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雖然年輕,但我們處在一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雖不曾飽經滄桑,但我們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快速的城市化擴張背后是耕地的減少與胡同小巷的消失:大量的人口遷徙造成了方言和普通話的交雜與文化習俗的剝離與嵌入。成為新城市人的我們,一方面要經歷從故土剝離的痛苦,另一方面還要承受嵌入城市的不適感。高樓組成的水泥森林,有喧囂,也有冷漠。這背后有文化的碰撞,有溫暖的召喚,也有對未來的憧憬。慢慢地,由最初的想逃離鄉(xiāng)村,到后來依戀鄉(xiāng)村:從最初的難以認同城市,到后來一心想融入城市,我們徘徊在城市與鄉(xiāng)村的邊緣尋找著自己的位置。
我們雖然年輕,但我們經歷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經歷了無憂無慮、懵懂無知、自負而叛逆的階段。在互聯(lián)網文化普及的今天,我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表達機會。李開復先生在一次專題演講中,給中國青年做出了三個具體定義:糞青、憤青和奮青。而我們要做奮青,從稚嫩走向成熟,從偏激走向包容,從羞澀走向從容,這是一個必然的成長過程。也許我們會經歷蛻變的痛苦,但這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成長的核心,便是從自卑、自負走向自信。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與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學會尊重,學會包容。我們不僅要關注個人前途,更要關注國家、關注世界和人類的發(fā)展。
往事并不如煙。我們對于生活過的地方的記憶,是我們故事的底色。它猶如人物照中的背景,永遠與我們疊印在一起。我們會關注它的一草一木。景物可以審美,可以詩化。在老舍的《想北平》中,我們看不到故宮、長城與天壇的描述,因為那往往是旅游者眼中的北平,而老舍寫的是“我的北平”:“面向著積水灘,背后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里?!薄盎ú菔欠N費錢的玩意兒,可是此地的‘草花兒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錢而種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愛呀。墻上的牽牛,墻根的靠山竹與草茉莉,是多么省錢省事而也足以招來蝴蝶呀!”這哪里是堂堂首都的景象,簡直就是小鎮(zhèn)或村莊的樣子,何以讓作者魂牽夢縈?因為“每一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在作者的思念中,一切都深入骨髓,一切都詩化了。平凡之物、平凡之事,都融入了“我”的血液,注入了“我”的靈魂!
王安憶在談自己的作品《匿名》時說:“下一次是上一次的簡單重復,還是遞進式的,或者偏離出去,形成嶄新的文明?那舊文明的殼,會不會固化成模型,規(guī)定新文明的格式?或者,有一天,模型崩塌,碎成片,那么,又會不會是新文明的原材料?”隨著時間的消逝,被遺忘的事情、被遺忘的人物,那些生活的片斷,又被我們一一撿拾回來,但和最初的感覺已然不同。它們也許會變成溫馨的回憶,也許會變成渺茫的愁緒:它們可以讓我們日漸遲鈍的神經變得敏感,讓我們日益堅硬的心變得柔軟……風雨凝固于紙面,是為了不再遺忘,也是為了新生。
題目
我們經歷的生活中,有許多偶然的事件,這些事件初看并無深意,容易淡忘;但當我們回味的時候,卻覺得意味深長。請追記一件你生活中這樣的事,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標桿作文
青紅
錢可歆[蘇州中學高二]
上小學之前,我一直住在一個大院里。那是我見過的唯一一個城市里的大院—平房與小樓交錯,沒有停車位,空地被零散的菜畦和各家的雜物統(tǒng)統(tǒng)占滿。
我家在一樓,門前不知何時起就有了一大堆瓦礫。青瓦是蘇州所獨有的,帶著精致的棱角花邊;而紅磚則一塊一塊地堆砌出人們對西式建筑的最初印象。瓦礫堆自從來了以后,就再也沒有離開,也沒有人愿意使用這些瓦礫。
于是,這便成了我的幸運,因為我擁有了免費的玩具。紅磚松軟如粉筆,它在地上留下的印跡雖然粗糙,卻涌動著一種土火相生的樸素和溫存。青瓦獨立堅韌,形態(tài)就如半本書,邊緣上精雕細琢的紋飾便是它那段小家碧玉生活的見證。
而當時的我是不知道敬畏這些深遠的文化的。在幼兒園里整天被老師要求用鉛筆寫字已經不耐煩的我,每天放學回家卻必定要寫日記。當然不再是用鉛筆,而是用青瓦和紅磚。
所寫的內容或是讓我印象深刻的新朋友,或是我午睡時趴在床邊深思熟慮的重要問題。也有許多稀松平常之事,如“今天老師不高興”“我不喜歡午睡”……這些小事幾乎天天都在發(fā)生,我竟也寫得不厭其煩;而我所謂的大事,一般就如“畫了一只小松鼠被老師拿去參加展覽”“今天輪到我當小老師看同學午睡”……眼前條件反射式地浮現(xiàn)出當時的情景,便禁不住要笑出淚來。固然這一切都談不上什么創(chuàng)意或文采,但僅僅是有這樣一位忠誠的聆聽者,已令當時的我感到無比的幸福。
紅磚做筆,青瓦為紙,我無意識地回歸了千萬年前文化曙光初亮的時代,原始而又創(chuàng)新,向外界傳遞著我內心盛放不下的思緒。青紙紅字規(guī)避了一切刺眼和俗媚,從最簡單的視角來看我生活的城市,五彩繽紛。
一片瓦寫不了多少內容,加上笨重的“日記本”難以保存,結果是我每天都毫不吝惜地寫完就扔,數(shù)天以后可能又會無意間撿到,然后饒有趣味地再讀一遍。從來沒有人教給我生活是什么,我對于生活這個詞的最初理解,就來自對這一地故事的閱讀。
我的生活一直在更新,但瓦礫還是那一堆青紅。一段時間后,我找不到可寫的瓦片了,這個儀式便也悄悄淡出了我的生活。
上小學的同一年,我搬進了大院附近的公寓樓。樓下沒有那些瓦礫,只有茵茵綠草,還有人會按時修剪。不止在這里,整個城市都開始變得條理化了。
有一天,我看到有人提著漆桶去粉刷大院的灰墻,我清楚地意識到,我那笨重的“日記本”將回到它的誕生地,或者陷入永久的寂寥。那里的一切將被扭曲或破碎成新的形態(tài),可那些瓦礫是不同的,因為它們是我某一段時間存在的見證。當我迷茫的時候,有厚重質樸的青來指引;當我孤獨的時候,有溫潤堅韌的紅來陪伴。
那個青紅的角落是我思想和記憶的第一個家,具形不再,可只要它在我的腦海中存留一天,這個家就依然保持著它原來安靜淳厚的姿態(tài),耐心地為我講述那流淌在初生時間里的笑與淚。
名師點評
紅磚和青瓦,本是一個孩子的玩具,但那些稚氣的書寫在作者的敘寫中,似乎具有史書一般的分量。原始的書寫工具,記錄了童年的生活,也間接反映了社會的變遷。今天的回想,記錄的是當時的事件,但已加入作者的審視,賦予了深刻的思考,承載了“文明”發(fā)展的重任。
(孟華群)
低聲部
張穎[蘇州中學高二]
初中時,我曾參加過學校的合唱團。合唱團規(guī)模并不大,三十人左右,只有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和男低音四個聲部。我屬于女高音聲部,男低音聲部人最少,只有四五個人。我一向不喜歡低聲部,覺得這個聲部的聲音缺少靈活性,呆板又生硬。恰巧這次的曲目是一首音調偏高的原生態(tài)民歌,需要聲音既有柔韌性,又有穿透力,這更讓我覺得低聲部的存在毫無意義,甚至會影響整體的效果。
排練的時候,女高音聲部先唱。第一句音很高,而且很長,不過對我們來說并非難事。我們一邊唱,一邊感覺自己的聲音清脆而不刺耳,尾音悠長,如同站在山頭和另一個山頭的人對唱山歌一樣。接著,男高、女中聲部也加入進來,三個聲部的聲音和諧得幾乎要融為一體。這時,男低音聲部突然加入進來,低沉的聲音與我們輕快跳動的聲音顯得極不和諧。我皺了皺眉,無法再專心唱歌。勉強唱了一段后,老師實在聽不下去了,停止了鋼琴伴奏,問我們?yōu)槭裁闯眠@么不好,我們齊刷刷地把矛頭指向了低聲部。所有人都不解,唱音這么高的歌曲為什么還要低聲部呢。老師沒有回答,只是叫低聲部的同學先休息,其他聲部的同學再來一遍。
沒有了低聲部,我們很順暢地走了一遍,唱完后自我感覺非常好,不禁沾沾自喜起來。老師沒說什么,而是給我們放了一遍這首歌的原唱。只聽高音和低音配合得天衣無縫,高音婉轉悠揚,低音有厚度但并不沉重,毫無累贅之感,大家不由得有些汗顏。聽完原唱,老師說:“高、低音如果能夠好好配合,效果一定比沒有低音來得好。沒有低音,整首歌是不完整的,聲音會飄,而且不實。你們問我為什么要設置低聲部,就是要穩(wěn)住整體的聲音,不讓聲音‘浮起來。低聲部的同學,你們不僅要唱得有厚度,還要注意聲音不能太死了,各聲部之間要注意配合。好,我們再來一遍!”
這次,我們腰板挺直,集中注意力,又唱了一遍。低聲部同學按照老師的要求走,聲音扎實又穩(wěn)重,還有一點兒靈活之感。而其他聲部也沒有被低聲部影響,大家都唱得很自然。所有聲部配合得十分融洽,雖然不是特別完美,但比剛才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老師滿意地說:“合唱注重整體效果,任何一個聲部都不能少,這樣才能完美,才是把握住了合唱的精髓?!蔽覀凕c點頭,心中似乎有什么被觸動了。這時我終于認識到,因為有了低聲部的存在,整個大合唱才變得更加完美。
生活就像大合唱,只有各個聲部融合在一起,才能唱出最動人的歌聲。也正是因為“低聲部”的存在,生活才變得更加踏實,更加豐富多彩。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關于“多彩與合作”的文章。起初在合唱中作者非常排斥“低聲部”,后來才認識到其厚重與沉穩(wěn)在合唱中的作用,最后,引申到生活上來——“生活就像大合唱,只有各個聲部融合在一起,才能唱出最動人的歌聲”。文章有兩個鮮明的特點:一是欲揚先抑,先寫對“低聲部”的不解與排斥,為后文的轉變層層蓄勢;二是主題升華,由排練大合唱轉到對生活豐富性的認識,從一件普通之事升華出一種普遍的意義。
(孟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