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江山美人恨

      2017-06-10 08:16:19蘭泊寧
      今古傳奇·單月號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燕王建文帝朱元璋

      蘭泊寧

      何事淚縱橫,斷腸聲里憶平生。

      翩翩皇家貴胄,富貴功名等閑。

      仁君治天下,坐失良機千古恨。

      一生飄泊一世心,沉思往事立殘陽。

      山一程,水一程,北風吹斷若為情,緣盡嘆別離。

      風一更,雪一更,無限傷心夢不成,幽恨幾時平?

      大明政權(quán)建立后,朱元璋連納數(shù)妃,生了十幾個兒子。諸皇子中,四皇子燕王朱棣最是英武剛強,朱元璋也最喜歡他,常說朱棣最像自己。太子朱標死后,朱元璋有意立朱棣為儲君,可此時太子已生五子,嫡長早殤,次子允炆已經(jīng)長大,若舍孫立子,未免于禮不合。

      因一時委決不下,朱元璋便召集群臣商議。

      學(xué)士劉三吾奏道:“燕王行在第四,如果冊立,將置二皇子、三皇子于何地?那不是蹈了廢長立幼的覆轍嗎?弟不可先于兄,依臣看,不如冊立皇孫?!?/p>

      朱元璋嘆道:“這個朕豈不知!奈何秦王與晉王,一個柔而無剛,一個剛而無斷,都不足以托付大事,只有燕王智勇兼?zhèn)?,故朕想立他為東宮。”

      劉三吾道:“皇孫現(xiàn)已長大,且系嫡出,孫承嫡統(tǒng),是古今的通禮。”

      左都御史王楨也道:“冊立皇孫才是名正言順。”

      朱元璋聽他們一再提及已故的太子,忍不住垂淚道:“朕也不忍有負東宮,準卿等所奏吧!”事實上,自太子朱標死后,朱元璋的須發(fā)全白了,身體也更衰弱。

      群臣領(lǐng)了圣諭,便去迎允炆,冊立他為皇太孫。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個皇太孫也是天性純孝,父喪期間,他晝夜哭泣,水米不進,以至形銷骨立。

      朱元璋見了,非常憐愛,故意嚴厲地對他說:“居喪盡哀,哭泣成禮,是你作為人子的一份孝心,可這不過是小孝而已。朕今既已立你為皇太孫,上承大統(tǒng),則你之一身,乃宗廟社稷臣民之身,好好地保養(yǎng)你自己才是大孝。若你不保養(yǎng)好自己,只管哭泣損身,便是盡了小孝而失卻大孝??!”

      允炆聞言大驚,忙哭拜于地,道:“孫兒無知,非承圣訓(xùn),豈識大體?從今起我自當節(jié)哀,以慰圣懷?!?/p>

      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攙起允炆,又在他頭上親昵地撫摩,細細審視,見他頭圓如日,真乃帝王之相,很是歡喜??梢幻侥X后,見微微扁了一片,他便有些不快,嘆道:“好一個頭顱,可惜是個半邊月兒。”

      那天,春光明媚,群芳爭艷,朱元璋駕幸城南游賞,諸王及群臣皆隨侍左右。宴飲了半日,大家或獻詩,或獻頌,君臣很是高興。忽然說起皇太孫近日學(xué)問大進,朱元璋乘著酒興,便命侍臣詔皇太孫前來侍宴。近臣奉旨而去,朱元璋坐于雨花山上等待。

      不一會兒,遠遠望見許多近臣簇擁著一個英俊少年騎了一匹御馬,飛一般地上崗而來。此時東風甚急,馬又走得飛快,吹得馬尾飏飏拂拂,好似柳絲飄蕩,朱元璋不禁觸景生情。允炆到了面前,朝見一過,朱元璋賜坐在座旁,讓他飲了三杯后,便道:“諸翰臣學(xué)士都稱贊你近來學(xué)問很好,朕今天沒有時間來細考你,且出一對,看你對得來否?”

      朱允炆忙俯伏于地,奏道:“皇祖圣命,臣孫允炆敢不仰遵。”

      朱元璋很高興,命侍臣取過紙筆,御書:風吹馬尾千條線。寫完,命賜予允炆。允炆領(lǐng)旨,不假思索,一揮而就獻上。朱元璋見允炆落筆敏捷,很是高興,展開一看:雨灑羊毛一片氈。朱元璋見他對語精確,于是命傳與諸王眾臣觀看。眾人看后,全都稱頌贊譽,說什么又精工又敏捷,就是老師宿儒,也不過如此,真乃天授之資。

      朱元璋聽了更是高興,便命賜酒,同時隨意問道:“此對,你們大家細想想,還有沒有佳對呀?”

      諸臣未及回答,只見諸王中早閃出一人,俯伏奏道:“臣子不才,愿獻一對,以祈圣鑒?!?/p>

      朱元璋一看,乃燕王朱棣,就說:“我的兒,你有對,當然可以說,快寫上來讓朕看看?!?/p>

      朱棣便飛快地寫了幾個字:日照龍鱗萬點金。

      朱元璋見朱棣出語驚人,完全是帝王的口氣,再回想一下允炆之對,雖然精確貼切,氣象卻陰柔無力,甚至全無吉兆,心里不由暗想,才雖關(guān)乎學(xué),資必秉于天。

      從這以后,朱元璋心里更加矛盾。若傳位給燕王吧,可允炆仁孝過人,又不忍心舍去,況已立為皇太孫,一時難以改命。

      這日,朱元璋帶著滿心的狐疑不決,在眾翰臣經(jīng)筵侍講后,忽然問:“當時堯舜傳賢,夏禹傳子,都是出于至正至公之心,所以天下后世,都佩服其為大圣人之舉動,而不敢有異議。朕今打算傳位于子,也就是傳賢之意,爾等以為何如?”

      還沒說完,劉三吾便挺身而出,俯伏于地,厲聲奏道:“皇上,此事萬萬不可!”

      朱元璋道:“為何?”

      劉三吾道:“傳賢之事,雖是公心,卻容易陷于私。只有上古大圣人,偶一為之倒也罷了,傳子傳孫無黨無偏,歷代遵循,已為萬世不易之定位,豈容變易?況且皇太孫青宮之位已定,仁孝播于四海,實天下國家之大本也,豈可無故動搖!”

      朱元璋聽了,一臉不高興,說:“朕本無心泛論,你為何要對太孫指名道姓,妄肆譏議呀?”

      劉三吾又奏道:“天子之言,動輒關(guān)乎天下之禍福,豈有無故而泛言者?陛下綸音,萬世取法。今圣諭雖出于無心,而臣下狗馬之愚,卻不敢以無心承圣諭。故私心揣度,以為必由皇太孫與燕王而發(fā)也。陛下如無此意,則臣妄議之罪,乞陛下治之,臣萬死不辭;倘若是有心之言,則臣言非妄,還望陛下慎之,勿開國家骨肉之釁。”

      朱元璋不想發(fā)作,但他的聲音里已是含著十分的惱怒,說:“朕即使有心,也是為了社稷著想,所以朕是為公,非為私也。”

      劉三吾哭奏道:“大統(tǒng)自有正位,長幼自有定序,相傳自有嫡派。順之,則公;逆之,雖公亦私也?;侍珜O乃懿文太子的嫡子,陛下萬世之傳,將從此始。如果一定要舍孫立子,舍子立賢,且先不說皇太孫仁昭義著,難于廢棄,那么只說將置秦晉二王子于何地?這豈不是取亂之道嗎?”

      朱元璋聽了,半天才說:“朕未必就會易儲,你又何必多言多語到這個地步?”

      劉三吾又哭奏道:“陛下一有此言,便恐有人乘機播弄是非,開異日爭奪殺伐之端,其禍非小?!?/p>

      朱元璋道:“制由朕定,誰敢爭奪?”

      劉三吾道:“陛下能保目前,難保身后?!?/p>

      朱元璋更加生氣,說:“朕心有成算,豈是爾等迂儒所能明白的,不許再多言了!”

      劉三吾再欲哭奏,朱元璋已怫然還宮。

      劉三吾只得嘆息出朝,自言自語道:“骨肉之禍已釀于此,可惜!可嘆!可悲!”

      第二天,朱元璋下旨,降劉三吾為博士。

      朱元璋隨后單召誠意伯劉基入侍。

      朱元璋道:“現(xiàn)今天下已大定,無復(fù)可虞,但朕家事尚有所未妥,故特召先生來商量?!?/p>

      劉基道:“太孫已正位青宮,諸王俱分封有地,有何不妥,復(fù)煩圣慮?”

      朱元璋皺著眉頭說:“先生是朕的股肱大臣,怎么也能說這樣的話!卿且說說皇太孫為人如何?”

      劉基回答說:“陛下既以臣為股肱,臣敢不肝腦涂地以報陛下?皇太孫純?nèi)手列?,是繼承大統(tǒng)之明主也?!?/p>

      朱元璋道:“仁孝就能居天位嗎?”

      劉基道:“仁則四海愛之,孝則神鬼欽之,于居天位正相宜?!?/p>

      朱元璋聽了,沉吟良久,說:“卿且說說四子燕王為人如何?”

      劉基道:“燕王龍行虎步,智勇兼全,是個英雄?!?/p>

      朱元璋道:“英雄能居天位嗎?”

      劉基道:“英雄才略能服天下,居天位也很合適?!?/p>

      朱元璋道:“如果有帝王之才干,卻不能得居天位,那會怎樣?”

      劉基道:“龍必居海,虎必居山。帝王不居天位,是虛生也。從來天不生無位之帝王。”

      朱元璋道:“帝王并生,豈能并立?”

      劉基道:“并立固然不可以,然而天既生之,自然會有次第與先后。所以陳希夷見了宋太祖與宋太宗,有一擔挑兩皇帝之謠,就是這樣子了?!?/p>

      朱元璋道:“廢一興一,或許能解決這個矛盾吧?”

      劉基道:“天之所興,人豈能廢?”

      朱元璋道:“細聽卿言,很有道理呀!但朕胸中,尚未有個定局,國家或廢或興,或久或遠,卿可細細對朕說來。朕當躬采良策,以教子孫。”

      劉基道:“陛下歷數(shù)萬年,臣亦不能細詳。”

      朱元璋道:“朕亦知興廢,古今自有定理,但朕顧慮子孫們自相殘殺,所以才這樣問的,誠望先生慎勿諱言?!?/p>

      劉基見朱元璋真心誠意,忙起立道:“臣蒙圣諭諄諄,敢不披瀝肝膽!”然后他左右環(huán)顧,見四下無人,便近前一步,俯伏于圣座之前,細細密奏。

      二人密語了半天,劉基才退下就座。

      朱元璋于是傳旨,讓禮部立取度牒兩張,又命工部立取剃刀一把,僧衣鞋帽齊備;又叱退左右,君臣秘密緘封停當。然后命一謹慎太監(jiān)王鉞,牢固收藏,到時候再獻出。

      弄完以后,朱元璋又賜飲數(shù)杯,劉基才謝恩退出。

      且說徐壽輝被陳友諒殺死后,其部將明玉珍逃到四川,招集了一股亡命之徒占據(jù)川陜諸省,在蜀西自稱為西蜀王。在元末爭雄的幾個人當中,除朱元璋外,要算明玉珍最得民心,所以他在蜀西南也整整做了幾年太平王。等到朱元璋削平群寇,逐了順帝,看明玉珍地處邊僻,就不打算動兵遠征他了。明玉珍也不出來爭什么疆界,大家倒也相安無事。

      后來,明玉珍死了,其子明升接位,他少年好勝,又恃著部下猛將張良臣、張良弼兄弟兩個,居然橫行起來,取了陜西鳳城。

      警報到了應(yīng)天,朱元璋憤然道:“朕不去剿滅他,他倒來侵犯朕的土地?!碑敿窗菟{玉做了征南將軍,領(lǐng)兵十萬,進剿明升。

      藍玉在陣前久決不下,便領(lǐng)了一千鐵騎,乘夜來渡棧道。那棧道在鳳縣東北,是個最險峻的地方,漢代張子房燒斷棧道就是這個所在,又名連云棧,兩面山巒重疊,峭壁千仞,真是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藍玉知張良臣等不過一勇之夫,決然想不到派兵鎮(zhèn)守,于是師法三國時期鄧艾偷渡陰平,果然他也一樣僥幸成功了。藍玉偷渡棧道后,領(lǐng)著一千兵馬直撲褒城。那里的守兵疑是飛將軍從天而降,嚇得四散奔逃,有的則跪地乞降。

      藍玉得了褒城后,一路進兵,勢如破竹,不到十天竟平了西蜀,囚了明升,擄了他的眷屬,然后再去陣前把明升的部下打敗,收降了十七萬人,余下的都逃往山中落草去了。

      藍玉擇吉班師。大軍將至應(yīng)天,朱元璋派御史江秀出城遠接。藍玉親自押著明升的囚車及宮眷三千余人,金銀珠寶三十余車,駝馬牛羊十萬頭,器械盔甲七萬副,進京來見朱元璋。朱元璋自然高興,更令他欣慰的是,藍玉獻上了一個千嬌百媚的美人。

      明升被推上殿來,卻挺立不跪,侍衛(wèi)用槍刺折了他的腳骨,明升就坐在地上大罵。朱元璋喝令推出去砍了,首級懸掛示眾。所有宮眷一例入官,男充功臣家的奴仆,女配給出征的將士做妾。金銀和器械存庫,駝馬牛羊賜予兵士們作為犒賞。

      第二天諭旨頒下,封藍玉為涼國公。頒諭畢,朱元璋便往玉清宮來看藍玉獻上的那個千嬌百媚的美人。那個美人是西蜀王明升的愛妃香娘娘,這位香娘娘本姓黃,芳名喚作香菱,是四川巴州人。

      香菱的父親小名黃老五,在巴州地方開著一間豆腐坊。老夫妻年將半百,才有了這個獨生女兒,真是珍愛異常。據(jù)說香菱落地時,滿屋子都是香氣,似蘭似麝,連四鄰八舍都聞見了,大家都說這個女孩子將來一定非妃即嬪。黃老五因這四播的香氣,便給女兒取名香菱。

      香菱到了十二三歲,已出落得亭亭玉立,什么臉若芙蕖,眉同春黛,秋水為神,冰肌雪膚,桃腮含暈,笑靨承顴,她全占了。于是一班紈绔子弟,一個個都為了香菱神魂顛倒,只要香菱在柜上,就是不買豆腐,他們也要去放下幾文錢,為的是乘機和她搭訕幾句。這樣一來,黃老五的豆腐生意十分紅火,老夫妻倆日夜不停地磨豆腐,還不夠賣的,只好另雇伙計幫忙。

      光陰如箭,轉(zhuǎn)眼幾度春秋,香菱已是十六歲了,很多公侯人家的子弟便托人來說媒,可門檻都快被踏穿了,就是成不了。原來,黃老五想招贅一個女婿來家,所以一談到“嫁出去”三個字,黃老五便一口回絕。試想公侯人家的子弟,怎肯入贅到豆腐店里來呢?也有肯入贅的,黃老五卻瞧不上眼,不是嫌他家貧,就是說他人品太壞,高不成低不就,把香菱的終身大事慢慢地耽擱下來。

      那天,一個游方女僧瞧見了香菱,說她身有仙骨,有幾年王妃的福分。那香菱平日里本來就孤芳自賞,那些狂蜂浪蝶到店里來向她獻殷勤的愈多,香菱就愈加高傲,也是桃李其容,冰霜其志,對那些輕薄子弟,她臉上連霜都刮得下來,這樣便沒有人敢近她,空落得個垂涎三尺。

      西蜀王明玉珍逝世后,接位的明升也聽說了香菱的艷名,便立刻赍金三千,求香菱做妃子。黃老五在他的勢力之下,不敢不依,于是香菱便做了明升的王妃。藍玉平西蜀,香菱被擄,藍玉幾次想要她,香菱卻懷刃自衛(wèi),藍玉無奈,只好獻與朱元璋。誰知朱元璋幾次想去臨幸她,都被她涕泣拒絕。朱元璋雖近不得她的身子,但那顆喜愛她的心,卻一點兒也不曾更易。

      這個時候的允炆,已是十六七歲的風流美少年了。他聽人說香菱不但容貌艷麗,而且遍體皆香,不免動了好奇之心,便時時到玉清宮來,溫存敬重地與香菱談笑飲茶,卻一點兒也不粗魯?shù)乇憩F(xiàn)出渴望的意思。香菱雖已不再是處女了,但她只是在肉體上經(jīng)歷了男女之事,其實并沒有真正地愛過,她的心靈其實還是處女之心,她和所有女孩子一樣,渴望愛情這種非物質(zhì)的東西,可是一直沒有機會。她討厭那些因美貌而喜歡她的人,她總感覺那些人并沒有把她當成人,而只是當成一朵正在盛開的鮮花,一旦花敗,則恩斷情絕。漸漸地,香菱就被允炆的一往情深融化了,又兼他溫柔真摯,體貼備至,于是她義無反顧地墜入了情網(wǎng),一時間兩心相印,依依難舍。但香菱與允炆在肉體上并沒有越界,就是這種純粹的非物質(zhì)的情與愛,讓她感覺到了真正的愛情,因此她如醉如癡,生死可以不計,榮辱全然拋棄。

      那天,香菱正和允炆在玉清宮的假山旁情話纏綿,恰巧被朱元璋瞧見,嚇得允炆拔腿便逃,香菱也顫抖著淚汪汪地進宮去了。當時的朱元璋一言不發(fā),只是重重地嘆了口氣。

      第二天圣諭下,令把香菱用白綾賜死??蓱z一個桃李其容冰霜其志的香美人就這樣幽魂離世,死后不過是草草地殮了,葬在鐘山的山麓里。

      多情的允炆聽說香菱被賜死,頓時放聲大哭,說:“都是我害了她呀!”后來,他打聽到香菱葬在鐘山,便連夜悄悄帶了兩名內(nèi)監(jiān),溜出宮門,前往鐘山祭奠香菱。

      到了城外,他雇了三匹快馬,加上兩鞭,直往鐘山飛奔而去。允炆和兩個內(nèi)監(jiān)都是久處深宮的人,根本不知道鐘山在什么地方。允炆十分心急,就令內(nèi)監(jiān)敲門打戶地去問訊。他這種魯莽的做法自然是要出事的,果不其然,他們一路東撞西碰,竟問到了御史王其淵家里。

      其時,王御史還不曾睡覺,聽到外面和家人說話的聲音那么耳熟,忙出來一瞧,果真是皇太孫允炆,不覺大驚道:“殿下深夜出宮,到這里來做什么?”

      允炆支支吾吾道:“你先別問這個,我此刻要往鐘山去,因不認識路徑才到了這里,你快派認得路的仆人領(lǐng)我前去?!?/p>

      王御史勸諫道:“鐘山地近荒野,又在夜里,殿下不宜冒著風險輕率前往。今天不如在臣家屈尊一宿,明日臣當親自奉陪殿下前往?!?/p>

      允炆聽了,連連跺足,眉頭緊得不能再緊,說:“誰能耐煩到明天呢?我現(xiàn)在就要去了?!闭f罷,他出門飛身上馬。

      王御史忙阻攔道:“殿下既然一定要去,待臣派幾個得力家人護送?!?/p>

      當下由王御史喚起四個健仆,又備了四匹快馬,叮囑他們務(wù)必要保護好儲君三人。

      到了鐘山,已是三更,但見四野無人,老樹似魔,空山啼猿,猶若鬼嘯。那鱗鱗青螢,從荒冢莽叢中飛出,兩個內(nèi)監(jiān)已伏在鞍上,嚇得瑟瑟發(fā)抖。

      允炆自幼養(yǎng)尊處優(yōu),從不曾到過這樣荒僻的所在,這時也有些膽寒起來。此時的他絕對想不到,日后的他將在這樣的生活中,漫漫無期地煎熬。

      虧得有四個健仆護衛(wèi),允炆才漸漸膽壯起來,只是不知香菱埋在哪里。允炆恐怕招搖,出宮時不曾帶燈,王御史家倒是有,卻又被他回絕了。這天晚上又沒有月光,大家唯有在暗中亂尋。還是允炆敏慧,叫手下人只須找沒樹的新冢,且新冢的碑石肯定是白的,在黑暗中容易辨別。

      不消一刻工夫,居然找到了一座新冢。允炆下馬,用手摸著碑上的字跡,上面整整齊齊地鑿著“黃香菱之墓”五個大字。允炆不待摸畢,早已“撲通”跪在地上,放聲大哭起來。

      兩個嚇得只顧發(fā)抖的內(nèi)監(jiān)聽見皇太孫的哭聲,才從馬背上抬起頭來,慌忙下馬來勸。允炆正哭得傷心,兩個內(nèi)監(jiān)哪里勸得住。勸了一會兒,他們也只得陪著他垂淚了。那四個仆人都不知道冢中埋的是什么人,又不明白皇太孫為什么要深更半夜跑到荒山野地來哭祭,所以只能呆呆地坐在馬上發(fā)怔。

      允炆越哭越覺悲傷,直哭得力竭聲嘶,連喉音也啞了,這才收淚起身,又向冢前拜了幾拜,道:“卿如香魂有靈,俺和你十五年后再見。”說罷,滿眼含淚,戀戀不忍離去。

      內(nèi)監(jiān)著急道:“殿下如果挨到天明,皇上知道了,奴才的罪名可擔不起呀!”

      允炆沒法,上了馬后,還是一步三回頭,直到那塊作碑的白石在黑暗中望不見了,才打馬怏怏地回去。

      王御史眼巴巴地在家等著,見皇太孫回來,便請他在府中暫住,允炆不肯,匆匆往回趕。三個人到了城門前,還了馬匹,想要進城,那城門已關(guān)上了,經(jīng)內(nèi)監(jiān)叫起城門官,驗了進出的腰牌,三人才進去。

      允炆和兩個內(nèi)監(jiān)潛歸東宮后,暗自慶幸人不知鬼不覺。哪知第二天早朝,王御史突然上本,說皇太孫夤夜微服出宮,私往鐘山祭墳。皇太孫身為儲君,萬一遇險,這罪誰人敢當?王御史又補充說明,皇太孫曾經(jīng)到過臣家,所以不敢不言。

      朱元璋閱奏,勃然大怒道:“允炆這般輕狂,如何托付得了大事?”遂提筆要擬廢立的草詔。

      大學(xué)士吳漢忙出班奏道:“皇太孫自冊立以來,并無失德,不應(yīng)為些微小事,遽爾廢立,令天下人惴惴不安,請皇上三思而圣裁?!?/p>

      一時群臣紛紛保奏。

      朱元璋也念著太子平日的德恭,不禁垂淚嘆道:“諸卿不言,朕也心有不忍。但皇太孫年輕,荒業(yè)好嬉,宜警懲以使其自知悛改?!?/p>

      于是朱元璋下諭,罰允炆入武英殿伴讀三月,無故不得擅離。

      朱元璋一面罰了允炆,一面又生怕這個懦弱的孫子將來駕馭不了群臣,尤其是那開國的大將軍,于是再次拔棘去刺。李文忠等兩位老臣天假機緣,自行病逝,不必朱元璋費一點兒事,于是朱元璋在感念他們功績的同時更增一番悲悼,當即追封李文忠為護國公,謚文勤,晉其子李義和襲爵。

      徐達是開國第一大功臣,偏偏他又老而不死,最可恨的是他不僅老而不死,還一直謹小慎微,不給朱元璋留一點兒除掉他的借口。幸而天意成全,那徐達背上生疽,據(jù)說這種病最怕吃蒸鵝肉,朱元璋感謝這份天賜良機,立刻“關(guān)心備至”地打發(fā)人送去了蒸鵝肉。賜而不食即為不忠,即為謀反,于是,徐達流著淚,當著使臣的面吃了下去。這個兩軍陣前流血不流淚的漢子在流了這樣的淚之后,不久就死了。朱元璋在更加隆重的方式中感念了他的功績,同時表現(xiàn)出的悲悼也更增加了一倍,當即晉徐達之子徐蒙為侯爵,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謚號武寧,配享太廟。

      就這樣,那天在武英殿,朱元璋用一種純粹爺爺望孫子的目光看著皇太孫允炆,在這樣的目光中,祖孫兩人間的那份自香菱事發(fā)后一直存在的尷尬被過濾凈了,一份血濃于水的親情在祖孫兩人眼中漸漸化成了淚水。

      朱元璋說:“皇孫啊,朕其實一直為你深深憂慮,憂慮什么呢?朕擔憂你不能常有天下??!為君之道的很多東西是教不來的,然而朕已為你圖謀萬全了,如今朕升了齊泰為兵部尚書,他會保你江山穩(wěn)定的?;蕦O啊,朕事事都為你處置停當,以后你只消安享太平,敬承天命就行了。朕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也就能對馬皇后和懿文太子有個交代了?!?/p>

      允炆聽完這話,立即跪倒在地,一邊叩頭謝恩,一邊早感動得淚流滿面。

      允炆一退出殿,細品朱元璋之言,不覺憂形于色,于是在東角門躊躇不止。太常卿黃子澄剛好從這兒路過,便問道:“殿下為何有不悅之色?”

      允炆道:“適才皇祖圣諭,說事事為我處置停當,真乃天高地厚之恩。但我考慮到,還有一事未妥,可我又不便啟奏?!?/p>

      黃子澄問是何事。

      皇太孫道:“方今內(nèi)外,俱安無事,唯獨諸王分封太侈,又擁重兵,加以叔父之尊,倘若他們不肯遜服,何以制之?”

      黃子澄道:“昔漢文帝分封七國,亦過于太侈,太傅賈誼痛哭流涕上書,言尾大不能掉,后來必至起釁。文帝不聽,到景帝執(zhí)朝事,吳王濞果然圖謀不軌。多虧晁錯劃策,漸漸削弱。后來他們雖然舉兵,卻也容易制服了。他日若諸王有所圖,當以此為法,這個時候當然不能說!”

      允炆這才高興起來,說:“先生之言甚是,我當銘記于心?!?/p>

      再說元妃自配太子后,生有兩子,長子不幸夭折,只有次子允炆可以承歡膝下。太子死后,她便退出了東宮,仍住在太子舊邸。不想皇太孫允炆又被冊立為東宮,離開了她身邊,元妃便愈發(fā)孤凄了。況且她正當青春少艾,獨宿空衾,綿綿長夜,情自難堪。所以,當溫存瀟灑的涼國公藍玉常到太子邸中來走動時,元妃如何能不感到安慰?兩人的關(guān)系自然一天比一天親密起來。很快,京城中的謠言就傳得沸沸揚揚的。藍玉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妻妹,常遇春的女兒便是太子的德配元妃,藍玉與太子為轉(zhuǎn)彎親戚,他恃功挾勢,仗著這一點兒連帶關(guān)系,越發(fā)比以前專橫。他一向樹敵不少,現(xiàn)在有了這個緋聞,人家豈能放過他。這時,朝中開國的功臣多半相繼病死,或遭殺戮,后起的廷臣中,就數(shù)藍玉威望最高。他自出兵平了西蜀,接著又遠征沙漠,功成歸來,朱元璋在諭中比藍玉為衛(wèi)青、李靖,還賜給他丹書鐵券并府第。

      藍玉夫人自然也有所耳聞,她是個烈性女人,心里壓不住火,裝不住事,于是決定趕到太子府邸來捉奸。偏巧那天藍玉推說出城閱兵,其實是躲在元妃房中,兩人對飲歡宴。藍玉的左右已得了藍夫人的重賄,就私下去通報了。

      藍夫人立時帶著十幾個家將和二十多個勇健的侍女,飛也似的奔向太子府邸。到了府邸前,不問好歹,一群人蜂擁而入,府邸中的衛(wèi)士校尉見他們來勢洶洶,也不敢阻擋。藍夫人隨著眼線走,路徑熟諳,一口氣直奔到了后院。

      到底是太子的府邸,房屋深幽,等藍夫人趕到元妃房里,排闥直入時,藍玉早已聞風從后門溜走了。

      藍夫人見并無她的丈夫在那里,心里一團戰(zhàn)斗的怒火與熱情頓時涼成了灰燼,一想自己帶了這么多人沖到太子府邸來吵鬧,若是追究起來,罪名可不小啊!

      果然,元妃見藍夫人發(fā)怔,便嬌聲呵斥道:“你是什么人,膽敢擅闖太子府混鬧?現(xiàn)今太子雖已歸天,可我畢竟是他的妃子,怎么也輪不到你這樣的人來欺侮呀?校尉們,還不給我抓了,明天到金殿上算賬去!”

      藍夫人被元妃這樣一說,頓時啞口無言。候在外面的那群如狼似虎的校尉便要上來拿捕,藍夫人驚慌失措,正在這個時候,一個她領(lǐng)來的侍女眼明手快,指著黃緞椅上的一幅白綾,向藍夫人道:“這綾帶不是爵爺束里衣用的嗎?上面還有夫人親手刺繡的花朵呢!”說著,一把將白綾抓在手里,遞給了藍夫人。

      藍夫人接到手里細一看,果然是藍玉的東西。元妃待要來奪時,藍夫人已把它塞到袖子里去了。

      藍夫人得了證據(jù),膽子就壯了,立刻指著元妃大罵道:“你這個淫婦,現(xiàn)正偷著人家的漢子,卻還這樣嘴硬!你不是說要到金殿上算賬去嗎?正好,我正要拖你到金殿上算賬去呢!”說著,便伸手來拖元妃。

      元妃被藍夫人罵得面紅耳赤,垂頭喪氣,一聲也不敢吭,任憑那藍夫人指天畫地地罵個不休,直鬧到她自己也覺得乏力沒意思了,才領(lǐng)著家人侍女們回去。

      第二天早朝,都御史張賓受了藍夫人的委托,上本彈劾藍玉,說他玷辱宮眷,應(yīng)加罪譴,又拿出那條白綾作證。朱元璋看了奏疏,雖然憤怒,一時卻未便處置兵權(quán)在握、勢重難輕動的藍玉,只是召藍玉入宮,當面訓(xùn)斥了他一頓,又在賜給他的鐵券上鐫了藍玉的罪狀,令他鑒戒。

      偏偏藍玉不知自省,暗中仍和元妃往來,藍夫人又趕到太子府邸中大鬧,還拿著藍玉的那條白綾招搖過市,到處給人瞧,逢著了官眷就將元妃同藍玉的丑事講個痛快。

      元妃被藍夫人鬧得無地容身,一天晚上竟懸起三尺白綾自縊而死,當然,這和她奉了皇帝公爹的自裁圣旨也是分不開的。

      藍玉痛哭了元妃一場后,深恨藍夫人惡毒無情,竟乘她睡著的時候,悄悄地把她刺死了。消息傳出,廷臣大嘩,齊劾藍玉逼死皇妃、刀刺發(fā)妻,連并其他的罪案也不下幾十起,諸如多蓄莊奴假子,霸占東昌民田等種種不法行為。朱元璋于是再次得心應(yīng)手地表演著他的拿手好戲,讓眾人看到朱元璋雖然愛藍玉的英武功高,奈何眾口同聲無法保全,只好下諭令藍玉自盡。

      藍玉接了旨意,端起那濃度很高的半杯鴆酒,一口飲下,追著元妃和藍夫人到陰間大鬧去了。

      元妃死了,藍夫人死了,藍玉也死了,一樁風流案就這樣煙消云散了。但是,在這樣的一樁風流案背后,卻暗藏著朱元璋借機誅殺開國大臣的用心。到了朱元璋晚年,開國功臣差不多被他斬盡殺絕了。

      而這背后的背后,燕王朱棣才是真正殺藍玉的兇手,他才是這次黨獄的真正策劃者。

      早在太子未逝之日,藍玉與太子因為有那一層間接的親戚關(guān)系,彼此來往就很密切,藍玉北征還軍后,曾對太子說:“臣觀燕王,行為舉止與皇帝無異。又聽相士說,燕王有天子氣,愿殿下先下手預(yù)防,審慎一二!”

      太子卻道:“燕王事事待我都很恭敬,絕對不會有異志的?!?/p>

      藍玉道:“臣蒙殿下優(yōu)待,所以冒著風險向您陳明利害,但愿臣言不驗,不愿臣言幸中?!?/p>

      沒想到,這件事早被燕王安排在太子身邊的眼線悄悄報告給他了,燕王便銜恨不已。后太子薨逝,燕王那天得了機會,對朱元璋奏道:“在朝公侯,縱恣不法,將來恐怕尾大不掉,應(yīng)早加嚴處。”這句話,雖是冠冕堂皇,卻暗指藍玉,朱元璋從此便對藍玉有了疑忌。

      后來,燕王終于從藍玉的一句話上做了功夫,于是便有錦衣衛(wèi)蔣瓛密告藍玉謀逆,與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垣、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及吏都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合伙謀計起事,并說他們準備在皇上出耕藉田時乘機劫駕等等。朱元璋果然立命錦衣衛(wèi)發(fā)兵抓捕,拿到后由刑部鍛煉成獄,無論是真是假,一股腦兒當作實事,逐一正法,并把罪犯家族諸人盡行殺死。甚至捕風捉影,凡與藍玉偶有往來的朝臣,也做了刀下之冤鬼,因此列侯通籍,坐黨夷滅。

      在這次黨獄中,連坐被誅的有一萬五千人之多,所有勇武的將官幾乎都在這一次黨獄中被殺光,比漢高祖之薄待功臣還要慘。

      朱元璋意猶未足,過了一年,潁國公傅友德奏請賜他懷遠田千畝,朱元璋非但不準,反將他賜死。定遠侯王弼在這樣的氣氛下,那天在家里嘆息道:“皇上春秋日高,喜怒不測,我輩恐怕很難有活口了?!本蜑榱诉@一句話,又被奉詔賜死。宋國公馮勝在府第外筑稻場,然后在其中跑馬為樂。一個和他有怨的官員便到朱元璋那里誣告馮勝家居不法,稻場下密藏兵器,意圖謀變。

      朱元璋便召馮勝入宮,賜他酒食,和藹地對他說:“卿可安心!悠悠眾口,三人可成虎,如何值得一聽?朕何至于無端輕信這樣的無稽之談??!”

      馮勝見朱元璋歡顏悅色,完全放了心,于是盡量宴飲,誰知回到家里,當夜七孔流血,不到天亮就死了。

      朱元璋誅了功臣之后,所有守邊事宜,改令皇子專任。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眼中最稱得上英武的,凡朔漠一帶,統(tǒng)歸朱棣鎮(zhèn)守,朱棣于是趁機招兵買馬。當然,朱棣也的確戰(zhàn)功赫赫。洪武二十三年,他率師出古北口,收降元太尉乃兒不花;洪武二十九年,他復(fù)出師至撤撤兒山,擒斬元將孛林帖木兒等數(shù)十人。朱元璋聞報大喜,對朱棣大加夸獎,并于洪武三十一年,命朱棣總率諸王,專事征伐。從此,朱棣的權(quán)力就更大了,兵馬也更多了。

      再說皇太孫允炆,自從那天私自出宮哭奠了香菱的青冢后,被罰入御書房伴讀三月。轉(zhuǎn)眼到了解禁的時間,允炆仍回東宮去住。經(jīng)過一番摧折,他對香菱依舊是念念不忘,終日長吁短嘆。這時偏又出了藍玉一案,元妃被逼自縊,允炆一面十分悲痛母親,一面又為元妃和藍玉的曖昧,顏面上感覺很過不去。所以,他真是一肚子的不快,滿心的抑郁和傷感。百無聊賴時,他便常來御花園,不是在金水橋邊垂釣,就是去飄香亭上看舞禽,以此散散心。

      那天,允炆正在魚亭里觀游魚,忽聽得嚦嚦鶯喉燕語嬌聲,一陣陣地順風吹來,不由起了好奇心。細聽那歌聲,是從假山背后傳出來的,他便輕著腳步,走到假山跟前,從石隙中望去,只見一個婦人,淡妝高髻,素履羅裙,斜倚在石上,正慢聲唱道:“春光三月是芳辰,脈脈含情情最真。為郎寬衣郎欲笑,并肩相對有情人。寒往暑來又一秋,深情一片為君留。滄桑易改人情變,荒草斜陽冷墓游?!?/p>

      允炆聽了這抑揚宛轉(zhuǎn)的歌聲,襯著那清脆的鶯喉,真有繞梁三日,余音裊裊之妙處,于是忍不住叫了一聲:“好!”

      婦人吃了一驚,忙回過頭來,卻又瞧不見什么人,因此臉上很是慌張。

      允炆乘機細看那婦人,卻是個半老徐娘,心里不禁大失所望,于是轉(zhuǎn)過假山去。

      婦人見是皇太孫,忙來叩見,說:“臣妾放肆,污了殿下的貴耳?!?/p>

      允炆微笑道:“你是哪一宮的?進宮幾年了?聽你的歌聲很是傷感,不知你有什么傷心事???”

      婦人低垂蝤蠐,淚瑩瑩地答道:“賤妾是從前東宮的宮侍,屈指算來進宮已經(jīng)十五年了。昔日蒙太子不以蒲柳之質(zhì)見棄,也曾施雨露之恩。不幸太子暴崩,賤妾從此冷處深宮,眨眼又是六年了。回首前事,怎么不令人傷心呢?”

      婦人說罷,眼淚就如雨后瀑泉般涌出,哭泣中的她立刻便平添了動人的神韻。那玉容在哀感中帶著嫵媚,淚汪汪的一雙秋水,越發(fā)流連動人,雖是佳人半老,卻風韻猶存;素服淡妝,卻不減粉黛顏色。允炆本是個情種,這時不免起了憐惜之心,便俯下身去親她的粉臉。

      婦人忙退拒著,含淚道:“賤妾已承恩太子,自悲命薄,不能再侍奉殿下了。殿下這般多情,妾亦非草木,怎么能不知道感激呢?現(xiàn)在倒是有個兩全的法子,但請殿下稍待片刻。”

      婦人說著,盈盈地立起身來,走向里面去了。

      允炆不知她什么用意,便呆呆地坐在假山石邊等著。過了半晌,見安樂軒的角門呀的一聲開了,接著便是一片“咯咯”的笑聲。笑聲過去,便有三四個小宮女一路追將出來。

      允炆生怕驚了她們,就把身體隱在假山的石窟里,然后回頭看,只見兩個小宮女正在狂追前面的一個小宮女,前面的那個小宮女被追得急了,便飛也似的繞過香華亭,直奔假山而來。到了假山前,看看沒處躲藏,小宮女便轉(zhuǎn)入假山背后,慌慌忙忙地向那石窟里一鉆。允炆不禁暗笑這個小宮女只顧了要避她的同伴,卻不曾留神到有人也在里面。后頭追趕她的兩個小宮女也走過了假山,一邊走一邊罵道:“這小蹄子,不曉得藏到哪里去了!你最好不要被我們找著,不然,可得小心你的骨頭啦。”她們說著,就坐在假山石上休息。那躲在石窟里的小宮女,嚇得連氣也不敢喘一喘。

      允炆縮在石窟里面,小宮女卻瞧不見他,而他從里頭望出去,倒是十分清楚十分方便地打量小宮女,只見她云髻燕服,兩鬢低垂,額角掩齊眉,肩頭拖著旒須,臉上薄施脂粉,紅中透白,白里顯紅,那肌膚的柔嫩光潔和滿臉的單純稚氣,真比一朵剛綻開花瓣的春花還能讓人感覺到生活的溫馨和歲月的甜美,以及青春的朝氣。允炆頓時心情一爽,精神一振。他越看她越覺得可愛,彼時的天似乎越發(fā)藍了,連空氣也更滋潤了,花也更香美,葉也更碧翠了!

      過了一會兒,假山石上坐著的兩個小宮女,口里連罵帶笑地走了。躲著的小宮女隨后便悄悄地走出石窟,四面望了望,微微一笑,正要回身走,不提防石窟里有一個人直躥出來,把她的粉臂輕輕拖住。

      小宮女大吃一驚,才待要喊,看清是皇太孫,便拍著胸前道:“嚇死我了!”說著便掙脫要走。

      允炆這時又細瞧那個小宮女,不禁怔住了,再也說不出話來。原來小宮女的容貌舉動,竟與縊死的香菱一般無二!怪不得剛才一見她,他就感覺到萬分的好感。

      小宮女走又走不脫,被允炆扯住胳膊,允炆對著她就是癡看不已,弄得她粉臉一陣陣地紅了起來,忍不住“撲哧”一笑,說道:“殿下,您癡了嗎?只管看著我做什么?”

      允炆被她這么一說,才如夢初醒,便一手拉著她,同在假山石上坐下,笑道:“你是侍候誰的?今年幾歲?”

      小宮女低頭答道:“奴婢是派在永壽宮的,現(xiàn)在王娘娘處侍候,算來進宮的時間前后不到三個年頭,奴婢十二歲到這里,今年已是十四歲了?!?/p>

      允炆點了點頭,又問道:“你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兒?家中可有父母?”

      小宮女見提起了父母,眼圈便紅了,淚瑩瑩地答道:“奴婢本是淮揚人,小名喚作翠兒,父母都在淮揚,奴婢是由叔父強迫著送進宮來的,到如今家里音信不通,不知奴婢的父母現(xiàn)在怎么樣了!”說罷,淚便垂了下來。

      允炆忙安慰她道:“你先不要悲傷,將來我自會替你想辦法,讓你們骨肉相見就是了。”

      到底是個小孩子,翠兒當時便回嗔作喜,歡快地問道:“殿下不是哄我的吧?”

      允炆正色道:“誰來哄你呢!”

      翠兒于是收了眼淚,兩人說笑了起來。看看天色晚下去了,那個婦人仍沒有出來,允炆知道她是用了個脫身之計,于是也不去等她,只管攜著翠兒一同回宮。翠兒是個情竇初開的小女孩,被允炆的溫存風雅和綿綿情話一打動,于是兩個人這天夜里的時光,自然是異常的甜蜜。

      第二天,允炆便令內(nèi)監(jiān)通知王妃,說翠兒有皇太孫要了,現(xiàn)留在東宮侍候。王妃聽了,也沒有什么話說。

      允炆雖然有了翠兒,可對那天唱歌的婦人卻依舊不能忘情。明朝宮中的規(guī)例,每到三月初三,宮人嬪妃們都會在御花園里拍球打秋千,這天,朱元璋便率領(lǐng)六宮在那里看宮人們游戲。其時,皇太孫允炆也在旁邊侍駕,遠遠瞧見唱歌的婦人,正手持輕羅小扇在花叢里撲蝶。允炆不由心上一動,推說身體不適,抽空出來,悄悄到了花亭邊,一把拖了那婦人的衣袖,就往花亭里走。那婦人正聚精會神地撲蝶兒,不防被允炆這一拖,幾乎失足跌倒,花容也嚇得失色。

      她隨著允炆到了亭上,尚是嬌喘微微,說:“殿下,您怎么專會嚇人?”

      允炆笑道:“你好乖刁,那天為什么哄我等在那里?你倒一去不來了,今天又被我撞著,看你還有什么話說?”

      婦人聞言,花容黯淡,秋水索然,重重地嘆了口氣,說道:“妾蒙殿下錯愛,此恩恐怕今世不能報答了!妾自念殘花敗柳,只可茹素參禪,故而妾心已如死灰,再不作意外念想了。殿下倘能夠體諒,賜妾一所凈室,使妾得以焚香禮佛,終老是鄉(xiāng),便是妾的萬幸了?!?/p>

      允炆被她說得感動不已,當即欣然答應(yīng)道:“你既有這個心,我也不便勉強你,況且人各有志,那就這樣辦吧!”

      婦人忙跪下叩謝。

      允炆問了她的宮名和姓名,以便安排下去。這才知道婦人姓汪,名叫秋云,十九歲進宮,現(xiàn)住在玉清宮里。從前雖經(jīng)太子臨幸過,卻不曾有封典,所以直到如今,還是一個老宮女的身份。

      允炆問明情況之后,就和汪秋云走下花亭,送她回了玉清宮。

      因這一天宮人們多不在宮中,差喚的人很少,允炆只好等第二天了。次日清晨,他早早起身,親自督率著宮人們打掃出一間凈室,室中的陳設(shè)極其精雅,正中的壁上掛著觀音大士像,案上置著魚罄之類,把一座宮室弄得和廟堂寺院一般。翠兒見了,很是詫異,便來問允炆,允炆只回說是供養(yǎng)高僧。

      布置妥當后,允炆悄悄地把汪秋云接來住著,同時將宮門深扃了,飲食都是從窗中遞給,無論何人,沒有允炆的手諭都不準進去。因此,汪秋云在里面住了一年多,宮中大大小小的一個也不曾知道,就連翠兒也不知道允炆在搗什么鬼。大家只聽得魚罄聲,卻不曉得是僧是道。

      日子漸漸久了,宮中都稱這所宮室為密室。自然允炆時常到密室里去,和汪秋云講經(jīng)說法,參禪悟道,他們也保持著一如當初香菱時代的純潔。

      朱元璋自濠城起義,至晏駕,在位三十一年,享年七十一歲。他在遺詔中命皇太孫允炆嗣位,且言諸王鎮(zhèn)守國中,不必來京奔喪。

      允炆奉著梓宮,往葬孝陵,追謚朱元璋為高皇帝,廟號太祖。大臣黃子澄、齊泰等在仁和宮里接受遺詔,扶皇太孫允炆遵遺詔,登了大寶,改元建文。

      建文帝登位后,拜黃子澄為右丞相,齊泰為左丞相,李景隆為大將軍,大赦天下,文武百官均加品晉級。當年七月,召漢中府教授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

      建文帝詔行寬政,赦有罪,蠲逋賦,很受百姓擁護。

      各藩鎮(zhèn)諸王聽說朱元璋崩逝,都要回京奔喪。

      左丞相齊泰諫道:“諸王出封各地,難保不蓄異心,萬一令其進京,一朝有變,將如何收拾?”

      早就對此心懷顧慮的建文帝很以為然,便下諭各藩王“靜守封地,不必回京奔喪”。

      諸王接了諭旨,都怏怏不樂,卻也沒奈何,只得在本國泣臨罷了。唯燕王有心窺伺神器,一聽說朱元璋駕崩,當即走馬奔喪,等接到遺詔時,他已到了淮安。

      燕王接了遺詔,不肯開讀,道:“詔書原本應(yīng)該是孤王到本國開讀的,孤王現(xiàn)已出境,今雖路遇,卻不敢違旨在路上打開,所以麻煩欽使先到孤王的本國,容孤王先走馬到京奔喪,然后再回國開讀,這樣便情禮兩盡了?!?/p>

      赍詔官聽他如此蠻不講理,哪里敢強讓他打開,可又知詔書是阻止他進京奔葬的,若放他到京,自己豈不獲罪,遂道:“殿下大孝之心可敬,既已匆匆出境,又匆匆而回,看來非殿下之心所愿的;但恰恰又與遺詔相遇,若放棄不看而直接自顧趕路,也似乎是不可以的。乞求殿下先少緩數(shù)日上路,容臣遣人星夜回京請旨定奪,這樣才兩不相礙。”

      燕王不得已,只得在淮安住下。不幾日,朝廷就差了人來,開讀了敕書,勒令燕王還國。

      燕王當即跳腳發(fā)怒起來,說道:“望梓宮咫尺之距離,卻不容孤王一展哭泣之誠意,這種做法斷絕人倫天理。既無父子,何有君臣!”

      口頭上將君臣關(guān)系徹底否認,并不等于實際上可以不論君與臣的,所以燕王在跳腳發(fā)怒之后,仍只得恨恨而歸。

      到了本國后,燕王即與僧人(也是他的謀士)道衍商議對策。道衍道:“遺詔只能止殿下一時不還京,卻不能攔殿下終身不入朝。待葬期一過,殿下再悄悄入朝,看他們?nèi)绾涡惺?,未為不可。他難道又好降詔攔阻?”

      燕王聽了,高興地大叫:“言之有理。”

      建文元年二月,燕王竟悄悄入京,一直到了關(guān)外,才報單入城。朝中君臣果然不好攔阻,只得宣詔燕王進京面圣。

      燕王原本就是個目空一切、以英雄自居且又出身貴胄的人,此時建文帝是他的侄子,一向仁柔,諒也不能治他,至于那兩班文武大臣,在燕王眼里更是如土木偶人,全不放在心上。所以,燕王進了朝門,大踏步躍上丹墀,到了殿前,既不山呼萬歲,也不行君臣之禮,只是當?shù)疃?,候旨宣詔。

      這時,左班中閃出一人,執(zhí)笏當胸,俯伏奏道:“天子至尊,親不敵貴,古之制也。今燕王擅馳御道,又當陛下面前而不拜,請敕法司拿下問罪?!?/p>

      燕王聽了,嚇了一大跳,連忙跪下奏道:“臣棣既已來朝,焉敢不拜?但苦于行路時勞累傷足,所以才站立候旨,請陛下恕罪?!?/p>

      建文帝傳旨道:“皇叔至親,當然不必說這個的。”

      這時,又見右班中閃出一人,俯伏奏道:“天子伯叔,也不可目無國法!自古虎拜朝天,殿上敘君臣之禮;龍枝拂地,宮中敘叔侄之情。今燕王驕蹇不法,按法理當追究治罪?!?/p>

      建文帝卻傳旨道:“皇叔至親,朕為他網(wǎng)開一面,今天的事就不必追究了?;适鍟呵彝讼?,待召入宮相見?!?/p>

      燕王此時已嚇得暗暗發(fā)抖,聽到建文帝的圣旨,忙抹了把額頭的冷汗,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

      燕王剛退出殿外,戶部傳郎卓敬便俯伏向建文帝奏道:“燕王智慮絕人,酷似先帝;況且他現(xiàn)在封地在北平,北平乃強干之地,金、元都是在那兒興盛起的。眼下不如趁燕王有罪,早早除掉以絕后患。若陛下以仁善之心,念親情之誼,不忍加誅,那么就把燕王從北平遷出,改封到南昌去,這樣也可以了絕禍根?!?/p>

      建文帝聽了,他那一向仁善慈悲的俊眉朗目間頓時全是表現(xiàn)得非常老道的仁與善,同時他用非常吃驚的口氣說:“燕王是朕的至親,卿如何能說出這樣的話來?”

      卓敬道:“楊廣與隋文帝,難道不是父子嗎?父子難道不比叔侄更親近嗎?但這能阻止楊廣弒君殺父以登大位嗎?”

      建文帝聽了,默然良久,緩緩說道:“卿且退下,容朕細思。”

      卓敬還想說什么,但見建文帝一時下不了狠心,只好退了出去。

      燕王從殿上一退出,忙問左右:“剛才說話的那兩位大臣是誰?”

      左右道:“右班乃御史曾鳳韶,左班乃侍中許觀?!?/p>

      燕王點頭嘆道:“誰道朝中無人!”

      此后,燕王甚是小心翼翼,再不敢違禮輕上,等建文帝的宮中朝見一過,他就匆匆回國去了,唯恐有變走不了。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何況齊泰、黃子澄乃先帝托孤的大臣,他們對于同時代的“司馬先生”的野心洞若觀火,自然也會密奏于建文帝,說:“燕王此番名義上雖然是入朝參拜,其實是窺伺動靜、探聽虛實。他見陛下而不拜,藐視朝廷,既經(jīng)御史、侍中彈劾,就該敕法司拿下,以絕禍根,實在不宜縱虎歸山,以留下無窮后患?!?/p>

      建文帝道:“燕王乃先帝愛子,今山陵骨肉未寒,即以其有失小禮而懲治之,不獨有失親戚之義,而且也非孝治天下之道,朕實在不忍心如此呀!”

      齊泰又奏道:“陛下以仁義待人,真乃堯舜之心也。但只恐人不以堯舜之心待陛下!聽說燕王現(xiàn)在正以張玉、朱能為心腹,招兵買馬,聚草屯糧,又廣招天下異人,其不軌之意圖已昭然若揭,若再不剪除,必有后患?!?/p>

      建文帝道:“燕王既然所為不法,也當慢慢想辦法,決不可因為他來朝不拜這件小事,而對他加以嚴懲,這樣會讓諸王分心的?!比缓笸S子澄道,“先生還記得東角門之言嗎?”

      黃子澄道:“臣怎么敢忘記呢?但削藩這件事須得漸次想法解決,不可一下子貿(mào)然行事?!?/p>

      建文帝道:“漸次當從哪個王國開始?”

      黃子澄道:“燕王預(yù)謀已久,一旦對他進行削藩,他本來或許還不會起事,這便會促使其反,削藩必將是給燕王最好的造反口實。臣聽說齊王與燕王關(guān)系非常親密,兩邦結(jié)為唇齒。若是先削齊王,以使燕王知道警醒,這樣最好;若是燕王不知收斂,繼續(xù)圖謀不軌,到那時再對他加以削奪,則勢弱而可取?!?/p>

      建文帝道:“容朕熟思而行?!?/p>

      到了次日,建文帝閱覽群臣的折子,看見四川岳池教諭程濟一本中居然奏道:“臣夜觀乾象,見熒惑守心,此兵象也。臣以術(shù)數(shù)占之,明年七月,北方有大火起,侵犯京師,為害不小。乞陛下先事?lián)錅纾瑹o貽后悔。”

      建文帝不覺非常擔憂恐懼,于是命群臣合議程濟的奏章。群臣經(jīng)過一番會議,得出的結(jié)果卻是:“程濟以一個區(qū)區(qū)教諭的身份,居然敢妄言禍福,且事關(guān)江山易主這樣的大事,所以說程濟真乃大逆不道,罪當斬首?!?/p>

      建文帝聽了,沒說什么,心里卻暗想,北平燕王圖謀不軌,現(xiàn)在已有形跡外露。程濟這樣的一個小官,敢于出位進言,看來其是必有真知灼見的,且其用心必忠。現(xiàn)在他說的對或不對、妄與不妄,尚未可知,這樣就把他無端斬首,豈不冤枉?

      于是次日,建文帝上朝,召程濟來叱責道:“你多大個官兒,有何才能,輒敢妄言禍福?現(xiàn)在朕命你細細奏明?!?/p>

      程濟道:“臣子的官階雖然有大小之分,而忠君愛國之心卻無大小之別。出位言事,固有大罪,然知而不言,則其罪更甚于出位進言!臣濟幼年時曾遇異人傳授天文術(shù)數(shù)之學(xué),今臣觀熒熒光光惑守于中心位,久而不退,且王氣見于朔方,不但明年北方兵起,且弒奪之禍也必定會發(fā)生。陛下躬堯舜之仁,以至誠治世;文武群臣,又皆白面書生,但知守常,而不知馭變,恐一旦事發(fā),悔之晚矣。臣明知其故,豈敢惜自身一死,而不向陛下說明白?”程濟一面上奏,一面痛哭失聲。

      建文帝被這番話深深打動了,不忍治程濟之罪,可左右朝臣卻一齊跪下奏道:“圣上治國有道,臣子論事有體。今天下太平,國家全盛,而程濟借術(shù)數(shù)荒唐之說,竟敢痛哭流涕,妄言禍福,以危言聳聽來惑動人主,因此程濟當與妖言惑眾者同罪。陛下若不明正典刑,則讖緯之學(xué)必將風行起來,而仁義道德之政制則會受到嚴重的沖擊,如此何以治世?何以示后?”

      建文帝雖然明知程濟是忠心良言,但屈于群臣的壓力,也無可奈何,正要傳旨拿人,忽見程濟又叩頭奏道:“臣罪至大,固不敢求赦。但求陛下緩臣之死期,將臣羈捕獄中,待到明年七月,北平若無兵起,臣到那時再被斬首,也心甘情愿。”

      建文帝立刻點頭,說道:“此時斬你也真是太沒有名義了,那就等到明年再斬也不遲?!?/p>

      于是,程濟被押入獄中監(jiān)禁。

      建文帝自登極以后,冊立德配馬氏為皇后,翠兒晉為真妃,追贈黃香菱為貞妃,把鐘山的墳?zāi)怪匦滦掭萘艘环?,又替她立祠塑像,春秋祭祀?/p>

      真妃翠兒現(xiàn)在十八歲了,更加貌既可人,才又軼眾,處于深宮的她早就察覺到了燕王有異志,如今聽說了程濟的事,她更是勸建文帝早日剪除燕王,切不可再遷延時日,否則將有不測發(fā)生。

      誰知建文帝反斥她離間骨肉,竟然降其為宮娥,罪名是祖上有明制,嬪妃不得干預(yù)朝政。這是對外公開說的,其實建文帝正為這事煩得很,本想到翠兒這兒來放松一下,可她偏偏不識時務(wù),一味地說個沒完沒了。建文帝由煩而躁,最后變成了惱怒,于是就在程濟入獄那天,把翠兒由妃子貶為一般的宮娥。

      當天午后,建文帝駕至便殿,遣人密召齊泰、黃子澄入殿,說道:“程濟之言,雖未足深信,然而燕王之心,路人皆知,也不可不防?!?/p>

      齊泰奏道:“燕王久蓄異謀,只不過是還沒有暴發(fā)出來,若以春秋無將之義而誅殺之,也未為不可。但陛下心存仁義親情,不肯以隱罪而加兵,也只好放棄這個辦法了。不過,防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否則一旦有變,將如何抵抗?”

      “但是,該如何防備他呢?”建文帝說。

      黃子澄奏道:“臣前日曾有過一個計謀,那就是在諸王之中,本來算燕王最強,而燕王與齊王又極要好。從前太祖在世的時候,曾說燕王長于武,齊王善于謀,兩人若是合作,肯定不容易對付。如今之計,要使燕王不生異心,必須先除他的羽翼。”

      建文帝道:“卿有什么良策?只管細細道來。”

      黃子澄道:“依臣愚見,可悄悄令大將軍李景隆統(tǒng)領(lǐng)御林軍一千,揚言出巡各地,到了齊王封地后,待時機適當,便一聲暗號,兵士圍上去把齊王擒住,星夜押解進京,是殺是放悉聽陛下圣裁就是了。齊王若除,燕王也就膽寒了,這樣還怕他不收斂嗎?”

      建文帝大喜道:“卿言有理,照準!就這樣去辦吧!”

      李景隆接了旨意,暗想當今皇帝聽信權(quán)臣游說,自殘骨肉,委實不該!可要想不奉詔,又恐獲罪。后來,他在路上暗暗想了一個兩全的法子,就是暗中遞消息給齊王,讓他事前逃走。

      果然,等李景隆兵馬到了青州,齊王已不知躲往哪里去了。

      誰知就在同時,建文帝已另遣將軍常泰領(lǐng)兵去捕了湘王,又把代王械系進京。

      風聲傳到北平,燕王越發(fā)不安了,自然就會私下里和僧人道衍、姚廣孝、袁洪、金忠等人密議自保的良策。

      道衍進言道:“現(xiàn)今皇上妄聽濫言,擅自削奪藩封,此乃致亂之道。殿下若要不為階下囚,非自立不可?!?/p>

      燕王嘆道:“本王何嘗沒有此心?但力有不足,未必能成大事?!?/p>

      袁洪道:“衍師的話說得極是,而且事宜速圖。今殿下有猛將朱能、張玉、龐來興、丁勝等,再秘密招募壯士,可防不測。”

      燕王深以為然,遂一面密諭張玉、朱能招募兵士,編列隊伍以備用,一面在王府后園打造軍械。

      北平長史葛誠把燕王不臣的行為上奏到朝廷。

      建文帝讀了疏牘,忙召黃子澄前來議事。

      黃子澄奏道:“燕王雖心懷不臣,然而叛狀卻沒有公開暴露,陛下現(xiàn)在只需派兵將四出守緊要隘,免得一旦有事,倉猝不及,致使為其所乘?!?/p>

      建文帝點頭,然后令指揮張信、謝貴為北平都司,著都督耿巘防堵山海關(guān);又命徐凱屯兵臨清,命都督宋忠收燕王衛(wèi)兵入宋忠?guī)は?。這樣一來,北平那邊風聲就更緊了,都說朝廷將捕燕王進京。燕王越發(fā)惶惶不安,竟然裝作瘋癲狀,衣衫不整地到街上放聲高唱,奪百姓手里的粗食淡飯,醉后睡在臟臭的溪溝里。

      謝貴把燕王的瘋狂情形密報給黃子澄。黃子澄來見建文帝,說燕王的瘋病肯定不是真瘋,必須格外提防才行。建文帝便諭詔燕王進京。燕王接詔后,卻派遣三個兒子代替自己前往京師。

      齊泰又密奏建文帝道:“燕王自己不肯來朝見,現(xiàn)在就應(yīng)當以此為理由拘留他的三個兒子,這也就和拘留燕王本人一樣了。乞求陛下降詔拘留燕王三子,以此系住燕王之心?!?/p>

      黃子澄道:“不可,不可!前日廢削五王,皆五王自作孽,非朝廷無故加罪。今燕王遣三子來行祭禮,是尊重朝廷,是無罪的;無罪而拘留,則燕王舉兵就有了借口,不如打發(fā)他們回去?!?/p>

      建文帝聽了直點頭,說:“拘留非禮,子澄之言甚是?!?/p>

      燕王之妃是魏國公徐輝祖、都督徐增壽之妹,燕王三子當然也就是徐輝祖的外甥了,三子到京也就住在母舅徐輝祖府中。

      徐輝祖見第二個外甥朱高煦勇悍兇狠,便悄悄入朝密奏建文帝道:“燕王久蓄異志,如今他打發(fā)三個兒子來朝見,真是老天要奪燕王的心頭肉??!陛下現(xiàn)在留下他們?nèi)缓蠹舫?,不過是勞累一下武士而已,若是放他們回去,必將留下無窮后患?!?/p>

      建文帝道:“留下他們固然可以除去后患,但恐怕沒有理由啊?!?/p>

      徐輝祖又奏道:“臣觀三子中,次子高煦騎射絕倫,勇悍且兇狠,異日此子不獨叛君,并且還會叛父,陛下若是拘留無名,那就只打發(fā)世子高熾并三子高燧還國,單留下高煦,也可剪除燕王的一條臂膀?!?/p>

      建文帝躊躇不決,命徐輝祖退出,召徐增壽來問,不承想徐增壽與燕王私人關(guān)系非常好,便力保燕王不會有什么事。

      建文帝于是不聽徐輝祖之言,待祭禮完后,竟下旨著燕王三子還國。徐輝祖聽說,急忙入朝,打算勸建文帝拘留高煦。不想又被徐增壽得知了消息,忙通知高煦。高煦在大驚之余,顧不上兄弟高熾與高燧,只管自己悄悄走入廄中,牽出徐輝祖的一匹良馬,對馬夫假說是入朝,然后馳馬出城而去。

      徐輝祖等候了一會兒,見建文帝無意拘留,便一路上暗暗拿定主意,朝廷雖不拘留,我以母舅之尊,留他些時日,也未為不可。可一回到府中,他才知道高煦竊馬逃去,忙差人追趕,可高煦早已去遠了,根本追之不及。既然高煦跑了,留下另兩個外甥也沒什么用,徐輝祖于是奉旨送高熾、高燧歸國。

      世子高熾并三子高燧,在路上追到了高煦,三人一同歸國見燕王,燕王聽說了前后的經(jīng)過,非常高興,道:“我們父子得以相聚,真乃天助我也,這樣何愁大事不成!”

      不久,燕邸使臣王景送疏進京,被左丞相齊泰抓住。王景熬刑不過,便把燕王謀亂的計劃說了個大半。齊泰當即拿了口供入奏建文帝。建文帝忙傳旨給謝貴、張昺,馬上抓縛燕王邸官進京,又命都司張信逮捕燕王。哪知張信的官職本來就是以前燕王保舉的,這時聽到這個消息,當然會與以往執(zhí)行別的命令不一樣了,于是他連夜來見燕王,將建文帝的密旨呈上。燕王看了,半晌說不出話來。

      張信說道:“殿下盡可放心,臣決無他意。”

      燕王起身謝道:“這事若不是足下,我已身受桎梏了?!闭f著,急命傳道衍、袁洪、金忠等入府,又傳朱能、張玉進府,知道他們連日陸續(xù)招得壯士約一千七百余人,算上府中衛(wèi)士,足有兩千多。

      于是燕王吩咐張玉、朱能各領(lǐng)了壯士在府中左右埋伏,專等張昺、謝貴到來。

      第二天近午,探馬來報,欽使來提官屬了,現(xiàn)在離北平還有二里地。

      燕王當即遣丁勝前往,謊說王府官屬一并就縛,請欽使親自到府中點名。張昺、謝貴自然高興,兩人并馬到了王府。

      燕王出迎,相見禮罷,燕王故意問道:“不知皇上差二位到此做什么?”

      謝貴非常意外,詫異地說道:“皇上命提官屬,適才王爺不是著人來說都已就逮了嗎?”

      燕王借機翻臉道:“我府中的官屬究竟犯了何罪,要把他們逮解進京?這分明是你們一班奸臣在那里蒙蔽圣聰,令我骨肉生嫌隙。左右何在?還不給我把奸臣拿下!”

      言猶未了,兩廂埋伏的朱能、張玉各率的壯士一擁上前,立時就把謝貴、張昺逮獲了。

      燕王冷笑一聲,喝令推出去砍了,又命朱能帶著部眾,去圍住張昺、謝貴的家,滅了他們滿門。

      北平指揮使彭謙聽說燕王殺了欽使,果然謀變了,忙領(lǐng)了部眾入城救援,當頭正碰著朱能,二人就在城邊大戰(zhàn)起來。不提防張玉、龐來興、丁勝等又引兵趕到,將彭謙困在當中。彭謙雖然奮勇沖殺,到底還是被朱能殺死。彭謙的余眾見狀,齊聲說愿降,朱能便和張玉等收了彭謙的殘部。

      燕王慰勞了張玉一番,令將士們暫行退去休息。到了未牌時分,燕王邸中忽然傳下諭來,命朱能、張玉、丁勝、龐來興等率領(lǐng)全體兵士在校場聽點。張玉等不敢怠慢,慌忙集結(jié)部眾齊赴校場。

      不一會兒,燕王到來,他大步走上將臺,朗聲說道:“如今皇上懦弱,奸臣黃子澄、齊泰當?shù)?,屢屢進讒言以削藩,太祖在《皇明祖訓(xùn)》中曾有慈訓(xùn)說,‘有敢更改祖制者,以奸臣論處,封藩是先皇所定制的,黃子澄、齊泰擅改,不是奸臣又是什么?黃子澄、齊泰之輩,其志在削去朝廷羽翼,以便謀篡大位。所以他們第一個就和藩王作對,數(shù)月來,代王、周王、齊王、湘王死的死,逃的逃,咱們?nèi)绮蛔孕l(wèi),將來朱氏族中連個活口也沒有了。況且太祖在《皇明祖訓(xùn)》中早就言明,‘君不明,則藩王得起兵以清君側(cè),祖訓(xùn)上既有這一條,本王為保障國家及保全諸王計,不得不興兵靖難,以‘清君側(cè),除去齊泰、黃子澄,目的是使皇上省悟,永保大明錦繡江山。況且現(xiàn)在馬肥糧足,吾輩豈甘心束手待斃?”

      燕王一邊說著,一邊聲淚俱下,如此慷慨誓師,將士們?nèi)巳藨嵓ぃ瑐€個摩拳擦掌。燕王見士氣可用,便下令出兵,直逼通州。

      守通州的指揮房勝一聽說燕王兵到,立刻開門投誠。燕王得了通州,順流而下,又攻克了薊州,陷了遵化,北兵已抵居庸關(guān),關(guān)上守將余填、都指揮馬宣棄關(guān)逃走。都督宋忠也不敢交鋒,引兵退至懷來,北軍趕到,宋忠勉強出戰(zhàn),結(jié)果大敗進城,北軍隨后擁入,擒了宋忠,并出告示安民。

      次日,燕王領(lǐng)著大隊人馬進了懷來,命朱能、張玉、丁勝、龐來興等分頭襲取龍門、開平、云中、上谷諸州。不出半月,各處紛紛報捷,燕王好不得意。

      建文帝聞報,先后任命耿炳文和李景隆為大元帥,北拒燕兵,結(jié)果,耿炳文生生被俘,李景隆接連大敗。

      燕王聽說李景隆逃往濟南,于是又引兵追至濟南。此時的李景隆雖然屢敗,但尚有兵十余萬,而來追的燕兵只有三千人。他一時膽子又大了起來,便要列陣城外,候燕兵初至,人馬困乏,迎頭痛擊之,以雪數(shù)敗之恥。

      山東參政鐵鉉勸道:“燕兵精勇,不在疲勞;我?guī)熑崦?,實難取勝。莫若我們兩處兵馬協(xié)同堅守,我們是主,他們是客,時間一長,局勢對他們的不利就越來越明顯了,到那時他們自然就會退去?!?/p>

      李景隆很不以為然,說:“三千人都不能打跑擊退,倘若他們的后兵都到了,那可怎么辦?你不要攔我!”

      于是,李景隆將十余萬人馬都調(diào)出城,正要列成陣勢以待燕兵,燕王卻早已追到了。

      燕兵雖然只有三千人,卻不與南軍捉對廝殺。只聽得金鼓連天,炮聲動地,忽一隊從東殺入,忽一隊從西殺入,忽又一隊從中突至。東邊的人忽地殺到西邊,西邊來的直殺往東去,中間突至的又兩頭分殺,將南軍兵陣沖得七零八落。李景隆又沒調(diào)度的才干,一任兵將亂戰(zhàn),這樣戰(zhàn)了一會兒,南軍將士便逃的逃,躲的躲,又敗了下來。

      恰這時又聽得燕王傳令,說要活捉李景隆。李景隆慌了,早在眾將士潰逃之始,就乘機單騎逃去。參政鐵鉉料定李景隆必敗,所以早就做好了準備,一見他單騎逃回,忙再次將他接進城去,然后督兵排列炮石,緊緊守城。

      李景隆濟南大敗的消息傳至朝廷,建文帝忙召齊、黃二人來責問。

      黃子澄俯伏在地,誠惶誠恐地為誤薦李景隆而求原諒,并請皇帝召回李景隆誅之以謝其罪;齊泰便再薦左都督盛庸,說其才勇過人,堪代李景隆之任。建文帝準奏,在封盛庸為征北大將軍的同時,還降旨鐵鉉保守濟南有功,升為山東布政使。

      盛庸與副帥陳暉立刻星夜趕去督師。

      不日,李景隆被詔回朝廷請罪。

      官場老手黃子澄的陰陽戲法玩得非常妙,他當著滿朝百官的面,向建文帝義正詞嚴地奏道:“李景隆辱國喪師,罪應(yīng)萬死,乞陛下正法?!?/p>

      李景隆俯伏在地,全身瑟瑟發(fā)抖,冷汗浸透了幾層朝服。建文帝看在眼中,感覺他如同一只垂垂將斃、被自己握在掌中隨時都可以輕松捏死的小螞蟻,他的仁善禁不住又抬頭了,遂緩緩道:“李景隆之罪固然當誅,但念他系開國功臣之后,姑且枉法寬免他這一回吧。”

      黃子澄卻義更正詞更嚴地說道:“法者,祖宗之法,行法者以激勵將士也。今景隆奉皇命討逆,卻懷有二心;其觀望不前,以致喪師,雖萬死不足以盡其辜,陛下奈何赦之?”

      建文帝以仁君的口氣道:“論法本不當赦,但他原本就沒有領(lǐng)兵之將才,誤用在朕,誅之有傷朕心,故不如赦之?!?/p>

      李景隆蒙赦,連忙謝恩,才要退出朝堂,忽然戶部御史練子寧忙走出班來,一把抓住李景隆,哭奏道:“敗陛下大事者,正是此賊臣也,斷不可赦!”

      建文帝很不悅地說道:“為何不可赦?”

      練子寧又哭奏道:“此賊毫無才略,枉受陛下隆恩,一敗于北平,再敗于白溝河,三敗于德州,四敗于濟南,自南而北,疆界已失一半。今濟南若無鐵鉉死守,燕兵說不定早就進犯淮上了!臣乃奉上命執(zhí)法,若法不行于此屢敗之賊臣,則臣先受不能執(zhí)法之罪,雖萬死不辭?!?/p>

      建文帝一擺手道:“卿說得固然有理,但朕既已赦出,反悔也不好,還是這樣吧?!?/p>

      正是這個茍活下來的李景隆,在日后親手將“仁君”建文帝送上了不歸路,如果沒有他這個得力內(nèi)奸,燕王還是要費些事才能打開京都那堅固的大門。

      在當時,面對著姑息養(yǎng)奸,面對著這位仁義得可愛卻糊涂得可恨,其實是痛苦得可憐的皇帝,諸臣都無可奈何,唯有浩嘆不已。

      盛庸接著也是大敗,燕兵遂進兵于大名。燕王一面休養(yǎng)人馬,一面上書朝廷,請誅齊泰、黃子澄,然后立即罷兵息民,以松懈朝廷君主之憂心。

      建文帝很是驚慌,廷臣別無良策,唯有以請降之名,暗中征兵調(diào)將,以圖再戰(zhàn)。建文帝見燕王上書,請誅齊、黃,方肯罷兵,只得傳旨逐齊泰、黃子澄于京外,并令有司抄沒其家,名義是謝罪燕人。一切都照燕王希望的做了,剩下的就是希望燕王能就此罷兵。

      但齊泰、黃子澄的被逐,讓建文帝心里非常不快。

      方孝儒與侍中黃觀同奏道:“陛下令逐齊泰、黃子澄,雖因燕王要挾,然此一舉,卻與兵機相合?!?/p>

      建文帝一愣,忙問:“如何相合?”

      二人道:“如今盛庸兵敗,一時征調(diào)不及,正打算緩議,恰好燕王有此請,陛下既逐齊、黃以謝之,何不再借機派遣一使臣,降詔以赦其罪,然后命他罷兵還燕。況燕軍久駐大名,已將困頓,若將詔赦之,他們必定會依從的。他們?nèi)羰且缽模匀凰沙诜纻?,而我方調(diào)來的兵馬漸漸齊集,自然我強彼弱;到那時再調(diào)遣東軍,以攻永平,擾亂燕之根本,這樣他們自然會回去救,待他們回去救,我們再集將調(diào)兵,追蹤其后,則燕軍必破矣。”

      少謀寡斷的建文帝從來分不清計謀戰(zhàn)略的優(yōu)劣,只管按著自己的如意算盤打,因而聞奏大喜,命黃觀草詔,赦燕王之罪,使歸本國,仍復(fù)王爵,永為藩屏,以衛(wèi)帝室。詔成后,遣大理寺少卿薛巖前往燕營,以諭燕王。又命黃觀做宣諭使,同時將這一道詔諭刊印了數(shù)千份,交付薛巖帶去,密散燕營將士,使其歸心朝廷。

      薛巖受命前往,到了燕營,燕王卻不肯下跪拜詔,只聽他道:“我不知詔中說了些什么,如果說得通情達理,再拜也不遲。”于是,他一把扯過詔書就看,看完,借著剛才的蠻橫,毫不困難地發(fā)起雷霆萬鈞之怒,說,“這分明是在欺詐我!既要我罷兵,為什么他們自己不僅不罷兵,還派遣吳杰、平安、盛庸暗暗出兵,扼我咽喉要道?這不過是緩兵之計罷了!區(qū)區(qū)小計豈能瞞得住我的法眼?你今天既敢入虎穴捋虎須,可謂目無本王!”就要叫勇士把薛巖推出斬首。

      薛巖大驚失色,忙掙扎著大叫道:“朝廷誠偽,乃朝廷之事,小臣不過奉命而來,怎么能知道?大王要斬臣,實在是枉殺呀!”

      燕王這才借著這個臺階,命人將他放了,然后通情達理地說:“懿文皇兄既薨,齊晉二王又逝,應(yīng)當繼承大統(tǒng)者,非嗣寡人又有誰呢?即使太祖誤立建文,然本王也是他的皇叔,奈何他聽信奸人齊泰、黃子澄之言,竟令謝貴等到北平監(jiān)制本王;又明詔內(nèi)臣削奪護衛(wèi);又暗敕張信生擒本王……唉!本王是不得已,才舉兵誅君側(cè)之奸,以使朝廷明親疏之分。如今只要送齊泰、黃子澄二人給本王,則本王自然還燕而守臣節(jié)。試想,本王自小跟隨太祖征戰(zhàn)以取天下,遇到過多少英雄,今日用這幾個朽木之兵、糞土之將,來與本王抗衡,未免也太不自量力了!允炆癡兒的意思,不過是恃仗兵多而已,可他為什么就不想想,耿炳文如何以三十萬之眾卻敗于真定?李景隆以五十萬之眾再敗于北平?吳杰、郭英等則以六十萬之眾仍敗于白溝河?由此觀之,兵多豈足仗恃?豈不聞‘兵不在多而在精,一旅精兵,可破頑師十萬。你今既來我營中,我營兵將威武,也該讓你看個明白,回去報知允炆癡兒,方不虛此一行?!?/p>

      于是,燕王傳令各營將士,分隊揚兵較射;又著一將,領(lǐng)薛巖到各營觀看。

      薛巖死里得生,哪敢違拗分毫,只得跟隨著,一營看過,又是一營。但見戈甲相連,旗鼓相接,約有百余里。各營兵將,莫不馳馬試劍,演武較射,真是人人豪杰,個個英雄。薛巖細細地看在眼里,不覺膽寒心驚,再見到燕王,唯有稱贊說天兵不過如此。

      燕王充滿英雄豪氣,朗聲大笑道:“兵強何足道,更妙在用兵之方略。我今欲長驅(qū)直入,有何難哉!”于是又留薛巖住了好些天,才肯放還。

      臨行,燕王又說道:“朝廷既然下詔求罷兵,本王也不是不想罷兵,只不過是氣朝廷心口不一。你且先回去,本王也馬上遣使去說個明白?!?/p>

      薛巖回去后,將燕王的話上奏,建文帝聽了非常不高興。過了些天,燕王果然遣指揮武勝來上書。書內(nèi)稱:“朝廷既欲罷兵,昨獲得總兵官四月二十日又有會合軍馬之旨,此何意也?由此觀之,則罷兵之言,為誠乎?為偽乎?不待智者面后知也。不過欲張機阱,以陷人耳。人雖至庸,豈能信此!”建文帝一看燕王不肯罷兵,于是大怒,命將武勝關(guān)進牢獄。

      早有跟隨武勝的人報知了燕王,燕王大怒道:“敵國雖隙,從無斬使臣之理!他如今膽敢如此這般,我必定要涂毒(蹂躪之意,下同)他一番!”

      眾將道:“涂毒無過殺戮,但他們的兵將散處北地,縱能殺戮,也算不得涂毒。”

      燕王道:“他們兵馬聚集北地,所用的糧草必由徐沛而來,我今遣輕騎數(shù)千,截斷而燒絕之。那樣,他們軍中缺糧,就是兵再多,也勢必瓦解了。”

      眾將道:“若能燒絕其糧,則此番涂毒,可謂真涂毒矣?!?/p>

      燕王于是命指揮李遠,領(lǐng)兵六千,由徐沛一帶擾其糧道;又令邱福、薛祿合兵,潛攻濟州,以焚沙河、沛縣之糧。

      因為此時燕兵駐扎大名,離濟寧很遠,所以濟寧守備不嚴。李遠領(lǐng)兵六千,暗帶火器,突然來到濟寧,別的不干,只是放火燒倉廒。守兵發(fā)現(xiàn)敵軍前來焚糧,急忙來救營,可是火猛風狂,早已將所積之糧燒盡成灰。

      濟州地非險要,城廓不堅。邱福、薛祿兵到了,也不攻打,架起云梯,一擁登陴。城破后,探知南來糧船正在河下,于是潛師到沙河沛縣,先分兵據(jù)在兩頭,再細細偵探察看,果然有數(shù)萬號糧船塞滿河床。邱福、薛祿于是命軍士將帶來的火藥,分數(shù)十處放起火來?;馃?,南軍才發(fā)現(xiàn),火勢太猛烈,撲救不得。且船多擁塞,撐放不開,只得任他火勢綿延,一路燒開去,直燒得河水有如沸湯,死魚死鱉都浮到了水面上。霎時間,數(shù)百萬糧米,都被燒成了灰,漕運軍士一哄逃去。

      燕王這邊高興得跳腳大笑,給邱福、薛祿與李遠三人記大功。原本朝廷雖然屢屢戰(zhàn)敗,可畢竟是天下之大,兵損又增;糧餉不缺,氣尚未餒。今被此一燒,各地之糧餉,便覺難以應(yīng)付,將士之氣,未免索然。京師那邊,朝廷與臣民也全都震驚無比,又無可奈何,只得又命戶部行文,各處催解糧餉接濟。從此南軍愈發(fā)不振,北軍愈發(fā)強壯。

      這個時候的汪秋云,依然同建文帝做神交之友。建文帝幾次要立她做皇妃,汪秋云只是不答應(yīng),有時逼得急了,她便淚汪汪地說:“這事是斷斷不能從命的,陛下如果強逼,妾唯有一死以報知遇之恩?!?/p>

      建文帝見她矢志不移,越發(fā)敬重她,越是敬重也就越愛,越愛也就越想得到她的肌膚之親,可汪秋云一直是心如古井水,波瀾不再起,任憑建文帝如何用情,汪秋云始終是平靜如鏡,看她這個樣子,倒真是跳出紅塵之外,六根清凈了。她常對建文帝說:“妾和陛下神交,也算是滾滾紅塵中的真知己了。”

      建文帝表面上也不好反駁她,但汪秋云志不可奪,這也是樁最沒辦法的事。

      這時節(jié),燕王率領(lǐng)著強兵猛將,一路勢如破竹,不到半年就取了鳳陽、淮安諸郡,徽州、寧波、蘇州、樂平、永清等地也相繼失守。偵騎一個跟一個在前往應(yīng)天的道上,卻都是北軍得勝南兵敗績的警報。這個時候,舉朝張皇失措,無一人可用,于是建文帝便想到了駙馬梅殷。

      梅殷系汝南侯梅思祖的從子,通經(jīng)史,善騎射,娶了朱元璋的寧國公主后,他被稱為梅駙馬。梅駙馬其人大有才智,朱元璋一向最為眷顧器重,臨崩時,朱元璋曾囑咐梅殷說:“你老成忠信,朕可托幼主。諸王強盛,太孫稚弱,煩你盡心輔佐,如有犯上作亂,你應(yīng)為朕出師討罪?!比缓蠼o了他一份遺詔。梅殷當時頓首受命,涕淚不止。

      建文帝召梅殷入朝,商決軍事,并提起遺言,梅殷立刻便受命于危難之際,急急募集了大量淮安兵民,對外號稱四十萬,駐守淮上,防扼燕師。同時,由寧國公主致書燕王,責以君臣大義。

      燕王見梅殷統(tǒng)兵謹守要害,考慮到他是太祖的駙馬,彼此親情關(guān)愛,于是寫書一封,遣使送與梅殷,說什么他“往南者,欲進香金陵,以展孝思,非有他也。敢煩假道?!?/p>

      梅殷回書道:“進香乃王之孝,但皇考有禁,不許進香。遵禁者為孝,不遵禁即為不孝。況奉命守淮,豈敢假道?”

      燕王看了回書,大怒不已,致書道:“進香有禁,是矣,本王遵祖訓(xùn);而興兵以誅君側(cè)之奸,難道亦有禁乎?況寡人乃太祖嫡子,倫敘當承;今又為天命所歸,豈汝人力所能阻也!”

      梅殷看了也非常生氣,叫人將來使的耳鼻割去,說:“來書詞語狂悖,我也難回答,只好留你口,報與燕王,說:‘當今天下,乃太祖之天下。當今天子,乃太祖所立。王既系嫡子,太祖何不立王?太祖既不立王,則王臣也,宜安守臣位,不可作此叛逆之想,以成千古不忠不孝之罪人!”

      燕王看梅殷忠直,難于煽動,于是舍了淮安,轉(zhuǎn)往徐州、宿州而來。那一場慘烈的戰(zhàn)事,直殺得人仰馬翻,生靈萬死,壕塹俱滿。經(jīng)此一役,所有南軍精銳悉數(shù)傷亡,南軍從此一蹶不振。

      被假逐的黃子澄聞報大哭道:“大勢已去,我輩萬死不足以贖誤國罪名也?!笨尚λ浆F(xiàn)在才知后悔。

      燕王長驅(qū)直入泗州,收降守將周景初。安民已畢,往謁祖陵。陵下父老,都來叩見。燕王遍賜酒肉,親加慰勞。父老皆喜,拜謝而去。

      燕王再次要渡淮,這次他取道鳳陽。鳳陽知府徐安一聽說,馬上拆浮橋,匿舟楫,斷絕交通。燕軍不能渡江。

      燕王躊躇了一會兒,想出了一條好計,召邱福、朱能等入帳,秘密囑咐一番,然后他們?nèi)チ?,燕王自己則引軍到了淮水北岸,指揮將士,移舟要靠岸,揚筏欲渡過,同時張旗鳴鼓,一副急欲渡江之狀。南軍在對岸自然瞧個明白,當然如果他們看不明白,燕兵就不妨再做得更到位些。

      兵者,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南軍不敢稍懈,整備兵械嚴裝設(shè)防,專待燕軍南渡,襲擊中流。哪知燕軍鼓噪了很長時間,卻沒有一舟一筏渡越過來。明明有計,盛庸如何能不防?

      南軍這里不敢放松,直直瞪眼遙望,差不多有半日,才各自還營暫時歇息。忽然營外喊聲驟起,許多燕軍已經(jīng)殺到了,頓時人亂馬嘶,嚇得南軍魂不附體。

      原來邱福、朱能等按著密計,帶著驍勇善戰(zhàn)兵士數(shù)百人,西行二十里,從上流雇了漁舟,偷渡淮水,繞至南軍營前,奮勇殺入。盛庸不曾預(yù)防,還疑為燕軍大隊人馬已到,慌忙出帳上馬,意圖逃走。不料馬受了驚,一躍而起,將盛庸掀了下來,盛庸跌倒在地,手也傷了,足也折了,幾乎不能動彈,虧得手下親兵把他扶起,他才登上小舟,倉皇逃去。

      蛇無頭不行,兵無主自亂。盛庸一跑,南軍無人指揮,頓時全營自行解潰。燕王乘機飛渡,上岸夾擊,立時將南軍掃凈,盡獲淮南戰(zhàn)艦;然后下盱眙,陷揚州,殺死都指揮崇剛及巡按御史王彬,別遣指揮吳庸,諭下高郵、通泰、儀真等城,然后進營高資港,移舟江上,旗鼓蔽天。

      盛庸大敗的消息讓整個京師震恐異常,建文帝忙遣御史大夫練子寧、侍郎黃觀、修撰王叔英等,分道征兵。各鎮(zhèn)卻都觀望不前,更有甚者還借錢糧給燕王,以示其有意歸附。還有朝上六卿大臣,恐怕在京遭困,多半呼吁要求出守,這樣一來,京內(nèi)越覺空虛。建文帝也越覺惶急,沒奈何,只得下詔罪己,暗中召還齊泰、黃子澄,商量最后的要策。

      方孝孺這時候入奏道:“今日事急,不如先割地議和,以此暫作緩兵之計。待我們招募的兵馬到了,再決勝負?!?/p>

      此老又出迂謀,還自以為妙策,建文帝也同他一樣以為上策,于是流淚問道:“何人可使?”

      方孝孺道:“不如遣慶城郡主?!?/p>

      建文帝點頭,于是以呂太后的名義,派遣郡主前往燕營。

      郡主系燕王的姐姐,兩人一相見,燕王先哭,不管真?zhèn)?,總之燕王是擠出了因為是先發(fā)所以能夠制人而不是制于人的眼淚??ぶ饕部?,卻是純粹的真?zhèn)摹?/p>

      彼此對哭了一場后,燕王才先發(fā)制人地問道:“周、齊二王現(xiàn)在哪里?”

      郡主聞言,一腔責怪燕王有違祖制臣道的理直氣壯全被趕得無影無蹤,吞吞吐吐地說:“周王已被召還京師,齊王仍在獄中。”

      然后,在燕王的嘆息不已中,郡主理不直氣不壯地說明了建文帝的意思。

      燕王占據(jù)著如此的主動,這時自然不難還擊,只聽他道:“皇考親自分封的領(lǐng)土,還不能保全我們兄弟,如何敢寄希望于割地這種辦法?況且我率兵來此,無非是要拜謁孝陵,朝天子,規(guī)復(fù)舊章,請赦諸王,令奸臣不得蒙蔽圣聰,然后我當立即解甲歸藩,仍守臣禮。若平白憑他說上這么幾句,我就先緩兵,結(jié)果會怎樣呢?今日議和,明日仍戰(zhàn),徒令姐姐你白白跑來跑去,反墮奸臣計中。我不是愚人,用不著在我這兒玩這個!”

      方孝孺的迂謀又被燕王一口道破,郡主不便再說什么,只得告辭。

      燕王送出營外,又對郡主用狼在吃羊前的口氣說:“請代我謝謝皇上,我與皇上乃至親骨肉,我并無歹意,只請皇上從此悔悟,休信奸謀!同時你替我捎話給別的弟弟妹妹,我?guī)状尾铧c兒就不免一死了,幸虧有宗廟神靈護佑,我才到了這兒,咱們相見的日期已不遠了?!?/p>

      建文帝聽了郡主的回復(fù),又向方孝孺問計。

      “長江天塹,可當百萬兵,陛下不必畏懼?!狈叫⑷孢€是迂談,當然也不可能不如此談,他的優(yōu)點完全不在于此。

      話沒說完,錦衣衛(wèi)就走進來稟報,說蘇州知府姚善、寧波知府王琎、徽州知府陳彥回、樂平知縣張彥方、永清典史周縉,都率兵來勤王護駕了。建文帝這才稍稍放心,一一召見,溫言慰勉,令各自將兵屯扎在城外,一面又命兵部侍郎陳植往江上督師。

      恰在這個工夫,燕王進軍瓜州,他的中官狗兒偕都指揮華聚,領(lǐng)前哨兵,出浦子口,被盛庸、徐輝祖合兵擊敗,并且還殺了狗兒、華聚等。燕王得到敗報,正要議和北還,偏偏次子高煦引兵到來。

      燕王非常高興,忙出營相見,他一只手愛撫著高煦高大寬闊的脊背,說:“世子多疾,轉(zhuǎn)戰(zhàn)立功,所依賴的唯有你了。”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是自古的定律,燕王這句無心的話足以開啟高煦奪嫡之心。高煦受了這話的鼓勵、慫恿,更加踴躍,更加使出兇猛的狠力來攻擊庸軍,致使庸軍再次失利。

      盡管只是個小小的失利,然而南軍已是兵無戰(zhàn)心,待侍郎陳植到營,慷慨誓師,甚至痛哭流涕,怎奈軍心已變,任憑你舌燦蓮花,也是沒效。都督僉事陳瑄竟受燕王的鼓動,領(lǐng)舟師降了燕王。還有陳植麾下的金都督,也要叛離,被陳植識破,便召入詰責,反而把他惹火了,竟將陳植殺死,然后率眾降燕。燕王問明底細后,立誅金都督,且準備了上好的棺木收斂陳植,還遣人送葬到白石山。

      然后,燕王設(shè)祭江神,誓師競渡。但見舳艫銜接,旌旗蔽空,微風輕飏,長江不波,征鼓聲遠達百里,南軍驚駭愕然。

      盛庸等麾眾抵御,未曾交戰(zhàn),已先披靡。燕軍前哨登岸,只有健卒數(shù)百來沖庸軍,庸軍就大亂起來,霎時盡潰。等燕王渡江后,引軍窮追,直達數(shù)十里。南軍除被殺外,統(tǒng)已散逸,單剩盛庸一人一騎,再次走脫。

      燕軍乘勝拿下鎮(zhèn)江,打算休養(yǎng)數(shù)日,進薄京城。

      盛庸敗逃回京師,來到建文帝面前請罪,建文帝仍舊嘆道:“這事不干卿等,實在是朕的不德所致。”說著便悲淚難禁。

      仁君引咎自責,群臣自然寸心如刀割,難禁的淚珠不管是悲也好,是愧也好,是真也罷,是假也罷,總之一樣流個不住。

      建文帝此時除了徘徊殿廷,再就是束手無策,只好召方孝孺商議。

      方孝孺請速誅李景隆,建文帝不肯依從。廷臣鄒公瑾等十八人聽了方孝孺的話后,當即擁李景隆上殿,各舉象笏,沒前沒后地亂擊,直把他打得頭破血流。李景隆原是可誅,但事已至此,誅亦無益。一班廷臣,攢笏亂擊,更失朝儀,真是可笑可嘆。

      亂紛紛中,建文帝喝住眾官,命李景隆上前說說對策。李景隆被打得暈頭轉(zhuǎn)向,膽戰(zhàn)心驚,俯伏在丹墀,只管叩首不已。到了后來,他只說出了“議和”兩個字。

      建文帝當即委任李景隆與兵部尚書茹瑺,再到燕營議和。

      兩人見了燕王,都伏在地上頓首不止。

      燕王用眼角掃了掃他們,半天才冷笑問道:“公等來此何干?”

      李景隆連連叩頭道:“奉主上命,特來乞和,愿割地分南北?!?/p>

      燕王不待說畢,便道:“我從前并未有什么過錯,卻無端加罪,被削為庶人。公等身為大臣,也沒有聽說替我講句公道話,怎么今天反來作說客呀?我如今只管救自己免于一死還來不及呢,要土地有什么用?況且如今割地,他是以什么名義?皇考已明明封給我北藩,僅僅因為奸臣播弄,就下詔削奪,如今總得交出奸臣,我才能罷兵??!天日在上,我朱棣決不食言而肥!”

      李景隆等拜謝回京。

      建文帝卻令李景隆再赴燕營,讓他告訴燕王,“罪人已經(jīng)驅(qū)逐并逃竄,等拿住后立刻交出”。李景隆非常為難,一心的不愿意去,可又不敢不去;好在建文帝看他實在太不愿意去,就命諸王和他一同去。

      燕王見諸王到來,大開營門隆重歡迎。

      諸王們都一塊說明建文帝的意思,燕王道:“諸弟試想想圣上的話,到底是真是假?”

      諸王齊聲道:“大兄明鑒,想必是不會看錯的。”

      燕王道:“我此來但欲得奸臣,別無他意?!比缓笤O(shè)酒宴飲。與此同時,燕王卻仍令兵馬攻城。

      這時,應(yīng)天城下大兵云集,東門有朱能,西門有高煦,南門是張武,北門是邱福,正中是燕王大營。

      建文帝登城瞭望,但見北軍營中,火光映天,相照不下百里。兵士刁斗畫角之聲,震喧達于霄漢,不覺吃驚道:“燕軍勢大如此,怪不得南兵屢敗了?!?/p>

      在建文帝的嘆息聲里,廷臣見燕王不肯議和,王常茹等眾臣便多勸建文帝遷徙到別處,比如湖湘之地,以暫避兵鋒,又有王韋等眾臣勸建文帝前往浙海以避之。

      唯有忠心耿耿的迂老夫子方孝孺獨自抗奏道:“國君與社稷同死生,避之是不應(yīng)該的,若國破,臣愿效死而不愿意離去。況且現(xiàn)在京城里面,尚有勁兵二十萬,城高池深,糧食充足,為今之計,應(yīng)當命令城外百姓把城外民居全都拆了,然后搬運木料入城,合心并力上城守御,這樣北軍無可依據(jù),到時候不戰(zhàn)自退。就是不走,陛下頒詔四方,舉兵勤王,等待各處義師會集,也就不怕他了?!?/p>

      如此迂腐之極的建議居然也被建文帝采納了。

      “方卿之言是也?!苯ㄎ牡廴缓笙虮姵紦]手,“朕意已決,卿等且退?!?/p>

      出乎方孝孺預(yù)料的是,城外的百姓大都不愿搬遷,聽到諭旨后,他們竟然各自放火燒房,然后逃往別處去了。時值盛暑,那火連日不息。

      方孝孺又請建文帝下令,讓諸王分守都城,建文帝也依言而行,命谷王朱穗、安王朱楹率領(lǐng)民兵,分段防守。

      齊泰、黃子澄也來要求出外募兵,后來他們不待建文帝準奏,便私自離京。齊泰直奔廣州,黃子澄去了蘇州,他們無非是為了自己避難著想。

      這件事讓建文帝嘆息不已,感慨道:“事情都是你們弄出來的,事到臨頭,你們又棄朕遠逃了!”

      正在這時,外面已報燕軍攻城了,建文帝聞奏,倍加惶急,再召方孝孺問計。方孝孺仍然請皇帝陛下堅守待援,萬一不濟,當死社稷。

      仁君和忠臣正在陶醉于慷慨激昂的死難殉道中,正在感受著升華的光環(huán)環(huán)繞美麗的時候,御史魏冕踉踉蹌蹌地趨步入殿,急報燕兵差一點兒就進了金川門,并且說明是左都督徐增壽密謀接應(yīng)燕王的。

      原來,左都督徐增壽守左順門,竟對眾將士進行反上獻城的宣傳。在密謀要開門迎降時,御史魏冕聽了大怒,當場以手擊之。文官大怒,只會用手打人,而不是刀砍劍刺,然后奏聞于建文帝。

      建文帝還未全信之時,馬上就有人接二連三地入奏左都督徐增壽如何與燕王里應(yīng)外合,兩面三刀,建文帝大怒,命左右擒徐增壽到殿廷,氣得直發(fā)抖地大罵他的不忠不義。在當面痛數(shù)其罪狀之后,建文帝掣出佩刀,離座下殿,親手把他砍死了。

      徐增壽被殺死的第二天早上,翰林院編修程濟跑入殿(建文帝早已將他放出獄)中,大呼道:“不好了,不好了,燕軍已入城了!”

      建文帝在驚慌失措中,立刻本能地意識到要探究問題的內(nèi)因,于是脫口道:“這么容易!莫非除了一個徐增壽,朝里還有別的內(nèi)應(yīng)?”

      建文帝只有這次的審時度勢是正確的,和他料想的一樣,果然除了一個徐增壽外,朝里還有人給燕王做內(nèi)應(yīng),那就是谷王朱穗和李景隆。他們私自打開金川門,讓燕王大軍終于殺入期待已久的金陵皇城,至此,建文帝的京師宣告失陷。

      這時的建文帝除了流淚還是流淚,除了嘆息還是嘆息:“罷!罷!朕未嘗薄待朱穗、李景隆等,他們竟然在緊要關(guān)頭如此背叛朕,這還有何話說?”

      程濟聽得心痛如割,忙安慰建文帝道:“陛下,也有忠心耿耿之臣,陛下您知道嗎,御史連楹就是這樣的人!他先假裝叩拜燕王,待到了燕王馬前,欲行刺燕王,不幸獨力難成,反被殺死?!?/p>

      建文帝聽罷,呆了半晌,嘆口氣道:“有如此忠臣,朕卻不予重用,如今悔過也來不及了,不如依從孝孺之言,朕還是一死以殉社稷吧。”說完拔刀就要自殺。

      左右臣下一齊上前攔阻苦勸,他方才住手。

      正在這時,一臣跪下奏道:“事已至此,陛下宜早作決斷,眼下是刻不容緩啊?!?/p>

      建文帝一看,乃是往日進言北平兵起的程濟,建文帝知他是個異人,便問道:“大位既已不可保,這一點誠如你所說,確是事已定。然時已至此,莫非是要朕殉死社稷嗎?”

      程濟道:“陛下大位雖然不保,而太祖皇帝的社稷卻并未曾失去旁落啊,陛下又何必殉死呢?”

      建文帝道:“既然不必殉死社稷,臣下有勸朕應(yīng)幸湖湘的,也有勸朕幸浙海的,莫非此中尚有道理,可以這樣做嗎?”

      程濟道:“陛下以天下之大,尚不保大位,豈有靠湖湘、浙海之死灰,能得以復(fù)燃的道理?”

      建文帝道:“一方之死灰,既不能復(fù)燃,則燕王據(jù)北平之一隅,為何卻能猖獗至此呢?”

      程濟道:“此中有天命也!天命所在,不以大小而論之?!?/p>

      建文帝道:“既然天命在燕,太祖何不立燕王,而竟立朕,難道是太祖不知天命?”

      程濟道:“太祖,圣主也。又有賢臣劉青田(劉伯溫)輔佐,豈能不知天命。然太祖不立燕王,而立陛下者,正是因為知陛下也有天命。且知天命之氣運有后先,不可強作改動,故委曲而為之。”

      建文帝沉吟道:“殉社稷既然不必,圖復(fù)興又不能,那么朕之一身將何所寄?”

      程濟道:“唯有逃走出亡而已?!?/p>

      建文帝道:“逃走出亡固是一策,但行之于列國則可,行之于當今則不可。列國時諸侯割據(jù),晉亡則去秦,楚亡則赴吳,只要是能夠出境就可免除禍患。而今天下一家,何地不非王土?何人不在王國的版圖中?一稽查便可立即擒獲。況且燕王非仁義之人,既不念君臣大義,又如何能有叔侄之親?萬一日后被他擒獲被害,還不如今日殉死社稷來得體面?!?/p>

      程濟道:“興亡既有天命,死生難道就沒有天命嗎?陛下之大位固止于此,而陛下之生卻正未艾,陛下多慮了?!?/p>

      建文帝道:“天命既然一定,而人事卻靠人自己去安排。朕乃帝王也,一旦出逃亡命民間,不知將到哪里去?去干些什么?是為士為農(nóng),還是為工為商,也當琢磨好了才行?。 ?/p>

      程濟道:“士農(nóng)工商,皆非帝王之事,唯有剃發(fā)為僧,游歷四方?!?/p>

      正說未完,忽見一個叫王鉞的老太監(jiān)跪下哭奏道:“萬歲爺,今日事急,奴才有事,不敢不奏?!?/p>

      建文帝道:“你有何事奏朕,快快說來。”

      王鉞道:“昔年太祖爺未升天之先,知奴才小心謹慎,親自同誠意伯劉基封了一個大鐵柜,交給老奴,叫老奴謹慎收藏,還囑咐說:‘子孫若有大難,可開篋一視,自有方法?!?/p>

      程濟插口道:“那鐵柜現(xiàn)在何處?”

      王鉞道:“藏在奉先殿左側(cè)。太祖爺一直不許泄漏,只候壬午年,萬歲爺有大難臨身之日,才允許奏知。今年已是壬午,奴才又見燕兵圍城,萬歲爺進退無計,想是大難臨身了,所以不敢不奏。”說罷,涕淚如雨。

      內(nèi)學(xué)士宋景也說:“陛下,臣想高皇帝的這一鐵柜,用意深遠,莫非其中尚有妙計,陛下何不一試?”

      建文帝忙叫把鐵柜取來。

      王鉞于是前往奉先殿,不一會兒就有太監(jiān)四人,將一個朱紅色的大鐵柜搬至御前。

      這鐵柜看樣子是很沉重的,四圍都是用鐵皮包裹,牢固封好,鐵柜口用兩柄大鐵鎖鎖好,連鎖芯內(nèi)也灌了鐵汁,使人輕易偷開不得。

      建文帝見了,不由因感動而傷心大哭起來道:“前人怎為后人如此用心?叫我這當后人的如何不感動?如何不感傷呢?”

      當下由王鉞取了鐵錘,將鐵柜敲開,大家一齊注視鐵柜中,都以為能有什么秘箋之類,內(nèi)書著可以退敵的妙計良策,誰知鐵柜中不過藏著度牒三張,一張度牒是應(yīng)文名字,一張度牒是應(yīng)賢名字,一張度牒是應(yīng)能名字,連袈裟僧帽僧鞋等物都無不具備,并剃發(fā)用的剃刀一柄,白銀十錠,又有朱紅色大字書寫在鐵柜內(nèi)壁旁邊:“應(yīng)文從鬼門出,其余從御溝水關(guān)而行,薄暮會于神樂觀西房。”

      建文帝細看明白,再三嘆息,向程濟道:“朕年號建文,度牒上的名子叫應(yīng)文,數(shù)應(yīng)如此,尚復(fù)何言?!是大數(shù)已定,明明叫朕出家了。你方才議及剃發(fā)為僧,朕還猶豫不決,心里驚詫何以說出如此奇談異論,萬不料想太祖爺早在數(shù)年前,已為朕如此這般地安排妥了,看來天下智者所見相同。數(shù)也!命也!氣數(shù)天命豈可有違?想必是太祖爺僧緣未滿,故令乃孫再傳衣缽?!?/p>

      于是,建文帝對著鐵柜再三下拜,然后決定接受天命祖意,叫人立刻剃發(fā)。

      程濟忙攔阻道:“陛下且少緩片刻,這是非常機秘之舉措,萬不可讓眾人知道,否則后果不堪設(shè)想?,F(xiàn)在宜做些假象,掩人耳目?!?/p>

      建文帝會意,于是仍然傳旨,著眾親王并勛衛(wèi)大臣,分守城門,奮力御敵。

      這邊,建文帝再細看那張寫著應(yīng)文名字的度牒,卻見在它旁邊還有幾行朱書,寫著:游僧兩名,應(yīng)文應(yīng)云。白銀十錠,速出鬼門。

      建文帝看了,再嘆道:“數(shù)應(yīng)如此!只是不知應(yīng)云是誰?”

      這個時候,汪秋云已從密室中出來,聽得建文帝的話,忙跪下來說道:“妾名秋云,正是應(yīng)云了,那臣妾就陪著陛下出家吧,以此相報陛下一向的知遇大恩!”

      程濟又取出一張度牒,向諸臣問道:“有師必有徒相從,不知誰愿為徒?”

      言未畢,便有兩個大臣應(yīng)聲而出,一個是御史葉希賢,一個是吳王教授楊應(yīng)能。

      監(jiān)察御史葉希賢道:“臣名希賢,適合也應(yīng)該就是‘應(yīng)賢度牒的屬臣。臣與楊大人二人的名字正符合度牒,已是前定之數(shù),臣二人愿與陛下一起剃發(fā)偕亡?!?/p>

      建文帝聽了非常高興,同時也悲哀沮喪。

      程濟又對建文帝說道:“時辰已到,刻不容緩!陛下雖然不必以死殉社稷,但卻當以死訊召傳天下。”

      建文帝很不解他的話,問道:“這話該如何理解?”

      程濟道:“縱火焚宮!然后用燼余之袞冕為證,則身不死而名已死。然后陛下剃發(fā)逃遁而去,只要蹤跡不露,便可安然長生了。”

      建文帝連點頭稱“是”,于是命內(nèi)侍聚珠衣寶帳,并內(nèi)帑珍異于蘭香殿,縱火焚燒。霎時間,宮中大火驟起,烈焰騰空,黑煙滾滾,宮內(nèi)外頓時鼎沸喧嘩,都在亂傳皇上駕崩了。

      就在這同一時間里,程濟同諸臣請建文帝到了一處秘殿,宣左善世僧博洽給建文帝剃發(fā)。剃完,建文帝脫去龍衣,換上袈裟并僧帽僧鞋。人是衣裳馬是鞍,建文帝竟真的很像一個和尚,再也看不出一絲帝王之氣象。然后,建文帝收了度牒和銀錠,依朱書所說,直奔鬼門方向走去,打算從那兒出去。

      吳王教授楊應(yīng)能和監(jiān)察御史葉希賢也把頭發(fā)剃下,也脫了朝衣官冠,換上僧帽僧鞋,披上袈裟,也藏好度牒,整備出走。

      建文帝一邊走的同時,一邊命令繼續(xù)縱火焚宮,頓時燃燒得更猛烈了,火光熊熊,灼天烤地,把個金碧輝煌的大內(nèi)盡行毀去。

      這時,眾臣之中,還有侍郎廖平、侍郎金焦、中書舍人梁忠節(jié)、欽天監(jiān)正王芝臣、鎮(zhèn)撫牛景先等十余人,見建文帝要出走,便一齊伏地痛哭。

      建文帝也垂淚道:“爾等也不必傷心,只等將來好好地去侍候新君吧!”

      不想梁忠節(jié)一聽,大叫著“臣愿舍生報國”,便一頭撞在石柱上,頓時腦漿迸裂,鮮血直流,倒地而死。

      建文帝目睹著這種慘狀,哀痛非常,又忍不住流下淚來,可是他此時根本來不及厚葬梁忠節(jié)。一時間,眾臣也無不放聲痛哭。

      熱淚奔流的建文帝剛要回身出殿門,忽見內(nèi)監(jiān)飛跑來報:“皇上,宮中火起,馬皇后自焚了!”

      原來,在宮中烈火四起的時候,皇后馬娘娘親自率領(lǐng)被建文帝臨幸過的嬪妃,赴火自焚而死。最可憐的是建文帝的長子文奎,其時只有七歲,也隨著他母親葬身火海。

      建文帝聽了內(nèi)監(jiān)的話,反倒不哭了,只是直著眼連叫了兩聲:“好!好!這才是帝王家子孫的結(jié)果!”

      相隨的諸臣聽了,更是嗚咽欲絕。

      鎮(zhèn)撫牛景先牽住建文帝的衣袂,叩頭流血道:“愚臣愿隨陛下同去?!?/p>

      侍郎金焦也同樣堅決,在殿尚有臣子五六十人,都伏在地上大聲痛哭,都情愿隨建文帝出亡,說:“臣等受陛下深恩,縱不剃發(fā),也須陪同陛下一起出亡,多少效點兒力,臣等也能安心啊。如何能忍心多年食君俸祿,而一旦危亡,便戛然棄去,只顧自己!”

      建文帝感動得垂淚道:“眾卿忠誠相隨,實在是難得,難得??!令我非常感激。但我已做了出家人,況在逃難的時候,人多了反覺不便,若惹出是非,追悔不及。我此行若得安身之所,再來招你們前往就是了?!?/p>

      牛景先和金焦抵死不舍,建文帝只得允許了。

      御史曾鳳韶牽住建文帝的衣襟,叩頭道:“臣愿一死以報陛下大恩?!?/p>

      建文帝生怕他也觸柱身亡,便不回答,只管麾衣出走。

      程濟在旁也同樣勸阻眾臣說:“事情危急,不是流連之時,大家不要一片好心,反誤了大事?!?/p>

      建文帝這時不說什么,只是連連搖手,讓諸臣退出。諸臣無奈,呆呆地望了半晌,才痛哭著拜別而去。各人回到家里都閉門不出,后來一個個被燕王假罪誅戮。

      程濟遵朱元璋遺命,先令御史葉希賢,按察使王艮,參政蔡運,教授楊應(yīng)能,中書舍人梁良玉、宋和、郭節(jié),待詔鄭洽,欽天監(jiān)正王芝臣等十三人,從御溝水關(guān)而出,約于神樂觀相會。

      然后,程濟與兵部侍郎廖平等誓死相從的九人,跟隨建文帝到了鬼門。

      鬼門在內(nèi)城的太平門內(nèi),系內(nèi)城一矮扉,是修理御溝時進出所用的,門高不過三尺,寬只得尺余,僅容一人出入,人若經(jīng)過,必須佝僂著腰、側(cè)著身子。鬼門內(nèi)門在大禁之中,外門直通太平門外的水道,乃朱元璋暗設(shè)下的一條私路,以備不虞。比如此時燕兵滿城,斷斷不敢從宮門直接出走,走鬼門是最合適不過的了。鬼門平日被緊緊封鎖,無人敢走,如今大家不知內(nèi)中是什么樣的路徑,全都惶惶然。

      建文帝見鬼門的磚門堅厚,磚門外又有柵門緊護,不禁心驚肉跳地問道:“似這般牢固,如何能夠開啟?”

      牛景先說:“陛下勿憂,待臣來開它?!比缓髲慕淌种腥×艘粭l鐵棒,要將柵門掘開。他本來以為要費不少氣力,誰知只是用鐵棒輕輕一撥,那一扇厚重的鐵柵門便撥轉(zhuǎn)去了一邊,露出磚門來。牛景先再用鐵棒去敲磚門,誰知鐵棒才到門上,還不曾用力,那兩扇磚門早就呼啦一聲響,雙雙大開。卻見通道已有東西塞緊,眾人又都吃了一驚。

      程濟忙上前,將塞通道的東西扯了些出來看,原來是燈草,于是向建文帝奏道:“太祖真是心機用盡矣!”

      建文帝忙問緣故,程濟說:“留此路,已足見太祖親愛之心,但太祖又恐空洞中蛇蟲成穴,一時難行,所以將燈草填滿其中,這樣蛇蟲不能容身,又無人窺視。如今事急,陛下要由此通行,只消一把火,便可肅清道路,通暢無阻了。非親愛之至,誰能想得這樣周到?”

      建文帝聽了,本已哭得淚快干了,此時眼淚又如泉水般涌了出來。他不勝感激地望著太廟方向拜了四拜,然后命近侍點起火把,一路燒去。

      果然燈草見火,一點就著,頃刻就化成了一把灰。不消半個時辰,內(nèi)鬼門直至外鬼門一路塞得緊緊的燈草,就被燒得干干凈凈,而且竟然還是一條草灰之路,溫暖而無陰氣,君臣們平平穩(wěn)穩(wěn)地走了出來。

      程濟唯恐被別人發(fā)現(xiàn)了蹤跡,又吩咐近侍將內(nèi)外鬼門照舊關(guān)好,不露一絲破綻。

      就這樣,建文帝在前,佝僂著腰,側(cè)著身子先出了鬼門,汪秋云跑在后面,其后,金焦、牛景先和程濟也魚貫出門,最末便是廖平等一干人相送。

      鬼門外便是御溝的河埠口,當時,程濟等九人隨建文帝到了后湖邊,正要尋船渡水,不想鬼門外恰好停著一葉小舟,舟中有一道士裝扮的老人正駕著船在那里觀望,看見建文帝眾人走近,忙招呼他們來乘舟,還向著建文帝叩首稱“萬歲”,同時將船撐到岸邊,迎請建文帝上船。

      到了船中,建文帝坐下,問那道士:“你是什么人?怎么知道我會到這兒,特意整舟相待?”

      老道士跪下奏道:“小臣姓王名昇,乃神樂觀住持,以前曾蒙太祖圣恩。昨夜三更,夢見太祖爺身穿大紅龍衣,坐在奉天門上,叫兩個校尉,將臣縛至御前,責問道:‘你官階提點,職居六品,這都是皇恩所賜,可你受恩圖報了嗎?小臣應(yīng)道:‘臣雖犬馬,豈能知恩不圖報?但愧此身為道士,欲報無門啊。太祖爺于是說道:‘你既思報恩,明天午時,當今皇帝要親幸你觀中,你可整一舟,到后湖鬼門外伺候。迎請到觀,便算你報恩了。你殷勤周旋,不走漏消息,則后福無邊;倘若不遵奉我諭,定遭陰譴。然后太祖爺就命校尉解開捆臣的繩子,臣這才驚醒。所以才會有陛下駕臨,小臣操舟相候的事?!?/p>

      建文帝聽了,再次感動得泣淚不止。

      建文帝等人登舟后,舟隨風駛,一會兒船便到了太平堤邊。上岸后,道士王昇在前引路,君臣們隨行。到觀中時,日已薄暮。

      坐了一會兒,楊應(yīng)能、葉希賢等十三人也來了。建文帝此時身邊有兵部侍郎廖平、刑部侍郎金焦、編修趙天泰、編修程濟、檢討程亨、按察使王艮、參政蔡運、刑部郎中梁田玉、監(jiān)察御史葉希賢、中書舍人梁良玉、宋和、郭節(jié)等三人、鎮(zhèn)撫牛景先、王資、教授楊應(yīng)能、劉仲等四人、翰林待詔鄭洽、欽天監(jiān)正王芝臣等共二十二人。

      楊應(yīng)能、葉希賢等見到建文帝,仍然俯伏稱臣。

      建文帝本已聽習(xí)慣的稱呼,此時聽來,倍覺傷懷痛心,他重重地嘆了口氣,說:“今日滄桑已變,君臣二字,只能永藏于心,不可宣之于口。我既為僧,自有僧家的名分。以后都應(yīng)以弟子相稱,我作為爾等的師父,爾等也就是尊重我了。唉!也不必再行君臣大禮,其余禮節(jié),也一概不必拘束,這樣才方便往來。眼下道觀也不可久留,須得趕快離開這里?!?/p>

      程濟答道:“師父所言甚是?!?/p>

      眾人也都涕泣應(yīng)諾。

      程濟又說:“大家隨師父出走,原是一片戀主的誠心,但倘若相從而惹是非,不如不相從。大家既要相從,必須斟酌一個相從的行藏蹤跡,才不致引人懷疑。必須是無家室牽累,并有武功可以護駕的,方可隨師父左右,并且最多不能超過五人,其余都遙相呼應(yīng),互為援助。師父,這樣可好?”

      建文帝稱贊有理,于是當下酌定楊應(yīng)能、葉希賢兩個和尚,與程濟扮作道人,三人隨師同行同止,頃刻不離,以防禍患,汪秋云自然也隨行。郭節(jié)、宋和、趙天泰、王芝臣、牛景先五人,各自隱姓埋名或更名改姓,往來于各處,給運衣食,同時建文帝也不時到各處寓居。

      商量一定后,建文帝并汪秋云等上了小船,眾臣又與建文帝在河埠口相對大哭了一場,那只小船便慢慢地蕩開埠頭,漸漸到了河中央。不上一刻工夫,但見煙波浩渺,那只小舟已去得無影無蹤了。

      從此,建文帝云游四方,萍蹤難定。

      就這樣,年號建文的惠帝朱允炆在奉詔即位稱帝的四年后,開始了亡命天涯的人生,也就是說,從公元1399年到1402年,允炆僅僅做了四年皇帝。四年的歲月轉(zhuǎn)眼即逝,如白駒過隙般倉促,如黃粱一夢般叫人嘆息。

      允炆開始逃亡的三十年后,大明正統(tǒng)五年,即公元1440年,山西大同府作為當時有名的大都會,三公六卿也不知出了多少;再加上此地山明水秀,六街三市熱鬧非常,楚館秦樓到處皆是。這煙花風月繁榮的“娼盛”中,更風盛風行的是一種畫舫娼家,畫舫自然得在水面上,這里有條江叫作菱湖,又稱為鸚哥湖,江上的風景很是清幽。也有幾十丈的水面,湖水澄碧,有名士題名叫它晴碧,青山綠水,不亞于西子湖。宋朝的王安石曾蕩舟游覽菱湖,還領(lǐng)著一班名士吟風弄月,一時倒也應(yīng)景應(yīng)時產(chǎn)生了很多佳作。

      這些畫舫就依山靠水地系著纜,水上煙花中也很有幾個佳麗,王孫公子為之落魄銷魂也是常常會有的事。江上的畫舫都以姓氏作標識,以此作為區(qū)別,其中最有名的要算王家舫和錢家舫,有一個杜家舫,舫上的幾個姑娘也還過得去。還有一艘曾家舫,也算是個首席,舫大且華麗,姑娘又多,而且個個明眸皓齒,玉膚冰肌。舫中的主鴇姓曾,人家都稱她為曾媽媽,據(jù)說她年輕時,曾做過皇宮里的奶姆,親乳過某位皇子,也認識了幾個王公大臣。她借著這個名頭,在小皇子長大后,就離開幽深皇宮,到這菱湖上操做起這種被美其名曰神女生涯的生意,很有些勢力,也很有些魄力。凡到她舫上去玩的,多半是官家子弟和公侯后裔,若是市賈常人,任憑他怎樣花錢,她還是大剌剌地瞧不起人。

      不久前,曾家舫上新來了一位姑娘,芳名蘇小娟,生得桃腮如杏雪,臉際蓉掩映。尤其那楊柳纖腰,臨風翩翩,真如凌波仙子一般。蘇小娟不僅人長得漂亮,還頗有文采,其俊麗的律詩讓她名盛一時。

      那些富豪子弟、探花浪子,沒有不愿意一識蘇小娟廬山真面目的,沒有不想吃這塊天鵝肉的,頓時,蘇小娟門前車馬盈道,絡(luò)繹不絕,那群穿花蛺蝶整天往來于曾家舫上。

      誰知這個蘇小娟性情倨傲矜持得很,對于庸人俗客,她一例拒絕不見,必得風雅的文人才肯接待。但一見面之后,或是因為其貌不揚,或是因為話不投機,蘇小娟不管他是什么人,竟然下令逐客??蓱z一班王孫紈绔,平日里只知恃仗著有錢,整天吃喝玩樂;至于千古文章,是從來不曾研究過的,因此大遭蘇小娟的白眼。這樣一來,蘇小娟也就把自己變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禁臠,于是想嘗禁臠的人越多,越是得不到她,蘇小娟的芳名也就越發(fā)地大噪了。

      蘇小娟的清高在勢利的曾媽媽那里自然是讓她討厭的,可蘇小娟自己卻認為品格勝人,從不肯隨波逐浪,哪怕因此受盡了折磨和委屈,她也不肯低頭。有心想狠狠地懲治她,又怕傷了她的玉容雪膚,弄得曾媽媽無可奈何,只得聽之任之。就這樣,身在繁華綺麗所中的蘇小娟固守著自己的清白,心中只愿得遇個知音之人,終身隨了他,那才是她最想要的了局。

      有一天晚上,曾家舫上忽然來了一個客人,一身華服,一臉大氣,年約五十多歲??此勍码h雅,舉止不凡,曾媽媽知道他不是個常人,自然殷勤招待。那客人一開口就指名要蘇小娟出來相見,曾媽媽曉得蘇小娟的脾氣,怕她得罪貴客,便叫別個姑娘來侍候。誰知那客人卻連連搖頭,說什么也不答應(yīng)。

      曾媽媽沒法子,只得令蘇小娟出來,一邊還再三地囑咐,叫她切莫慢待了客人。誰知蘇小娟一見了這個客人,竟和素識舊交似的,大有一見傾心一見鐘情之勢。曾媽媽在一旁看了,暗暗稱奇,尤其是見蘇小娟能改了以往的脾氣,不禁格外高興。那客人和蘇小娟談詩論文,說說笑笑,兩人愈說愈覺得投機,漸漸地兩心相印,蘇小娟就與他結(jié)為風塵知己了。

      于是,由蘇小娟吩咐舫上擺上筵席,和那客人把盞高飲起來。酒闌席罷,一向清白自守清高自持的蘇小娟居然主動留髡,掌著紅燭,與那客人雙雙入寢進羅帳了。

      第二天早上,客人便取二千兩銀子交給曾媽媽,叫她預(yù)備下酒席。隨后,客人大量地飛箋召客,一時應(yīng)召而來的客人都是本城的三司大吏,如布政司、巡糧道、僉事、參議、提刑按察使、都轉(zhuǎn)運使、同知、知府等,躋躋蹌蹌擠滿了舫。舫中設(shè)不下這許多筵宴,就由曾媽媽去和王家舫、杜家舫商量,借他們的舫中位置設(shè)席。這一場請客酒,凡水陸上有名的姑娘都被征來陪酒,淺斟低唱,好不熱鬧。直吃到月上黃昏,眾官才來辭別主人,紛紛散去。

      曾媽媽見那客人舉止豪邁,不知他是什么來路,私下里去問那些官吏的仆役,只知客人姓文,也不曉得他叫什么名兒。頗見過世面的曾媽媽料定他必是京中達官貴人,或是襲爵的王公侯爺,所以越發(fā)地奉承得起勁了。

      客人一連住了八九天,天天就這個樣子地請客,把個菱湖上鬧得烏煙瘴氣。一時間,大同的城內(nèi)城外,誰不知道曾家舫上來了一個闊客,包著蘇小娟,天天高歌豪飲。本城的官員也個個鬧得頭昏腦顛,只是征花吃酒,把公事反拋在一邊。那些百姓閑著沒事,每天也到江邊來瞧熱鬧。瞧了回去,便將所見的事當作一件大新聞到處講,于是很快巷議街談,四處傳遍。腦筋敏銳的人各自胡亂揣測,說那客人肯定是當今首輔權(quán)臣或者王侯,甚至有的干脆猜測說是皇帝親臨。流言愈傳愈多,尤其是那些紈绔子弟,因達不到吃蘇小娟這塊天鵝肉的目的,暗地里更妄造謠言,于是一時間竟然有種說法,說那個客人是個江洋大盜,劫了皇家銀子來結(jié)交官場的。

      其時,巡撫山西的是浙江衢人于謙,他為政清廉不茍,為人剛正不阿。大同的官吏天天在菱湖上選色征歌,把公務(wù)都拋下荒廢,不免人言藉藉,議論紛紛。這樣的話傳到于謙耳朵里,他不覺大怒道:“身為治吏,不思整治風化,反而去效法那種紈绔子弟的行為,如此助紂為虐,不但有玷官方,耽誤政事,還與國律宗法矛盾相悖。我不知道便罷,既然知道了,就非得設(shè)法把那些畫舫驅(qū)走不可?!?/p>

      于謙口里雖這樣說,心上卻很躊躇。以江上征妓的官吏,有大同三司在內(nèi),和自己是同寅,職務(wù)也不相上下,怎么好去禁止他們呢?他經(jīng)過好幾夜的籌思,終于在一天晚上,令胥役備起一艘大船,親自到江邊來察看,果然見燈火輝煌,笙歌悅耳,許多官員團團坐著猜拳行令,興高采烈。

      于謙看了半晌,點頭嘆息,忽然叫過一個胥吏,命他伸上手來,在他掌心里寫了幾句,吩咐胥吏如此如此。

      胥吏奉了命令,跑到江邊大叫道:“巡撫于公有緊急公文在此,請大同全體司官接受!”

      舫上眾官吏聞聽于謙有公事,不敢怠慢,齊齊地立起來瞧。胥吏伸著手掌,上面寫著四句詩:

      舫上笙歌陸上孤,烏紗紅粉兩相呼。

      為何打槳江南去,煮鶴焚琴是老夫。

      眾官讀罷,個個面面相覷,知道于謙是個無情的鐵面,他既出來干預(yù),那可不是玩的。當下草草終席,賓主不歡而散。

      舫上的那個客人和蘇小娟正在談笑對飲,酒興正豪,忽見眾官倉皇走散,十分詫異,正待要來問一問情況,忽見按察使馬俊走到艙中,一把挽了那客人的手臂回身便走。

      兩人出了畫舫,登上旁邊的小舟,匆匆解了纜,就往城中進發(fā)。

      客人一時摸不著頭腦,再三地問馬俊,馬俊才說道:“咱們的事,被巡撫于謙出來干預(yù)了,我恐怕你犯倔要強,吃了老于的虧,所以不和你說明,令你暫時離開那里再說?!?/p>

      客人聽了,直跳起來道:“于謙敢是要驅(qū)走畫舫嗎?如此說來,我的小娟不知會被怎么樣了呢?”

      馬俊笑道:“這且等明天再看了,今夜就宿在我署中吧!”

      好在那個客人早已在漫長歲月里的無數(shù)磨難中,把當年的皇帝脾氣磨改掉了,見如此說,只是怏怏不樂,也沒太堅持什么。是的,這個客人就是建文帝允炆,他現(xiàn)在已不是皇帝了,這一點他非常清醒,清醒了三十年,皇帝夢已醒三十年了。

      不多會兒,小舟攏岸,馬俊領(lǐng)那客人上陸進城,到了按察公署。馬俊家丁打掃書齋,留那客人居住。

      客人一夜未眠,反復(fù)思量他與蘇小娟的將來。當初,他的本意不過是想借名氣極大的蘇小娟來鬧一鬧,以便引起矚目,實現(xiàn)他人生的一個最后的計劃——落葉歸根。結(jié)果弄假成真,他動了真感情,這一點是他始料未及的。不過,想一想也是自然會發(fā)生的,他生性就是如此仁柔多情,否則就不是他了,而是他那個鐵血叔父了。

      弄假成真后,在蘇小娟那里,兩情愈來愈濃,濃烈如火,所以他也曾圖謀過終身之事。但是名妓要落籍是一件大難事,因為官府恐怕缺了會承應(yīng)的人,上司過往時不開心而嗔怪,為這許多的不便,十個名妓倒有九個不肯被官府允許脫樂籍。而今蘇小娟就是個有名的能詩妓女,正要用她來給達官貴人添興增趣,誰肯輕易放了她?

      蘇小娟也曾為自己渺茫的前途而與那位客人相擁而泣,但善解人意的蘇小娟總能很快地自掩淚眼,讓她心愛的人高興起來,而不是沉浸在哀傷的氛圍中。所以,客人自從出其不意地與蘇小娟兩下里被迫分開后,就悲懷難抑,一路上鳥啼花落,越發(fā)讓他觸景傷情,一心只想著善解人意、清高出塵的才女蘇小娟而不是妓女蘇小娟。

      第二天清晨,那客人就起身盥漱了,連點心也不肯吃,就要出城瞧那畫舫。馬俊勸他不住,只得備了三騎馬,令兩個健仆陪他前去。

      客人很是性急,一出城門就馬上加鞭向著菱湖疾馳,此情此景一如當年星夜往祭黃香菱的幽幽倩魂。

      等那客人不顧一切地疾馳到湖邊一看時,他不由得大吃了一驚。但見湖中寂靜,畫舫一只也看不見!客人慌了,逢著路人就打聽,才知道在今天五鼓時分,巡撫于公派了六名馬弁,持著令旗,督迫著二十幾艘畫舫遷往江南去了。

      客人聽了路人的話,呆怔了半晌,說不出話來。兩個仆人勸他回城再行商議,客人如夢方醒地口里應(yīng)著,卻仍是一個勁兒地控住馬韁不肯走。想起昨天還和心愛的蘇小娟談笑風生、兩情依依、細語綿綿,今天桃花依舊,人面卻已不知何處去了,只剩下滔滔的碧水,依舊不住地向東流著。

      客人坐在馬上,不禁悲從中來,竟伏鞍放聲大哭起來,兩個仆人看得又是好笑又是可憐他。兩人一前一后,替他代控了絲韁,三騎馬很掃興地回了城。及至署中,客人一見馬俊就大哭道:“糟了!糟了!我的小娟果然也被那個于強賊驅(qū)走了?!?/p>

      馬俊聽說,也覺得于謙的手段太過,就勸客人道:“事已至此,哭也無益,不如星夜趕往江南,或者還能夠和蘇小娟相見,見面再商量下一步的事吧。除了這個法子,沒有別的路可走了?!?/p>

      客人止住了哭,當即命人去雇了小舟,全力疾速地往江南行進。但只說一句江南,可江南的地方多了,什么維揚、姑蘇,哪一處不是煙花所在?這可讓客人從何處尋覓呢?可憐他東奔西走鬧了三個多月,非但曾家畫舫找不到,連曾家同業(yè)的畫舫也沒有尋著半只。

      客人就像發(fā)了神經(jīng)似的,竟來見揚州知府羅裕昆,命他在境內(nèi)派役訪查。羅裕昆見他膽敢如此說話,如果不是個瘋子,誰能這么癡癡癲癲的,于是很不耐煩地命衙役趕他出去。

      那客人卻大聲說道:“我就是遜國的建文皇帝,曾家舫子里的蘇小娟是我的眷屬,你們快給我找來!你們?nèi)绻鞑涣酥?,那就向上報知有司?!?/p>

      羅裕昆聽了大驚,不敢怠慢,忙把他接待進了藩司堂,一面飛報入金陵。

      其時,守金陵的都御史龍英聞得這個消息,忙令羅知府陪著這位自稱是建文皇帝的人同至金陵。那龍英是個新進的后輩,也不認得建文帝,但看他南面而坐,自稱“建文皇帝”,追述往事,完全像模像樣,于是忙飛章奏聞英宗皇帝。

      一向深隱幽匿的建文帝何以敢自報家門,現(xiàn)身于眾目睽睽之下呢?這不能不讓人費解。是時間改變了這一切?是的,時間可以改變一切,它是最無情的,時間輕松地收錄著人類所有生命末路的濃重悲哀;它也是最有情的,時間能消解一切的悲傷仇怨。

      到了宣德二年,建文帝聽說追隨他出亡的前編修趙天泰死了,前刑部郎中梁田玉也死了,前鎮(zhèn)撫王資和前按察使王艮都死了,是的,死了,都死了,建文帝不勝悲慟,卻僅僅只能是悲慟而已。陰陽異途,豈能奈何?這種無奈在隨他出亡的汪秋云早些年死的時候,他就深有體會。

      到了宣德三年正月,又聽說昔日徐王府賓輔史彬被仇家追訟其“追隨先帝”出亡之事,史彬竟然因受此事的牽累而冤死,于是建文帝又慟哭不已。

      到了當年的十月,建文帝潛游暗行于漢中,遇見曾追隨在他身邊的前兵部侍郎廖平之弟廖年,建文帝非常震驚地得知,廖平已于宣德元年死于會稽山中,死前,對建文帝忠心耿耿的廖平曾寄書信給家中,將他妹妹配與已死的太子文奎為妻室,今已成親三年了。

      遵守三從四德、賢淑端莊的廖平小妹就這樣在父死從兄的情況下,成了一個從未見過“丈夫”面者的未亡人,她的“丈夫”早在七歲的時候,就隨建文帝的皇后葬身于火海。

      建文帝被廖平已異化成癡心的忠誠感動得又大聲痛哭不已。從此,建文帝因為思念追隨他出亡的諸臣,十人中早死去了八九個,竟然神情恍惚,中心無主,于是又蓄發(fā)出游。自此以后,他東行西游,了無定跡。直到宣德八年,朝廷因奸僧李皋造反而下了嚴令:“凡是關(guān)津地區(qū),但遇削發(fā)之人,即著押送原籍治罪?!苯ㄎ牡郾贿@道嚴令逼得只好又歸還淥泉。

      到宣德十年,聽說蔡運、梁忠節(jié)、郭節(jié)、王芝臣都死了,建文帝心中驚悸不安,由悲傷而成驚惕,是的,年已半百的他突然感到自己來日無多了。

      心中不安的建文帝于是對程濟說:“這么多當年追隨我出亡天涯的忠義之士,如今皆東死西歸,不知日后我將埋骨于何處?”

      已是華發(fā)滿頭的智者程濟凄然道:“葉落還是歸根,唉!”

      建文帝非常吃驚,問道:“歸根?我可以歸根嗎?”

      程濟成竹在胸,安慰他道:“事往矣,人老矣;朝代已換,恩怨自當全消;如今天下久定,有什么不可歸的?”

      建文帝從此就萌發(fā)了歸念。

      到正統(tǒng)五年庚申,建文帝年已六十四,自感來日無多,于是決意東歸。因此他先是選擇了大同這個大都會來出風頭,為的是引起官府的注意,卻不想一不小心又與那位出污泥而不染的蘇小娟姑娘有了一段情感故事,而且他還再次動了真情,在他的男女情愫已然淡化了的幾十年后。

      不幾天,十四歲的英宗皇帝就有旨讓建文帝乘驛道到京師。到了京師后,英宗皇帝有詔,讓他寓住在大興隆寺。眾人爭相看之,卻見遜國三十年的建文帝如今只是一個垂暮老僧。

      建文帝覲見英宗時,是直立不跪的,英宗也弄不清楚這個自稱“建文帝”的人是真是假,于是令朝臣辨認,但一個也不認得。因為建文帝從二十多歲的青春少年開始遜國出亡,如今已是看似五十多歲實則六十四歲的老翁了,朝中又都是新進官員,大家連面都沒見過,誰又能認出建文帝的真假來?

      英宗忽然想起了內(nèi)監(jiān)吳亮,曾侍候過建文皇帝,于是命內(nèi)侍召吳亮上殿。

      吳亮上殿后,英宗命他去辨觀建文帝真假。吳亮也認不太真切,畢竟事隔了三十余年,一個青顏少年如今已是鶴發(fā)老翁了,于是搖頭說不像建文帝。不過,他的頭搖得猶猶豫豫,因為他有個強烈的感覺,這個人其實就是遜國出亡三十余年的仁君惠帝允炆。

      就在吳亮猶豫搖頭時,建文帝走到吳亮面前,馬上就叫道:“你不是吳亮嗎?你怎么還能在這里?真是幸存?。 ?/p>

      吳亮假意說道:“我不是吳亮。”

      建文帝笑道:“你怎么不是?當年我在仁壽宮進膳,曾掉了一個子鵝肉球在地上,我當時只說了聲‘可惜,你就伏在地上把肉球吞下肚去,還說替我增福,你難道忘了?”

      “……倘是故主,左腕上當有一粒朱痣的……”

      聽吳亮這么一說,建文帝大喝道:“吳亮,你只管來驗看!”

      吳亮上前捋起建文帝的左臂,見其腕上果然有顆紅痣,忙跪下大哭起來。吳亮的眼淚是真誠的,他壓抑了三十余年的同方孝孺一樣的忠心耿耿的眼淚,讓他伏地痛哭得抬不起頭來。

      建文帝嘆息道:“你不必悲傷,只管好好地為我向皇帝復(fù)命吧。說我乃太祖高皇帝的嫡孫,如今朱家天下正盛,朱家子孫豈可輕拋骸骨于外?如今我歸來,沒別的意思,只不過是想葉落歸根,葬在故鄉(xiāng)而已?!?/p>

      吳亮好好地為建文帝復(fù)了命后,又唯恐不能取信于英宗,于是自縊而死,以表明他的忠誠和真誠。

      英宗見是真的建文帝,而自己是他的侄輩,不便難為他,于是和三楊計議,最后決定封年號建文的惠帝允炆為愍王,又下諭道:“皇叔允炆著令在西苑寧壽軒居住,無故不得擅離?!蓖瑫r寧壽軒被改造成了廟中廟樣式,一如當年允炆為汪秋云改造的大內(nèi)居處一樣。

      好在英宗雖然禁止他的自由,卻厚加供奉,只是在稱呼上,因為他曾做過四年皇帝,不便稱呼,便稱允炆為“老佛”。

      建文帝才得了安身之地,他要辦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快派人去找蘇小娟。

      蘇小娟自從建文帝去后,又遭于謙驅(qū)逐,后來隨曾媽媽一行到了襄陽定居,但她從此一客也不見。在沉沉的相思折磨和重重的鴇兒摧殘下,蘇小娟很快就病了,而且病得不輕,一病即倒,再也沒有起來。

      病中的蘇小娟因為相思,整天恍恍惚惚。那一天,她忽然對一個姐妹說:“妹子好住,我如今要去會我的文郎了?!?/p>

      人家只當蘇小娟是發(fā)燒糊涂了,就好笑地說:“那么遠的路程,你這樣的病體怎么能行動得了?這可不是癡話么?”

      蘇小娟卻怪模怪樣地笑道:“不是癡話,相會只在眨眼間?!闭f著就聲也嘶了,氣也咽了,死前連聲呼喚“文郎”。

      幾個小姐妹哭了一回,大家湊錢買棺材殮了她。相思身先死的蘇小娟做夢也不會想到,就在她死后僅僅不過一個月,京城里就來人找蘇小娟了,蘇小娟若還有一口氣在,她就真的可以和心上人團圓了。

      又是二十年后,七老八十的建文帝終于病死了。得以壽終的建文帝被敕葬于北京西城外黑龍?zhí)侗?,一丘一碑,碑題曰“天下大師之墓”。因葬禮非天子之規(guī)格,所以相傳言之西山“不封不樹”。

      而當年追隨他出亡的牛景先、金焦等一班臣子,聽說建文帝進京受封后,也紛紛葉落歸根了。各自散去,各自歸鄉(xiāng),如一片葉子從春走到秋,完成了它的全部使命。到建文帝壽終時,當年隨從他流亡的二十二臣,差不多都死了。當年,建文帝在逃亡的三十余年后再回到京城里,身邊唯有程濟一直跟隨,當然,他不是步步緊跟在建文帝身前左右,而是遙遙相隨,直到故主被送入大內(nèi),他才長噓一口氣,還南而去。從此,他的蹤跡無人知曉,不知所終。

      猜你喜歡
      燕王建文帝朱元璋
      朱棣“魂牽”建文帝
      尋根(2022年2期)2022-04-17 11:01:38
      朱元璋殺牛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海峽姐妹(2019年8期)2019-09-03 01:00:58
      建文帝:虛心納諫反被耍
      朱元璋與叫花雞
      建文帝與高峰山之緣
      被逼上兵變之路的燕王
      中外書摘(2016年4期)2016-04-19 18:14:10
      棘刺雕猴
      中國寓言故事:燕王學(xué)道
      棘刺雕猴
      舟山市| 常宁市| 无棣县| 灌南县| 吉木萨尔县| 乌拉特中旗| 廉江市| 饶阳县| 游戏| 通化市| 紫金县| 英超| 准格尔旗| 湘乡市| 兰考县| 喀喇| 怀安县| 沈丘县| 江口县| 泸西县| 堆龙德庆县| 桦甸市| 临海市| 锡林浩特市| 沙坪坝区| 安顺市| 宜春市| 竹山县| 大悟县| 清镇市| 安岳县| 上思县| 五常市| 磴口县| 清河县| 新源县| 桂平市| 白沙| 青神县| 增城市| 肇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