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么看待電子產品
錢韜哲媽媽
現(xiàn)在的孩子不接觸電子產品幾乎是不可能了,很小的孩子就玩手機,玩iPad,有的孩子一玩就是很久,這樣的情況是讓人擔憂的。
兒子班里也有家長是絕對禁止孩子玩電子游戲的。其實孩子內心渴望游戲,家長堵得太嚴,一旦不能掌控孩子的時候,情況會變得很糟糕。很多家長給孩子看電影大片,卻一味地不讓他玩游戲。就像電影有好有壞,游戲也是一樣,關鍵是要選擇合適的游戲。我允許孩子適當玩游戲,是覺得玩游戲也有好處,能增強孩子的決策能力,孩子遇事反應變快,碰到困難會想辦法克服,增加了他的抗挫能力,孩子的心理也能得到更好的滿足。這些都是游戲帶來的積極影響。
父母要做到的就是定好玩游戲的時間,玩什么游戲,讓孩子遵守約定,養(yǎng)成好習慣。孩子的分辨能力不夠,需要家長甄別。另外,多培養(yǎng)孩子其他方面的興趣愛好,多陪伴孩子,這樣,游戲一定不會是孩子生活的全部。
馮燕教師
21世紀網絡資訊飛速發(fā)展,電腦等多種電子媒介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已非常普及。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電子媒介必然會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孩子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出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作為家長,如果只是一味不讓孩子接觸電腦、iPad等,顯然不符合時代潮流。但如果孩子只是對網絡游戲感興趣,甚至沉湎其中,那肯定也不合適。我的觀點是:家長應正確引導孩子,讓其了解網絡媒介的用處,比如使用簡單,能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問題。
姚遠媽媽
我的感覺就是家長基本會控制孩子接觸電子媒介產品。有的擔心電子產品影響孩子的視力,也有的認為會有輻射,對孩子身體不利,還有一些家長擔心不健康的電子媒介內容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大多數(shù)家長會持反對的態(tài)度。
當今是一個科技發(fā)達的信息時代,人們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會接觸電子媒介產品。孩子跟成人一樣,會對電子媒介產品產生極大的好奇心,像在網上聽音樂、聽故事,看電視,視頻聊天,游戲;還有一些電子類的玩具、早讀機等都會引起孩子的興趣,產生誘惑力。我們家對孩子接觸使用電子媒介產品是持贊同態(tài)度的,但贊同的前提是有約定。事先,我和先生就跟孩子一起交流探討過哪些是好玩的、有益的,比如動畫片,iPad、手機上的有些娛樂小游戲、益智闖關游戲,Xbox上的電子運動互動游戲以及在電腦網絡平臺上下棋等,這些都是孩子喜歡的內容。我跟先生討論后認為,適度接觸這些,可以讓孩子開闊眼界,益智游戲還能開發(fā)孩子的想象力,激發(fā)其挑戰(zhàn)欲望,提升自信。
合理智慧地使用電子產品
樂樂媽媽
樂樂初次接觸手機是因為游戲,孩子對手機的興趣大到拿都拿不走。我怕對孩子的視力有影響,因此控制他的手機使用次數(shù),但沒有想過要借助手機里的游戲對樂樂進行教育。一次在電梯上,我發(fā)現(xiàn)樂樂對數(shù)字很感興趣,便隨意在手機上搜索數(shù)字類的APP,居然發(fā)現(xiàn)了一款APP,各方面評價都不錯,于是就抱著試試的心態(tài)下載了下來。一開始,我的目的僅僅是讓樂樂認識數(shù)字、熟悉數(shù)字,但是在樂樂玩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在認識數(shù)字方面,有一些小游戲可以吸引孩子來學習,比如用“除草”的形式來進行書寫訓練。一開始樂樂并不知道數(shù)字書寫的順序,但是這個游戲設計是只能按照正確的順序才能把草除去,書寫一加進游戲,孩子就比較喜歡,玩多了也就知道數(shù)字的排列順序。并且游戲難度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層層遞進。比如數(shù)數(shù),設置“吃水果”的游戲,點一個就會咬一口,非常形象,然后難度設置也越來越高,單個數(shù)、雙個數(shù)、五個數(shù)……一級一級地挑戰(zhàn),讓樂樂對數(shù)字越來越感興趣。
玩得多了,樂樂對數(shù)學的興趣就不僅僅在于數(shù)數(shù)了,他開始挑戰(zhàn)其他的數(shù)學游戲。一開始雖然不清楚游戲規(guī)則,但是通過他自己的琢磨和不停地操作,慢慢地孩子對其中很多內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一次樂樂在擺弄鬧鐘時,剛巧時鐘的指針指在3點的位置上,樂樂看了后跟我說:“媽媽,這是3點?!倍谶@之前,我并沒有教過樂樂認識時鐘。我非常吃驚,樂樂是怎么知道的?后來在看樂樂玩游戲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從手機上學來的。于是,根據(jù)這個游戲的進程,我不只是在手機上讓樂樂進行游戲,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也會經常讓樂樂認識時鐘。
游戲對樂樂的數(shù)學學習有一個很大的提升。我經常會看一看接下去有哪些教學游戲,根據(jù)這些游戲,在生活中也同步地對孩子進行教育。我希望孩子不僅僅在手機上獲得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能發(fā)現(xiàn)游戲中涉及到的內容,并通過實踐操作,把手機中的游戲也搬到現(xiàn)實中來。
沈子皓媽媽
記得一開始我用iPad來教皓皓學習,但學了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效果并不好,花費的時間多,而得到的成果卻遠不如我自己教。因為APP是死的,它無法根據(jù)孩子的反應來作出調整,而我可以;它不能讓孩子在體驗中得到知識,而我可以。
所以漸漸地,我更多地把電子產品作為一種輔助工具。例如,使用喜馬拉雅APP作為孩子的故事機,讓他通過這個故事機選擇他愛聽的故事,孩子可以反復聽,這可是我做不到的。在學英語方面,我利用微信公眾號加入繪本閱讀計劃,讓孩子每天有幾分鐘看微信上的繪本視頻。可光看幾分鐘的動畫還不夠,我會把這篇短文抄下來,讓他再讀一遍,并糾正他的發(fā)音。配音軟件也是可以利用的工具,找一些優(yōu)美的紀錄片,記錄下來,每天讓孩子念幾句,念熟了再去配音,慢慢地,他不僅會念,而且也很好地掌握了語調、感情,因為念得很美,孩子甚至愛上了英語。
除了學習,我想電子產品的很大用途就是游戲。皓皓每周有1~2次的游戲時間,1次固定,1次獎勵,有時他也會和我PK一下。沉迷于游戲不是因為電子產品,而是孩子沒發(fā)現(xiàn)更吸引他的事物。對于幼兒來說,有爸爸媽媽、有朋友一起玩,沒人愿意玩冷冰冰的游戲。所以這個度的掌握,我想還是在自己身上。如果覺得孩子玩游戲過了,就多陪陪他。
馮燕教師
我覺得,要讓孩子明白電子媒介不是玩具,親身體驗網絡媒介是一種有用的工具。如親子活動那天會不會下雨,商店買不到最愛的那輛玩具小汽車怎么辦,給小烏龜喂食物它怎么不吃……這些都可以在網絡上找答案。
節(jié)假日,很多家長喜歡帶孩子去風景美、游人少的地方欣賞美景,呼吸新鮮空氣,但又不知道該走那條路線。這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用手機導航軟件來幫忙,指明行駛方向和路線。孩子不會輸入,家長可以讓孩子對著話筒,用語音輸入法說出目的地,導航系統(tǒng)會立刻搜索出合適的路線。讓孩子和家長一起聽手機里的語音提示,查看路線圖出游。在到達目的地后,家長可予以贊賞,“哇!幸虧有這個認路的小助手,把我們帶到這里,真方便!”“寶貝,你會用導航幫媽媽指路了,太棒啦!”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很棒,體驗電子媒介的本領。
拽妞媽媽
在家庭聚會的時候,經??吹揭恍┖妥фげ畈欢啻蟮暮⒆幽弥謾C玩游戲,看視頻。帶孩子去醫(yī)院體檢的時候,也看到有些孩子因為近視在進行治療,而這些孩子往往接觸電子產品較多。
拽妞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不多,手機、iPad、電腦基本不用。每天只有固定的20分鐘時間看電視里播放的動畫片,時間到了,就自然關掉。她對手機、iPad、電子游戲沒有癡迷,只有點到為止的喜歡。
究其原因,可能有四點。
第一,習慣是有習得性的。我們大人不是手機、電腦游戲、視頻的愛好者,沒有這樣的示范環(huán)境,拽妞也就自然沒有這方面的習得。
第二,我們看了很多育兒的書,知道電子產品對孩子的注意力可能會有影響,也會局限孩子的思維。讓小小的孩子端坐在電腦前,一動不動,孩子也就失去了該有的活力。
第三,把孩子從電子產品上抽離出來最好的方式,是用更有趣的事情吸引她的注意。在家時,我們會用畫畫、做手工、玩游戲、邀請小朋友來家里玩以替代電子產品。周末,會經常安排戶外活動,和大自然接觸。孩子天生是喜歡用身體去觸碰、用眼睛去觀察的,有了豐富有趣的活動,電子產品的吸引力會下降很多。
第四,給予孩子更多的時間和耐心,比給予孩子物質更加重要。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吃飯或者安靜,會直接把孩子托管給電子產品,看起來是省心了,但未來一個專注力和溝通表達等方面欠缺的孩子,會讓家長更操心。
我們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陪伴者,我們隨時在給孩子示范。想有一個對電子產品有節(jié)制的寶貝,其實不難,大人做好示范,提高陪伴的質量就可以了。
韋彩老師
貝貝是我班里的,從小住在老家,由爺爺奶奶照顧。爺爺奶奶比較溺愛孩子,貝貝看電視、玩iPad,爺爺奶奶一點兒也不阻止。剛回到爸爸媽媽身邊時,她就每天吵著要看電視,要玩iPad。為此,貝貝的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進行溝通:長時間面對電視,視力會下降;有些電視內容并不適合孩子看。爺爺奶奶也覺得有道理,在后面的一段時間里態(tài)度確實有了改變。但貝貝如果不看電視就會哭鬧,爺爺奶奶最終拗不過孩子。為此,貝貝媽媽一氣之下將電視機放進衣柜并鎖了起來。
貝貝媽媽拒絕孩子看電視,卻適當給了孩子使用iPad的權利。因為iPad觀看的內容是她經過篩選的,例如會安裝云
和沉溺模式絕緣
盤,儲存一些優(yōu)秀的動畫片、繪畫的APP。
使用iPad觀看動畫片成了貝貝每個周末最期待的事情。在使用iPad之前,貝貝的爸爸媽媽還和孩子作了約定,只能在周五到周日這三天晚上的某一時段看動畫片,其他時間都不允許觀看。
起初,爺爺奶奶為了讓孩子能好好吃飯,允諾如果孩子能乖乖吃飯,就可以看動畫片。為此,貝貝媽媽沒發(fā)表言論。當孩子吃完飯要求玩iPad的時候,媽媽就再次提起之前和孩子的約定,強調這樣的約定不可以改變。之后,爺爺奶奶也就沒有以玩iPad為條件引導孩子吃飯了。
慢慢地,孩子也清楚了玩iPad的規(guī)則。為了將孩子的吸引力從電子產品中轉移開,貝貝媽媽購買了其他的替代品,比如老式的CD播放機,并配了講故事的碟片、中英文繪本,和孩子一起看繪本故事。孩子對數(shù)學感興趣,貝貝媽媽就專門購買了趣味數(shù)學啟蒙練習題,慢慢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進行思維訓練,減少她電子產品的依賴。一年下來,貝貝電子產品的使用率已經遠遠低于繪本和其他玩具,孩子的專注力也比之前改善許多。
姚遠媽媽
當孩子表現(xiàn)好的時候,我們會讓孩子選擇玩他最感興趣的作為獎勵,每次孩子只能選擇一樣,并規(guī)定好時間,時間一到就結束。這樣跟孩子事先有溝通交流,有約定,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使用就會做到適可而止,而且從中也增長了一些見識。我們家最大的收獲是,孩子在網絡平臺上與不同的棋手下棋,棋藝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離開電子產品,孩子玩什么
趙佳麒媽媽
孩子最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陪伴,可以說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當然這里所說的陪伴不是指單純地和孩子在一起,你玩你的手機,他玩他的玩具,而是指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和孩子一起玩。當孩子高興時,你也跟著他一起笑;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你耐心地給予引導和幫助;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進步時,你真誠地鼓勵他,表揚他。這樣的陪伴才是高質量的陪伴。那么,我們可以陪孩子玩什么、怎么玩?
●給孩子講故事。故事開啟兒童智慧的大門,它具有一種奇特的“魔力”,能夠最大程度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讓其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進入創(chuàng)造性圖景的領域。聽故事的時候,大腦里有23個區(qū)域積極活動,將聽覺接收的信號轉化為畫面,換句話說,聽故事的時候,孩子的大腦在成長、在發(fā)展。
那么,怎么給孩子講故事呢?讀各類繪本。不是照本宣科地讀,而是融入感情繪色繪聲地讀。有些難理解的句子或者詞語我們要轉化為淺顯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讓孩子能夠理解接受。可以設置懸念、角色表演,還可以自編故事。
●做手工。經常讓孩子做手工,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發(fā)揮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還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增進親子關系。
手工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剪紙、捏彩泥、折紙,等等。
●玩游戲。3~6歲是孩子成長發(fā)育的黃金期,在這一階段,游戲是開發(fā)孩子的智力潛能、培養(yǎng)良好性格和行為習慣的有效方式。我和兒子經常一起玩的小游戲就有:根據(jù)描述猜事物,倒著說,說反義詞,根據(jù)玩具編故事,根據(jù)指定的詞語說事物看誰說得多,猜猜誰不見了,等等。
●擁抱大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爸爸媽媽們不妨——春天,帶孩子去放風箏,抓小蝌蚪,觀察各種各樣的花;夏天,帶孩子去捉知了,路水,聆聽鳥叫;秋天,帶孩子去撿樹葉,觀察不同的樹葉,玩樹葉;冬天,帶孩子去堆雪人,打雪仗。