶純自201 5年推出重磅現(xiàn)實題材作品《一座營盤》之后,在2016年主要轉入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他的中篇小說《天佑》將人間正道融于對一個孩童的生命呵護之中,以最純真、純粹的人性之美詮釋英雄情懷,令我們對革命初心的秉持有了更深刻的感懷,進而對人民福祉的創(chuàng)造者有了更入心的感恩。他的小說《秋蓮》以女主人公秋蓮的復雜人生遭遇詮釋了歷史的吊詭與人性的微妙復雜以及信仰對歷史與人性的穿透力。這兩部作品都有眾多選刊轉載,是2016年比較有分量的歷史題材的軍旅小說。黨益民的《雪祭》筆力遒勁、飽含深情,以幾代西藏軍人的奉獻故事藝術地再現(xiàn)了和平解放西藏、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以及部隊修筑青藏、川藏、中尼公路等重大西藏歷史故事。新生代軍旅作家裴指海創(chuàng)作勢頭強勁,2016年推出了兩部長篇,其中《香頌》發(fā)表在《鐘山》長篇小說專號B刊頭條。這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歷史題材小說“幸存者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小說以一個女大學生在戰(zhàn)爭及戰(zhàn)爭結束后的遭遇為主線,反映戰(zhàn)爭中人的命運及戰(zhàn)爭對人的影響、戰(zhàn)爭中人性的豐富與復雜。作家李駿歷時八年之久,推出了長篇新作《黃安紅安》,以大別山下兩百個將軍的故鄉(xiāng)、革命老區(qū)湖北省紅安縣為背景,從近百年的歷史長鏡頭中審視革命對于鄉(xiāng)土社會及其倫理的深遠影響。曾皓的短篇《會唱歌的井》切入點明顯有些與眾不同,頗有新意,他站在一個國民黨軍人妻子的角度,為我們講述了那個時代的紅軍故事,雖深沉而悲傷,卻不乏溫情與人性關懷。視角不同,看點便也不同,但人心所向的結局毋庸置疑,就連記憶也不能抹殺。
除了虛構性的小說文體,今年許多軍旅作家也推出了關于長征題材的非虛構長篇作品。擅長歷史傳記寫作的丁曉平經過多年的資料積累與準備,推出了《世界是這樣知道長征的——長征敘述史》一書,完整、系統(tǒng)、準確地解讀了長征走向世界的傳播秘史。難得的是,作者在向讀者傳遞自己掌握的豐富史料信息的同時注意到了知識性與文學性的融合。曲愛國、張從田合著的《長征記》資料翔實、敘述生動,注重宏觀視野與微觀細節(jié)的結合,也是一部值得關注的作品。
軍旅現(xiàn)實主義正蔚然成風
2016年的軍旅文學延續(xù)2015年的好勢頭,努力達到對當代軍旅現(xiàn)實的深度開掘與總體理解,軍旅現(xiàn)實主義已蔚然成風。
新生代軍旅作家西元的中篇小說《枯葉的?!芬越畮啄陙碥婈犝紊鷳B(tài)的變化為聚焦點,試圖把軍隊放在一個較大歷史尺度下進行考量,通過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書寫時代變化,是繼陶純《一座營盤》之后抨擊部隊舊習氣、迎接新的政治生態(tài)的又一部軍旅現(xiàn)實主義力作。2016年,西元還憑借《死亡重奏》獲得了“2014-2015年度((中篇小說選刊》優(yōu)秀作品獎”,這是對西元個人也是對軍旅文學的褒獎。王凱已奠定了自己在70后作家中的中堅力量的角色,2016年陸續(xù)在各大刊推出幾部高水準的中短篇作品。王凱擅長從基層小人物入手,書寫普通基層官兵的職業(yè)夢想與日常煩惱,《鐵椅子》《白鴿》延續(xù)了他一貫的風格與水準。朱曼鳶的中篇小說《馬桶》以其慣有的幽默風格,從一個別人不容易注意的視角觀察機關生活與部隊生態(tài)。王玉玨的《蹺蹺板》借用當代軍營版“麻辣婆媳”的故事外殼,講述基層軍官尋求“平衡”的心路歷程和精神企圖。劉躍清的《幾個女兵一臺戲》也是現(xiàn)實軍事題材,通過生動細節(jié)表現(xiàn)當代軍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值得注意的還有新銳作家孫東亮、伍會娟、于蛟龍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作品。孫東亮的《邊防往事》聚焦的是邊防分隊風氣建設問題,關注來自單親離異家庭的官兵。伍會娟的《抵攏倒拐》講述入伍動機各異的作戰(zhàn)部隊官兵,被軍營文化感染熏陶,點燃了強軍夢想。于蛟龍的《兄弟》寫兩個普通的戰(zhàn)友一同面對困境,尋找人生的真諦,最終彼此的人生在碰撞中得到升華,夢想得以實現(xiàn)。此外,胥得意2016年推出《北緯52度》《傾情歌唱的軍營行者》《無法忘記的面孔》等三部報告文學力作。
鐵骨與柔情:
軍旅女作家展風采
軍旅女作家的創(chuàng)作更多從軍人的情感、婚戀入手,著力塑造鐵骨柔情的軍人形象。裘山山的《紅圍巾》關注的是邊地普通士兵的情感狀態(tài)?!凹t圍巾”這一意象與其說寄托了“老革命”幾十年來對邱醫(yī)生的單相思,毋寧說代表了寬容與人性之美。王鳳英的《有列火車那樣開過》以某高原導彈研制基地為背景,詠嘆高原軍人及其家屬為國家所做的巨大奉獻。文清麗的《來自鋼三連的郵件》聚焦軍人的犧牲給他的家庭帶來的影響,雖然沉痛,卻也不失昂揚的力量。王甜的《羅曼史》講述士官的婚戀故事,通過主人公的主動傾訴來表達內心情感與觀察。徐藝嘉的《沙漠之羊》以西北大漠深處軍用鐵路大動脈旁邊的點號哨所里的一只羊“沙漠之羊”為敘述主體,以幽默的筆觸講述一個美女記者到來后引發(fā)的哨所里的“紛爭”,實際上是在講述邊疆戰(zhàn)士的孤寂與堅守。張子影的中篇小說《舊年之雨》寫了一群軍校青年男女學員的成長歷程,作品采用回望式、時空交錯的多重敘事法,讓讀者跟隨人物進行了一場以情感為牽引的跨年代時空旅行。她的長篇報告文學《叩門天門》,記述了一群在“刀尖上行走的”大義舞者——空軍試飛員,她的時而詩意曲回時而磅礴跳躍的多樣化寫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非虛構作品同質化的寫作模式。
可以看出,軍旅女作家們在敘述手法、敘述語言等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地方,尤其擅長對基層官兵情感生活、心路歷程的書寫,塑造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當代軍人的立體形象。
軍營外的
軍旅題材創(chuàng)作如火如荼
21世紀以來軍旅題材影視劇熱播,事實上在當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領域,軍旅題材、紅色題材也已經成為很多非軍旅作家極為關注的題材。2016年,非軍旅作家同樣推出了多部軍旅題材的重磅作品。作家張品成自20世紀90年代就開始創(chuàng)作紅軍題材作品,先后推出“赤色小子”系列、《紅藥》等重要作品,反響極好。2016年是他紅軍題材創(chuàng)作的又一個豐收年,出版了《陌生地帶》《非常地圖》《紅戲》《一個人的長征》等四部長篇小說。張品成的作品源于作者對紅軍題材的多年積累與思考,視角獨特,克服了當前紅軍題材作品細節(jié)不夠真實、人物概念化、故事模式化等通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袁勁梅的《瘋狂的榛子》對中美空軍混合聯(lián)隊“飛虎隊”抗戰(zhàn)史實的書寫,夏長陽的長篇小說《奔騰的河流》對紅軍初創(chuàng)時期的艱難與成長歷程的敘述,洪放的中篇小說《失蹤者》對長征前后紅軍經歷的挫折與歷史教訓的追溯都格外引人注目。此外,值得關注的是軍事題材作品也已經成為蓬勃發(fā)展的網絡文學中的一種重要類型,其中也涌現(xiàn)出了一批優(yōu)秀作品。鐵血網推薦軍事題材網絡文學作品《軍旅長歌》(作者龍紅桂,筆名燁夫)入圍“北京市2016年向讀者推薦優(yōu)秀網絡文學原創(chuàng)作品”,這也是繼《白狼》《世代槍王》被列為2015年推優(yōu)作品以來,鐵血網推薦的優(yōu)秀軍事文學作品再次入選。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成為與韓劇、日本動漫并列的亞洲三大文化產品之一,對于它的潛在影響也不容小覷。同樣,對于網絡軍旅文學創(chuàng)作者這支潛在的創(chuàng)作隊伍也不應該忽視。
責任編輯/劉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