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在中國古代,民意評官的源頭,是漢魏時代的鄉(xiāng)議選士制度。從最初的選拔官員要聽取群眾評議,逐漸發(fā)展到考核官員時也要參考群眾評議。古代官員要掌握民意,需要通過怎樣的方式呢?大體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
第一,自上而下。就是上起中央,下至州郡,都要定期派遣使臣、風憲官員等,分級分區(qū)巡行視察,聽取群眾對各級政府吏治官風的評價。西漢時,刺史巡行郡國,每到一地,必定先去官立學校,就當局施政得失等問題讓學生填寫問卷,然后以“招待所”為臨時辦公地點,通過調(diào)閱計簿文檔、分頭察訪詢問等途徑了解情況。為防止受蒙蔽,刺史總是把會見當?shù)亻L官、當面聽取匯報等安排在最后。漢成帝時,朱博任冀州刺史,負責常山、巨鹿、真定、中山等10個郡國的巡視。朱博剛剛上任沒多久,就在巡視途中被四五百名群眾包圍在某縣的“招待所”里,紛紛表達對當?shù)毓賳T的種種意見。這種方式為以后歷朝所繼承。
第二,自下而上。就是群眾可以通過向各級官員或風憲官投書獻狀、當面陳述等方式,主動表達他們對本地吏治、官風的看法和意見。在正統(tǒng)史家眼里,兩晉南北朝多數(shù)時段的政治遠比兩漢乏善可陳,但后世常見的一些民意評官的形態(tài)與取向,多是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
不管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官員們都很重視群眾的意見。東漢靈帝時,朝廷賣官鬻爵成風。冀州人崔烈,歷任郡守,官居九卿,見大家都在買官,他也動了心。他通過層層關系,弄到了“內(nèi)部折扣價”,買了一個司徒之職。雖說是個買來的官,但崔烈也必須考慮一下自己的外在形象和群眾口碑。一天,崔烈的兒子崔鈞(官居虎賁中郎將)從官衙回到家里,崔烈拉住兒子問道:我如今位居司徒之職,外間有何議論?崔鈞回答說:你素有美譽,又歷任卿守,出任司徒之職本屬當之無愧。不過,這次上位卻讓天下人大失所望,他們嫌你滿身銅臭!崔烈聽后,氣得渾身發(fā)抖,順手拿起手杖追打崔鈞。從中不難看出,崔烈到底是底氣不足,追打兒子不過是用來掩蓋內(nèi)心的慚愧罷了。從此,崔烈便一心要改變?nèi)藗儗λ目捶?,在朝堂上頗為盡心。他覺得洗去銅臭的最好辦法便是為群眾著想,用做實事取消“差評”。
古代官員因為群眾“差評”而丟官的,比比皆是。比如,北魏的酈道元,他在任東荊州刺史時,“威猛為治”,當?shù)孛癖娭肛熕┱量虈揽?,結(jié)果被就地免職。
明代,特別是明代前期,可以說是民意反饋最為活躍的時期。朱元璋在面向全國人民、要求“戶戶有此一本”的《大誥》中明確提出,凡各地“耆宿老人、遍處鄉(xiāng)村市井士君子人等”,都可以對本省各級地方官吏的施政行為與績效進行測評,自己一定根據(jù)民眾評議,表揚好的,降免差的,懲辦有罪的。
明代前期,許多因違紀犯過等緣故受懲處的官員,全靠民眾好評才能被解除處分。對此,《明史·循吏傳》特別強調(diào):太祖立重典從嚴管理官吏,州縣守令常因小過而受懲,甚至被關進監(jiān)獄。但如果聽到群眾對他有好評,就會讓他官復原職,有時還給獎勵。據(jù)清編各省通志及《明史·循吏傳》的有關記載可知,在那個時期,許多地區(qū)民意評官蔚然成風。
(據(jù)《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